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图像之谜——像与像与不像

图像之谜——像与像与不像

博客

 

 

 

图像之谜——像与像与不像

*

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到底像不像呢?

不久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用一幅画来抨击澳大利亚军人在阿富汗射杀平民,这一做法受到了澳大利亚方面的抗议。用绘画反应战争和屠杀是西方绘画的传统,像早在公元前200年的马赛克镶嵌画《伊苏斯之役》,1千7百年后,1529年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费尔再次画下这场战争,著名的《亚历山大的伊苏斯之战》,1066年由爱尔兰的多位女性织成的描写黑斯廷战役的《漫长的贝叶挂毯》,还有戈雅的《1808年5月2日的起义》、《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还有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等,数不胜数。就在不久前,2005年美国军官迈克尔菲从阿富汗回来退役后做了画家,画了一系列反映阿富汗战争的绘画。而中国传统绘画很少画战争和死亡,直到清代才开始有一些保卫祖国统一和抗倭的绘画,乾隆年间的《平定台湾得胜图》、仇英的《抗倭图卷》。我们不去追究这件事情背后的中国与西方的复杂的政治与政治复杂的荒诞,仅从所见的真实性来考虑,显然,今天我们认为摄影才是真实的,画是不真实的。像与不像,真实与虚幻,在今天已经变得非常复杂。

今天我们看中国古代的绘画,无论顾恺之画的人物还是范宽画的山水,我们仍然有人会喜爱,但可能不会有人会像古人那样感觉他们画的非常像,给人身临其境栩栩如生的感觉。可见,今天我们看中国古人画的画和过去中国古人看这些画时的观看已经是不同的了。原因在于今天我们已经看到过西方文艺复兴后发展起来的科学的写实绘画。那些绘画符合透视学原理,达到了非常逼真的模拟再现。然而,今天我们与过去的西方人看西方的那些绘画也不再相同。因为,今天我们不仅看到过西方写实的绘画,还看过表现主义,立体主义,以及抽象的现代绘画,而且,我们还看到过现代摄影。这样可以说,我们已经再也看不到过去的人眼中看到的画了。然而,很多人在观看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观看改变观看。观看引导世界变化。有时候,看过之后,世界就变了。所以,影像的像与不像,真实与虚幻,既玄奥又重要。

1914年,一个叫玛丽理查理查德森的女权主义者将委拉斯贵支的名作《镜前的维纳斯》砍了7刀,因为她不喜欢这幅画中的女性的形象,认为这是男性心目中的女性。不过,后来画作修复了。1997年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主办的画展上,展出由年轻的英国艺术家哈维1995年创作的迈拉·欣德利的画像。迈拉是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画像由小孩手印的复制图组成,以马赛克的方式呈现了1965年欣德利被捕时所拍的著名照片。这幅画在展览时被破坏过两次,一次被泼了蓝色和红色墨水,一次被扔了鸡蛋。画廊的玻璃也由于抗议而被打碎。1929年,比利时画家勒内·马格内特创作了《图像的背叛》。他用写实的方法画了一只形象逼真的烟斗,然后又写下:这不是一只烟斗。人们往往只是将它解读为,显示绘画的幻象性质,而没有意识到它的悖论性质。当马格内特写下这句话后,反而使我们无法摆脱意识深处认为这就是一只烟斗的痕迹。1967年,科索斯创作了《一张和三张椅子》,将一张椅子的照片,一张椅子和字典对于椅子的解释的文字打印出来并置成一个作品。他的作品使这一问题更加复杂了。

实际上,在一年前,1966年,马格利特完成《图像的背叛》40年后,福柯看到了这幅画。之后,两人通信。在讨论过程中,马格利特又画了一张《双重谜团》。画中马格利特把当年的《图像的背叛》重画在已经装框放在一个画架上,表示这是一幅画,画架后面的背景的墙上画了另一个更大的烟斗,与之对立。这次通信的一年以后,1967年,也就是科索斯创作了《一张和三张椅子》的这一年,马格利特去世了。在马格利特去世几个月后,福柯发表了一篇名为《这不是一支烟斗》的经典论文。他解释,在马格利特的这两幅画以前,绘画作品的标题和绘画中出现的文字多是对内容的解读或说明,目的在于使整幅画容易理解。但马格利特却制造了图像与文字的悖论。“作者呈现出的仅是烟斗的符号,并非真实可用的烟斗,他刻意用一句‘这不是一支烟斗’,切断了文字与图像的直接联系,使两者分离,”然而,作为思想深邃一生寻求个体解放的哲学大师,他在分析的提出更让人意料未到的观点,“由此,它们就从各自代表的对象之间的关联中解放了出来。”

