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实验室里都是大妈# Biology - 生物学
P*S
1
(一)总述五道
道谛可以分五道或四道。四道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与修道。五道就是在此基础上,
加上成佛以后的无学道,但因为成佛以后没有什么可以修学的,所以只有四道也可以。
修道的方向一定要明确,如果方向失误,学佛不但不会有进步,反而会背道而驰。《入
中论》、《现观庄严论》与弥勒菩萨的其他论典中,非常清楚地宣说了从菩萨一地到十
地的过程。弥勒菩萨的很多论典既不是唯识宗,也不是很强调中观,而是阐述中观的修
行次第。
资粮道和加行道,属于凡夫道。此时的修行人还是凡夫,尚未成为圣者。 见道和修道
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凡夫阶段,是真正的菩萨圣者了。
刚刚学佛首先要进入的阶段,就是资粮道。
什么时候算是进入资粮道呢?小乘行人进入资粮道,与生起真实不虚的出离心是同时的
。大乘行人进入资粮道,与生起不造作、真实不虚的世俗菩提心是同时的。有了世俗菩
提心,就属于资粮道。反之,就不叫资粮道。如果连世俗菩提心都没有,那就只是一个
佛教徒,还没有进入资粮道。获得资粮道最关键的因素,是菩提心。
另外,哪怕对佛有信心,行善断恶、烧香、拜佛、念经,都不能称为佛教徒。只有受了
皈依戒,才能称为佛教徒。
什么时候算是进入加行道呢?证悟的时候,从见解的角度而言,就已经进入了加行道。
如果密宗修行人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证悟大圆满,从见解方面来讲,就已经进入加行道了
。但从修行的力度、层次方面来讲,还不一定到了加行道。
显宗认为,资粮道的时候虽然有修行,但仍以积累资粮与闻思为主。当对修行有一定的
体会,对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有一定修证经验的时候,就进入了加行道。
avatar
d*i
2
刚到一个新实验室,发现里面都是大妈,包括我在内只有2个男的,不知道跟这些大妈
们相处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
另一个问题是,跟我一起做实验的是一个大妈技术员,但是我发现她的很多方法都有问
题,而老板经常去临床,很多都不太懂。请问大家有什么办法婉转的巧妙的表达出来这
个技术员的方法有问题,不得罪那个技术员也不显得我好像什么都懂?
请有类似经历的指点一下。谢谢!
avatar
P*S
3
(二)详解五道
1、资粮道
资粮道也要分小中大三个阶段:刚刚进入的资粮道,叫小资粮道。小资粮道的时候,是
修四念处,也即三十七道品里面最前面的几个。
南传佛教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修四念处。我们虽然没有这样修四念处,但在五加行的修
法里面,已经包含了四念处。譬如说,观轮回的痛 苦,就是观受念处。
(1)四念处
第一,身念处
小乘佛教的身念处,是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成不净物。大乘佛教的身念处,可以分为世俗
谛和胜义谛。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一切都是空性。观察身体,最后断定为空性,叫大
乘胜义的身念处。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观身体的如幻如梦,也可以修身体的不净观,
就是大乘世俗的身念处。密宗的身念处,是把身体观想为佛的坛城,另外还要在世俗菩
提心的基础上发心:“我一定要以密宗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方法即生成佛!”发了这
个心,再加上受灌顶,从此以后才算进入了密法的资粮道。
三种不同的身念处,分别是小乘、大乘与密乘资粮道修行人的功课。
小乘佛教身念处的对境,仅仅是自己的身体。大乘佛教身念处的对境,不仅是自己的身
体,也包括所有众生的身体,以及山河大地等色蕴范围内的所有东西。
为什么第一个念处要观身体呢?因为绝大多数的烦恼,来自于身体,所以先要对身体修
空性。
第二,受念处
受,也即触觉,五蕴当中的受蕴。
为什么要观受蕴呢?因为绝大多数的贪欲心,来自于触觉、受蕴,所以要修受念处。
小乘佛教修受念处,是观想一切受,也即有漏的触觉都是痛苦。有些是苦苦、有些是变
苦、有些是行苦,但都离不开痛苦。大乘佛教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如幻如梦。密宗与
小乘恰恰相反,认为痛苦不是受的本质,受的本质是快乐。但此处的快乐,并不是一种
感受,而是远离一切变化无常,远离一切轮回过患,所以叫快乐。但这是密宗的最终极
见解,前期的密法修行人,也要修有漏皆苦,即四外前行的轮回痛苦等修法。
第三,心念处
为什么要观心无常呢?因为我们会对自己的精神产生我执,所以要对精神修念处。
小乘佛教的心念处,是修心是无常。大乘佛教在此基础上修心是如幻如梦,密宗修心是
本来清净、佛的智慧。但像无常这样的基础修法,大乘和密宗也要修,比如:密宗外加
行的人生无常、寿命无常,不仅包括了心的无常,还包括了外在物质世界,与内在精神
世界的变化无常。大到春夏秋冬的变化,小到一秒钟的千万分之一的变化,都包含在心
念处当中。
第四,法念处
法,即除了上述三蕴以外的所有内容。
小乘佛教修法念处,是修人无我。在任何轮回涅槃的诸法上,不存在人我。大乘佛教不
仅仅是修人无我,还要修轮回涅槃所有法都是空性的法无我。密宗修法念处的时候,不
仅修一切都是空性,更是在此基础上,修诸法是佛的坛城,是无离无合、无取无舍的清
净本质。
其实,在《维摩诘经》等比较深奥的大乘显宗经典当中,也讲过密宗法念处的境界,所
以这并不是密宗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做法。任何一个修行人只要按照密宗的修法去修
,都能达到此境界。
密宗的四念处修法非常具体,修行方法、修行次第都讲得很规范、很清晰。在内外加行
里面,已经包含了人无我、法无我等在内的所有四念处的修法。譬如,在修上师瑜伽的
时候,观想上师融入心间,之后修空性,就是法念处的修法。修了加行,就已经修了四
念处,资粮道的全部修法都包含其中了。
(2)资粮道的六个要点
所有大乘经典中讲资粮道的时候,都会讲六个或五个要点:
第一,持戒。戒律分好几种:皈依戒,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等。小乘资粮道首
先要守的,就是别解脱戒,也即居士戒和出家戒;大乘资粮道,就要守菩萨戒;密宗的
资粮道,就要守与密宗灌顶相应的密乘戒,如密宗十四条根本戒等等。一定要严守净戒
,如果犯戒,必须及时忏悔。忏悔完了以后,再去受戒,这非常重要。
第二,守护根门。在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摩》当中,就讲了守护根门。所谓根,也
即眼、耳、鼻、舌、身等感官。
按照小乘佛教的观点:不闻思修行,整天看电视、看电影、逛街、旅游或浏览无聊的网
页,听没有意义、无聊甚至让人生起各种烦恼的音乐、歌曲等等的散乱行为,叫不守护
根门。尽量少看电视、少看电影,多看佛教书籍,多听经闻法等等,叫守护根门。
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守护根门包括了智慧和方便两个方面:
以智慧守护根门:在眼睛看到任何东西的时候,知道都是如梦如幻,这叫以智慧来守护
根门。若能坚持这样守护,就可以控制一些烦恼。在没有证悟或修行力度不够的时候,
也许需要刻意地去修如梦如幻。比如,在生起嗔心或贪心的时候,需要用中观的方式去
推理、分解、观察,最后把它断定为空性,从而控制自己的嗔恨等烦恼。当修行到一定
境界的时候,就能在感觉到事物的同时,了知到如幻如梦,不需要刻意去观察。若能以
智慧守护根门,就能少造很多业。
以方便守护根门:所谓方便,也即慈悲心。在看到任何事物,或听到任何声音的时候,
尽量让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都成为利益众生的事情。对众生有利,就尽量去看、
去听;对众生无利,就不要刻意去看、去听等等。比如,学佛对众生有利,所以要多看
书、多听课,尽量把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转为利益众生方法。
第三,饮食适量。饮食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太少身体缺乏营养,会生各种疾病,以
致影响修行。除了像米拉日巴那种内在气脉明点修法非常厉害的人,或四禅八定的修法
修到相当境界的人,可以不需要依靠外在的饮食来维持生命以外,像我们这些既没有气
脉明点的修行,也没有禅定功夫的人,还是要依靠饮食来维持生命。同时,贪吃、贪喝
对修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晚饭吃多了,会感到昏沉,根本无法打坐,所以晚上
尽量不要到餐厅去应酬聚餐,就在自己家里,简单、营养、少量地吃一点即可。
《俱舍论》中讲得很清楚:人的胃可以分为四部分,一部分容纳饮料、茶水等液体,一
部分盛装固体食物,一部分是空气,剩下一部分什么也不装。这是最有利于修行的食量。
第四,初夜后夜不睡眠。晚上不要太早睡觉,早上也不能睡懒觉,要利用一切时间来精
进地闻思修行。包括双休日都是一样。
第五,勤修止观。精进地修持寂止和胜观的修法,也即四念处的修法。如果是密宗弟子
,修外加行和内加行就可以了。
第六,正知而住。无论是行住坐卧、所思所言,都要具备正知正见,一定要知道自己在
做什么,这件事情能不能做,是否违背佛法,对众生是有利还是有害。有些事情虽然表
面看来是好事,但却会间接地演变成对众生有害,或影响自己的闻思修行的事情,如果
不具正知、丧失觉察,盲目地做了这些事,就得不偿失了。所以,首先要有正知正见,
时刻观察自己的身、口、意,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我是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我是
希求解脱的人,我做的这件事与我的追求有没有矛盾?我应不应该做?资粮道的修行人
很容易犯错误,所以一定要自我警戒。
我们不要觉得学佛太难、约束太多。万事开头难,初学者必须这样。刚刚进入资粮道的
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我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从来都没有踏入解脱之门,现在好不
容易进入解脱之门,走在菩提之路上,所以一定要珍惜机会,本来凡夫的定力、见解和
修行就弱,虽然发了菩提心,受了密乘戒,如果不小心,仍然有可能失去机会,犯了密
乘戒或菩萨戒,或者对因果生起邪见,又拒不忏悔,死后很可能会堕入地狱。一旦堕入
地狱,何时再能进入解脱之门,就很难说了。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凡夫的一切,都依赖于外缘,如果日常相处的人,都是
有正知正见的师兄,或者能长期待在善知识身边,也许就能顺利地度过小、中、大资粮
道,然后进入加行道。如果遇人不淑,或环境低劣,就有可能下堕。当然,因为曾经发
过菩提心,受过灌顶,所以即使堕入恶趣,很久以后也会有解脱的机会。
在进入加行道后期,虽然还不是完全不退转,但从此以后永远都不可能堕落地狱、旁生
、饿鬼三恶趣。尤其是登地以后,内心已经获得了相当大的自由,一般的烦恼根本不会
扰乱其心,也不可能去做对众生有害的事情,那个时候就根本不需要约束了。
我们要下决心,有生之年即使不能进入加行道,也必须要进入资粮道,否则以后就没有
希望了。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乃至成佛,并不像显宗所讲的至少需要三个无量劫那
么漫长。大乘修法可以瞬间圆满多世累劫所积累的资粮,更何况密宗?
avatar
s*s
4
大妈多的小心lab politics,女人太多的lab很容易事多。
那个技术员的事情如果和你无关就先不要管,新人别出头。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刚到一个新实验室,发现里面都是大妈,包括我在内只有2个男的,不知道跟这些大妈
: 们相处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
: 另一个问题是,跟我一起做实验的是一个大妈技术员,但是我发现她的很多方法都有问
: 题,而老板经常去临床,很多都不太懂。请问大家有什么办法婉转的巧妙的表达出来这
: 个技术员的方法有问题,不得罪那个技术员也不显得我好像什么都懂?
: 请有类似经历的指点一下。谢谢!

