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纽约中国留学生玩京剧 传统文化中寻找归属感
avatar
纽约中国留学生玩京剧 传统文化中寻找归属感#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e*c
1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3-03/05/c_124418536.htm
中新网3月5日电据美国《侨报》报道,京剧,作为中国文化必不可缺的一种艺术形式,
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令千千万万戏剧爱好者为之着迷。京剧,又以其敦厚古典的韵味影
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可是,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却在中国近百年的瞬息万化间出现了传承的“断层”。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年轻一代把更多的注意力给了流行文化。他们喜欢的是偶像明
星、饶舌歌曲和时髦的电子产品。而京剧,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瑰宝不仅被年青一
代所抛弃,在当今的海外华人社会也得不到传播和发扬,京剧艺术家无不担心后继无人

也许,正是在这样一个国粹被渐渐遗忘的特殊年代,纽约梨园社青年团的成立才显得尤
为难能可贵。这个由90%的“80后”、“90后”中国留学生组成的“京剧爱好团”,成
员全都是喜爱京剧的年轻人。在同龄人头顶金发、红发,听着流行歌曲的时代,梨园社
青年团的成员们选择了“复古”,选择了“国粹”,选择在纽约这个五光十色的大都会
传播200年来一脉相承的中华传统文化。
留学生因京剧结缘
谈起梨园社青年团成员们的相遇和相知,青年团团长马玢表示:“那是一种深厚的缘分
。”在纽约大学攻读硕士的马玢虽然今年只有24岁,但是接触京戏、热爱京戏却已有十
余年的历史了,这份热爱“一直持续着,而且有增无减”。自从踏上纽约这块土地,马
玢便开始在网上、生活中四处寻找和自己有相同爱好的同龄戏迷。不久后,马玢便和李
泽昕、许晓雯相识了。
据许晓雯回忆,三人初识在2011年11月12日纽约“雅集”票房的常规活动上,活动间隙
,三人有了第一次谈话的机会,几句你来我往后便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活动结束后,
三人步行至地铁站依旧聊得不亦乐乎。“虽然那天沿着不同的路线回家,但是从那以后
,我们三人的心却在同一个方向越走越近。”许晓雯在梨园社青年团的网站上这样写道

