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局 好男李延祚——青城记事 第七章 赏心乐事 第四节 赏心乐事
赏心乐事
八月十二日,李延祚带着钮美莲来到南章村看望钮根旺一家。行前,李延祚只是说要去看望一位来自黑龙江山区的一户人家,因意外的车祸而相识,见他们生活困苦,动了恻隐之心,从而资助他们。
钮老太非常热情,忙着给他们泡茶,“我听说青城的龙井好喝,就让根旺买了一两摆在家,等你来的时候泡。”她边说边取来二只玻璃杯,一两茶叶都倒了进去。钮美莲望去,那玻璃杯脏迹斑斑,里面的茶叶也因跑气变成了褐色。她环顾了一下屋内,没见任何能上眼的东西,唯一醒目的是一台21寸彩电,那老样式,应当是城里人家淘汰的物件。
李延祚和老太太拉家常。老太太说:“我小儿子也来了,一家人团圆了。儿子媳妇他们现在都下地去了,几个孙子都上学去了,我一个人在家洗洗刷刷。”李延祚问:“有洗衣机吗?”老太太说:“我现在还有些力气。等忙不动再买吧。”钮美莲问:“大妈多大年纪了?”老太太说:“今年六十九了,和孩子他爹一般大。”钮美莲又问:“大伯在什么地方?”老太太的眼色黯淡下来,“死了,听说是被他那白眼狼女婿气死的。”钮美莲觉得奇怪,她丈夫的女婿不也是她的女婿吗?为什么是听说?她想继续问下去,但觉得这是人家的隐私,打破沙锅问到底很不礼貌。老太太转向李延祚说:“恩人,那个白眼狼女婿你帮我打听到了吗?”李延祚摇头说:“还没有找到。不过快了,到时候我一定会把他带来让你掴耳光。”老太太又说:“恩人,再托你打听件事可以吗?”李延祚说:“可以呀!你说吧。”老太太说:“能不能帮我打听出孩子他爹埋在什么地方,过几天就是鬼节,我想送纸钱都没地方,每次在马路边上烧纸钱,心里不是滋味。按理说,他不应当成野鬼。”李延祚问:“大妈,你真的这么怀念他,难道一点记恨都没有?”老太太说:“没有,我们现在是托他的福来到这地方。多好的地方啊,比我们那旮旯不知要好多少倍,整日精米细面的,从来没过过这么好的日子。你要不是他的学生,我们能来这个地方吗?所以,我们是沾他的光。”钮美莲听她这么说,心里泛起一阵酸楚,这样的日子被她说成是好日子,那她原来的生活可想而知,想想自己过得云上一般的日子,真的觉得这世道太不公平。他们又说了一会儿话后,李延祚说要去看看蔬菜的长势。老太太要带路,李延祚说他认识根旺大哥,自己能找到。老太太没坚持,但关照一定得回来吃中饭。李延祚爽快地答应了,这使得钮美莲恐惧不已,在这儿吃饭,真不知道敢不敢把筷子往嘴里搁。
去菜地的途中,骄阳如火,晒得钮美莲皮肤火辣辣的,懊悔自己没带遮阳伞来,她埋怨李延祚,“你非要见什么大人物,晒得我没处拱。”李延祚说:“看你娇的,保证晒不死你,到时你还得感谢我,日光浴可是健康良方。”钮美莲捶了一下他后肩,“你赶快把上衣脱下来给我遮头。”李延祚二话没说,把衬衫脱下来交给钮美莲。在一块豇豆架子里,他们找到了钮根旺夫妇。钮美莲见这对夫妇浑身上下都湿透了,额头的边缘是一道白沙沙的盐斑。钮根旺见他们来到,放下手中活计,要带他们回家,说这儿太热了。李延祚说:“我就来看看蔬菜长势的。今年收入怎样?”钮根旺说:“托你的福,今年不错,上半年,挣了五千块钱,净的,五千块。等根发两口子熟悉种菜技术,挣得还会多。”钮美莲心里盘算了一下,四个壮劳力,忙活了半年,才挣五千块,一个人一千二百五,够辛苦的了,可他却沾沾自喜,世界上竟有这么容易满足的人,中国的老百姓啊,可爱得让人流眼泪。他们站在田头聊了一会儿,钮根旺见钮美莲热得只喘粗气,就催他们赶快回去,中暑了可不得了。临走的时候,李延祚一再嘱咐钮根旺一旦有困难就打电话给小卢。钮根旺却一个劲地感恩不尽,说无论如何都得把他所欠下的钱还上的。