可见,作为哲学家的福柯从画中看到的和我们不同。福柯在他的著作中曾几次解读绘画,之后都成为图像学的经典,甚至今天学者在解读图像时都多少会以一种福柯式的口吻。而可能是业余绘画的天主教的教徒或至少可能是业余绘画的天主教教徒的业余绘画的儿子保罗·约翰逊写的煌煌巨著《新艺术的故事》里,如果不谈大教堂的建筑时,他会谈到绘画,而在他的煌煌巨著中保罗谈绘画始终强调伟大的画家都是写实的个人观点。所以,约翰逊观看绘画看到的是画家的基本功和技巧,而福柯看的是绘画隐喻。两人看到的非常不同。福柯对于画的评论增加我们的智力和想象力,保罗·约翰逊的画评则有助于增长我们视力。

 

*

摄影的出现为绘画带来深刻的影响。

塞尚生活的时代摄影已经开始流行,他探讨二维平面的真实很可能也与摄影为绘画带来的冲击有着内在联系。在摄影出现之后,所有现代的画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摄影的影响。在现代诸多风格和流派中,有些画家直接画照片而成为一种新的风格。

20世纪70年代,德国绘画大师里希特开创了一种基于照片的绘画。他直接画照片但并不重现照片,而是将画面画的模糊,粗糙,从而呈现出视觉上的矛盾。而沃霍尔则直接用网格印刷的方式将照片大量复制,制作成模糊、粗糙的复制品,并经常多张并置。另一个当代画照片画不像的大师是比利时的图伊曼斯。图伊曼斯曾一度对绘画产生质疑而改行拍电影,几年之后又重新回到绘画,很快成为20世纪晚期具象绘画的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他在里希特之后也画照片,绘画具有反技术倾向,画面色彩暗淡、漂白、模糊、粗略,缺乏感官美和愉悦,并对照片画面进行裁剪,局部放大,使局部脱离整体,仿佛独自静止于时间之中,但又似乎正在时间里消融。与现代画家追求巨大画幅以达震撼效果相反,图伊曼斯选用小尺幅的绘画。像他的著名的《建筑师》,一个正在滑雪的男子摔倒在雪地上的瞬间,整个画面模糊不清,在雪地中的那个男子的容貌根本无法辨认。画面有一种林奇电影式的悬疑、不安和恐惧的氛围。我们只有通过题目才知道画中的男子是希特勒的著名建筑师、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这让我们又立刻可以做出许多解读,但这个题目所指向的重大、沉重的内容又与画面的模糊不清和日常的琐碎、轻松、脱离政治的属性产生分离和矛盾。图伊曼斯用绘画将我们从摄影的表相真实引入了另一个似是而非难以辨认的真实之中。

虽然摄影刚出现时,大师安格尔曾非常气馁,表示:“摄影术真的是巧夺天工,我很希望能画到这样逼真,然而任何画家可能也办不到。”他甚至试图联手一批画家要法国政府禁止摄影,声称摄影是对绘画的一种不正当竞争方式。安格尔被称为最后一位古典大师,其绘画精确程度在当时似乎达到了绘画的极限。然而,他看到摄影的像之后感到恐惧。但他没有想到200年后,中国的冷军都可以轻易的画的比他的《奥松维尔伯爵夫人》更像,而杜尚的泉比他的泉力量更猛动静更大。当年安格尔一度控制了法国的画坛。结果可想而知,学院派绘画高度程式化,都非常像,被评论为:“我们的沙龙,是由一双可能的手从一个模型里翻出来的2000幅画。”这最终引发了喜欢大革命的法国的绘画开始了法国式的影响世界的绘画大革命。革命的一根导火索是1863年的官方权威沙龙画展的评选引发巨大的争议,在法国绘画可以导致社会动荡影响稳定,于是,独裁者拿破仑三世亲自来到画展地工业宫,匆匆扫了一圈展览作品,得出结论:落选的画和入选的画,没什么区别。于是他降下谕旨:在官方沙龙旁边再设一个展厅,展出这些落选的作品,让公众来做评判;废除法兰西学院对美术学院的监管,美术学院独立;今后1/4的评审委会员委员由官方任命,3/4的委员由在历届沙龙中获得过奖章的画家选举产生。这个决定催生出了两个结果,一个是第二年,安格尔,落选了。以及后来的令人恐怖、恶心的涂鸦、野兽绘画,人类绘画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大革命。

