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屠呦呦校友获诺奖,北大医学部师生一席谈(ZT)
avatar
屠呦呦校友获诺奖,北大医学部师生一席谈(ZT)# Biology - 生物学
r*1
1
CS和Math/Stat应该差不多吧
人家都是发journal 写book
为啥计算机的人做算法(来源于数学)似乎总是浅尝辄止
没有深入研究透?
是因为没funding的缘故吗?
avatar
o*a
2
【写在前面】屠呦呦是当下举国最热议的人。屠呦呦校友的身份让北大人从情感上倍感
亲切、骄傲和激励。近期,《北医报》编辑部策划组织了“师生一席谈”,对北医的老
专家、中青年学者和学生进行了采访,得到了积极回应。对老师,希望他们说“自己最
想说的话”;对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屠呦呦获奖你最关注的是什么?屠呦呦获奖对
医学生的你是否有影响?你如何看待屠呦呦的成功?回复中有的是谏言、有的是自信,
有的是决心……满满的全是正能量、是未来的希望。
傅冬红
老师一席谈
柯杨教授(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肿瘤学):近几年,师生们早已对
北医杰出校友屠呦呦的科研成就和科研精神耳熟能详。在今年的开学典礼上,我又一次
和北医2015级所有新生分享了屠呦呦的故事。无论身处如何动荡的社会大环境,无论面
对怎样简陋的实验条件,无论经历多少次实验失败的打击,无论是否可以得到应有的荣
誉与肯定,她都矢志不渝地做好自己的科研,不问名利为何物,实实在在地做好当下的
每一件事。北医人厚道、踏实、低调的作风和性格在她的身上熠熠发光。当屠呦呦校友
在提取青蒿素的四十多年后获得诺贝尔奖,面对举世的喝彩和感叹,最让我深深感动的
,是她身上北医人的耀眼品质。从来不曾人云亦云,从来不求人有我有,而是一直坚定
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用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努力走好平凡之路
上的每一步,才有可能成就日后的不平凡。
王德炳教授(原北大党委书记、原北医大校长兼党委书记,血液病学):屠呦呦校
友毕业那年,我入学,应该是学姐。屠呦呦获诺奖我们感到骄傲与自豪。北大人要向屠
呦呦学习,学习她的奉献精神,学术精神,以及责任担当。屠呦呦从青蒿素中提取有效
成分治疗疟疾获得成功,提示我们,应该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用科学的方法挖掘与研
究民族医学这个宝藏。这是我们原始创新的一条路径,很有可能获得突破性成果,更多
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基础医学院韩济生院士(神经生理学):10月5日,传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的喜讯,举国欢腾。作为中国的生理学工作者,我沉浸在深深的喜悦之中。是
啊,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抗细菌1945年得诺贝尔奖,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抗疟原虫2015年得
奖,可谓异曲同工!屠呦呦39岁接受国家任务,勇挑重担,从中国古代医书中挖掘出青
蒿治疟的线索,找到乙醚提取方法,获得纯品,确定疗效,挽救了千百万生命,85岁获
诺奖,可谓实至名归!任何一项重大成就都是社会需求、个人努力和当时当地各项具体
因素互相配合的产物。屠呦呦的宝贵品质,就在于“认真、钻研和坚持”。这种精神是
当今社会所急需,也是我们每人可以经过努力而达到的。为中国人的成就欢呼,为培养
出屠呦呦的北医骄傲!