李延祚的手机突然响起,是薛红岩打来的,薛红岩在电话里说:“延祚,好消息!官司打赢了,房产判归我们,我和夏菡商议了,那套房子我们也不要住下去,我们回到官巷口的老房子里住。我们把那套房子卖了,把钱交到公司里,作为公司为我花费的补偿。”李延祚说:“你的心意我领了,你们搬回去,那岂不伤了夏菡的心,女人的心不应当受到冷落,特别是一个讲脸面有智慧的女人。”薛红岩说:“你的心意我也领了。夏菡说那套房子是我脸上的疤,进屋就像照镜子,瞅了让人心烦。你还是收下吧,我们回到那老房子住心里舒坦。”李延祚不再吱声。
回到汽车里,钮美莲骂了,“你这个该死的,我当是什么重要的事呢,原来让我看你的美德。你看把我热的,像洗桑拿浴,差一点就被蒸熟了。还不快把冷气打开,早知这样热,根本不应该把冷气关了。”李延祚双手捂着方向盘,不紧不慢地问:“知道他们是谁吗?”钮美莲不以为然,“你不是说过了吗,从黑龙江山区来的一户穷人家。”李延祚说:“说得不错,是一户穷人家,可这户人家却和你我有不解之缘。”钮美莲的眉梢纥皱了一下,不解地问:“天南地北的,我们和他们有什么不解之缘?”李延祚扭过头来,眼睛直愣愣地看着钮美莲,用极其沉重地口吻说:“那个老太太就是恩师的前妻,根旺大哥就是恩师的长子,他们就是恩师遗嘱上让我们救助的人。”钮美莲目瞪口呆,眼睛睁得又圆又大,在持续了十几秒后,她扬起双拳,不停地击打李延祚,边打边骂,“你这个该死的,设好了套子让我往里钻,你这该死的……”
“其实,恩师在遗嘱里埋下了伏笔,因为有的话他不能说,知道一旦说了事情反而会变糟。因此就寄希望与我们。”
钮美莲突然想起来,父亲去世的头一天下午,他们在郭庄附近的一处咖啡馆闲坐,父亲曾对她说:“将来有一天爸爸不在人世了,你和延祚要按照遗嘱里的吩咐,按照你们自己的意愿去处理一件事。记住,爸爸让你们处理,没有说如何处理,一切按照你们的意愿,你们的意愿,记住了!”当时,她曾经郑重地承诺下来,并把“你们的意愿”这句话特别突出地说给父亲听。现在她把这话和李延祚刚才说过的话联系起来,顿时悟出了父亲遗嘱中留下了什么样的伏笔,这是父亲在考验自己和李延祚的品德。
她一下子扑进李延祚的怀抱,呜呜地哭起来,哭得好伤心。李延祚紧紧地搂着她,手儿在她的肩膀处来回抚摸。她哭好了,从包里取出纸巾擦干了泪水,之后,泪眼瑟瑟地看着李延祚说:“延祚,爸爸在考我,你也在考我。”她抹了抹眼角,继续说:“我现在交卷:把我的那份遗产全部移交给大妈。这是爸爸的遗愿,诚如你所言,是爸爸想说而在当时却不能说出的话。”
“那么,我的那一份该做如何处理?”
钮美莲愣了,瞬间就恢复了理智,“那是你的财产呀!怎么要问我呢?”
“那好,我的那一份我想留下四分之一,以铭记爸爸对我的恩惠,其余的也随你的那份一道给他们吧!”
“这主意不错!”
李延祚一把把钮美莲搂过来,狂吻不止。钮美莲欣然接受这近似疯狂的纵情,她觉得脸上有些潮湿,“为什么这般动情?”李延祚说:“人生的大幸,是有一个聪慧的妻子,还有比这更加令人激动的事情吗?”