avatar
P*S
5
2、加行道
资粮道结束以后,就是加行道。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区别在于,资粮道主要以积累资粮和
闻思为主,虽然大资粮道的时候会修四禅八定,根机好的利根修行人在大资粮道的时候
,可以通过禅定的力量,到十方诸佛菩萨的刹土当中亲聆佛的教言。但只有到了加行道
的时候,才真正是以修行为主,同时也要兼顾闻思。不仅是加行道,哪怕在菩萨的三地
,都会有闻思,但此时主要是修行。
很多显宗经典讲过,加行道包括四个阶段: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
第一,暖位。“暖”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证悟空性的智慧,能够驱除所有的无明黑
暗,就像一把火。如果一地菩萨的智慧是火焰,则加行道的时候已经体会到了这种空性
,虽然还不是火,但已经离火很近,可以感觉到火的温暖。从证悟的角度来说,加行道
的时候,已经比较接近于一地菩萨的境界,有真实的证悟空性的感受,所以叫暖位。
暖位虽然证悟了人无我与法无我所有的空性,但在修行的时候,对外界,也即内心以外
的物质空性的证悟更为明显、清晰。一般大圆满初步的证悟,也属于加行道的暖位。但
证悟大圆满有很多的层次,有些利根在证悟的当下,不需要经过其它阶段,直接就成佛
或登地了,但这种情况非常少。
禅宗的明心见性也应该有很多层次,不排除有直接证悟一地的可能,但一般初步的证悟
,也应该是加行道,而不是成佛或登地。包括初步证悟大手印、中观等等都是一样,都
应该属于暖位。
我们不能以为,证悟了就是成佛了,从此万事大吉,再不需要修行了。其实,证悟以后
,才是真正的开始修行了。在证悟之前,所有的修行就好比走路闭着眼睛,根本不知道
眼前是怎样的一条路。不管佛经讲得再好,中观讲得再细,自己都没有什么体会。证悟
以后,才算睁开了眼睛,看到了要走的路,但只是在这条路上刚刚走了一步,前面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加行道时候的体会,不是听龙树菩萨、佛陀、上师讲的体会,而是自己
已经有了亲身的感受、见解和体悟,所以像睁开双眼,看到眼前的路一样确定无疑。麦
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当中也说过一句话:证悟的时候,就像直接看眼前的虚空,
正在思维的念头也是空性。这不是理论、推理,而是要觉悟、体会到,这叫初步的证悟
。在初步证悟以后,若能精进修行,其进步的速度将远远胜出显宗加行道的修行人,因
为密宗是一条快捷的路。
从证悟见解的角度而言,初步的证悟者已经达到了加行道。但从禅定与神通、神变等其
他功德的角度来说,他们还没有达到加行道的境界。但修显宗法门达到加行道境界的人
成就的速度,却没有刚刚证悟大圆满或大手印的人快,虽然其禅定的力量,可能已经超
过了刚刚证悟大圆满的人。因为大圆满的修行人不一定会修四禅八定,甚至连一禅的境
界都没有达到,但仍然可以证悟,这是密宗的优点。
在《现观庄严论》当中,针对加行道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有非常多的争论。最后的
结论是,加行道的本质还不是智慧,还属于八识当中的第六意识。是第六意识在证悟空
性,而不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更不是末那识,因为我执不可能证悟空性
,它不但不是智慧,而且是和智慧对立的愚昧,是要被推翻的对象。当然,证悟空性的
,也不是阿赖耶识。
此时的意识还没有转化为智慧,哪怕闻思修所得的智慧,都不是真正的智慧,其本体还
是意识,所以是有漏的、无常的、有执着的幻觉。证悟占的比例多,执着就少一些,实
际上也是有执着的,甚至还会执着在证悟当中。
第六意识首先是执着一切,创造了所有的烦恼。之后意识经过闻思修行,又可以证悟空
性,断除烦恼。意识怎么能证悟空性呢?意识实际上无法直接证悟空性,但它可以用间
接的方法,变成类似于空性的感觉,实际上只是一种念头而已。因为是念头,所以也是
无常有漏的。有时候念头变成贪心,有时候念头变成嗔恨心、菩提心、出离心。此时,
就变成了类似于证悟空性智慧这样的念头。为什么叫类似呢?因为虽然有空性的感受,
但空性的感受非常模糊。真正的证悟,就像六祖惠能大师在证悟以后写的那首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中所表达的意思,与大圆满
、大中观完全一样。其中的第一句和第三句话非常重要,包含了所有层次的证悟境界。
阿底峡尊者当年也讲过:一天产生了一百个念头,那就去寻找一百次。每一次寻找的时
候,就有一次的不可得,每一个不可得,都是法界、法性、如来藏,这就是证悟。想达
到这样的证悟,前提是什么?阿底峡尊者讲得很简单,就是七支供。广一点、圆满一点
的七支供,就是五加行,所以五加行是必须要修的,还要反复地修。
过去的很多大圆满成就者,都修了许多遍加行,只有具备坚韧的毅力,最后才可以证悟
。我们虽然没有这么多时间,但也一定要修一遍非常完整、标准的加行,否则今生就没
有证悟的机会了。如果五加行全部修好了,还是比较容易证悟的。
第二,顶位。顶,也即顶尖。虽然加行道还没有修完,但在进入此阶段以后,永远不会
再产生不相信因果、轮回等等的邪见,邪见永远不会断除这种人的善根。在超越断灭善
根方面,已经达到了顶尖,善根永远都不会断,所以叫顶位。
第三,忍位。忍什么呢?无论是对空性、大空性、远离一切执着一切戏论的空性、大圆
满、大手印,以及密宗所说的一切都是佛的显现、佛的坛城等等,都能接受,不会有疑
问、质疑,也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因为已经开始亲身体会到这些境界了,所以叫
忍。
进入此阶段以后,永远都不会再堕恶趣。修到忍位后期以后,大乘修行人永远都不会退
转到小乘,永远都不会发心成就声缘阿罗汉的果位,一定会沿着大乘解脱道最终走向成
佛。
前三个阶段的修行境界基本上一样,只是对外境的体会有比较模糊、清晰、非常清晰的
区别,境界的深度也在不断增长。到忍位的时候,不仅是对外界,而且对内在的心也证
悟了空性。虽然三个阶段都一起证悟了诸法无我,但修的时候重点还是有点不一样。就
像看图片,虽然整幅图片都看到了,但看得最清晰的,还是眼睛专注的那一部分。若要
记住图片的全貌,还是需要再去看一看。同理,证悟的时候,虽然内在、外在所有的空
性都证悟了,但修的时候还是有一个过程。首先是外在的证悟会比较清楚,内心更清晰