基础医学院童坦君院士(老年基础医学):我是北京医学院1954年入学的医疗系新
生。当时我们在景山脚下原北大理学院上课,红楼院内就餐;屠学姐在西什库邻近的药
学系所在地“菜园”就学,1955年毕业。所以在校期间没机会碰到她。我在2011年她荣
获拉斯克奖时才知道,北医有这么一位好学长。媒体提到了屠学姐的“三无”身份,其
实那个年代科学界和高校中那个年龄组极大多数人都是这一状态。改革开放后,到国外
申请博士后奖学金需要填表,我们填的只是博士同等学历。
科研工作常需铁杵磨成针的精神,学长们勤勤恳恳,不辞辛劳,为国为民默默奉献
,在平凡中显示不平凡。两弹一星元勋们,陈景润、王选、屠呦呦等,他们是我们社会
的栋梁,民族的脊梁,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药学院王夔院士(药物化学):欣闻屠呦呦校友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实
乃我国本土科学家对人类健康事业的贡献。望能以此为契机,总结经验,优化教育与科
研体系,培育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在战胜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中发挥更大作用。
北大医院郭应禄院士(泌尿外科学):得悉屠呦呦荣获诺奖,令人惊喜振奋,它预
示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已开始迈入世界巅峰,医药卫生工作者应借此东风,坚持心中有国
家,处处以维护人民健康为职责,以创新、创新、再创新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身心投入工作,尽快从跟随向并行乃至于领跑的位置转换,为
我国科技快速发展和世界文明做贡献!
基础医学院张毓教授(免疫学):当人们沉浸其中,经常忘记为什么出发,科研工
作也是如此。在这个什么都量化的社会里,我们常常纠结于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的高低
,而忘记了生物医学研究最终是为了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也许穷尽一生的努力,我们
中绝大多数人都难望屠先生项背,但在北医这个宽松的环境中,我们至少还可以朝着这
个方向走。
药学院刘俊义教授(药学):祝贺北医药学院校友屠呦呦老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治疗和控制疟疾疾病的革命性进步。期待通过屠老
师获奖,能够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科学研究观念,真正引起大家对我国新药研究的深入思
考和重视,真正做到重视和尊重科学研究的原创性和基础性,克服目前研究工作中的急
功近利和浮躁的不良现象,尽快将跟随性研究转变成引领性研究,再出现几个原创新药
,再突破几个重大科学问题,为人类文明和健康做出我们中国人更大的贡献。
药学院焦宁教授(药学):我觉得前辈这次获奖对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是一个很好的
激励!对于我们年轻一点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勇于发现和创新,而
非简单地跟踪,我国的科研就会越来越强大!屠前辈的诺奖只是开端,相信我们将会越
来越多!
公卫学院詹思延教授(流行病学):10月5日正在维也纳参加第23届Cochrane学术
研讨会,刚刚听完美国学者对meta分析潜在问题的反思,尤其提到中国最近几年在国际
上发表的meta分析跃居榜首,但与美国同类研究相比,许多文章的学术价值不高,有为
了发表而发表的倾向。虽然认可国外专家的看法,但作为一名中国人仍然感觉很不舒服
。正在这时微信传来屠呦呦研究员获诺奖的消息,可以说郁闷心情一扫而光,喜悦之情
溢于言表。不过,与40年前的青蒿素研发相比,我们现在的研究的确太急于求成了,学
术环境、考评机制、研究者的学术道德都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屠老是北医的骄傲,更
是我们的榜样,只有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才能在求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护理学院陆虹教授(护理学):喜闻屠呦呦校友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将我曾经的迷茫与彷徨一扫而尽。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变得如此坚定且震撼:立大志,
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任何原因都不是也不应该成为胸无大志的理由。小志
可能使一个人暂时得到物质上或名誉上的满足,但大志才会让一个人,特别是中年以后
,仍然内心充实、积极进取、坚定不移、勇往直前。这是大志的力量,也是信念的力量!