不仅是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只能理解画的像的画,更重要的是,影像的像与不像,始终既是矛盾又事关重大。画的像的画始终对人们有一种奇异的吸引。所以,具象绘画的复兴也是必然的。这样在摄影之后,绘画又诞生了照片写实主义。

照片写实主义的画家通过使用投影仪,网格或转印纸将图像转移到画布上,然后,对着照片的格子画到画布上。这样画出的照片的像的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惊人的程度。轻松的超越拉斐尔、丢勒、安格尔,他们的画于是不是那么的像了。照片写实主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达到顶峰,八十年代衰落,然而1990年代初,随着数码摄影的出现,各种新的写实主义又重新兴起。与画照片相关的是“超写实主义”。超写实主义源于照片写实主义,照片写实主义在创作过程要求摒弃艺术家个人情感的,严格的画照片,也不选择主题,什么都可以画。而超写实主义是将艺术家个人感受和叙事融入到了作品中,它不一定是画照片,但仍然超级逼真,不过画家又经常会在绘画中制造与照片的一些不同之处或不写实的地方。另外,超写实绘画常常出现超现实主义的画面。其实,在当代所有的绘画都在不可避免的带上超现实的幻想和神秘的色彩。这是绘画的一个本质的内在冲动,绘画总是漂移于像与不像之间,或者说,像与不像同样是我们的深层的终极梦想和困惑。

不过,与摄影为绘画带来的巨大震动不同,绘画对于摄影的影响则是不动声色,但更加深入。

绘画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基础。摄影在一开始就受到绘画的影响,最早的摄影师往往喜欢把照片拍的像画。50年代中国的摄影家郎静山,用胶片在暗室中可以把照片制作的像中国水墨画,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后来又主动制造摄影与绘画的不同。然而,无论纪实摄影还是艺术类摄影,摄影总是在追求绘画,与绘画相纠结。杰夫·沃尔1978年创作的《被毁的房间》,以大尺寸在透明灯箱中展出的摄影作品展现了一个混乱、狂暴、满目疮痍的空间的废墟,私密的卧室被毁,梳妆台的抽屉被拉开、翻空,床翻了,浅绿色的床垫被划破,衣服和配饰等物品散落在地板上,房子破坏,大块的红色墙壁不见,露出下面粉红色的隔热层。这张照片是在模仿19世纪最著名的古典绘画作品,即欧仁·德拉克洛瓦1827年创作的大型油画《萨丹纳帕勒斯之死》。原画描绘的是亚述最后一个传奇国王,反叛者围攻王宫,当叛军提出如果萨丹纳帕勒斯投降,可以饶他一条性命。萨丹纳帕勒斯拒绝了叛军的要求,然后,他命人在他的面前杀死了他的宠妃、骏马,最后,把他和他的珍宝、宫殿一同焚毁。1999年,著名的摄影大师杉本博司创造了一组题为《肖像》的摄影作品,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的肖像绘画转化为摄影,而其中的人物是杜莎夫人蜡像馆中的蜡像。而在此之前,1989年,日本艺术家森村泰昌化妆后,用摄影重新创作的马奈的《奥林匹亚》。美国著名的女艺术家辛迪·舍曼扮装过卡拉瓦乔绘画中的酒神,以新的工具重现文艺复兴的这幅名作,据说这是卡拉瓦乔年轻时的自画像。在1970年代,辛迪·舍曼曾化妆成不同的电视明星,重现她们的电视剧的剧照,以此来探讨现代媒介和个人的身份问题。从1999年德国摄影家卢克斯以自己朋友的孩子为拍摄对象,进行创作。她让孩子们站在白色背景中,按照其要求摆好姿势,照片拍好后,卢克斯再运用数字技术添加背景,制作成一幅作品。这既是摄影,也是绘画,而且,也难以说清作品中的孩子像孩子还是不像。2021年英国摄影师约翰·斯德扎克尔赢得德意志交易所摄影奖。斯德扎克尔各种老照片、明信片通过拼接和叠加,创造出奇异的新影像。艺术史学家朱利安·斯德拉布拉丝说,“斯德扎克尔创作的这些作品内部的对比,并不是指代和真实之间的对比,而是流行文化的未知原始派艺术家与清醒的具有讽刺意味的艺术家和后现代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对比。”而更早用照片进行拼接创作的是著名画家、摄影家大卫·霍克尼。