的证悟会慢一点。忍位时对内在精神的证悟,已经达到了中等的清晰,还不是很清晰。
但对外在世界的证悟,已经很清晰了。
第四,世第一法位,也即世间第一、世间法中最殊胜的果位。此处的世间法,不是没有
出离心的那种世间法,而是指一地以下的境界。为什么说世第一法位是所有世间法当中
最殊胜的呢?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产生过无漏的智慧,如今依靠有漏的修行善根,
将于第二瞬间产生见道的无漏智慧,这是需要强有力的善根才能产生的,所以称为世间
第一。这已经是凡夫修行的最顶尖,过了以后就不是凡夫,而是菩萨一地的见道圣者了。
关于五道十地的详细内容,在《现观庄严论》和《入行论》里面讲过,有兴趣的人可以
参看。
avatar
I*a
6
不是你的实验最好少jjww,
avatar
P*S
7
3、见道
见道,是真实的证悟。登地菩萨已经从本质上发生了突变——有执着、有漏的意识,转
化为无漏、无执的智慧。内心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自由,所有后天学到的各种因邪见而
产生的执着、见解等遍计烦恼已经断除。已经明显地体会到一切法的本性法界,从此不
会有任何邪见与能够导致轮回的执着和烦恼。但因为俱生烦恼或比较细微的烦恼是先天
性的烦恼,从无始以来积攒至今,在每个人心里已经根深蒂固,所以相对来说,不是那
么容易一下子就能断除。只能将俱生烦恼分成十个部分,从一地到十地之间慢慢断除。
无论如何,在见道的时候,已经断除了一地时可以断除的烦恼,菩萨可以在一瞬间幻化
出一百个身体,每一个身体都可以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在见道以后,显宗、密宗便成为一体,再没有显密之分。修学显宗见道的时候,也就等
于证悟了密宗的见道。
在见道之前,虽然也要利益众生,但因为力量很弱,直接利益众生的因缘还不是很成熟
,往往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刚刚发菩提心的时候,还会有自私自利的心,菩提心的
力量不够,见解也不稳固,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烦恼,甚至有可能退失信
心,觉得大乘佛法很高深,离自己很远,自己根本不是修大乘法的料,这都是很正常的
。只要能够发心,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断除烦恼只能一步一步来。初发心的时候,要想
尽一切办法去保护菩提心的幼苗。此时不能做太多事情,也不能接触太多的人。要知道
,有些众生是非常野蛮的,如果遇到这样的人,让自己好心没好报时,就会因承受能力
不够而退却,甚至有可能彻底摧毁菩提心。《入行论》中讲过,舍利子开始发菩提心时
,都示现因失望而退失菩提心,我们更应该身处静处,以闻思修为主,努力培养菩提心
,加强菩提心的力度。
但在一地菩萨以后,因为已经证悟了空性,身体与心灵不再有痛苦的感受,所以永远也
不会退失。即使对方以怨报德,也无怨无悔。哪怕有人拳打脚踢,也心若止水。此时虽
然也要修行,但已经有很大的能力去帮助众生,所以应以利益众生为主。通过直接度化
众生,既可以利益众生,同时也可以积累资粮,以促使自己从一地提升到二地,从二地
提升到三地,乃至最终成佛。
avatar
d*i
8
谢谢两位!以后我在实验室尽可能少说话。
那明明看着那个技术员做的是不对的咋办呢?一起做实验不出结果又怕老板责问。
avatar
P*S
9
4、修道
证悟见道或一地以后反复修持的过程,叫修道。从二地到十地,修道共分为九个层次。
其中二地到七地之间,是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在七地结束的时候,集谛所包括的根本
烦恼与随烦恼等三十种烦恼障都已经断除。八地以上只有所知障,没有烦恼障,所有的
我执,都断除得一干二净。
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萨虽然修行境界不错,但由于还是凡夫,所以投生的时候,只是偶
尔会以愿力投生,比如发愿生生世世能够投生到有大乘佛法的地方,能投生到有机会利
益众生的地方,但大多数仍然是以业力去投生。修道的菩萨就不一样了,证悟一地以后
,就不再有业力的投生,而只会是以愿力投生。修道菩萨会发愿,当众生遇到战争的时
候,就投生为可以息灭战争的生命;当众生遇到饥饿的时候,就变成很大的动物,死了
以后以自己的身体布施给饥饿众生;当有瘟疫的时候,就投生为医生,或以愿力而化现
成药物等等。
佛经里说过,佛菩萨的化身不一定都是佛教徒的身份,也可能会以婆罗门、世间国王、
外道信徒、医生或其他没有信仰的人的身份来利益众生。一地和二地菩萨在投生之前,
尚需要这样发愿;从第三地到第七地的菩萨,已经不需要愿力,通过禅定的力量,随时
都能投生到需要的地方;在八地以后,已经断除了所有的烦恼障,虽然个人的修行与佛
还是有很大区别,但在度化众生方面,已经相差无几,能够自由自在地投生利众;成佛
以后,就完全是任运自成,只要众生善根成熟,随时随地都可以现前佛的化身,以各种
身份去度化众生。
从证悟的境界而言,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看到的境界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清晰度有所
不同。十地菩萨看到的心的本性法界非常清晰,一地菩萨相比而言,就要模糊一些。由
于修道能力的差别,所以断除烦恼的能力也有差异。
按照大乘显宗的说法,从一地到九地,需要很长的时间。最利根的修行者,都需要两个
无数大劫的漫长时日。但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在证悟一地以后,一瞬间就能
圆满普通人几百万年当中所积累的資粮,由于具备如此之多的功德,所以如果想成就,
七天之内也可以成佛。到了八地以后,不仅修行境界显密一致,一切现象也开始成为佛
的坛城。
avatar
s*y
10
是有关你的项目的实验么?如果是的话你可以在你在实验室的地位稳固之后跟她讲,
如果是她那方面的实验的话,那么就尽量不要多嘴。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谢谢两位!以后我在实验室尽可能少说话。
: 那明明看着那个技术员做的是不对的咋办呢?一起做实验不出结果又怕老板责问。

