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中国研究:金融是丫鬟,还是小姐?
avatar
中国研究:金融是丫鬟,还是小姐?# China - 中国研究
S*l
1
2017年是中国金融监管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为金融和经济工
作最高层的两次会议,对金融的要求非常明确。一要服务实体经济。二不该脱实向虚。
三不能发生系统性风险,连累实体经济。
听话听音。通过这三句话,可以听出监管层话中的多重意味。首先,金融不算实体经济
。其次,金融只能服务于实体经济,不能服务自己。三,要死自己去死,不要连累经济
;为了不牺牲经济,可以牺牲金融。
换一个不太好听的比喻,这就好像对一个丫鬟训话。第一,你要明白自己的地位,你只
是个丫鬟,不是小姐。第二,你只能服务小姐,不许服务自己。第三,你感冒发烧随便
,但不能传染了小姐;为了防止传染小姐,可以对你采取必要的措施。
世俗的眼光,经济中的各个产业,从来就不是平等的,总有高低贵贱、三六九等。农耕
文明时代,商业没有地位;工业文明时代,制造业是天之骄子;后工业文明时代,金融
和互联网不可一世。
但是,在经济管理者的眼中,对经济是不该有三六九等的。只要能够给政府带来税收、
给企业带来利润、给百姓带来就业和收入、对环境资源没有破坏,都应该是欢迎的。只
要满足这些条件,哪个行业发展得快一点、哪个发展得慢一点,交给市场决定好了,不
要也不应该人为地去干预它。
金融在经济中应该是什么地位,算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是丫鬟还是小姐,是依附于
人还是可以自立门户,大体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基本让市场来决定,只要政府有税收
、企业有利润、百姓有就业、环境不恶化。
什么样的定位,就决定了什么的监管和态度。理论上,金融与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是
平等的,因为都可以创造税收、利润、就业,在环境和资源方面比重化类制造业还高尚
一些。既然是平等的,那么,如果制造业可以一度占到GDP总值的40%,金融怎么就不可
以一枝独大?凭什么说金融业繁荣就是畸形繁荣而制造业就不是?除非从就业空间、对
上下游拉动等方面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否则,不能看到金融业繁荣就眼红、就骂它畸
形、就说它不守妇道。
而且,即使制造业吸纳就业数量的确大于金融业,也不能说明什么。高端制造业吸纳就
业人数远少于低端制造业。我们能够因为这一点,就不让高端制造业发展、骂它不守妇
道吗?
在印度这样的国家,农业是最大的雇主,吸纳了40%的就业。制造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远
少于农业。难道就因为这一点,印度就不让制造业发展并取代农业吗?恰恰相反,莫迪
施政纲领之首要,就是发展印度制造。
对制造业一枝独大、远超其他行业的超前式发展,很少有人认为有什么不妥。但当金融
发展起来,却有如此众多的人不高兴、看不惯、上手段。问他们原因,却又说不出什么
令人信服的理由来。
金融今天的处境,与农耕文明时期商业的处境其实很类似。那个时候,商业和商人被蔑
视,无非是认为他们不过是商品的倒爷,对经济没有贡献。商业和商人对生产和经济的
促进,无商不活的道理,是很久以前才被社会公认的。今天,商业已被普遍接受为实体
经济,很少再受到歧视。
传统商业的历史遭遇,在电商兴起的最初一段时间,又着着实实被电商痛苦地体验了一
把。很多人以“实体店”代言人自居,痛心疾首地斥责电商把实体商业搞得一地鸡毛,
全然忘了自己当初对商业是何等地歧视。
其实,工业又何曾不被歧视过。在农耕文明时代,它被认为是奇技淫巧,被道学家们认
为是会带坏人心、导致世风日下的。从业者的地位也只仅仅比最低贱的“商”略高一点
,而排在“士”、“农”的后面。谁能想到,工业在今天的地位,已经是无人敢于质疑
的支柱、基础,不容质疑、不能衰落、不可失去。
所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从对经济、社会、民生的贡献上,金融如果不能高人一等,
至少也是与种田、务农、纺织、炼钢、汽车、物流、零售、旅游、文娱一样,是经济的
平等参与者。
既然是平等的参与者,金融怎么就不可以像制造业那样一枝独大、像新能源那样“畸形
”繁荣、像共享经济那样“超前”发展?