 

*

随着数码技术的出现,今天摄影与绘画的界限已经不能简单用媒介和工具区分,二者的区别变得越来越模糊。而更多的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甚至工程师,都直接用电脑进行数字化的绘画和设计。

基思·科廷厄姆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用解剖学绘图、蜡像和陶塑与自己的照片混合,制造出虚拟的自己的克隆的影像。在同一时期,德国摄影师迈克尔·耐贾尔的照片触及了虚拟成像和大脑增强领域。他制造赛博格的形象,Cyborg,即人类与电子机械的融合系统, 拥有人类的肉体和机器的大脑。他提出的伦理问题:是否将会出现两种不同的人类族群?如果人类和机器混合成了同一物体,将会发生什么?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曾经流行过数字合成肖像,将许多人的肖像照片合成为一张照片。有人曾合成过上帝的照片,《时代》杂志则用多种族的众多美国女性的照片合成了一张理想的美国人女性——“我们的新夏娃”的照片。据说编辑部得到这张肖像后都很喜欢,尤其是编辑部中的男性。其中一个男性还不无遗憾的说:“令人心碎的是,可惜她并不是真实的。” 令人心碎的是,可惜这位男性并不敏锐。事实已经明摆在那里,他们已经创造出了一个她。今天更前卫的艺术家正在与科学家一起进行更加复杂也更加简单明了的创作,虚拟生命和智能机器人。

而早在60年,林恩·赫舍曼·李森就开始以天才艺术家的敏锐进行了一系列超前的创作,预言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比如,在远远早于智能手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交互科技的年代,林恩1972年至1979年期间创造了作品《罗贝塔•布雷特莫》。罗贝塔是林恩创造的一个ID。在这七年里,她以罗贝塔•布雷特莫的名字在旧金山生活和工作,并随着“罗贝塔“与环境的互动,林恩和她的创作团队对于“罗贝塔”角色中的编码进行修改。在当年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能理解林恩作品的意义。她60年代末创作的《呼吸机》用一系列扭曲、怪异的女性脸的蜡模,(有一些是她自己的)与磁带录音机联系起来,观众的出现将触发作品播放声音。但1972年展出时激怒了观众和展览馆的负责人,最后展览在开幕第二天即遭关闭。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林恩运作综合手段广泛探讨了在今天这个时代人的身份的异化,预示出艺术不仅在创造虚拟的影像,通过与当代技术的结合,艺术和今天的科技工作者正在共同创造出更不真实又更真实的最复杂的“作品”——虚拟生命。这是生命的虚拟的真实,也是真实的生命的虚拟。“灵魂与芯片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林恩以艺术家的身份利用生物工程的科学技术进行创作试图解开她的困惑: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创造或改造生命是什么体验?从2013年至今,林恩的《无限引擎》就是这样的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将基因改造与艺术结合的探索。而作为一件艺术品,林恩2014年创造了一只转基因猫,将绿色荧光蛋白转入猫的基因组,于是,猫在黑暗中发出绿色的荧光——《无限引擎:转基因猫》。

在一次与一位科学家的谈话中,这位科学家曾问她:

“我们未来想成为谁?”

