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心得之药物归经与六经辩证# ChineseMed - 中医
f*e
1 楼
当我们查找某味中药的药性时,常常会发现说某某药归某某经,比如,半夏归脾、胃、
肺经;黄连,归心、肝、胃、大肠经等等。这就是中药的归经理论了。
归经理论起源于金代医家张元素,张元素在其《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及《珍珠囊
》(参考附注)等书中,根据内经当中五味入五脏、脏腑表里、标本虚实的理论,结合
药物阴阳属性、气味厚薄等,总结出了一套用药引经报使的规律,比如足太阳膀胱用羌
活,足厥阴肝用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等。这一理论被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等的
进一步发展,并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得到高度评价。在清代,《得配本草》一书
中,又把奇经八脉的用药规律进行了总结(附注)。张元素等人认为归经是遣用每味药
的专司,引经是为了向导全方主治的效用。
从归经理论的定义来看,现在一般人认为,归经理论是指中药作用归属、趋向于某脏腑
、经络或特定部位等的定位、定向理论。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
的脏腑经络。其实这是一个广义的定义。因为它即包含了脏腑辩证,也包含了经络辩证
,而这两者之间并非完全等同的。从脏腑辩证的角度来说,张元素的理论是与黄帝内经
基本一致的,是一种脏腑的补泄法则,张元素将内经的理论在中药上具体化了。虽然脏
腑辩证的方面,我个人觉得辅行决在理论层次上更胜一筹。而在经络辩证方面,将脏腑
用药直接等同于经络用药,这中间经过了一个较大的跳越。所以在正确认识归经理论,
和应用归经理论之前,有几个概念必须明确。下面就药物在经络归属方面做一下具体讨
论:
1. 经络归属理论是对中药作用的局域化。JT就认为“它大大地「窄化」了一味药的药性
。”, “张元素做了一件「功德盖世,罪恶滔天」的事情,造成了经方派从此变成时方
派。 ”这个恐怕一点不假。人体是一个整体,各脏腑、经络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某一脏
腑、经络的变化则会引起其他脏腑、经络的变化。把某个药物局限在某个或几个单独经
络,就容易忽略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这不符合中医的整体观。
2. 经络归属理论使人们容易忘记一味药本身的性味,而药物的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
才是中药的根本。如果仅根据药物的归经用药,很可能会造成脏腑的不平衡,虽然某个
表面症状消失了,却带来脏腑更深层的疾患。
3. 经络归属理论不是一种直接的方法。从我的上一个关于“祝由”的学习篇中,我们还
可以得到一个启发。我们不但能知道祝由的适用范围,同样能知道其他中医方法的适用
范围。“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就是说药物是用来治疗脏腑疾病的,而针石是用
来治疗经络疾患的。这是内外之别。这里当然不是说药物就不能用来治疗经络疾病,或
针石就不能用来治疗脏腑疾病,这里更准确的意思是药物是治疗脏腑病的主要方法,而
针石则对经络病是主要方法。如果反过来用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非最有效方法而已。这
就象我们有时也可以用平头的螺丝刀去拧十字的螺丝一样,但如果有十字的螺丝刀,为
什么不用呢?
4. 经络归属理论在理论上只是一个近似。经络与脏腑是我们划分人体功能的两种不同的
方法,它们即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我在以前的文章“针灸原理—能量空间一
级模型”中提到,脏腑辩证更趋向于一种“能量空间”的方法,而经络辩证趋向于“实
物空间”的方法。汤药经过了人体脾胃的转换,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脏腑,所以它是一
种“能量空间”的方法;而针石则直接作用于人体,可以看成是一种“实物空间”的方
法。试图把作用于“能量空间”的药物用于实物空间,相当于在数学上做了一个从频域
到实空间做了一个逆变换。经过这样一种逆变换,中药与经络的关系将会用一种非线性
函数来表达,而不可能是一一对映的线性关系。就是说,把药物与经络对应只能是一个
近似。
5. 如果单味药物作用于某个经络是一个近似,那么多味药物的组合作用于某个经络,则
可能形成对这一近似的加强。从理论上来说,药物的数量越多,在加强某个经络的作用
的方面也会越强。但另一方面,随着药物数量的增多,达到最佳配比的可能性也就越难
,由此导致的非主要作用也可能变得越复杂,而使结果更难预测。
综上所述,归经理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把脏腑用药与经络用药等同,这就是经方药与时
方药的本质差别。归经理论在指导用药上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使用前必须认清它的前提
与适用范围。
再说一下六经辩证,之所以在这里说,是因为有一个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即伤寒六经与
经络的关系。否则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伤寒论里的方剂也是汤药,那是否也是一个近
似方法呢呢?这里就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六经与经络是一回事吗?答案是否定的。具体
还要从伤寒论说起。伤寒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任何一本方药方面的书籍,在于伤寒论内
在的严密逻辑性。这就象我说的拼图游戏,每一个病症是与另一些相关的病症是象两块
拼图一样,紧密地嵌合在一起的,而不仅是一些方块(汤证)的简单罗列与堆积。