再次见面的三人犹如老友重逢,他们开始频繁地互动,从表演心得、学习历程,到最喜
爱的段子等等都成了三人拉近距离的话题。
马玢和李泽昕,一个是性格开朗、交际甚广的天津大男孩,一个是来自南京、在Pratt
艺术学院攻读数字媒体的24岁妙龄女生,却同样钟情饰演余派老生。“我觉得老生特别
酷,从小受外婆影响,我就喜欢老生。”当被问到作为女生为何喜欢扮演老生时,活泼
开朗的李泽昕表示,就是觉得老生的妆容和服装特别帅气。
三个来自中国不同城市、在纽约攻读不同学位的年轻戏迷就这样相识了,同为京剧痴迷
的共性,让他们很快就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远渡重洋的三人也第一次在异乡找到了
归属感。
加入梨园社 成立青年团
梨园,是中国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顾名思义,纽约梨园社就是驻扎在纽约的中国传
统戏剧爱好者社团。多年来的京剧演出和交流,让梨园社声名在外,喜欢传统戏剧的华
人朋友们一定不会对梨园社感到陌生。
梨园社作为海外推进中国戏剧艺术发展的非营利性组织,经过多年来不间断地演出和筹
备,已经在纽约这个世界文化大舞台上生根发芽,源源不断地向华人社区输送传统戏剧
理念和赏心悦目的戏剧演出。在主席江雅珍、总裁朱齐克的带领下,梨园社俨然已成为
纽约中国传统戏剧界最活跃的社团之一。
马玢、李泽昕、许晓雯这三个传统戏剧爱好的年轻人自然是梨园社的“死忠粉丝”。梨
园社的大小活动,只要是时间允许,三人一定会出席。而就在梨园社举办的冬季文化交
流节上,这三个传统戏剧迷又遇见了更多背景相似、爱好相同的留学生们,长此以往的
互动联络,使大家不仅相识,更成为异国他乡可以相互依赖的挚友。
随着年轻京剧爱好者队伍的不断壮大,梨园社青年团的成立可谓顺水推舟。
2012年初,在梨园社总裁朱齐克、财政虞文辉先生的大力协助下,梨园社青年团正式成
立。马玢、李泽昕、许晓雯等爱好京剧的留学生们总算“有组织”了。
“青年团队伍的逐渐壮大和众多的演出机会都绝对和梨园社的大力支持分不开。”马玢
谈到青年团从成立后得到的良好发展时,反复强调是梨园社这个大平台给了青年团成长
的机会。
纽约梨园社青年团的官方网站上写道:“纽约梨园社青年团隶属于纽约州非营利艺术机
构纽约市梨园社,办事处设于纽约下城区金融中心,成员都是在美的中国留学生,旨在
于美国大学校园中弘扬京剧艺术而努力。”明确点出了梨园社和梨园社青年团之间密不
可分的关系。
找到“组织” 我为京剧狂
梨园社青年团的成员们来自中国不同城市,在纽约就读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若不是因为
心之所向,同为京剧狂,大家也许都在各自的学校为课业而忙碌,最多是闲暇时听听自
己喜爱的段子,哼两句;或是听闻纽约或周边地区有京剧演出,独自一人前往欣赏。绝
对不可能像现在一样,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感受,分享心得,同时还能得到
京剧名家的亲身指导,得到登台献艺的机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梨园社青年团的成员们
心存感激。
青年团团员们运用自己的专业背景,迅速建立了属于梨园社青年团的QQ群、人人网主页
、“脸书”主页。不久后,在纽约梨园社的官网下,青年团也搭建起了自己的社团主页
,定期更新活动和演出的照片、视频。
目前,梨园社青年团的演员组成员和幕后制作组成员共25人左右。“这些人是我们团目
前最稳定的人,基本上团里每一次演出和排练都参加,当然还有平时的吃吃喝喝活动。
”幽默风趣的团长马玢一说起青年团的成员们就停不下来。“当然平时还有很多一有空
就来参加活动、表演时跑跑龙套的京剧爱好者,但他们有的毕业后离开了纽约,有的因
工作繁忙而不能继续参加活动,这些都是值得理解的。”马玢如是说。
梨园社青年团的成员大多是“80后”、“90后”,在喜爱京剧的同时,很多人也喜欢其
他中国传统艺术,包括相声、古琴、太极、国画、书法等。在他们看来,中国所有传统
艺术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启发的。对他们来说,研习京剧对任何一门传统艺术的提高都
有最直接的帮助。
大家聚在一起 把日子过成了段子
团长马玢被青年团的成员们戏称为“最狂热的京剧爱好者”。今年24岁在纽约大学理工
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他,来自天津,来美国之前就读天津南开大学。谈起自己对京剧着
迷的经历,马玢说那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简短地说,他大概是12岁上初一的时候开
始喜欢京剧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京剧能够成为他的娱乐。他课后闲暇时喜欢听几个
段子,达到解压的目的。“初中三年就是自己瞎唱过来的。”后来马玢上了高中,有幸
师从天津京剧名家程滨。在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坚持练功和吊嗓等基本功,同时跑
圆场,练云手,增加身体的协调性,这样才“总算入了京剧的门”。上大学之后,又在
程滨的介绍下,认识了自己现在的老师孙志宏。
梨园社青年团成立后,除了大小演出的排练和正式表演带来的乐趣以外,对马玢来说,
还有“和团员们聚会中得到的快乐”,用马玢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志趣相投的朋友聚在
一起,给海外生活增添了很多姿彩,大伙儿在一起的时候,聊聊天逗逗乐,感觉时间过
得特别快。“大家聚在一起,把日子过成了段子,又是同在国外留学的这个环境下,凝
聚力更强。人在国外,有时候孤独感特别强,这个时候你能交到志趣相投又能交心的朋
友,不对,是一群交心的朋友,简直就是一个神话。”
“90后”成海外推广京剧主力军
除了团长马玢和已经离开纽约的许晓雯,青年团演员组的团员李泽昕、韩赟儒也是青年
团的核心演员。
来自安徽的李泽昕是一名24岁的京剧票友,擅长扮演余派老生。目前正在布碌仑Pratt
艺术学院攻读互动传媒硕士的她,喜欢戴一副黑框眼镜,乍一看很有书香气质,初次见
