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重返伊甸园---婚姻和家庭幸福的金钥匙 (9)

重返伊甸园---婚姻和家庭幸福的金钥匙 (9)

博客

 恩典”的作用

        让耶稣与众不同的就是“恩典”。但耶稣从来没有用这个词。祂教这个词,并以自己的生活来表现这个词。祂以自己钉在十字架上的生命告诉人们:“恩典”的爱是权力永远也赢得不了的;但是,它是最有力量的。我们可以从祂的言行中看出“恩典”的本质:让耶稣进入人的生活中,人就有了灵感和活力。人不再紧张不安,不再恐惧害怕,而是有了自信和解放心灵的力量,进而改变人整个发展过程,成为一个新造的人:一个以爱为动力,有能力同情、怜悯和关心他人的人。换句话说,“恩典”让人产生新的情感发泄的方法、新的价值观、新的生活方式,它是一个人改变的心理力量,是上帝的“心理学”。

        耶稣讲了一个父与子的故事。有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家产万贯,他的大儿子对父亲言听计从,忠心耿耿地为父亲打理生意。小儿子不思上进,拿了父亲的钱在外任意挥霍。当他耗尽了从父亲那里强行索要的产业,走投无路的时候,醒悟过来,选择回到父亲身边,受到父亲的热烈欢迎。(路加福音1511-32)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幅恩典的图画。耶稣告诉我们,上帝的爱就像那个欢迎浪子回头的父亲。

        首先,父亲没有阻止儿子离家出走。父亲当然知道小儿子的选择是错误的、是愚蠢的。但是,父亲没有黑着脸对儿子说:“你敢走出这个家门,就别再回来!看我不打断你的腿!这个家有我在,你别想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父亲不仅没有阻拦儿子的离去,还答应了儿子的要求,将给他预备的财产提前分给了他。父亲没有哭丧着脸威胁儿子说:“我一辈子辛辛苦苦挣下这份产业为谁呀?还不都是为了你们兄弟吗?现在我一天天衰老,需要你们兄弟帮助打理生意,你怎么可以离开呢?我和你妈的心都让你伤透了!你这样做是在折我们的寿啊!”

        父亲尊重儿子的选择。尽管父亲知道儿子将为他的选择付出代价。但父亲没有给儿子压力,给他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

        第二,父亲没有给儿子任何心理压力,天天带信给他讲一大堆回家的理由和道理,应许儿子你只要回家,你可以担任公司的总经理,你会前途无量;也没有悄悄地派人跟踪儿子,暗暗地供给他的需要,安排他的生活。父亲也没有用各种手段威胁强迫儿子回家,告诉儿子你再不回来,我就要取消你的继承权!父亲也没有用情感的纽带,声泪俱下地对他说:“儿啊!你是我们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啊!是我们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养大的,你母亲怀胎十月容易吗?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我是怎样在雪夜里背着你去医院的吗?你怎么忍心这样对待我啊!现在,母亲因为你不在身边生病卧床不起,茶水不进;母亲是因为你生病的呀!你这不是要我们的老命吗?你要是有孝心,你就赶紧回来!否则,你妈若死了,你将抱恨终身!”要不然干脆来一句:“你要是再不回来,我撞死在墙上给你看!”

        儿子返家是他自己的选择。父亲允许儿子自己在错误和失败中学习功课。父亲的爱让儿子感到自由。

        第三,儿子回来后,父亲对那个儿子不孝和放荡的行为没有斥责、没有大道理的教训、没有冷漠的和蔼、没有恶狠狠的威胁;父亲没有说:“哟!这不是一个叫化子吗?你有本事就别回来呀!你怎么会混到这步田地? 还是你大哥好,一直忠心耿耿地帮助我打理生意。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别再想回来捞到什么油水!”相反,父亲给儿子的是喜乐的拥抱和亲吻、是预备好的肥牛宴席、是上好的袍子和戒指、 是从心发出的欢喜快乐。

        父亲的爱是无条件的。是没有改变的。是完全的宽恕和接纳。

        儿子不必因为自己的过犯无地自容,一蹶不振;不必因自己的失败而感到绝望;不必假装自己是个比以前更好的人;不必因为自己在外没有混出个模样、不能出人头地而羞愧难当、不敢见爹娘的面;不必用各种心理防卫机能为伪装和掩饰自己。儿子明白他的安全感不是建立在他的成就上。他不怕被拒绝,因为他知道自己被接受、被爱。他对父亲的回应没有任何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是完全处在爱中的自由。

        父亲爱他犯了罪的儿子,这份爱让儿子活出了自己。给儿子带来了希望。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总是面对生命果和智慧果(分别善恶果)的选择。在自然律法、在道德和自然的范围内,每一个行动都有着正反两方面的结果。父亲尊重儿子离家的选择,但是,儿子在外还是要忍受饥饿,吃猪食的难堪。这是他违背父亲旨意的后果。《圣经》用耶稣讲的这个故事来比喻上帝的“恩典”。