avatar
P*S
11
5、无学道
无学道就是到达了灭谛的成佛境界。灭谛是常住不灭的、永恒的;道谛虽然是无漏的,
但它是无常的。如果是恒常,就只能一直保持某种状态,不可能有变化,这样就不会进
步,就不会从一地逐步提升,乃至成佛。
一地菩萨进入根本定的时候,能体悟到证悟空性的智慧和法界是无二无别的,这与上师
的心和我们的心无二无别是一个道理。
什么叫上师的心?上师的心不是杂念,不是五根识与第六意识,不是末那识,也不是阿
赖耶识。上师的心就是如来藏光明,与上师心心相印、融为一体,就是与如来藏无二无
别。但实际上一地菩萨还不能完全证达无二无别,虽然一地菩萨自己感觉已经完全无离
无合、无二无别,但实际上还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地菩萨证悟空性的智慧是无常的,而
他所证悟的境界却是恒常的,无常和永恒不可能无二无别。在上地菩萨来看,下地菩萨
的境界都有待提升。
随着修道的增进,永恒不变的灭谛和无常的道谛之间的距离会慢慢缩小。到了八地的时
候,虽然道谛仍然无常,但此时的无常已经很细微了。到十地最后一个瞬间,在进入十
一地也即成佛的时候,无常的道谛完全消失、不复存在,灭谛彻底显现。此时如来藏的
出现不是诞生,而是现前。佛的化身、报身、法身,都包含于如来藏当中。正如《六祖
坛经》所云:“自性具三身”,在本性如来藏上面,具备了化身、报身、法身。这与大
圆满等所有密法的观点是一致的,只有第三转才会这样讲,第二转不会出现这样的词句。
为什么自性具备三身呢?三身有两种,外在的三身与内在的三身。前面所述,即是内在
的三身。
外在的三身分别为,化身是释迦摩尼佛这样的化身,无论福报大的普通众生,还是经常
诽谤释迦摩尼佛的外道都可以看见;报身有很多种,有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能看见的报
身,也有从八地菩萨到十地菩萨才能够看见的报身,还有十地菩萨才可以看到的报身等
等;但法身不会有内外之分,唯有自己证悟的如来藏法界。
《六祖坛经》和《宝性论》却认为,三身不是外在的,而是本质上的。从空性的角度来
说,如来藏是法身;从光明的角度来说,如来藏是报身;在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当中,
有一种无形的能量。当众生根机成熟以后,光明如来藏随时会出现化身,就像没有修行
的时候,随时都会出现无明意识的振动一样。
就像在没有佛的时候,只要祈祷如意宝,即使如意宝不会听见别人的祈祷,也没有思维
,但它却可以让祈祷者心想事成一样,佛没有分别思维,一直都安住在光明的境界当中
,但依靠佛在三个无数大劫当中的愿力与修行的力量,只要祈祷佛,随时随地都会出现
佛的加持与化身,像如意宝一样利益众生。不需要重新去设计,在众生根机成熟的时候
,所有佛的功德——包括菩萨看到的报身,普通人看到的化身都会现前,但前提是对佛
的信心和虔诚的祈祷。如果没有信心,也没有虔诚的祈祷,佛的加持也无法激活。
佛是什么,是成就的境界已经达到最高程度的人,他的境界,我们的语言无法表达。证
悟的时候,就基本上可以知道佛的境界,知道如来藏是什么样的概念,同时也知道上师
的心与自己的心融为一体是什么样,这叫顿悟、恍然大悟。若能在证悟大圆满的境界当
中停留一分钟,这一分钟的境界,就比较相似于如来藏和佛的境界。
每个众生都有成佛的机会,因为我们都有如来藏。山、河、大地、石头、砖瓦没有如来
藏,它们永远都不能成佛。当所有的障碍驱除以后,佛就会自然显现。
证悟的条件,就是出离心、菩提心等前行。没有这些条件,永远都不要想达到这个境界
。有了这些条件,从此畅通无碍,自然而然就会证悟。
avatar
d*i
12