北大医院丁洁教授(儿科学):得知这个振奋人心的喜讯,除了为北医拥有这么杰
出的校友感到骄傲和自豪,更多的是敬佩:敬佩屠老师“十年磨一剑”的信念和实际行
动,敬佩屠老师心无旁骛地追求科学的真知,敬佩屠老师不为外界的噪音所干扰!此外
,这次屠老“静悄悄”地荣获诺奖,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国内到处涌动的为获得多如牛
毛的各种奖项的“活动”,不能不联想到当今我们的科研文化以及评价体系,该是反思
和改革的时刻了。
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血液病学):本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的光辉照亮了中国科学界
的天空,屠呦呦老师为年轻的科学家燃起了他们心中希望的火炬。屠老师的一生都在朝
着一个医学梦想前进,这个梦想就是她将解决人类未决的医学难题。在这条漫长艰辛的
道路上,她告诉我们开拓自己的科研领域,坚持形成原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第一重要的
事——“群居不倚,独立不惧”;而科学家本人坚定的意志,执着的信念将支持我们越
过一次次必须的失败,最后迎面而来的将是命运之神的璀璨笑颜。
第三医院陈亚红教授(呼吸内科学):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凭借提取出抗疟疾的青
蒿素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于我们从事临床科研工作的医师有很大的
触动。回顾她整个的研究历程,充满了艰辛与付出。在前辈的激励下,我们要更好的践
行北医精神,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工作中脚踏实地,坚守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敢于创
新又耐得住寂寞,意志坚定,经得起诱惑,受得了磨难,扛得起考验,充分发挥团队合
作的精神,共同前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口腔医院周彦恒教授(口腔医学):2015年10月5日,注定了特别的不同,中国破
天荒有了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一个毕业于北医药学系再也普通
不过的教授,研究的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医中药,却书写了中国历史上土生土长的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零的突破,为母校争得了荣誉,也真的震撼了我们自己。事实
上,道理很简单,在平凡的岗位上,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做出贡
献,将会名垂青史!努力吧,我们每个人!做一个有益于他人的平凡的人,成功之神会
来敲门的!
肿瘤医院陈敏华教授(肿瘤超声学):欣闻北医先辈屠呦呦荣获诺奖,激动得热泪
盈眶。这是屠老师和她的团队心怀祖国、造福人类、勇于创新、敬业奉献、长期坚守贫
乏无味的实验,默默无闻抛洒满腔热血的结果。她的骄人业绩启示我们在科研道路上没
有捷径可走,只有锲而不舍,无私的奉献,刻苦钻研,团队齐心协力,才能取得突破。
她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值得我们所有从事科研工作的晚辈们学习和尊敬。本世纪初,
我们团队为获得早期肝癌诊断依据,完成中国诊断标准和大肝癌规范消融方案,也是夜
以继日,不懈努力,终于获得国内外业界广泛认可。我虽然年纪七旬,但比起屠老师还
算年轻。我们要以屠老师为榜样,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严谨
的学术态度、大胆创新的科研精神,娴熟的诊治技术,为繁荣祖国的医学事业,为更多
更好地解除肝癌患者的疼痛,再立新功。我也热切希望有关方面把屠老师荣获诺奖作为
推动力,更多地搭建平台,更好地把老科学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励老科学家发挥余
热再奉献,并帮助中青年科技骨干尽快成熟挑大梁,果如此,祖国医学冲达世界前沿,
为人类作更大贡献定会捷报频传。
六院陆林教授(临床医学):得知北医校友屠呦呦先生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我非常激动。中国科学家的发现逐渐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是中国科技界的
盛事,也是北医的骄傲。目前国家非常重视科研工作,在创新研究领域投入巨大。身为
医学科技工作者,我们应当向屠先生学习,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形势,着眼于医学领域
尚未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发挥临床和基础相结合的自身优势,开展创新性研究,造福
千千万万的患者。
学生一席谈
1、屠呦呦获奖,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杨开来(北大医院 2014级临床博士生):宏观层面的和大家都一样。而作为北大
医学研究生,我最关注——这是中国科学家因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诺贝尔科
学类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王超(人民医院2012级临床4班):我最关注的是屠呦呦老师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的背后所付出的努力。
宋航(北医三院2011级八年制临床5班):我最关注的是屠呦呦的个人经历和研究
历程。对于每一个从事医疗行业的人,关注其获奖内容本身应大于其他社会舆论。学习
屠呦呦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会更实际地给医学生自身成长道路以启发。
蔡冠星(药学院2014级药学4班):屠呦呦奶奶获奖,我最关注的是青蒿素的发现
过程及其对人类的贡献。为此我去阅读了她在nature上发表的关于青蒿素艰难发现过程
的文章,了解到这一药物对抗击疟疾的重要作用。
刘扬(药学院研究生3班天然药物学系硕士):屠呦呦教授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
尔奖的科学家对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将为我国医药卫生事
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
贡献,屠教授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创造性的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
结合发现了青蒿素,然而我们对于中医药的开发程度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医药现代化任
重而道远。
曲雪琪(公卫学院2013级本科预防1班):屠呦呦校友从中医典籍中获得启发,通
过现代科学技术完成青蒿素的提取,正是中西医相结合的典范,这是否能推动科研工作
者们进一步发掘中医的潜力呢?
