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台词小议,以及小小八卦#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wh
1 楼
感谢desmond的推荐和链接,看了霍建起导演的这部新片。感觉编导在剧本上花了不少
功夫,但似乎内力稍有不及。说几处我觉得不足的地方,请大家指点。
电影开始时,病榻上的萧红摸索床头的药瓶。照料她的骆宾基急趋前问找什么,她放下
手闭着眼睛赌气似地说:不找什么。这个镜头立刻让我想起《The Hours》的开头,
Virginia Woolf从楼梯上走下,丈夫问她how is sleep,她无精打采地回答uneventful
。两位病中的女作家都以独特、忧郁的亮相先声夺人。Woolf更为自然真实,用词精彩
有力;萧红面对非亲非故舍命照顾的朋友则显得不很合常理,有点使小性子和小家子气
了。
骆宾基随后表白他为什么愿意舍命陪君子:“您的文字开阔,浩荡,舒缓,流动着无尽
的忧伤,我崇拜您……”这样的文学评论是抒情美丽的,这样的电影对白是虚假无力的
。而萧红听着自抚脸庞而笑,这抚摸显得很自恋。后来当萧红面对好友阿虚和丈夫萧军
私通时愤愤地说“我们像演戏一样”,严重感觉编剧心虚词穷。结尾时骆宾基又来夸示
他对萧红数度被弃的人生悲剧的深刻理解:
“她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她裸露着,不是身体,而是灵魂。她用她的全力去爱,她的
爱让她爱的男人变得强大起来,骄傲起来,随心所欲起来。然后她第一个被伤害。她的
强大让男人下手很重,其实她是很疼的。”
第一句很不错,后面似乎像这部电影一样歪了。电影似把萧红表现成一个不断吸引男文
青的风流女文青,做萧军妻子时与端木蕻良相恋、做端木妻子时与骆宾基相恋都大大方
方,若无其事,没有任何道德负担。可她之前对萧军的出轨愤怒痛心得远走日本独舔伤
口,她远不是到处留情无所谓的人。而编导既想对文人的情不自已予以宽容的理解与文
学的支持,又要对她的被伤害做出同情的解释,就整出这么别扭的“她是很疼”的逻辑
来。
编导对萧军、端木的态度同样如此“宽容”。萧军第一次在旅馆狭小飞尘的阁楼里看到
大肚子被困的萧红时心疼地说:
“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
在这个特定的情景中显得诗意而感人。之后他出轨时对另一女人同样声称“让你这样的
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这个巧妙的重复很有反讽的力量(女人请切记:凡言“
所有男人”者,必滥而不专)。可随后他又自我辩解:“为什么我遇到的女人,总是那
么孤单,那么需要爱;而我的个性是不会让人失望的。”编导似是在替文人的多情维护
,因为片中的萧军是那么高大、壮实、勇敢、正直;可这辩词又实在拙劣。端木蕻良这
个角色更让人难以接受:不仅秀美得娘气(秀色有点像张国荣),而且一出场就双眼皮
夹情带色,行止轻佻;三人同睡一床时刻意扬言萧军小说不如萧红,肆意挑拨二萧关系
——这个三人戏和其他激情戏都很多余——人物不可喜,或语言不自然,很难激起观众
的同情心。
电影过于强调多重男女纠葛,看不出萧红之所以成为萧红的地方——直到临死前,骆宾
基为她朗诵《呼兰河传》的开头片段,这是全片最大的亮点:
“七月十五,呼兰河上放河灯了。……那河灯从上流拥拥挤挤,往下浮来了。浮得很慢
,又镇静、又稳当。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
这简直像张爱玲的笔法——当1941年的萧红躺在香港的医院病床上奄奄一息时,默默无
闻的张爱玲正在港大读中文系;可惜两位心有灵犀的才女擦肩错过。原文在“人生何世
”之前还有一大段(全文可见http://tieba.baidu.com/p/869614689),这里剪接得极巧极好。可接下去的一句“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看河灯的人们,内心里无由地来了空虚”——没有上下文,稍感架空和无病呻吟。我觉得原文的下句更好:
“一直闹到月亮来到了中天,大昴星,二昴星,三昴星都出齐了的时候,才算渐渐地从
繁华的景况,走向了冷静的路去。”
这句不仅衔接自然,而且更显作家的慧眼,于热闹中见荒凉,于盛世中见衰亡。想起同
为黑龙江作家的迟子建在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结尾恰好也写河灯:
“它一入水,先是在一个小小的旋涡处耸了耸身子,仿佛在与我做最后的告别,之后便
悠然向下游漂荡而去。……虽然那里是没有光明 的,但我觉得它不再是虚空和黑暗的