我刚进实验室,可以说跟我没关系,还在熟悉实验室的过程。老板说他们很多实验都没
做过,不知道怎么做,让我把原来实验室的protocol带过来做,但是我发现这个技术员
的方法和我的不一样,有些是错误的。担心的就是说了怕得罪那个技术员,不说实验肯
定拿不到好结果。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是有关你的项目的实验么?如果是的话你可以在你在实验室的地位稳固之后跟她讲,
: 如果是她那方面的实验的话,那么就尽量不要多嘴。

avatar
f*8
13
是的,人还是应该减少外来不好的刺激,增加好的输入。
孟母三迁,佛法僧,也是一个意思。
都是薰习。。。
增加了理解,用智慧化解和环境选择互相补充。
要绝对避开干扰,那是不可能,所以要智慧来化解。
要单纯以智慧来化解所有,而不讲究环境,那可能也把自己的智慧、定力看得太高了。
再者,要完全脱离世间,也是不对,佛法不离世间法。
但是即使不离世间,那“世间”也是无量无边,也可以选择想接触哪部分的世间。
自己想创造什么样的环境。
avatar
s*y
14
你老板是让你带那个技术员干活么?或者你的老板已经明确说了让你用你的protocol
来教那个技术员干活么?如果是的话你就要着实讲,或者至少把那个protocol 打印出来
给那个技术员,并告诉她说是老板的旨意(而不是你自己多管闲事)。否则的话,你
现在刚进实验室就去“指导”人家,会让对方不高兴的。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刚进实验室,可以说跟我没关系,还在熟悉实验室的过程。老板说他们很多实验都没
: 做过,不知道怎么做,让我把原来实验室的protocol带过来做,但是我发现这个技术员
: 的方法和我的不一样,有些是错误的。担心的就是说了怕得罪那个技术员,不说实验肯
: 定拿不到好结果。