        “恩典”让人感受到爱。假如有人问你:“为什么爱你的先生(妻子)?”你会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你会不会想到因为她(他)可爱、因为她漂亮、因为他能干等等,所以,我爱她(他)。你会不会想到因为他是我的丈夫,她是我的妻子,所以,我对他(她)的爱永不改变?有一个做妻子不会做饭,连她的家人也常常取笑她做得饭菜“无法下咽”;甚至说她的先生“好可怜!不得不吃这样难吃的饭菜。”但是,她的先生倒是每天乐呵呵的,每天回到家里,都要先亲吻妻子,说句“我爱你”;并且赞扬妻子“做饭下了功夫。感谢妻子的辛劳。”慢慢地,妻子的厨艺越来越高,得到朋友们一致的赞赏。先生回到家里不仅等待他的有一桌子扑鼻的饭菜香味,妻子也必在门口迎接,让先生感到家庭无比的温暖。没有人喜欢被人批评、被论断、被指责、被命令。人人都希望被安慰、被鼓励、被关爱、被支持。“不应该”,“你必须”之类的话在心理学里,被看作是认知上的障碍。西雅图临床心理学教授莱.帕罗特(Les Parrott)说,这些字眼只能起到令人产生负疚的伤害作用。若把这些字眼比喻成种子的话,你播种下去,它们就会疯狂地生长,毁掉好的蔬菜。

        大多数接受婚姻辅导的夫妻,都会要求辅导师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配偶。他们习惯用宗教、心理学或者道德作为工具,为自己开脱;同时开列出对方一大堆的不是,批评对方,认为只要对方改变,他们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岂不知,论断和批评的结果让对方错上加错,甚至更加蛮不讲理。这是律法或者教条的精神,是一种可以把婚姻带到坟墓的精神。夫妻在婚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样样都好;婚后各自的小毛病不断地暴露出来。“恩典”让夫妻双方互相包容、原谅,特别是在困难时期不用“真没想到,你怎么变成这样的人!”之类的话教训对方;而是不断地鼓励和赞扬对方的优点,让对方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尤其是当人处在低潮的时候,最需要有人听他的心声,不嫌弃他。不是“你是怎么搞的?全都怪你当初你不听我的话,现在可好!家底全部赔进去了!这个家全被你毁了!”他需要的就是被理解、被接受、被尊重。让他能够敞开心胸,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且得到心灵上的回应。

        当这份爱是永远不变的,是无条件的,那就给人希望。一个人失败的时候,他仍然被接受、被爱。因此,他不会绝望,也不必假装自己优秀。他不必设立各种各样的心理防卫机能来应对压力。因为他知道,他的安全感不是建立在他所取得的成绩上。一个人能够因为爱的恩膏产生改变的动力。上帝爱的疗法,就是恩典的治疗。只要一方首先理解对方,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对另一方有影响,他(她)就不会感到被拒绝,也就不会如此防卫自己,这是一个连环反应。诗人弗里曼(James Dillet Freeman)说:“爱总是改变我们自己。”当然,改变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成就的。它有一个过程,就像是从黑暗到光明;从绝望到希望;从牢房到自由;都需要时间。我们既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但是,我们知道自己在朝着希望之峰不断地攀登。   

        生活在恩典中,我们就能体会到爱的力量,正象耶稣的门徒约翰所言:“爱里没有惧怕。”(约翰一书:418 )一个没有惧怕的人自然活出真实的自己,清楚自己是谁。我的恩师埃里奥特.欧翰纳博士(Elliott R. Ohannes)回忆他小时候,父亲常常在他遇到难处的时候对他说:“你知道你是我的儿子吗?你是我的。” 不论他的功课好坏,他都会听到父亲这样对他说。这句简单的话语让他时刻感受到父亲的爱,成为他成长的动力。他在解释爱的力量时,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一个教练告诉他的学生:“你必须刻苦训练,你看你父母送你来学习多不容易,你千万不要辜负他们啊!”另一个教练告诉他的学生:“你尽力就是了。”你说哪一个学生更能够潇洒自如地发挥自己?可见,恩典能够让第二个学生不带任何心理负担和愧疚,在错误和失败中,带着勇气和自信成长。

        恩典让人有自由。“恩典”让人从自我中得到自由、得到和平,去掉没有必要的负罪感,取出自我产生的羞耻感。不再为迎合他人而伪装自己、压抑自己。不再受他人意见和期望的左右。从不同意见、职责、期望中解放出来。从循规蹈矩,唯唯诺诺中解放出来,从讨好上帝和其他人的表现中解放出来。从害怕和咒诅中解放出来。从“应该”和“必须”中解放出来。他可以自由地爱、自由地顺服、自由自在地活出自己。