,清流的月光和清风一定在里面荡漾着。我的心里不再有那种被遗弃的委屈和哀痛,在
这个夜晚,天与地完美地衔接到了一起, 我确信这清流上的河灯可以一路走到银河之
中。”
迟子建要从丧夫的悲痛中走出来,结尾更积极。萧红冷眼看白茫茫一片天地不仁,精神
很强硬。而演员宋佳的气质有点柔软,偶尔几次大吵大闹也像神经质发作一样缺少底气。
另外再唠叨几个琐碎感触:镜头的色调很宁静,哈尔滨的灰色调清晰而不含混,上海和
香港的泛黄色调犹如旧照片。不过这样有倾向的色调是不是有点做作?哈尔滨太精致,
没有北方的粗砺;上海香港也没有地方特色,都像布景道具。音乐也似有欠缺:萧红临
死时说“我想回家”,背景响起恰到好处的男女和声,可接着转成抒情音乐了;我觉得
继续加强天堂般的和声更烘托气氛。结尾的女声无歌词吟唱也有点弱化,不如《大同:
康有为在瑞典》结尾的歌剧咏唱般的女声有提升效果。《萧红》倒是比《康有为》更有
港片的味道,说不出为什么。萧红去世后闪回的东北农村镜头颇像usual的签名档图片
、大兴安岭附近的家乡小村,枯枝萧疏,雾霭氤氲:
最后提供余杰小说《香草山》中关于萧红与鲁迅的小八卦——这则八卦促使我去看了电
影……电影里的鲁迅同样不太有底气,倒有点老顽童的感觉。余杰的猜测我觉得有点离
谱,看到最后我都想笑……可鲁迅和许广平的隔膜确是显然的,想想有点怃然。
“我一直认为,鲁迅在悄悄地喜欢着萧红,而萧红也在悄悄地喜欢着鲁迅。他们之间,
除了师生之情外,时常产生精神和感情上的撞击。
我的这种观点,遭到了包括导师们在内的许多鲁迅研究专家的批评。我是凭自己的直觉
,在鲁迅和萧红的文字的缝隙里感觉到的。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所有回忆鲁迅的文字中最感人的一篇,远远比许广平的回
忆文字写得好。说萧红的才华比许广平高,倒是其次的原因;背后隐藏着更最要的原因
:萧红比许广平更加理解鲁迅、更加深入鲁迅的内心--尽管许广平是鲁迅的妻子。
鲁迅上海的家中,常常来很多客人,而只要萧红到来,鲁迅就会开朗、快乐许多,谈兴
也很浓。
第一次与先生的见面,是萧红萧军两人一起去的,而此后去得更多的是萧红一个人。
萧红写到一个小小的细节,有一天下午要去赴一个宴会,她让许广平给她找一点布条或
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广平拿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萧红和许广平共同选定的是
米色的。为着取笑,许广平把那桃红色的举起来放在萧红的头发上,并且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好看吧!"
萧红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很顽皮的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
鲁迅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这边看着:"不要那样妆她……"
许广平有点窘了。
萧红也安静下来。
这个细节很能够说明鲁迅心中复杂的感受,他想说漂亮而没有说,故意装出一副严肃的
样子来。他想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细微的波动,却更加明显地表露了出来。先生的心灵也
有无比脆弱的时刻。
对此,许广平后来也有了些许的感觉。她没有直接说什么,却含蓄地表示了对萧红的不
满。胡风的夫人梅志也是圈子中的一员,她在一篇文章中提及萧红与鲁迅夫妇的交往。
许广平曾经向她诉苦:"萧红又在前厅……她天天来一坐就是半天,我哪里来时间陪她
,只好叫海婴去陪她,我知道,她也苦恼得很……她痛苦,她寂寞,没地方去就跑到这
儿来,我能向她表示不高兴、不欢迎吗?唉!真没办法。"
萧红逝世之后,许广平在《追忆萧红》中有一段微妙的文字:"这时过从很密,差不多
鲁迅先生也时常生病,身体本来不大好。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
在我们的寓所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里谈
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也是陪了萧红先生大半
天之后回到楼上,那时是夏天,鲁迅先生告诉我刚睡醒,他是下半天有时会睡一下中觉
的,这天全部窗子都没有关,风相当的大,而我在楼下又来不及知道他睡了而从旁照料
,因此受凉了,害了一场病。我们一直没敢把病由说出来,现在萧红先生人也死了,没