avatar
c*h
15
并非大乘独有,这两点都在佛陀原始的教导中,不管上座部(小乘)、大乘,都会这样做
依佛陀原始教导,比丘会比这些更深入的守护根门,
基础深厚,在甚深禅修中,五官一听一见一动一尝,
是直接于禅定中(观禅的)内观、正志(八正道中的)--如刺如杀如病如痈
为何如刺如杀如病如痈?
依佛陀的教导,是因为我们会先亲见缘起(体会不同级数的清净)、甚至涅盘(极清净),
然后不必分析推理,本能就立刻知道,日常五官接触的一听一见一动一尝一念,的确如
刺如杀如病如痈
比丘能这样开放根门,于日常生活敏锐察觉六根六触六受六思,就进入七觉支中的精进
觉支了
对一般人而言,这样就非常厉害了
不过在家居士可能较难做到
还是要少看少听不好的或推理、分解
avatar
d*i
16
老板没说让我带那个技术员或者是教那个技术员,技术员比我早进实验室半年,老板只
是说这个实验我们以前没有做过,把你们的protocol拿过来做。也没有叮咛那个技术员
跟我学或者按照我的办法来。
我纠结的是说那个技术员不对会得罪人,不说的话实验进展可能有问题。我也不想去指
导别人。我希望的是等我自己有自己的project以后全部我来做就行了(我在以前的实验
大小事情都是我自己做,没有技术员辅助),技术员做老板
交待的事情就可以了。
avatar
c*h
17

大乘最早期的般若经(仍然承袭佛陀原始教导或部派的痕迹)说得比较温和,叫如梦如幻

也就是对于六根触六尘后引发的五蕴(其实是五取蕴的简称)的运作如梦如幻,
或者说对于”世间”(本质上就是五取蕴) 如梦如幻
佛陀初期传道的教法比较激烈,会说得较激烈 : 如病如痈 如刺如杀
佛陀提的比喻是,
如同有个红热的锅子,你碰过,烫得哇哇叫,下次你就会自动本能地远离红热的锅子
就知道它如病如痈 如刺如杀
而为什么会如病如痈 如刺如杀 (或者说如梦如幻)
因为亲见缘起
(重视亲见缘起到龙树都没变,再后来也许变了吧? 不知道?
好像目前大乘较少人提到亲见缘起)
体会对于色的贪爱消失的情况是如何清净。
贪爱一起(最内部原因是因为无明缘行(“我”的意志升起),但这时应该还没真的观察
到),苦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
(能做到,应该算入门了)
体会对于受的贪爱消失的情况是如何清净。
贪爱一起(最内部原因是因为无明缘行(“我”的意志升起)),苦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
(能做到,应该算高手了)
体会对于想的污染的情况消失,是如何清净。
想的污染一起(最内部原因是因为无明缘行(“我”的意志升起)),苦是一步一步如何形成
体会对于识的污染的情况消失,是如何清净。
识的污染一起(最内部原因是因为无明缘行(“我”的意志升起)),苦是一步一步如何形成
体会对于行的污染的情况消失,是如何清净。
行的污染一起(最内部原因是因为无明缘行(某一种细微奇特的”行蕴”(“我”)的意志
升起)),开始污染各种行蕴,苦是一步一步如何形成
(这是一流高手)
因为体会到苦与各种深浅的清净的对比,知道六根触六尘,所升起的后续反应,的确有
时”可能会”如病如痈如刺如杀,像手碰到红热的锅子一般。
如果守护六根得当,有时苦不会升起,不会如病如痈如刺如杀
佛陀更激烈的教法,甚至叫人看死尸、不净观之类。
(但后来因为太激烈,死很多人,佛陀闯大祸了,佛陀就取消这种方式,改采较温和的
方式)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并非大乘独有,这两点都在佛陀原始的教导中,不管上座部(小乘)、大乘,都会这样做
: 依佛陀原始教导,比丘会比这些更深入的守护根门,
: 基础深厚,在甚深禅修中,五官一听一见一动一尝,
: 是直接于禅定中(观禅的)内观、正志(八正道中的)--如刺如杀如病如痈
: 为何如刺如杀如病如痈?
: 依佛陀的教导,是因为我们会先亲见缘起(体会不同级数的清净)、甚至涅盘(极清净),
: 然后不必分析推理,本能就立刻知道,日常五官接触的一听一见一动一尝一念,的确如
: 刺如杀如病如痈
: 比丘能这样开放根门,于日常生活敏锐察觉六根六触六受六思,就进入七觉支中的精进
: 觉支了

avatar
m*u
18
这环境算不错,大妈多的地方,小男生会比较吃香。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刚到一个新实验室,发现里面都是大妈,包括我在内只有2个男的,不知道跟这些大妈
: 们相处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
: 另一个问题是,跟我一起做实验的是一个大妈技术员,但是我发现她的很多方法都有问
: 题,而老板经常去临床,很多都不太懂。请问大家有什么办法婉转的巧妙的表达出来这
: 个技术员的方法有问题,不得罪那个技术员也不显得我好像什么都懂?
: 请有类似经历的指点一下。谢谢!

