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详解五道
1、资粮道
资粮道也要分小中大三个阶段:刚刚进入的资粮道,叫小资粮道。小资粮道的时候,是
修四念处,也即三十七道品里面最前面的几个。
南传佛教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修四念处。我们虽然没有这样修四念处,但在五加行的修
法里面,已经包含了四念处。譬如说,观轮回的痛 苦,就是观受念处。
(1)四念处
第一,身念处
小乘佛教的身念处,是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成不净物。大乘佛教的身念处,可以分为世俗
谛和胜义谛。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一切都是空性。观察身体,最后断定为空性,叫大
乘胜义的身念处。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观身体的如幻如梦,也可以修身体的不净观,
就是大乘世俗的身念处。密宗的身念处,是把身体观想为佛的坛城,另外还要在世俗菩
提心的基础上发心:“我一定要以密宗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方法即生成佛!”发了这
个心,再加上受灌顶,从此以后才算进入了密法的资粮道。
三种不同的身念处,分别是小乘、大乘与密乘资粮道修行人的功课。
小乘佛教身念处的对境,仅仅是自己的身体。大乘佛教身念处的对境,不仅是自己的身
体,也包括所有众生的身体,以及山河大地等色蕴范围内的所有东西。
为什么第一个念处要观身体呢?因为绝大多数的烦恼,来自于身体,所以先要对身体修
空性。
第二,受念处
受,也即触觉,五蕴当中的受蕴。
为什么要观受蕴呢?因为绝大多数的贪欲心,来自于触觉、受蕴,所以要修受念处。
小乘佛教修受念处,是观想一切受,也即有漏的触觉都是痛苦。有些是苦苦、有些是变
苦、有些是行苦,但都离不开痛苦。大乘佛教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如幻如梦。密宗与
小乘恰恰相反,认为痛苦不是受的本质,受的本质是快乐。但此处的快乐,并不是一种
感受,而是远离一切变化无常,远离一切轮回过患,所以叫快乐。但这是密宗的最终极
见解,前期的密法修行人,也要修有漏皆苦,即四外前行的轮回痛苦等修法。
第三,心念处
为什么要观心无常呢?因为我们会对自己的精神产生我执,所以要对精神修念处。
小乘佛教的心念处,是修心是无常。大乘佛教在此基础上修心是如幻如梦,密宗修心是
本来清净、佛的智慧。但像无常这样的基础修法,大乘和密宗也要修,比如:密宗外加
行的人生无常、寿命无常,不仅包括了心的无常,还包括了外在物质世界,与内在精神
世界的变化无常。大到春夏秋冬的变化,小到一秒钟的千万分之一的变化,都包含在心
念处当中。
第四,法念处
法,即除了上述三蕴以外的所有内容。
小乘佛教修法念处,是修人无我。在任何轮回涅槃的诸法上,不存在人我。大乘佛教不
仅仅是修人无我,还要修轮回涅槃所有法都是空性的法无我。密宗修法念处的时候,不
仅修一切都是空性,更是在此基础上,修诸法是佛的坛城,是无离无合、无取无舍的清
净本质。
其实,在《维摩诘经》等比较深奥的大乘显宗经典当中,也讲过密宗法念处的境界,所
以这并不是密宗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做法。任何一个修行人只要按照密宗的修法去修
,都能达到此境界。
密宗的四念处修法非常具体,修行方法、修行次第都讲得很规范、很清晰。在内外加行
里面,已经包含了人无我、法无我等在内的所有四念处的修法。譬如,在修上师瑜伽的
时候,观想上师融入心间,之后修空性,就是法念处的修法。修了加行,就已经修了四
念处,资粮道的全部修法都包含其中了。
(2)资粮道的六个要点
所有大乘经典中讲资粮道的时候,都会讲六个或五个要点:
第一,持戒。戒律分好几种:皈依戒,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等。小乘资粮道首
先要守的,就是别解脱戒,也即居士戒和出家戒;大乘资粮道,就要守菩萨戒;密宗的
资粮道,就要守与密宗灌顶相应的密乘戒,如密宗十四条根本戒等等。一定要严守净戒
,如果犯戒,必须及时忏悔。忏悔完了以后,再去受戒,这非常重要。
第二,守护根门。在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摩》当中,就讲了守护根门。所谓根,也
即眼、耳、鼻、舌、身等感官。
按照小乘佛教的观点:不闻思修行,整天看电视、看电影、逛街、旅游或浏览无聊的网
页,听没有意义、无聊甚至让人生起各种烦恼的音乐、歌曲等等的散乱行为,叫不守护
根门。尽量少看电视、少看电影,多看佛教书籍,多听经闻法等等,叫守护根门。