 

*

“我们将成为谁”,这是继“我是谁”后的一个新的问题。这既取决于我们想成为谁,也不取决于我们想成为谁。

在人类制造的无穷无尽的画中,还有一件艺术品最被重视,又最被忽略,它就是——钱。基督,钱和自我,是人类制造的诸多影像之中最重要的。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有商人正是通过这三个影像一步步吸引我们和他们自己,进入今天进入未来。使我们在变成另一种存在。让自我在对于财富的追求中变成神。人类的绘画在本质上从来不是再现现实,而是描绘我们的想象。绘画使我们看到我们的幻想,进一步把幻想再变成现实。这是绘画对人类最深刻的意义。数码摄影和数字加工技术又进一步更本质的改变的摄影的属性。数码技术使得摄影的真实性可以轻易的被操纵,把虚幻变成真实,把真实变成虚幻。今天创造幻象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它们正在变成真实。

像也是不像。有时,越像暴露的真相就越少。不像也是像。有时,越不像便像的越惊人。

未来的虚拟人,他们是什么样子?

 

 


2022/01/27   

 

 

以下图片均来自网络。

 

1. 中国外交部绘画爱好者——赵立坚

 

 

2. 爱尔兰贝叶挂毯(局部)

 

3. 阿尔特多费尔的《亚历山大的伊苏斯之战》,

 

4.  戈雅 《1808年5月2日的起义》

 

5.  戈雅  《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

 

 

 

6.  毕加索  《格尔尼卡》

 

7.  美国军官迈克尔菲反映阿富汗战争的绘画

 

8.  美国军官迈克尔菲反映阿富汗战争的绘画

 

 

9.  仇英的《抗倭图卷》

 

 

10.  李自健 《南京大屠杀》

 

11.  1914年,玛丽理查理查德森将委拉斯贵支《镜前的维纳斯》砍了7刀,

 

 

12.  马克斯·哈维  《迈拉》

 

 

13.  马格利特  《图像的背叛》

 

 

14.  马格利特  《恋人》

 

 

15,  科索斯 《一张和三张椅子》

 

16.  马格利特  《双重谜团》

 

17. 毕加索素描

 

18. 毕加索素描

 

19.  里希特,《鲁迪叔叔》

 

 

20.  里希特,《贝蒂》

 

 

21.  沃霍尔 《1972年毛泽东》

 

 

 

22. 图伊曼斯:《建筑师》

 

 

23.  《静寂》图伊曼斯

 

 

24. 《迷信》图伊曼斯

 

25. 《身体》图伊曼斯

 

 

26.安格尔《奥松维尔伯爵夫人》

 

 

27.安格尔《泉》

 

 

28. 冷军作品

 

 

29. 拉尔夫·戈因斯 《胡椒静物》

 

 

30.  迭戈·法齐奥 照相写实主义作品

 

 

31.  John Baeder, 《John's Diner》 1972  照相写实主义作品

 

 

32.  纳兰霍超写实主义作品

 

 

33.  纳兰霍超写实主义作品

 

34. 纳兰霍超写实主义作品

 

 

35.  杰夫·沃尔 《被毁的房间》

 

36.  萨丹纳帕勒斯之死,1827

 

37.  杰夫·沃尔,《女人像》,1979年 (这一幅是挪用马奈的名著,比较容易辨别。)

 

38.  杉本博司拍摄的《肖像》系列

 

39.  小汉斯 荷尔拜因肖像画 《让 美西亚》

 

40.  森村泰昌,2016年

 

41.  马奈 奥林匹亚

 

42.  辛迪的酒神

 

43.  卡拉瓦乔的酒神

 

 

44.  郎静山的摄影

 

 

45.  郎静山的摄影

 

 

46.  1962 颜震东的摄影

 

47.  罗瑞塔·卢克斯:不安的孩童

 

48.  罗瑞塔·卢克斯:不安的孩童

 

49.  罗瑞塔·卢克斯:不安的孩童

 

50.   斯德扎克尔

 

 

51.  斯德扎克尔

 

53.  霍克尼  《母亲》

 

54.  科廷厄姆 《虚拟肖像》

 

 

55.  耐贾尔的《nexus》

 

56.  卢克斯

 

52.  我们的新夏娃

 

 

53.  解海龙于1991年拍摄的_希望工程

 

 

54.

 

 

55.  赛博格的诱惑》(Seduction of a Cyborg

56.

 

57.

 

 

林恩·赫舍曼·李森,《无限引擎:转基因猫》

 

 

约公元前2520年的埃及门卡乌拉和妻子的立像

 

4500年后,立画下的文学城的立和他的女粉丝

 

 

 

 

立对于人类未来的看法之一

 

 

立对于人类未来的看法之二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立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