高雅(公卫学院毒理系研究生班):屠呦呦提取自中草药的青蒿素挽救了百万人的
生命,希望国家能对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利用加以重视。
苏叶(护理学院2012级):屠老师获奖,我最关注的是社会的反应。在传统医学被
质疑的今天,屠老师的获奖给了中医一个发展的契机。有人说这是中西医谁的胜利,我
认为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创新融合的思维。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得的,我们看得见
的是她的成功,看不见的是她“坐得住冷板凳”克服浮躁,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科学
无止境,愿每个付出的学者都能攻坚克难体现自己的价值。
2、屠呦呦获奖,对医学生的你是否产生影响?
杨开来(北大医院2014级临床博士生):屠呦呦获奖,对我们医学生是极大的鼓舞
和激励,使我们对攀登医学科技高峰的信心倍增。
王超(人民医院2012级临床4班):屠老师在2000多种方药基础上研制出380个样品
,经历了190次失败后,才发现了青蒿素这一高效低毒的抗疟新药。从这一点我们可以
看到,做科研需要坐得住冷板凳,重大的科学成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屠老师教给我
们医学生很重要的一点,叫做坚持。
宋航(北医三院2011级八年制临床5班):生命健康是人类科学的永恒主题,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刘朋(口腔医院2012级口腔医学八年制):“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本就是白衣天
使的使命,面对脆弱的生命,“全力挽救”正是医生应尽的职责。屠老师获得了诺贝尔
奖,对于我们来说,这不仅是一项荣誉,更是表现其对自身使命的完美诠释。面对如火
如荼的医疗改革、紧张忧虑的医疗环境,这是一颗定心丸,不仅激励着我们医学生,更
是抚慰了广大的医疗工作者和就医人。
张记春(北大六院2015级科研硕士):得知屠前辈获得诺奖时,心中确实有股前所
未有的自豪感。于我个人而言,屠前辈作为北医校友的身份更是给予了我巨大的激励,
也更加明确了我作为一个北医学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次屠老前辈获奖是她老人家
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科学界的荣耀。作为中国首个科学类诺贝尔奖,我希望前辈的成
功能够振奋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开启我国科研界的盛世!
杨珂(2013级基础2班):在书上看了一遍遍的药名如今和诺奖相连,必然是感到
振奋的。“科学家之伟大,并非用来捧上神坛,而是给世人和后代带来希望。”我感觉
自己更加敬畏医学,为人类健康奋斗的梦想更加坚定了。
蔡冠星(药学院2014级药学4班):了解屠奶奶的经历后,她的获奖给身为医学生
的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激励了我努力学习知识的热情以及对药学的兴趣,在有生之年
能为医药事业做点贡献成为我的一大目标。
刘扬(药学院研究生3班天然药物学系硕士):屠呦呦教授作为北医校友秉承着北
医“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当今社会风气浮躁,科研人员一味追求“短平快”不注重基础研究工作,缺乏这种脚
踏实地、躬身科研的科学家,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宝贵的北医精神,刻苦
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人类的身心健康而不懈奋斗。
曲雪琪(公卫学院2013级本科预防1班):屠呦呦校友立志中医,投身药学专业,
研究中不惧困难,反复钻研。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坚持不懈,是我从她身上学到
的为学之道。
高雅(公卫学院毒理系研究生班):初闻屠呦呦老师,是研一刚入组时,办公室墙
壁唯一贴着的一张报纸上,“祝贺屠呦呦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标题深深地吸引了我
。后来因为自己课题与中草药相关,也查阅过青蒿素的有关资料。屠呦呦老师获奖让我
身为北医人感到骄傲,也同时激励着许许多多在实验室夜以继日工作、学习的同学!
3、如何看待屠呦呦的成功?
