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paper help (Journal of Nanoengineering and Nanomanufacturing)
avatar
paper help (Journal of Nanoengineering and Nanomanufacturing)# Chemistry - 化学
j*a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EB23 讨论区 】
发信人: jokerhahaha (馒头万岁), 信区: EB23
标 题: 请问:准备用AP入境需要什么其他材料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26 13:01:08 2013, 美东)
有EAD/AP combo卡,但没有正式绿卡。旧工作(用H1b)已辞。新工作还没开始(有
offer letter,准备用EAD)。现在回国几周,准备用AP入境,这种情况除了那张combo
卡还需要什么材料吗? 谢谢!
avatar
V*B
2
高园园
古天乐
吴彦祖
avatar
a*g
3
唯识初阶:唯识学的基本立场与方法----中国佛学院 隆藏法师
地点:成都慧恩书院。 时间:2009年8月。
五 唯识思想的起源
第一 依初时《阿含》谈唯识思想的起源
(第五碟)接下来跟大家谈一下唯识思想的起源,给大家做一下简单的介绍和勾勒。一
般认为,唯识思想是在佛陀灭度后九百年,大概在公元四五世纪的时候,在印度由无著
、世亲来开创的,他们承自于弥勒菩萨的教法,所以,由于有这样的观点,就认为在早
期的原始佛教中,包括在《阿含》里面很难看到唯识思想的影子。但是,实际的情况是
怎样的呢?如果我们认真阅读佛经的话,便可以看到,在初期《阿含经》里面,就有唯
识思想的起源。我们作一个总结,给出一个开宗明义的说法。在初期《阿含经》里面,
在谈到一切法的时候,是从认识的发生这个角度来谈一切法的。在《杂阿含•三
一九经》中有这样一段经文,我读给大家听:“佛告婆罗门: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
、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若复说言此非一切,沙
门瞿昙所说一切,我今舍,别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徒)增其疑惑。
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这是很普通的一段经文,
avatar
h*o
4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Visible-Light Activated CuO–TiO2
Nanofibrous Mats
Authors: Lee, Jusang; Divya, Sherlyn; Shanmugasundaram, Prasad; Gouma,
Pelagia I.
Source: Journal of Nanoengineering and Nanomanufacturing, Volume 4, Number 2
, June 2014, pp. 140-145(6)
Link:
http://www.ingentaconnect.com/content/asp/jnan/2014/00000004/00
Thank you very much!
avatar
s*r
5
学习泡妞必看
avatar
a*g
6
第二学习佛法应坚持理性精神
所以许多人说,《阿含经》中所讲的内容是“我空法有”,对此说法我们应有自己的判
断。“我”固然是空,因为“我”是人们依于五蕴法增益出来的,它只是“人想”而已
。想即是依名取相为性,是一个概念化的思维。通过概念化的思维试图去把握事物的本
质,这就是“想”的内容。那么,“我”固然是空,我们所认为的“我”但是“人想”
而已。这里讲“我空法有”,这个“有”是个什么意义的有呢?这一点值得我们去思考
和追溯。我们学习佛法不可人云亦云,如有大德说《阿含经》讲我空法有,《般若经》
讲一切法空,唯识就讲非有非空的中道。你听完之后,应该自己去思考,应该自己去研
读经典,别人的任何说法包括我在内,我在这里所说的你一听觉得这个很好,认为我读
