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旅游的趣地趣事趣人(十二,巩义、赵匡胤陵、刘老汉)
回国旅游的趣地趣事趣人(十二,巩义、赵匡胤陵、刘老汉)
巩义是河南省的一个县级市。但却是我们这次为期两个多月的华北之行中逗留最长的地方,它的旅游资源太丰富了。
杜甫出生于巩义,这点毫无异议。历史上都说就是这个窑洞:
杜甫陵园位于巩义市城区西北5公里处的康店镇康店村西部邙岭上。到底他的遗体是否从湖南运回巩义安葬,就有分歧了:
墓顶的这块石碑据说是唐代的,仅"工"字可辩:
巩义博物馆及其唐三彩收藏:
巩义石窟寺建于北魏。1982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百万庄园跨越了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共计400余年。是一处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纪封建堡垒式建筑。它比四川刘文彩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都大得多, 更远非山西乔家大院和河南马氏庄园所能望项:
康家是依靠经商致富的:
巩义的铁生沟有距今约8000——7000年,属新石器早期偏晚的“台地(低地或阶地)农业”遗址,比仰韶文化要早一两千年。由于我们已经去过裴李岗遗址,所以这次就没去参观了。据说铁生沟还有西汉时期的炼铁遗迹,也就没看到。
北宋九个皇帝中,除徽、钦二帝被金兵虏去死于五国城外,其余七个皇帝及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均葬在巩义,通称“七帝八陵”,加上后妃和宗室亲王、王孙及高怀德、蔡齐、寇准、包拯、杨六郎、赵普等功名勋名将共有陵墓近千座。其中多数曾被盗过:
永昭陵在县城,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永定陵在西村,也是保存较完好的一座:
赵匡胤陵墓位于城南十余里的西村麦田中间。残冢土丘缠满荒草荆棘,孤寂地横亘在地平线上。陵园神道东西间距45米,对称列置各种石象生,由南向北依次是表、石象及驯象人、瑞禽、角端各1对,石马及控马官、石虎、石羊各2对,“藩使”3对,文、武臣4对:
赵匡胤陵墓前约20公尺的这个人影就是刘老汉:
刘老汉正在巡视他的麦田,我们正好找到聊天的对象:
他姓刘(这么说,不是赵家人)。65岁,这片麦田是他家的,有12亩,再过两三天就可以开镰了。今年天旱,庄稼长得不太理想,亩产估计也就800来斤,去年收千多斤呢。他儿子、儿媳常年下南方打工,没赚多少钱,要等春季才回来探亲十来天。两个孙子在家读书,由他老俩口照料。他也干不动啥活计了,这十几年的耕、播、收都得请机耕手完成。像割麦子吧,12亩地联合收割机一会儿就干完了,当场卖给粮食贩子,价钱低了点。国家粮仓太远,我们也没能力运到那儿。去年每斤麦子卖一块一毛五,今年听说还能高点。每亩地机收费百来块钱。麦客?早二十年前的皇历啦。现在还有谁手工割麦子!收了麦子还请机耕手犁、播玉米。而今机耕手多的是,一个电话就来。玉米每亩能收一千多斤,每斤大约卖8毛多钱。毛收入比小麦稍高点。这么算每年每亩地毛收入有两千多块钱,成本费(机耕、人工、化肥、农药等等)得一千多呢!12亩地每年纯收入也就一万块多点。反正我们也老罗,别的干不成,有这万把块也够吃饭的了。有人自己干不了的,将土地转租给种粮大户,每亩租金五百块左右。种粮大户自己有机器,有劳力,耕种成本低。有的大户能种上百亩地,还兼帮人机耕,每年赚十几二十万块呢!
我们走过的这片河南区域,都很平坦。除了小麦,没见到其他农作物。晚上看河南省电视台新闻节目,说全省小麦夏收除极小部分山区外,已达到100%机械化。又向农民宣传不要在田里烧麦杆。我们一路也看到数不清的标语,如"早上谁敢烧秸杆,下午抓你蹲班房!"等等。
我对北方农村不熟悉,假如刘老汉说的有代表性的话,那么:现在河南省土地租金只占收获的不足20% ,这是一个相当理想的比例。(与此相似的是我妻子家乡──云南省元谋县苴林乡。那里土壤肥沃,气候炎热,适宜种蔬菜。每亩地每年收获可达8千至1万元。种菜基本靠手工,劳力费用占很高比例──这也是相当理想的比例,意味着农民凭劳动的收入高了,生活也滋润了。每亩地每年租金约1500元,仍占不足20%)。要知道中国历史上地租要占收获的一半左右。抗战期间,以及台湾50年代初的减租目标也只是37.5% 。现在这个相当合理的比例是在城镇工业化劳动力需求增加,农民又有了流动自由,且农业科学技术及生产力发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完全和平的途径自然达到的。现在的左派指责邓胡赵等人搞资本主义复辟,这样的复辟有什么不好呢?毛生前吓唬老百姓什么假如资本主义复辟,人民就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千百万人头落地",哄鬼啊!
6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了(假如只有下面两种选择的话)到底是毛式社会主义,还是邓式资本主义救了中国呢?经历了那段生活的人,只要不昧良心,自然有明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