什么关系,作为追忆而顺便提到,倒没什么要紧的了。只不过是从这里看到一个人生活
的失调,直接马上会影响到周围朋友的生活也失了步骤,社会上的人就是如此关连着的
。"
仔细体味,在这段话中,许广平对萧红的微词是显而易见的。出于许广平的角度,她有
权利写这段文字,有权利表达自己的不满;出于萧红的角度,我觉得她真可怜,她在孤
独地离开这个世界之后,还得为昔日一丝一缕的、没有表露出来的爱而受到伤害。”
功夫,但似乎内力稍有不及。说几处我觉得不足的地方,请大家指点。
电影开始时,病榻上的萧红摸索床头的药瓶。照料她的骆宾基急趋前问找什么,她放下
手闭着眼睛赌气似地说:不找什么。这个镜头立刻让我想起《The Hours》的开头,
Virginia Woolf从楼梯上走下,丈夫问她how is sleep,她无精打采地回答uneventful
。两位病中的女作家都以独特、忧郁的亮相先声夺人。Woolf更为自然真实,用词精彩
有力;萧红面对非亲非故舍命照顾的朋友则显得不很合常理,有点使小性子和小家子气
了。
骆宾基随后表白他为什么愿意舍命陪君子:“您的文字开阔,浩荡,舒缓,流动着无尽
的忧伤,我崇拜您……”这样的文学评论是抒情美丽的,这样的电影对白是虚假无力的
。而萧红听着自抚脸庞而笑,这抚摸显得很自恋。后来当萧红面对好友阿虚和丈夫萧军
私通时愤愤地说“我们像演戏一样”,严重感觉编剧心虚词穷。结尾时骆宾基又来夸示
他对萧红数度被弃的人生悲剧的深刻理解:
“她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她裸露着,不是身体,而是灵魂。她用她的全力去爱,她的
爱让她爱的男人变得强大起来,骄傲起来,随心所欲起来。然后她第一个被伤害。她的
强大让男人下手很重,其实她是很疼的。”
第一句很不错,后面似乎像这部电影一样歪了。电影似把萧红表现成一个不断吸引男文
青的风流女文青,做萧军妻子时与端木蕻良相恋、做端木妻子时与骆宾基相恋都大大方
方,若无其事,没有任何道德负担。可她之前对萧军的出轨愤怒痛心得远走日本独舔伤
口,她远不是到处留情无所谓的人。而编导既想对文人的情不自已予以宽容的理解与文
学的支持,又要对她的被伤害做出同情的解释,就整出这么别扭的“她是很疼”的逻辑
来。
编导对萧军、端木的态度同样如此“宽容”。萧军第一次在旅馆狭小飞尘的阁楼里看到
大肚子被困的萧红时心疼地说:
“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
在这个特定的情景中显得诗意而感人。之后他出轨时对另一女人同样声称“让你这样的
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这个巧妙的重复很有反讽的力量(女人请切记:凡言“
所有男人”者,必滥而不专)。可随后他又自我辩解:“为什么我遇到的女人,总是那
么孤单,那么需要爱;而我的个性是不会让人失望的。”编导似是在替文人的多情维护
,因为片中的萧军是那么高大、壮实、勇敢、正直;可这辩词又实在拙劣。端木蕻良这
个角色更让人难以接受:不仅秀美得娘气(秀色有点像张国荣),而且一出场就双眼皮
夹情带色,行止轻佻;三人同睡一床时刻意扬言萧军小说不如萧红,肆意挑拨二萧关系
——这个三人戏和其他激情戏都很多余——人物不可喜,或语言不自然,很难激起观众
的同情心。
电影过于强调多重男女纠葛,看不出萧红之所以成为萧红的地方——直到临死前,骆宾
基为她朗诵《呼兰河传》的开头片段,这是全片最大的亮点:
“七月十五,呼兰河上放河灯了。……那河灯从上流拥拥挤挤,往下浮来了。浮得很慢
,又镇静、又稳当。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
这简直像张爱玲的笔法——当1941年的萧红躺在香港的医院病床上奄奄一息时,默默无
闻的张爱玲正在港大读中文系;可惜两位心有灵犀的才女擦肩错过。原文在“人生何世
”之前还有一大段(全文可见http://tieba.baidu.com/p/869614689),这里剪接得极巧极好。可接下去的一句“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看河灯的人们,内心里无由地来了空虚”——没有上下文,稍感架空和无病呻吟。我觉得原文的下句更好:
“一直闹到月亮来到了中天,大昴星,二昴星,三昴星都出齐了的时候,才算渐渐地从
繁华的景况,走向了冷静的路去。”
这句不仅衔接自然,而且更显作家的慧眼,于热闹中见荒凉,于盛世中见衰亡。想起同
为黑龙江作家的迟子建在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结尾恰好也写河灯:
“它一入水,先是在一个小小的旋涡处耸了耸身子,仿佛在与我做最后的告别,之后便