了很多经,获得了这样的结论,直接去吸收就好,这个永远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正确
的学习永远不是去接受现成的、固有的结论,永远不是把自己的精神,把自己的头脑臣
服于他人,把自己的鼻绳交给任何人去牵,即使是佛陀来牵,也要考虑他是否是真的佛
陀。所以在《阿含经》的四大教法里面就讲到,即使是佛陀所说,佛弟子所说,乃至佛
、佛弟子辗转所说,所有的一切教法,你
avatar
a*g
7
第三依早期大乘谈唯识思想的起源
那么,在早期大乘里面,有没有唯识思想的起源呢?我们说有。为什么呢?因为在早期
大乘里面,反映的是“依认识来反思存在”这样一个取向。在这里,给大家读一段经文
,来一起分享一下。如经云:“世间受生,皆由著我,若离此著,则无生处。”大意是
说,世间众生之所以受生,之所以有十二缘起,之所以有生老病死,为什么呢?皆由著
我。那么,要去了解这个道理,推荐大家去读一部经,一般讲十二缘起都从无明讲起,
我们去读《大宝积经•菩萨藏会•开化长者品》,在此品中讲十二缘起的时
候,讲得非常的透彻,此处所讲的十二缘起,在无明之前还有两支,一个是不正作意,
一个是不实分别。云何而有无明?因为有不正作意。因为有不正作意,所以就对你的认
识形成了遮蔽和障碍,这个遮蔽和障碍的作用就是无明。所以,这个无明是有其法的,
很多人说:什么叫无明呢?没有智慧就叫无明。不仅仅是如此,不仅仅没有智慧就是无
明。这个无明确实会在人们的认知上形成一种障碍,这个障碍就是无明。无明是一个心
所有法,如果按照唯识学来讲,是属于有种子之法。而不仅仅是明没有这样一个状况。
这一点我们要了解,
avatar
a*g
8
六 远离戏论如实观察
第一明一切存在即认识本身
最后,我们来作一个总结,就是通过佛法的学习,是要将“存在”向“认识现象本身”
来进行还原,而这样的认识也将主导我们的修行方法。这个修行方法在《阿含经》里面
,乃至在大乘《般若》、以至大乘瑜伽行派里面,都是共同的方法。你的认识,你的思
维模式,你的思想,你所持的见地,就决定了你所要依从的修行方法,所以这一点实在
是太重要了。你不通过这样的行持,是没有办法到达彼岸的。道理在什么呢?在于行道
之中。如果这个路我们不去走的话,它是不是路没有任何意义。但是这个道之所以能够
成为所行之道,又要首先依于正见来进行抉择。所以,这就非常重要。通过上面的学习
,我们做一个总结,就是佛法在谈到存在的时候,是依于认识现象来进行讨论的,所以
我们要把对于存在真相的探索,进一步还原到认识现象本身这个层面。所以唯识学沿着
《阿含经》所开辟出来的路径,经由初期大乘所讲的“唯心”思想,如刚才所讲:“三
界所有,唯识一心。”通过这个“唯心”的思想,最终我们把这个心作更加具体的分析
,在这个心的层面里,到底有些什么认识内容,即是眼等八识,所以依于Vijñ
āna
avatar
a*g
9
第二依《箭喻经》明远离戏论义
佛教里面有一部经,名叫《佛说箭喻经》,大家一定要去读一下,而且要反复的思维,
去理解它的意思。其中讲到了“十四无记’的问题。主要的意思是,有一尊者名摩罗鸠
摩罗,他这样问佛:“我死后到底有我没有我?如来灭后到底有没有?或者他是一个什
么样的存在?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形而上的问题。因此,在佛法里面,这十四个问题佛
陀皆予以沉默,这是需要悬搁的问题,因此佛陀对此采取舍置记,佛陀对此保持缄默,
即是以缄默的方式作答。因此,无论是在现象学里面讲悬搁,以及在佛教里面讲远离戏
论和对十四无记形而上问题的舍置记,都表达了这样一个诉求,就是放弃超越的设定,
而紧紧面对我们心识现象的本身,来停留在心识之中去直面我们的所知境界,佛法中所
讲的所知境界,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一切表象的世界。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从一个全新
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放弃在此之前的一切假设与设定。这个地方(十四无记)唯是言语
所行、戏论所行、言说境界。在昨天的分析里面我们就已经了解了这样的意趣。如尊者
摩罗鸠摩罗那样问佛,它希望佛陀作出回答,希望佛陀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就像现在
的很多人一样,总是想对一个问题获得
avatar
a*g
10