avatar
c*h
19
般若经其实一直在谈亲见缘起
虽然只是谈表面现象,不谈修行的指导,与佛陀原来的只谈修行指导,差异很大,
但也算是好了,至少佛法方向没变
佛陀当初的教导,在修行上是以亲见缘起为核心,所有的”空” 都围绕在亲见缘起
般若经及般若经的”空”,也不例外
金刚经(般若经的浓缩版)则更奇怪,它其实主要又不是谈”空”,而后世又一直说它主
要谈”空”
可惜后世佛经,不知为何,很少提五蕴,也很少提亲见缘起
有提也是少数,或者提一些很抽象的理论,或很可惜的谈一些表面现象(通常这没甚么
意义,无须多花时间研究,被评为指月之手)
而对缘起法比较实际的,有系统的理论整理则首推龙树的中观
如果还没实修到某个程度,又急着想了解缘起法,看中观就够了
金刚经(或般若经)里
不以色看如来
在鼓励在家众或比丘 消除对色的贪爱
不被 色生香味触迷惑,沉迷于贪爱
在鼓励在家众或比丘 善守护六根
它以不同句子 不同说法 一直反复鼓励读者
般若经看起来像阿含一样,同一段落经过许多年代许多人流传,然后集结
所以很多重复的
金刚经里要菩萨(在家修行者的意思)好歹也要做到这一点
用很多华丽伟大的话来鼓励菩萨要做到
金刚经(甚至般若经),其实比较像文宣品,励志文学
也就是鼓励你要做这,要做哪
也有可能针对在家众的,或者那个时代环境下有这种需求
形成
形成
基本上就是要做这些事,但方法步骤则每个人每个派未必一样
有人先勤于修止 有人先勤于修观
有人一看就要看最深入的,要看见行识的运作情况,甚至要超越五蕴,看后面还有甚么
有人由色身开始慢慢观察 由浅入深
有人要观察到最深入的无明缘行 然后才谈苦、离、正思维(正志)
有人只要很浅的见到对色身贪爱,就开始体会较浅的苦、离, 做较浅的正思维
甚至 在家居士常”思维修”, 思维、分析、观察日常生活的 苦、离、正思维
都可以
其实 只要方向对了 对佛陀教法充分了解 先做甚么都可以
大部分在家众则努力于发心,下定决心要修行(佛教的修行)
边修边思考佛法 看能不能下定决心要修行(佛教的修行)
但要效果卓越 一定是要亲见缘起
亲见缘起才可能”离”,出离心 (真正下定决心要修行)
当亲见缘起到某种深度 清净与苦的对比愈来愈强烈,出离心就愈来愈强烈
最后不退转 终于真正下定决心要修行
在此之前 随时可能停止修行 常常一天打鱼 三十天晒网 三百天晒网
似乎有决心 但做出来的事都非常没有决心似的
比较诡异的是,你真正下定决心要修行时,就是你已经修得差不多的时候
就像鸡生蛋 蛋生鸡问题
可以看出,佛陀比我们想的激进、热切
他要门下比丘以最快的方式成为像他一样的阿罗汉
(不是后世因为派系之间比谁更伟大而标举的成佛)
而方法有时很激烈 说法也激烈 像急行军一样 带领比丘向前冲
例如 火宅 烧到头发 如刺如杀
例如 几乎除了吃饭,就是未成为阿罗汉而修行,睡觉也只睡一点点
例如 比丘之间除了四圣谛(也就是当时佛法的总称,现在已经很少人谈的四圣谛) 其
他东西都别谈
例如 除了与解脱相关,其他事都别做
不要去造桥施粥做善事,这是在家居士的事,不是比丘的事(除非你已经是阿罗汉)
avatar
m*u
20
是。不过对异性就另一回事了。异性不会是斗争对象,只要自己别太偏向一边就行。

【在 s******s 的大作中提到】
: 大妈多的小心lab politics,女人太多的lab很容易事多。
: 那个技术员的事情如果和你无关就先不要管,新人别出头。

avatar
c*h
21
形成
形成
用另一角度说,由结果”苦”来看(佛陀通常这样看) ,那个苦,如刺如杀如病如痈
由源头”我”来看,那个”我”的意志或者”我”引发的五取蕴的运作,如梦如幻
后来的大乘比较偏向看源头(我),看描述(空),用的形容词就只好比较抽象些。
连带的修行的方法及其描述也可能较抽象
佛陀是用结果(苦)来形容,比较摸得着,修行的方法会较具体些,佛陀很少描述修行中
间的境界,那很抽象。
一般佛陀是说修行方式、方向、中间要点。
后世大乘则花大量形容词描述中间的境界。
avatar
x*4
22
奇怪,都是老美的大实验室里有大妈。一般新实验室没什么大妈吧。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刚到一个新实验室,发现里面都是大妈,包括我在内只有2个男的,不知道跟这些大妈
: 们相处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
: 另一个问题是,跟我一起做实验的是一个大妈技术员,但是我发现她的很多方法都有问
: 题,而老板经常去临床,很多都不太懂。请问大家有什么办法婉转的巧妙的表达出来这
: 个技术员的方法有问题,不得罪那个技术员也不显得我好像什么都懂?
: 请有类似经历的指点一下。谢谢!