面完全不能把面前的小巧花季少女和余派老生联系起来。
“你好,我叫李泽昕,呵呵。”看似文静腼腆的李泽昕一开口就会让你发现,她其实是
一个性情开朗的小女生。她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和京剧结缘的过程:“我应该是受我
妈妈和我姥姥的影响最深。我妈妈是青衣,也是我们家第一个登台表演的京剧迷。我和
我姥姥都喜欢老生,因为老生的扮相帅,眉毛吊起来,美观度高。”
李泽昕的妈妈在南京文化馆工作,平时除了自己在家唱段子,也经常参加职工协会的京
剧演出。从小受家人熏陶的李泽昕,听着妈妈在家吊嗓、在舞台上表演,自己的表演欲
也被激发了出来。
“记得自己第一次开口唱的时候是小学六年级,在家唱着玩,我妈也不批评我哪儿唱得
不对,第一次唱也只敢唱给我妈妈听。我从小到大学唱戏都得到家人、老师特别多的宽
容,没受到什么巨大的挫折。”
李泽昕后来师从上海余派艺术研究家范石人和江苏省戏剧学校程双椿,她多次参加江苏
省南京市的京剧比赛并获奖。“最初就是跟着伴奏唱,后来有了提高后就经常参加比赛
了,初二的时候参加南京市举办的京剧比赛,参赛选手各年龄层的都有,我当时是拿了
一等奖。”第一次拿奖的经历,对李泽昕的鼓励相当大,更坚定了她热爱京剧、研习戏
剧的决心。“从那儿以后,我就知道,我这辈子和京剧是有缘的,来到美国后,我又因
为京剧而结识这么多的好朋友,那绝对是额外的惊喜。”自从加入了梨园社青年团,李
泽昕已经先后参与了青年团的多次公演,包括《乌盆记》、《生宫》、《文昭关》、《
碰碑》。“前不久在法拉盛图书馆的演出我挺紧张的,虽然在团里我算是有基础的,但
是表演当天在台下的观众都是老戏迷了,所以很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自己在唱戏的路
上还有太多太多要学习的地方。”李泽昕谦虚地表示。
刚满24岁的李泽昕表示今年是自己读硕士的最后一年。“前途未卜啊。”她打趣地说,
“没想过今后以京剧为事业,更多的应该是把它当成一个爱好坚持下去,一唱戏就觉得
特别快乐,就这么简单。”
青年学子唱京剧 各有故事
26岁的梅派、程派青衣韩赟儒毕业于清华大学,从小受姥姥的影响,对京剧耳濡目染。
自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开播以来,韩赟儒就成了该频道的“骨灰级粉丝”。
“京剧和歌剧不同,京剧表演者不仅要修炼歌艺,还要训练形体、声乐和表演,是一门
综合性艺术。京剧是中国人历史和生活的画史,这也许就是我为京剧着迷的原因吧。”
韩赟儒在北京清华大学就读时就参加了学校的京剧社团,在前辈戏友和师长的指导下学
习梅派青衣。目前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商学博士的她,来到美国后未能坚持京剧训练,
由于课业繁忙,韩赟儒荒疏技艺已有两年,但缘分把她带入了梨园社青年团,韩赟儒此
后接连参加许多次梨园社青年团的演出。重修戏缘的她表示,当马玢最初告诉她“搞演
出”的想法后,自己的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马玢和李泽昕虽然年纪比我小,但
是演出的经验都非常丰富,所以刚开始知道要演出的时候我还是很紧张的。同时,仅仅
靠我们几个年轻人的力量想要搞一场演出是非常困难的,刚好青年团有梨园社这样一个
强大支撑,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给我们指导,这一切都使青年团持续的演出成为可能。
”韩赟儒每一句话语都饱含了对梨园社青年团的感激,在海外能寻得这么一帮喜爱京剧
的朋友,一起交流、切磋,在演出时得到梨园社那么多前辈的指导,在她看来,都是非
常幸运的事。
除了马玢、韩赟儒、李泽昕外,梨园社青年团每个团员都有自己值得分享的京剧故事,
比如在西奈山医院担任博士后的张继生,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青年团副团长亢
缤迪,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博士生郭寅升,新泽西精算分析师薛天路,纽约大学亚美法律
研究所访问学者高原等等。(邓姝嫚)
avatar
z*i
2
赞~ 叫好!

【在 e*******c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3-03/05/c_124418536.htm
: 中新网3月5日电据美国《侨报》报道,京剧,作为中国文化必不可缺的一种艺术形式,
: 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令千千万万戏剧爱好者为之着迷。京剧,又以其敦厚古典的韵味影
: 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 可是,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却在中国近百年的瞬息万化间出现了传承的“断层”。
: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年轻一代把更多的注意力给了流行文化。他们喜欢的是偶像明
: 星、饶舌歌曲和时髦的电子产品。而京剧,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瑰宝不仅被年青一
: 代所抛弃,在当今的海外华人社会也得不到传播和发扬,京剧艺术家无不担心后继无人
: 。
: 也许,正是在这样一个国粹被渐渐遗忘的特殊年代,纽约梨园社青年团的成立才显得尤

avatar
w*r
3
你只是叫叫好,还是会积极参与?

【在 z*i 的大作中提到】
: 赞~ 叫好!
avatar
z*i
4
他们下次演出我准备去。等楼主贴schedule了。
唱我是不行的。。。

【在 w***r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只是叫叫好,还是会积极参与?
avatar
L*s
5
赞啊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