既然是经济中平等的一分子,金融在向所谓的实体经济提供各种各样的资金支持的同时
,怎么就不可以向自己提供各式各样的资金支持?向农业、向制造业提供资金可以,向
同为金融机构的同业提供资金,怎么就成了“空转”了?
平等对待金融,金融就可以一枝独大、就可以超常(超出经济常态和均值)发展,金融
也可以向同业提供资金。
这样浅显的道理,监管层并非不了解。中国的金融监管者,既有华夏民族与生俱来的聪
慧基因,又有经济后发者的优势:教科书上所有的经济学道理,在发达国家发展的历程
中都有鲜活的实例,殷鉴不远,前事足以为后事之师。之所以这一年来以及今后的几年
里,要对金融出这样的重手、给予这样的颜色,其实是被2008年的次贷危机和2015年中
国自己的股灾吓着了。
前面花了那么多文字,来说明金融是经济平等的一分子,是从金融对经济的贡献角度。
但是,如果从金融对经济的风险和破坏角度,其破坏性和破坏能力是远远超出农业、制
造业、其他服务业的。乖的时候,它与经济的其他产业一样,能够为经济、社会、民生
做贡献;不乖的时候,则可以兴风作浪,甚至掀翻经济这艘巨轮。尤其是近几十年来,
全球经济中有名有姓的经济危机,基本上都是金融闯的祸,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更
是在实体经济无恙的情况下,凭金融(还有地产)一己之力,将好端端的经济拖到崩溃
的边缘。这破坏力,即使牛B如制造业,也只能望而兴叹。
所以,监管层对金融另眼相看,出重手整治表外、同业、影子、资管,微观审慎、宏观
审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其实是因为一个“怕”字。金融这个野小子,一旦尾大
不掉到了失控的地位,由于其与生俱来、举世无双的破坏力,连美国那样好端端的经济
都被拖到崩溃的边缘,何况正步入新常态、在底部摸索、大家心态都不是很稳定的中国
经济。美国殷鉴不远,中国岂敢对金融掉以轻心?
更何况,中国的金融已经“繁荣”了太久。涨得太多、太猛、太久,是最大的利空。
更何况,中国的金融已经出现太多的风险点。金融的风险,已不再是虚无缥渺的黑天鹅
,而是触手可及的灰犀牛。
猛药止疴、矫枉过正。监管层在心里对金融并不歧视,也明白金融不是丫鬟,有独立的
经济人格。但是,为警醒在金融盛宴中沉醉和昏昏然的经济、金融、众人,宁失之于“
过正”,在人格上贬损它、在地位上降低它、在操作上束缚它。
这是一种回归。从表外向表内的回归,从创新业务向传统业务的回归,从广义信贷向狭
义贷款的回归,从刚兑向风险自付的回归,从资金池向专款专用的回归,从非标向标准
的回归。
银行,主业就该是贷款。同业,主业就该是应急。这话看似“过正”,但为了矫枉,现
在就得这么说。
金融还是好孩子,是经济平等的一分子。但因为它的破坏力太不一般,所以,它不能像
制造业、服务业那样走太快、走太远。
借用“哪吒闹海”的故事。此刻的中国监管者,就是托塔天王李靖对儿子的矛盾心态。
是儿子,手心手背皆是肉,哪能不疼?但这个儿子又不是普通的肉体凡胎,是会搅动天
地的,破坏性实在太强,不能不给点颜色、上点手段甚至重拳相加。
金融,就是中国监管者眼中的哪吒。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