那么这种内在的逻辑性,就是“外邪由表入里的整个过程”。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为主
线,以外感伤寒为例,说明外邪由表入里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从太阳到厥阴
的六个步骤,这里的三阴三阳就是外邪侵入的路径,不同的伤寒论方剂就在在不同的层
次上,对外邪层层拦截,而使外邪不得深入的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六经的途
径不仅是外邪的通道,同时也是人体正气由里出表的道路,正气胜而邪气自去。所以六
经从本质上来讲,是指人体正气的不同状态,而与具体的经络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事情
。扁鹊见齐桓公时说到,“病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病在骨髓”与这个六经的
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也不是说六经与十二经络完全没有关系。十二经络是人体气血在全身的输布,它必
然与人体正气的形成、及脏腑的平衡都密切相关。所以六经辩证的过程中当然需要用到
经络辩证,甚至脏腑辩证,就像脏腑辩证也可能用到十二经络一样。比如太阳病这样的
表症,就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肺经、督脉等经络。再比如脾约症,在金匮要略中的五
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提到,就是六经辩证中用到的脏腑关系。
附引经报使与八脉病用药:
金代 张元素《珍珠囊》:
手少阴心(黄连 细辛)
手太阳小肠( 本 黄柏)
足少阴肾(独活 桂 知母 细辛)
足太阳膀胱(羌活)
手太阴肺(桔梗 升麻 葱白 白芷)
手阳明大肠(白芷 升麻 石膏)
足太阴脾(升麻 苍术 葛根 白芍)
足阳明胃(白芷 升麻 石膏 葛根)
手厥阴心包络(柴胡 牡丹皮)
手少阳三焦(连翘 柴胡 上地骨皮 中青皮 下附子)
足厥阴肝(青皮 吴茱萸 川芎 柴胡)
足少阳胆(柴胡 青皮)
金代 李东垣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太阳(足膀胱手小肠)上羌活,下黄柏。
少阴(足肾手心)上黄连,下知母。
少阳(足胆手三焦)上柴胡,下青皮。
厥阴(足肝手包络)上青皮,下柴胡。
阳明(足胃手大肠)上升麻白芷,下石膏。
太阴(足脾手肺)上白芍,下桔梗。
清代 严洁、施雯、洪炜《得配本草》:
督脉 —— 黄芪、附子、肉桂、细辛、鹿茸、鹿角胶、鹿角霜、十羊脊髓、紫河车、鹿
衔草、枸杞子
任、冲脉——龟鳖甲、紫石英(镇冲要药)煅用、王不留行、巴戟、香附、川芎、当归、
苍白术、吴茱萸、枸杞、丹参
带脉——乌贼骨、茜草、当归、白芍、川断、龙牡、艾叶、河车
肺经;黄连,归心、肝、胃、大肠经等等。这就是中药的归经理论了。
归经理论起源于金代医家张元素,张元素在其《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及《珍珠囊
》(参考附注)等书中,根据内经当中五味入五脏、脏腑表里、标本虚实的理论,结合
药物阴阳属性、气味厚薄等,总结出了一套用药引经报使的规律,比如足太阳膀胱用羌
活,足厥阴肝用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等。这一理论被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等的
进一步发展,并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得到高度评价。在清代,《得配本草》一书
中,又把奇经八脉的用药规律进行了总结(附注)。张元素等人认为归经是遣用每味药
的专司,引经是为了向导全方主治的效用。
从归经理论的定义来看,现在一般人认为,归经理论是指中药作用归属、趋向于某脏腑
、经络或特定部位等的定位、定向理论。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
的脏腑经络。其实这是一个广义的定义。因为它即包含了脏腑辩证,也包含了经络辩证
,而这两者之间并非完全等同的。从脏腑辩证的角度来说,张元素的理论是与黄帝内经
基本一致的,是一种脏腑的补泄法则,张元素将内经的理论在中药上具体化了。虽然脏
腑辩证的方面,我个人觉得辅行决在理论层次上更胜一筹。而在经络辩证方面,将脏腑
用药直接等同于经络用药,这中间经过了一个较大的跳越。所以在正确认识归经理论,
和应用归经理论之前,有几个概念必须明确。下面就药物在经络归属方面做一下具体讨
论:
1. 经络归属理论是对中药作用的局域化。JT就认为“它大大地「窄化」了一味药的药性
。”, “张元素做了一件「功德盖世,罪恶滔天」的事情,造成了经方派从此变成时方
派。 ”这个恐怕一点不假。人体是一个整体,各脏腑、经络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某一脏
腑、经络的变化则会引起其他脏腑、经络的变化。把某个药物局限在某个或几个单独经
络,就容易忽略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这不符合中医的整体观。
2. 经络归属理论使人们容易忘记一味药本身的性味,而药物的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
才是中药的根本。如果仅根据药物的归经用药,很可能会造成脏腑的不平衡,虽然某个
表面症状消失了,却带来脏腑更深层的疾患。
3. 经络归属理论不是一种直接的方法。从我的上一个关于“祝由”的学习篇中,我们还
可以得到一个启发。我们不但能知道祝由的适用范围,同样能知道其他中医方法的适用
范围。“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就是说药物是用来治疗脏腑疾病的,而针石是用
来治疗经络疾患的。这是内外之别。这里当然不是说药物就不能用来治疗经络疾病,或
针石就不能用来治疗脏腑疾病,这里更准确的意思是药物是治疗脏腑病的主要方法,而
针石则对经络病是主要方法。如果反过来用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非最有效方法而已。这
就象我们有时也可以用平头的螺丝刀去拧十字的螺丝一样,但如果有十字的螺丝刀,为
什么不用呢?