第三依《嘎拉玛经》明远离戏论义
就象佛陀在《嘎拉玛经》中所讲的事是一样的。说有一次,佛陀去往嘎拉玛村,村子里
的村民非常热爱哲学,酷爱思辨。他们就向佛陀请教,并举出一堆的问题,然后说甲论
师或甲哲学家对这些问题是这样的观点,乙哲学家是那样的观点,丙哲学家又是什么样
的观点,丁哲学家又是什么样的观点等等。然后请问佛陀你怎么看待这些问题?这时佛
陀该怎么说呢?如果佛陀给出一套答案来,那么我们可以设想,这些村民还可以去问第
六家论师,说前面的几位哲学是怎么说的,包括佛陀是怎么说的,你的看法又如何?所
以,用这样的方式是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只能徒增疑惑,徒增争论而已。所以,世间就
是一个争论所行的境界、戏论所行的境界。所以佛告诉摩罗鸠摩罗,你是因为要解决老
病死的问题而发心出家的,还是为了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而出家的。你是为梵行而出家
的,还是为这些问题而出家的。在我们当下的生命中,如果我们不能直面自身的缺陷、
问题、困惑、障碍,不能去解决自身的烦恼障、所知障,而在形而上学的问题上徒耗生
命的话,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白白的浪费短暂、有限的人生。因此,我们所有用功
的地方,都要贴近生命实际,真正在
avatar
a*g
11
第四 如实观察去障证真
有一位中国现象学学者名叫倪梁康,他写了一本书,名叫《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在
此《新译》的导言里面,他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他说:我们透过对形而上问题的搁
置,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和观察所有问题。比如说我们可以进行考察,这个意识
是如何构造起外部实在的,人们的错误的思维模式是如何进行的,这个就是我们的当下
,我们当下是凡夫,凡夫的思维模式就是虚妄分别,那么这个虚妄分别如何把本来是内
在的东西去执著为外在的实体,把本来是缘起的和无常的现象和表象世界,去执取出实
有的不变的甚至有主宰的有自性的实我,怎样形成了自我以及法的幻觉?这是我们可以
去考虑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观察、思维、解决的问题,乃至把外部世界看作是超越意识
自身,而另外单独存在的东西,这是我们凡夫的思维。也就是说,如何把本来是我们的
东西、内部的东西,看成是异己的是外在的东西?因此,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来讲,我们
讲的玄一点,一切诸法本来是不可分割不可分别的一个整体,怎样透过我们的虚妄分别
,透过无始时来的我法分别熏习力故,最后把这个世界切割成七零八碎的?然后将一个
整体的生命,看成一个异化的存在,最后使得
avatar
a*g
12
七 缘起因果的当下性
(第六碟)从以上所说的,就要推导出以下的两个内容:一、唯识的缘起,二、缘起因
果的当下性。对于缘起因果的当下性,我们有两个表述:1、讲因果同时的道理,讲因
果同时,就是指因果相待而有。2、讲因果假立的道理,也可说是在讲没有实在的因和
果,反过来又是在讲破除执著实因实果的问题。但是我们很容易生起执著,很多人都在
讲因果,我们可以这样来讲,现在佛教中所讲的因果,是错的。尤其是传统佛教所讲的
因果,是完全错误的。那么,我们再来讲唯识的缘起,还是先回到刚才你们所提的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对于同一个问题,大家会有五花八门的说法,你们讲的所有的内容
,正如我刚才说的,它(唯识的缘起)所体现的是因果之流。因此在这个地方理解缘起
应该善巧一些。对此问题,大家都有各自的观点,但是你要想想,你的观点真正从属于
你吗?离开你之前的所有背景,离开了你之前的所有的因果之流,你现在的表现根本是
无依的。例如有人说,你为什么说有个大我?大我的概念是怎么得来的?这是不是由前
因所表现出来,所以你的当下的表现,是一个缘起的表现,而不是一个实体的表现。因
此,这一点,我们要了解。又有人说,有一千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