avatar
d*y
23
智慧不够的话方便补也行,哈哈,所谓双运
既没智慧又不慈悲的只好在轮回中继续玩泥巴了
没有戒和定,两个都不成
没有忏悔心,不会愿意守戒,仍然心随烦恼转
自力调伏不行就得靠佛力(佛菩萨的愿力),其实说白了还是自力(信愿的力量)
上师相应法也好,阿弥陀佛也好,都是借力,因为意识到凡夫的局限(蝼蚁一样的存在)
我算从小乘转大乘了吧,因为小乘上来就戒止,在红尘俗世混着又不能出家,树欲静而
风不止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是的,人还是应该减少外来不好的刺激,增加好的输入。
: 孟母三迁,佛法僧,也是一个意思。
: 都是薰习。。。
: 增加了理解,用智慧化解和环境选择互相补充。
: 要绝对避开干扰,那是不可能,所以要智慧来化解。
: 要单纯以智慧来化解所有,而不讲究环境,那可能也把自己的智慧、定力看得太高了。
: 再者,要完全脱离世间,也是不对,佛法不离世间法。
: 但是即使不离世间,那“世间”也是无量无边,也可以选择想接触哪部分的世间。
: 自己想创造什么样的环境。

avatar
g*o
24
什么理解能力
对lz是新实验室而已

【在 x*****4 的大作中提到】
: 奇怪,都是老美的大实验室里有大妈。一般新实验室没什么大妈吧。
avatar
y*n
25
至少现在先不要管这件事,想办法把自己的试验损失降到最少
以后看你跟老板的关系了,如果老板对你不错,关键的技术问题还是要给老板说的,要
不对整个实验室都不好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老板没说让我带那个技术员或者是教那个技术员,技术员比我早进实验室半年,老板只
: 是说这个实验我们以前没有做过,把你们的protocol拿过来做。也没有叮咛那个技术员
: 跟我学或者按照我的办法来。
: 我纠结的是说那个技术员不对会得罪人,不说的话实验进展可能有问题。我也不想去指
: 导别人。我希望的是等我自己有自己的project以后全部我来做就行了(我在以前的实验
: 大小事情都是我自己做,没有技术员辅助),技术员做老板
: 交待的事情就可以了。

avatar
d*i
26
非常感谢楼上各位朋友!我知道怎么做了。
avatar
m*1
27
不要一到一个就说自己多牛,你要真是如此的话,你也不会在这问这样弱智的问题.聪明
的人和谁都相处得很好!
劝你首先要确定自己是对的,再讲话不迟,...
做研究的大妈,也都有几把刷子的,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刚到一个新实验室,发现里面都是大妈,包括我在内只有2个男的,不知道跟这些大妈
: 们相处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
: 另一个问题是,跟我一起做实验的是一个大妈技术员,但是我发现她的很多方法都有问
: 题,而老板经常去临床,很多都不太懂。请问大家有什么办法婉转的巧妙的表达出来这
: 个技术员的方法有问题,不得罪那个技术员也不显得我好像什么都懂?
: 请有类似经历的指点一下。谢谢!

avatar
w*x
28
mapletree01看来像是个有几把刷子的,做研究的大妈。
//run

【在 m*********1 的大作中提到】
: 不要一到一个就说自己多牛,你要真是如此的话,你也不会在这问这样弱智的问题.聪明
: 的人和谁都相处得很好!
: 劝你首先要确定自己是对的,再讲话不迟,...
: 做研究的大妈,也都有几把刷子的,

avatar
r*z
29
对付大妈最灵的就是拍马屁,而且要每个人都拍,拍专业以外的事情,并且自己捣腾得
帅一点。
avatar
f*9
30
是中国大妈, 还是老外大妈?操作上还是有些差别的
avatar
M*e
31
跟老板说你发现你跟大妈的做法有区别,想听一下老板意见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刚到一个新实验室,发现里面都是大妈,包括我在内只有2个男的,不知道跟这些大妈
: 们相处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
: 另一个问题是,跟我一起做实验的是一个大妈技术员,但是我发现她的很多方法都有问
: 题,而老板经常去临床,很多都不太懂。请问大家有什么办法婉转的巧妙的表达出来这
: 个技术员的方法有问题,不得罪那个技术员也不显得我好像什么都懂?
: 请有类似经历的指点一下。谢谢!

avatar
D*a
32
老板不是说实验室没有protocol让你拿protocol,怎么大妈又有protocol了
avatar
d*i
33
大妈的protocol是自己摸索的,长期以来一个试验做不出来,我看了觉得有些问题。
是美国大妈,没有看不起大妈的意思,绝对没有。我只是怕说别人的技术流程有问题别
人不舒服。
avatar
D*a
34
你的意思是你新实验室里面想弄这技术,然后老板让大妈弄,大妈还没弄出来?但是老
板招了你,你会这个技术?
这样的话我觉得应该不是太难,说话的时候不要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不要说“我的”
protocol如何如何管用,可以说,我以前的实验室是做这个技术的,我在以前实验室跟
他们一起弄的这个protocol在A蛋白上是这么个情况,然后能弄出来,我们(你和大妈
)来一起看看现在我们怎么弄弄这个protocol让现在我们弄的B蛋白也能弄出来。。。
当然这是在大妈人品正常的情况下。不正常的就绕着走吧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大妈的protocol是自己摸索的,长期以来一个试验做不出来,我看了觉得有些问题。
: 是美国大妈,没有看不起大妈的意思,绝对没有。我只是怕说别人的技术流程有问题别
: 人不舒服。

avatar
h*n
35
你自己的实验, 按照你自己的方法做; 别人的不用管.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大妈的protocol是自己摸索的,长期以来一个试验做不出来,我看了觉得有些问题。
: 是美国大妈,没有看不起大妈的意思,绝对没有。我只是怕说别人的技术流程有问题别
: 人不舒服。

avatar
d*i
36
再次谢谢各位!
avatar
l*r
37
总之跟大妈共事要小心
大妈事多

【在 s******s 的大作中提到】
: 大妈多的小心lab politics,女人太多的lab很容易事多。
: 那个技术员的事情如果和你无关就先不要管,新人别出头。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