烈日炎炎,激情如火。八月的江南,原来是这般的火热。
电话铃响了,李延祚拿起电话就听到了一个久违的熟悉声音,电话里,瞿主任说“延祚啊!刚才校长和我说,要聘请你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他是在参加省政府的一次办公会议后做出这个决定的,你们桃源公司的变废为宝项目和污水处理系统受到省政府的极大肯定和重视,要向全省推广。如果你同意的话,明天我将陪校长去你公司亲自将聘书送到你手里。校长还吩咐我要多给你安排讲座,让多多的学生受惠,待遇和条件尽量满足你。你心里得有个准备,诸如工资、医保等,甚至住房都可以考虑提出……”
放下电话,李延祚一句“我又有了三尺讲……”未了,便伏在方向盘上呜呜地哭起来。钮美莲等他宣泄得差不多了,站起来拉开车门,走到左边说:“坐到右边去,你现在不适合开车。”李延祚破涕而笑,推门下车,瞟了一眼美莲,说:“赏心乐事一齐来,你是否应当亲自掌勺为我庆贺?”钮美莲说:“遵命,但有个条件,你的第一堂课得请本夫人聆听,顺便看看有多少学生听课。”
“在你的监督下,我讲完第一节课,我们就去祭奠父母,然后把他们的骨灰撒到钱塘江里。”
(全文完)
此书自动笔到脱稿在2010年
贴后絮语:
经过64天的张贴,《好男李延祚——青城记事》收功。尽管博客专栏的版主始终予以青睐,但点击率还是低得不敢想象,本人深感意外。看来只能是一部小众读本了。但是,能在文学城顺利贴完这部长篇,我还是挺感激的。
拙著《柳凤仙》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一个阴晦的清晨,李延祚(雨青成熟了,让我们用大号称呼他吧!)带着着父母的骨灰走出河沿街。
在一个街道的豁口处,他看到了沧浪河。他把手放在口袋里,一边摆弄着那三枚一元面值的硬币一边久久地注视着这条古老而忧伤的河流。
只见冬日的沧浪河纤细如缕,蜷缩在一片苍黄的沙滩上。
无意间,他发现朝阳的墙根下,有几株枯萎的凤仙花。他情不自禁地走过去,默默地注视着那柴草般的躯干。之后,他抿了抿嘴巴,咬紧了牙关,抖动了一下双肩,大踏步地向前走去。
这日是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九日,农历甲戌年十二月二十九,第二天就是除夕。
在尾声中的结束语是这样的:
有关柳凤仙的凄美故事,到此可以搁笔了。但乐闲人还会在和煦的春风中把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流传天下,随着李延祚的出走,李家自然还会演绎出许多故事来,只是这些故事已经不是发生在西州这个偏远的小城,它像鸟一样飞去了,落脚在东南形胜之地。可以想象得出,新故事将非常优美动听。(上面两段文字在本网海外原创便可查阅)
由此可见,在《柳凤仙》脱稿后,新书已在腹中有初步意向。这部书是《柳凤仙》的合理延续,愚见:如果没有这部书,柳凤仙的灵魂在九泉之下定是深感无望,也是劳苦大众的悲哀。而那些以讽刺凤凰男为乐趣的人会继续得意忘形。李延祚是出身寒门的好男儿,这样的男儿越多,说明社会愈进步。当然,谁也不能否认,能成为好男儿,必定是上上智,厚厚德和巧巧运这三个条件的完美结合,且缺一不可。无论如何,李延祚是寒门的希望,不管什么样的社会,只要这种希望广泛地存在于民间,这个社会就是值得向往的社会。
这部小说在被置顶时的点击率也很高,一旦不被置顶,点击率随之下降至200点左右,说明打酱油的很多。综合分析一下,全本阅读这本书的人仅在150人左右。少吗?是很少。但这足够了,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古话,现在有150个全本读者,其中肯定不乏知己,难道不令人高兴吗?在此,我衷心感谢全本阅读了这部小说的读者,也感谢许许多多打酱油的。祝你们鸿运高照,吉祥如意!
乐闲人
20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