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未必都是爱
《父母之爱》写作花絮之三
中国人总愿意相信,父母为儿女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我见到一种情况,就是单亲家庭的父母,往往会牺牲自己的生活,无微不至地的照顾着他们已经成年的单亲子女,他们认为这是在补偿孩子缺乏的爱。但是,出于爱未必是出于健康的爱,而是一个危险的误区。
有一位老母亲远渡重洋,来照顾她成为单亲的女儿。因为她觉得女儿今天的不幸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离婚影响所致,于是拼了老命为女儿带孩子、洗衣做饭、打理家务等;生病了咬牙挺着也不敢吭一声。她说,干活累一点还不要紧,最难的是女儿的情绪让她担惊受怕。有的时候女儿会因为一点点小时发大雷霆;有的时候一整天不跟妈妈说一句话。女儿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是都做不长;而且与别人的关系也相处不好。周围人都劝她回国去,让女儿独立长大,可是这位母亲说不忍心、也不放心女儿一个人在这里,怕她撑不下去。
我还听过一位单亲母亲说:“我的孩子需要我。我宁愿牺牲自己。”可是,如果这位母亲敢于直面现实,她就不难看到她对女儿“爱”的结果:首先女儿的忧郁症始终不见好转,既没有能力照顾自己;也没有能力建立新的家庭,连自己的孩子也带不了,在人际关系上别人对她敬而远之;第二,母亲因为把心和精力都放在女儿和孙子身上,忽视了建立自己的家庭,导致母亲不得不结束第二次的婚姻关系;第三,这位母亲年幼的孙子已经展现出严重的心理疾患的信号。如果不加治疗和防范,这孩子将来的生活前景将会像自己的母亲一样—一片灰色。
这些以为自己全心爱着孩子的父母,只顾沉浸在自己编造的对子女“爱”的幻象里,却看不到他们已经成年的子女在灰色的世界里,过着何等苦涩的生活;有的甚至可说就是生活在地狱里,行尸走肉般地呼吸着。而这些成年子女的小孩子们跟着一个情感不健康的父亲或者母亲,在一个扭曲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将要重复一个跟父母一样生活失败的恶性循环。他们意识不到,正是他们自己所坚信的“爱”,害苦了他们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也害苦了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婚姻。
尤其是那些已经觉得“我的孩子不能没有我,我不能不帮我的孩子”的单亲父母,他们与成年子女的关系到了互相离不开的地步,在心理学的范畴里,它的学名是“情感乱伦”。到了这一步,父母实际上不仅帮不了他们已经成年的子女,恐怕这种“粘合”给自己和成年子女带来的害处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别以为这是伟大的自我牺牲,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这是身为父母没有能力爱孩子的体现,是“看似慈祥,实为残酷”的面具,是以“爱”为名的情感虐待的一种表达。
这些父母很难面对现实:我“爱”得让我的孩子在社会上站不起来,活不下去,这是“爱”吗?不是!点点滴滴以爱为名的情感虐待,才使成年子女没有了生活喜乐,反而永远陷在失败的生活中呻吟,甚至连挣扎的力量都没有。
点点滴滴未必都是爱
----《父母之爱》写作花絮之三
中国人总愿意相信,父母为儿女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我见到一种情况,就是单亲家庭的父母,往往会牺牲自己的生活,无微不至地的照顾着他们已经成年的单亲子女,他们认为这是在补偿孩子缺乏的爱。但是,出于爱未必是出于健康的爱,而是一个危险的误区。
有一位老母亲远渡重洋,来照顾她成为单亲的女儿。因为她觉得女儿今天的不幸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离婚影响所致,于是拼了老命为女儿带孩子、洗衣做饭、打理家务等;生病了咬牙挺着也不敢吭一声。她说,干活累一点还不要紧,最难的是女儿的情绪让她担惊受怕。有的时候女儿会因为一点点小时发大雷霆;有的时候一整天不跟妈妈说一句话。女儿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是都做不长;而且与别人的关系也相处不好。周围人都劝她回国去,让女儿独立长大,可是这位母亲说不忍心、也不放心女儿一个人在这里,怕她撑不下去。
我还听过一位单亲母亲说:“我的孩子需要我。我宁愿牺牲自己。”可是,如果这位母亲敢于直面现实,她就不难看到她对女儿“爱”的结果:首先女儿的忧郁症始终不见好转,既没有能力照顾自己;也没有能力建立新的家庭,连自己的孩子也带不了,在人际关系上别人对她敬而远之;第二,母亲因为把心和精力都放在女儿和孙子身上,忽视了建立自己的家庭,导致母亲不得不结束第二次的婚姻关系;第三,这位母亲年幼的孙子已经展现出严重的心理疾患的信号。如果不加治疗和防范,这孩子将来的生活前景将会像自己的母亲一样—一片灰色。
这些以为自己全心爱着孩子的父母,只顾沉浸在自己编造的对子女“爱”的幻象里,却看不到他们已经成年的子女在灰色的世界里,过着何等苦涩的生活;有的甚至可说就是生活在地狱里,行尸走肉般地呼吸着。而这些成年子女的小孩子们跟着一个情感不健康的父亲或者母亲,在一个扭曲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将要重复一个跟父母一样生活失败的恶性循环。他们意识不到,正是他们自己所坚信的“爱”,害苦了他们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也害苦了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婚姻。
尤其是那些已经觉得“我的孩子不能没有我,我不能不帮我的孩子”的单亲父母,他们与成年子女的关系到了互相离不开的地步,在心理学的范畴里,它的学名是“情感乱伦”。到了这一步,父母实际上不仅帮不了他们已经成年的子女,恐怕这种“粘合”给自己和成年子女带来的害处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别以为这是伟大的自我牺牲,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这是身为父母没有能力爱孩子的体现,是“看似慈祥,实为残酷”的面具,是以“爱”为名的情感虐待的一种表达。
这些父母很难面对现实:我“爱”得让我的孩子在社会上站不起来,活不下去,这是“爱”吗?不是!点点滴滴以爱为名的情感虐待,才使成年子女没有了生活喜乐,反而永远陷在失败的生活中呻吟,甚至连挣扎的力量都没有。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for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