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旅游】之74:目睹腾格里沙漠南沿治沙工作的成果
【回国旅游】之74:目睹腾格里沙漠南沿治沙工作的成果
腾格里沙漠纵横宁夏、甘肃、内蒙古3省区,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四大沙漠。受大气环流和西伯利亚强冷空气的影响,这一带成为世界四大沙尘暴生成区之一,据说其沙暴甚至能抵达北京。国家“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首席科学家王涛的文章 《正确理解荒漠化、沙漠化的概念和看待沙漠化形势》说:“我国沙漠化土地年均发展速率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1560平方公里提高到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的2100平方公里,80年代后期到2000年则增加为3600平方公里。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退耕还林(草)政策措施和诸如“三北防护林”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等,近年沙漠化土地趋于“整体稳定,局部逆转”的态势。”
2017年5月4日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沙尘暴预告:
2011年我们乘坐绿皮慢车沿干(干塘)武(武威南)支线铁路再转及包兰铁路穿过腾格里沙漠南沿,途经甘肃、内蒙古、宁夏三省(区)。这一带人烟极为稀少(简直可以说是无人区), 又不是交通干线( 旅客都坐平行的兰新线 ) , 所以车上几乎没有乘客。同车厢只有两个在古浪县海子滩车站工作的本地职工。因而和他们攀谈了约一个多小时直到他们下车 , 谈话以当地情况为主要内容。一路上看到铁路沿线两侧的200多公里沙漠全有 ( 下面会介绍的 ) 耐旱矮小灌木植被覆盖。当然,还是后来看到的中卫城西20多公里处因治沙成果卓越而闻名世界的沙坡头最为显著。破解治沙难题的“麦草方格固沙法”在这里诞生,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在这里穿越,“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保证了穿越沙漠铁路大动脉的畅通无阻。这一成绩是值得称赞的:
包兰铁路穿越腾格里沙漠时,以沙坡头坡度最大,风沙最猛烈。1958年包兰铁路通车初期,尚无行之有效的固沙措施。经过几代治沙人努力,包兰铁路两侧时常威胁铁路安全的肆虐黄沙还是被驯服了 。黄河边的沙坡头也成了旅游区。这里可以乘坐跨河溜索,体会“飞黄(河)腾(格里)达”的快感:
如今,在沙坡头地势稍高处极目远眺,一条条乔灌草结合的防风固沙林带,沿着包兰铁路两边向远方伸展;沙丘上大面积的麦草方格,像一张张巨网,固定了连绵起伏的流动沙丘;生长在麦草格里的沙生植物,在暖暖的春风吹拂中透出绿意:
腾格里沙漠无人区的植被:
沙漠地区的主要治沙方式是草方格治沙,种下的树主要是梭梭树、沙拐枣、红柳、花棒和柠条。一般,他们会先运麦草到沙漠中,再人工将麦草一束束呈格子状使坚立在沙地上,用铁锹轧进沙中,留麦草的1/3或一半自然坚立在四边,形成草沙障。这样一来,可以增大沙漠表面的粗糙度,消减风力,阻止流沙移动,截流雨水。下面是网上ZT来的资料和照片。我们常听到关于沙漠种树的报道,其实种的就是这种低矮的灌木:
梭梭树,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藜科,梭梭属。它能长到3-8米,是沙漠戈壁地区的常见树种。梭梭树的种子发芽速度极快。它的种子细胞具有很高的活性,只要有一点点的水,在两三个小时内就可以生根萌芽。梭梭树耐高温和严寒,能在零下四十度和零上四十度之间生存。它对的水的要求也不高,它的根系可以充分伸展到很深很广的地方,在年降水不足20毫米的地方也能生长:
另一种沙拐枣具备同样功能的小灌木叫沙拐枣,为蓼科,高只有25-150厘米,但固沙功能甚至更强一些。
沙柳具有干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涝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沙柳属于速生,多年生灌木,成活率高,适应性强,抗旱耐贫瘠。春季来临时,风沙肆虐,沙丘平移,不管沙柳被埋得多深,只要露一个头在外面,它就能够茁壮成长。
红柳,又名柽柳,灌木或小乔木。高1-6米;枝条细瘦,红棕色;叶披针形、长2-5厘米。对盐碱地耐受性高,能在含盐量1.2%的盐碱地上正常生长:
花棒,为蝶形花科岩黄芪属落叶大灌木。高约两米,根系发达,为沙坡头地区唯一在高大沙丘上生长的旱生木:
柠条,又叫毛条、为豆科锦鸡儿属落叶大灌木,根系极为发达,主根入土深,株高为40-70厘米。
武威东面约40公里的沙漠,铁路北有多片用土墙围起来的庄稼(?)地。两位师傅告诉我们:这是国家种植的罂粟,制药用的。现在正是花期。到成熟期有武警24小时站岗保卫:
我们真的只是走车观草,道听途说;见到的也只是腾格里沙漠的边缘沿铁路重点治沙区这200多公里(也够长的了)。大漠深处的沙情则不敢妄说。我们的感觉是:只要大家努力,国土沙漠化的趋势是有可能扭转的。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小百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