        活出自己就是不再生活在恐惧和害怕中。活出自己的人不必压抑自己、伪装自己,当然不会陷入神经质的状态。活出从心里自然流露出的那份洒脱。上帝创造的人都有不同的天赋,本应该幸福快乐。但是,恐惧和害怕却让人无法享受到生活的甜蜜和喜悦。比如,前面提到的吴锦,他每天都要带着面罩生活,怕因为他的孩子们跟他联络惹身边的“小三”(注:指插足他人婚姻的第三者 生气。刘澜也是一样:她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又怕先生离开她。但嘴上又死硬:我不在乎离婚!没有他的日子好得很!没有人不希望拥有幸福,可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本末倒置的现象:争吵、冷战、离婚人们变得惊慌失措,不敢往前。有些女性明明想在丈夫的肩上靠一靠,却害怕万一靠不住怎么办?那就赶紧表现自己, 让丈夫喜欢;或者自己留一手,以便随时可以自立。有些男人非常想和心爱的人结婚,却害怕自己的条件不如对方,对方将来是否会抛弃自己。内心的自然愿望和恐惧害怕的冲突,使人成了婚姻生活的奴隶,以至于人们以不适当的形式和方法寻求幸福,结果使婚姻没有走向健康,而是走向紊乱。人们用一种新的词汇来描绘这种半死不活的婚姻--亚婚姻。

        不仅能够活出自己,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品味,有自己的看法、意见,也要让别人活出自己。在《圣经》新约路加福音中记载了马大和马利亚两姐妹的故事。(路加福音1038-42)她们两个人各有自己的韵律。耶稣在她们村庄讲道的时候,姐姐马大主动在厨房忙活,妹妹马利亚则喜欢坐下来听道。姐姐在厨房弄得叮叮当当, 让妹妹知道她的脾气。最后,见妹妹还是置之不理,她无法再忍受下去,对耶稣说:“叫我妹妹来帮忙”。保罗.敦那医生的看法是,她的这句话里显然含着对妹妹不满和批评。姐姐感到在某方面不如妹妹,所以,在厨房里找到可以让自己大显身手的地方。她大概自己也不喜欢洗刷碗筷,所以,要批评妹妹不去帮忙。耶稣这样回答姐姐:“你为什么为许多的事思虑烦忧?马利亚(妹妹)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耶稣是在告诉她,你不要以为妹妹没有洗碗就应该感到内疚、该受到你的指责。是你自己选择在厨房里干活。敦那医生特别留意到耶稣的回答,提出了一价值观的问题:你不可以强求别人选择你要的生活。

        有些妻子看不惯丈夫是个球迷,看到丈夫兴高采烈地看球赛,就会嘟嘟囔囔,唠唠叨叨。也有的女性尽管自己不喜欢这项运动,但迫使自己参与丈夫的活动,以为这是培养双方的共同爱好和情趣,可以让丈夫更爱自己。其实,如果妻子拒绝丈夫要求她一起看球赛,或者丈夫不同妻子一起逛街,俩人都不感到感情受伤而心中不快,这才是健康的关系。有一句话叫“恨铁不成钢”,用来表达对他人的失望。比如,孩子成绩没有到达父母的期望,考到名牌学校等等。有时人们会觉得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事,就是不尊重我们,是人家“不识好歹”。轻者会令我们生气,重者会令我们与人断交。我们应该尊重别人,完全接纳与我们不同的人,让别人活出自己的品质;让别人有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按照他们的步伐和节奏成长。不要去为别人的事情做决定,为别人的生活做安排,让别人跟着你的指挥棒转。不勉强别人、不主宰别人、不控制别人、让上帝的自由引导他们的生活。就像耶稣所讲的浪子回头的故事,父亲等待儿子自己回心转意;并没有追着儿子回家来。有一位男士在网上找了一个女朋友,准备跟她结婚。他有几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大家都觉得这个女孩子对他不太合适,隔了千山万水,也不了解。但是,这几位朋友都很成熟,他们把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讲给这位男士听。但他们尊重他的选择,祝福他与这个女子的婚姻。假如我们的另一半选择离开我们,另觅新人的话,如果我们懂得“放手”,哪怕是他(她)选择错误,我们也接受现实,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比费尽心机,苦苦挽留的结果好多了。更不要契而不舍地,千万里追寻找着曾经失去的爱情,千方百计盼望能与他(她)重新联结。这虽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这其实是把自己想要与他(她)联结的幻想和意愿,强行加在他(她)的身上,当然不能与他(她)建立健康的关系。纵然他(她)有这样的想法和心愿,他(她)也没有能力实行。强行联结的结果只能事与愿违,使另立家室的前夫(前妻)更加焦虑不安,越发对外敷衍,越发想逃避。也会使得自己和家人在心灵上更受伤害,越来越失望难过。

        不论是我们不了解实情,还是缺乏能力;不论是我们有自己的盲点,有偏见,还是我们眼光有限;我们既然不是完美的,就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没有资格为别人的生活作结论;即便与别人意见不同,我们也没有资格扮演上帝的角色来审判别人。让无私的、完全的、永不改变的爱给他人带来希望,让人产生改变的动力。

        我们不是爱把婚姻比作围城吗?在进入前就要预备好自己。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会离婚了。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forhong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