说说爱情的感觉和发生的基础
说说爱情的感觉和发生的基础
遍野
在恋爱和婚姻中,有些人是用心爱的,有些人是用头脑爱的,大多数人是二者兼有,只是二者的比例因人而异。无论是哪一种爱,都没有错。生活中都有可能相爱一生,都可能白头偕老。
用心爱是感性的,用头脑爱是理性的。有位哲人在谈认识论时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有三层次和四个概念。 三个层次是“感觉到的东西”,“理解了的东西”,和“深刻地感觉到”,四个概念就再加上一个“理解”。如果谈论感情,感性爱和理性爱的关系,用这个道理,同样是对的。
今天得空,侃侃第一个概念:“感觉到的东西”。在感情方面,就是爱的感觉,初恋的感觉。
爱的产生首先要有爱的欲望。小孩子一般是不会产生那种感觉,因为没有欲望。一个需要针线的人,不会去买皮革,因为不需要。有了欲望和需求,人们爱的产生首先还是从感性开始的。如果机会来了,就可能产生那种常说的有“感觉”,甚至是“一见钟情”。
其实,因为不存在单纯的感性认识,在人们的感情中,也不存在单纯的感性的“爱”。人们在进行感性认识时, 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观念已开始渗透到人们的感觉过程之中。为什么一个人会对某个异性有那种爱的“感觉”,而对其他的异性则不会呢?因为人们头脑中对自己未来的爱人/伴侣有一定的期望值,无论这种期望值是颜值,财富,才华,还是社会关系或其它。如果生活中遇到一个人,他/她的一些“指标”达到自己头脑中的一些期望值,这时候,才会有“感觉”。如果指标和头脑中期望值的符合度很高,可能会“一见钟情”。这说明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依赖,尽管这种认识会是朦胧的,无法用言语精确描述的。
爱的产生和其程度的深浅,依赖于和自己头脑中期望值符合的程度,并且总是在自己头脑已有知识的指导之下,虽然可能是不自觉的。这种期望值常常是潜在的,下意识的,所以爱的产生常常是“情不自禁”的。不由自己的头脑所控制的。当然了,不同背景和不同认识水平的人对同一个对象所产生的爱,或者感觉的清晰度和深刻度是不一样的。
一个人头脑中那些对爱的期望值又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对爱的潜意识是如何建立的?肯定和他/她过去的经历有关。影响一个人对未来婚姻的期望,父母亲的婚姻状况肯定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还有亲戚朋友的婚姻状况。从正面来说,有些女孩子,将来可能模仿和期望她母亲的生活经历,有些男孩子也会象他父亲那样对待和要求自己的妻子。除父母亲戚朋友的婚姻影响外,也和他们生长的文化环境有关。例如,牛郎织女等故事听的多了,就会影响一个人后来的婚恋观。老农民有一句话很形象,“捉(买)猪崽子要看母猪。”一个人决定婚姻时,不考虑对方的家庭环境肯定是一招臭棋。
期望值也和(特别是年轻人的)认识能力有关。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是很重要的因素,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对一些人来说有着很强烈的暗示效果,但是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根本无效,因为后者能清醒地认识到,那是不可能,或者很少发生的事,那只是个故事,好玩的故事而已。这也说明,小时候的恋爱很多会很不靠谱。因为认识能力有限,对世界的感悟偏激,片面。
人头脑中的期望值会变化,人们可能“得陇望蜀”,那个陈什么美在上京考试以前,可能对自己的老婆孩子很满意,但是考上了状元,心劲就变了,对婚姻的期望值就变成了当驸马。一个深受狮子吼影响的人,对婚姻的期望值就会变得很在乎和谐。但是,那部分属于“理解了的东西”,是另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