4. 经络归属理论在理论上只是一个近似。经络与脏腑是我们划分人体功能的两种不同的
方法,它们即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我在以前的文章“针灸原理—能量空间一
级模型”中提到,脏腑辩证更趋向于一种“能量空间”的方法,而经络辩证趋向于“实
物空间”的方法。汤药经过了人体脾胃的转换,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脏腑,所以它是一
种“能量空间”的方法;而针石则直接作用于人体,可以看成是一种“实物空间”的方
法。试图把作用于“能量空间”的药物用于实物空间,相当于在数学上做了一个从频域
到实空间做了一个逆变换。经过这样一种逆变换,中药与经络的关系将会用一种非线性
函数来表达,而不可能是一一对映的线性关系。就是说,把药物与经络对应只能是一个
近似。
5. 如果单味药物作用于某个经络是一个近似,那么多味药物的组合作用于某个经络,则
可能形成对这一近似的加强。从理论上来说,药物的数量越多,在加强某个经络的作用
的方面也会越强。但另一方面,随着药物数量的增多,达到最佳配比的可能性也就越难
,由此导致的非主要作用也可能变得越复杂,而使结果更难预测。
综上所述,归经理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把脏腑用药与经络用药等同,这就是经方药与时
方药的本质差别。归经理论在指导用药上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使用前必须认清它的前提
与适用范围。
再说一下六经辩证,之所以在这里说,是因为有一个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即伤寒六经与
经络的关系。否则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伤寒论里的方剂也是汤药,那是否也是一个近
似方法呢呢?这里就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六经与经络是一回事吗?答案是否定的。具体
还要从伤寒论说起。伤寒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任何一本方药方面的书籍,在于伤寒论内
在的严密逻辑性。这就象我说的拼图游戏,每一个病症是与另一些相关的病症是象两块
拼图一样,紧密地嵌合在一起的,而不仅是一些方块(汤证)的简单罗列与堆积。
那么这种内在的逻辑性,就是“外邪由表入里的整个过程”。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为主
线,以外感伤寒为例,说明外邪由表入里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从太阳到厥阴
的六个步骤,这里的三阴三阳就是外邪侵入的路径,不同的伤寒论方剂就在在不同的层
次上,对外邪层层拦截,而使外邪不得深入的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六经的途
径不仅是外邪的通道,同时也是人体正气由里出表的道路,正气胜而邪气自去。所以六
经从本质上来讲,是指人体正气的不同状态,而与具体的经络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事情
。扁鹊见齐桓公时说到,“病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病在骨髓”与这个六经的
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也不是说六经与十二经络完全没有关系。十二经络是人体气血在全身的输布,它必
然与人体正气的形成、及脏腑的平衡都密切相关。所以六经辩证的过程中当然需要用到
经络辩证,甚至脏腑辩证,就像脏腑辩证也可能用到十二经络一样。比如太阳病这样的
表症,就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肺经、督脉等经络。再比如脾约症,在金匮要略中的五
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提到,就是六经辩证中用到的脏腑关系。
附引经报使与八脉病用药:
金代 张元素《珍珠囊》:
手少阴心(黄连 细辛)
手太阳小肠( 本 黄柏)
足少阴肾(独活 桂 知母 细辛)
足太阳膀胱(羌活)
手太阴肺(桔梗 升麻 葱白 白芷)
手阳明大肠(白芷 升麻 石膏)
足太阴脾(升麻 苍术 葛根 白芍)
足阳明胃(白芷 升麻 石膏 葛根)
手厥阴心包络(柴胡 牡丹皮)
手少阳三焦(连翘 柴胡 上地骨皮 中青皮 下附子)
足厥阴肝(青皮 吴茱萸 川芎 柴胡)
足少阳胆(柴胡 青皮)
金代 李东垣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太阳(足膀胱手小肠)上羌活,下黄柏。
少阴(足肾手心)上黄连,下知母。
少阳(足胆手三焦)上柴胡,下青皮。
厥阴(足肝手包络)上青皮,下柴胡。
阳明(足胃手大肠)上升麻白芷,下石膏。
太阴(足脾手肺)上白芍,下桔梗。
清代 严洁、施雯、洪炜《得配本草》:
督脉 —— 黄芪、附子、肉桂、细辛、鹿茸、鹿角胶、鹿角霜、十羊脊髓、紫河车、鹿
衔草、枸杞子
任、冲脉——龟鳖甲、紫石英(镇冲要药)煅用、王不留行、巴戟、香附、川芎、当归、
苍白术、吴茱萸、枸杞、丹参
带脉——乌贼骨、茜草、当归、白芍、川断、龙牡、艾叶、河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