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守护根门包括了智慧和方便两个方面:
以智慧守护根门:在眼睛看到任何东西的时候,知道都是如梦如幻,这叫以智慧来守护
根门。若能坚持这样守护,就可以控制一些烦恼。在没有证悟或修行力度不够的时候,
也许需要刻意地去修如梦如幻。比如,在生起嗔心或贪心的时候,需要用中观的方式去
推理、分解、观察,最后把它断定为空性,从而控制自己的嗔恨等烦恼。当修行到一定
境界的时候,就能在感觉到事物的同时,了知到如幻如梦,不需要刻意去观察。若能以
智慧守护根门,就能少造很多业。
以方便守护根门:所谓方便,也即慈悲心。在看到任何事物,或听到任何声音的时候,
尽量让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都成为利益众生的事情。对众生有利,就尽量去看、
去听;对众生无利,就不要刻意去看、去听等等。比如,学佛对众生有利,所以要多看
书、多听课,尽量把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转为利益众生方法。
第三,饮食适量。饮食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太少身体缺乏营养,会生各种疾病,以
致影响修行。除了像米拉日巴那种内在气脉明点修法非常厉害的人,或四禅八定的修法
修到相当境界的人,可以不需要依靠外在的饮食来维持生命以外,像我们这些既没有气
脉明点的修行,也没有禅定功夫的人,还是要依靠饮食来维持生命。同时,贪吃、贪喝
对修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晚饭吃多了,会感到昏沉,根本无法打坐,所以晚上
尽量不要到餐厅去应酬聚餐,就在自己家里,简单、营养、少量地吃一点即可。
《俱舍论》中讲得很清楚:人的胃可以分为四部分,一部分容纳饮料、茶水等液体,一
部分盛装固体食物,一部分是空气,剩下一部分什么也不装。这是最有利于修行的食量。
第四,初夜后夜不睡眠。晚上不要太早睡觉,早上也不能睡懒觉,要利用一切时间来精
进地闻思修行。包括双休日都是一样。
第五,勤修止观。精进地修持寂止和胜观的修法,也即四念处的修法。如果是密宗弟子
,修外加行和内加行就可以了。
第六,正知而住。无论是行住坐卧、所思所言,都要具备正知正见,一定要知道自己在
做什么,这件事情能不能做,是否违背佛法,对众生是有利还是有害。有些事情虽然表
面看来是好事,但却会间接地演变成对众生有害,或影响自己的闻思修行的事情,如果
不具正知、丧失觉察,盲目地做了这些事,就得不偿失了。所以,首先要有正知正见,
时刻观察自己的身、口、意,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我是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我是
希求解脱的人,我做的这件事与我的追求有没有矛盾?我应不应该做?资粮道的修行人
很容易犯错误,所以一定要自我警戒。
我们不要觉得学佛太难、约束太多。万事开头难,初学者必须这样。刚刚进入资粮道的
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我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从来都没有踏入解脱之门,现在好不
容易进入解脱之门,走在菩提之路上,所以一定要珍惜机会,本来凡夫的定力、见解和
修行就弱,虽然发了菩提心,受了密乘戒,如果不小心,仍然有可能失去机会,犯了密
乘戒或菩萨戒,或者对因果生起邪见,又拒不忏悔,死后很可能会堕入地狱。一旦堕入
地狱,何时再能进入解脱之门,就很难说了。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凡夫的一切,都依赖于外缘,如果日常相处的人,都是
有正知正见的师兄,或者能长期待在善知识身边,也许就能顺利地度过小、中、大资粮
道,然后进入加行道。如果遇人不淑,或环境低劣,就有可能下堕。当然,因为曾经发
过菩提心,受过灌顶,所以即使堕入恶趣,很久以后也会有解脱的机会。
在进入加行道后期,虽然还不是完全不退转,但从此以后永远都不可能堕落地狱、旁生
、饿鬼三恶趣。尤其是登地以后,内心已经获得了相当大的自由,一般的烦恼根本不会
扰乱其心,也不可能去做对众生有害的事情,那个时候就根本不需要约束了。
我们要下决心,有生之年即使不能进入加行道,也必须要进入资粮道,否则以后就没有
希望了。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乃至成佛,并不像显宗所讲的至少需要三个无量劫那
么漫长。大乘修法可以瞬间圆满多世累劫所积累的资粮,更何况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