杨开来(北大医院 2014级临床博士生):屠呦呦的成功,对世界、对国家、对中
国的科技发展,其贡献或影响难以估量。屠呦呦的成功,为北大师生举起了旗帜,为中
国科技工作者举起了旗帜。
王超(人民医院2012级临床4班):对于屠老师的成功,我认为我们不能停留在庆
贺的阶段,而应该认真从中汲取经验,并应用到当下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之中。
宋航(北医三院2011级八年制临床5班):屠呦呦作为“三无”诺贝尔奖获得者。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司丕蕾(肿瘤医院研究生3班):作为一名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研究生,首先我感受
到的是无比的自豪和鼓舞,其次我们应该从前辈身上学到纯粹的科研精神和守正笃实、
久久为功的平和心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投入于科研事业。
杨珂(2013级基础2班):就我而言,无需把这份荣誉归功于某个体系,它属于勤
奋踏实的医务工作者。医学回到治病救人的本真,他们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这正是我脑
中医学甚至科学的意义。
蔡冠星(药学院2014级药学4班):屠奶奶获奖,是对她个人努力成果的肯定,也
是对青蒿素给人类的贡献的肯定,激励了年轻一代科学家的创新热情。
李啸楠(药学院2014级药学1班):在得知屠呦呦获奖之后,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介
绍,如今还是有两个问题困惑着我:1、“523”计划进行的时候对中药抗虐药方中的药
物进行了大规模的筛选和试验,初筛之后尚有几千种药材。现在的天然药物研究是否有
更加方便或者有指向性的研究途径?2、中医在非药用化学成分提取方面即整体依照中
医理论的研究目前处在什么样的状况?暗暗告诉自己,科研的热情要一直不减。那些伟
大的科研成果,大概都出自于对自己课题本身的无限执着,喜爱,念念不忘;这份执着
专注,与人类的发展同在。
刘扬(药学院研究生3班天然药物学系硕士):屠呦呦教授的成功具有偶然性也有
必然性,研究之初屠教授并不知道其可能会发现有如此好疗效的化学成分,但是必然背
后是其科研团队成百上千次的实验甚至以身试药,并且创新性的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和
现代的科学理论技术手段结合,与她的科研团队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团结协作,联合
攻关,最终发现了抗疟神药——青蒿素。
曲雪琪(公卫学院2013级本科预防1班):全民期盼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收入囊
中,固然值得庆贺。但国内默默无闻的“三无科学家”与收获国际大奖的反差,值得我
们反思国内科研领域的建设。
高雅(公卫学院毒理系研究生班):屠呦呦老师的成功不在于是否获得诺奖,是否
被人们所知晓。研究本身的成果已能称之为“伟大”,医者本分,生命所系,性命所托
,是每人厚道北医人永远铭记在心的医者誓言。
杨玄(公卫学院):诺贝尔奖知几何?屠呦呦老师当时也许只有一个念头,挽救生
命。所以才能在故纸堆里,在简陋实验室中,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用科研精神,用执着
来探究药物的奥秘,攻克一个个难关。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关注的。静下心来做
事,持之以恒,坚持数年,必有成效!
(《北医报》编辑部记者 傅冬红 龙昊 武慧媛)
avatar
a*a
3
匿名投稿,4~6个评审,1~2轮rebuttal,评委需要亲自到场面对面讨论论文的贡献,论
文直接PK进不了前20%的拒绝。这样的机制选出来的文章认可度更高。于是计算机领域
很多研究方向的高手基本都不重视期刊了。
至于为啥浅尝辄止? 这个可能是你自己的偏见。

【在 r****1 的大作中提到】
: CS和Math/Stat应该差不多吧
: 人家都是发journal 写book
: 为啥计算机的人做算法(来源于数学)似乎总是浅尝辄止
: 没有深入研究透?
: 是因为没funding的缘故吗?

avatar
c*7
4
Conference 发表快,journal 一年半载,技术就落伍了。而且顶会也很难发表,h-
index非常高

【在 r****1 的大作中提到】
: CS和Math/Stat应该差不多吧
: 人家都是发journal 写book
: 为啥计算机的人做算法(来源于数学)似乎总是浅尝辄止
: 没有深入研究透?
: 是因为没funding的缘故吗?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