悠然向下游漂荡而去。……虽然那里是没有光明 的,但我觉得它不再是虚空和黑暗的
,清流的月光和清风一定在里面荡漾着。我的心里不再有那种被遗弃的委屈和哀痛,在
这个夜晚,天与地完美地衔接到了一起, 我确信这清流上的河灯可以一路走到银河之
中。”
迟子建要从丧夫的悲痛中走出来,结尾更积极。萧红冷眼看白茫茫一片天地不仁,精神
很强硬。而演员宋佳的气质有点柔软,偶尔几次大吵大闹也像神经质发作一样缺少底气。
另外再唠叨几个琐碎感触:镜头的色调很宁静,哈尔滨的灰色调清晰而不含混,上海和
香港的泛黄色调犹如旧照片。不过这样有倾向的色调是不是有点做作?哈尔滨太精致,
没有北方的粗砺;上海香港也没有地方特色,都像布景道具。音乐也似有欠缺:萧红临
死时说“我想回家”,背景响起恰到好处的男女和声,可接着转成抒情音乐了;我觉得
继续加强天堂般的和声更烘托气氛。结尾的女声无歌词吟唱也有点弱化,不如《大同:
康有为在瑞典》结尾的歌剧咏唱般的女声有提升效果。《萧红》倒是比《康有为》更有
港片的味道,说不出为什么。萧红去世后闪回的东北农村镜头颇像usual的签名档图片
、大兴安岭附近的家乡小村,枯枝萧疏,雾霭氤氲:
最后提供余杰小说《香草山》中关于萧红与鲁迅的小八卦——这则八卦促使我去看了电
影……电影里的鲁迅同样不太有底气,倒有点老顽童的感觉。余杰的猜测我觉得有点离
谱,看到最后我都想笑……可鲁迅和许广平的隔膜确是显然的,想想有点怃然。
“我一直认为,鲁迅在悄悄地喜欢着萧红,而萧红也在悄悄地喜欢着鲁迅。他们之间,
除了师生之情外,时常产生精神和感情上的撞击。
我的这种观点,遭到了包括导师们在内的许多鲁迅研究专家的批评。我是凭自己的直觉
,在鲁迅和萧红的文字的缝隙里感觉到的。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所有回忆鲁迅的文字中最感人的一篇,远远比许广平的回
忆文字写得好。说萧红的才华比许广平高,倒是其次的原因;背后隐藏着更最要的原因
:萧红比许广平更加理解鲁迅、更加深入鲁迅的内心--尽管许广平是鲁迅的妻子。
鲁迅上海的家中,常常来很多客人,而只要萧红到来,鲁迅就会开朗、快乐许多,谈兴
也很浓。
第一次与先生的见面,是萧红萧军两人一起去的,而此后去得更多的是萧红一个人。
萧红写到一个小小的细节,有一天下午要去赴一个宴会,她让许广平给她找一点布条或
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广平拿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萧红和许广平共同选定的是
米色的。为着取笑,许广平把那桃红色的举起来放在萧红的头发上,并且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好看吧!"
萧红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很顽皮的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
鲁迅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这边看着:"不要那样妆她……"
许广平有点窘了。
萧红也安静下来。
这个细节很能够说明鲁迅心中复杂的感受,他想说漂亮而没有说,故意装出一副严肃的
样子来。他想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细微的波动,却更加明显地表露了出来。先生的心灵也
有无比脆弱的时刻。
对此,许广平后来也有了些许的感觉。她没有直接说什么,却含蓄地表示了对萧红的不
满。胡风的夫人梅志也是圈子中的一员,她在一篇文章中提及萧红与鲁迅夫妇的交往。
许广平曾经向她诉苦:"萧红又在前厅……她天天来一坐就是半天,我哪里来时间陪她
,只好叫海婴去陪她,我知道,她也苦恼得很……她痛苦,她寂寞,没地方去就跑到这
儿来,我能向她表示不高兴、不欢迎吗?唉!真没办法。"
萧红逝世之后,许广平在《追忆萧红》中有一段微妙的文字:"这时过从很密,差不多
鲁迅先生也时常生病,身体本来不大好。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
在我们的寓所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里谈
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也是陪了萧红先生大半
天之后回到楼上,那时是夏天,鲁迅先生告诉我刚睡醒,他是下半天有时会睡一下中觉
的,这天全部窗子都没有关,风相当的大,而我在楼下又来不及知道他睡了而从旁照料
,因此受凉了,害了一场病。我们一直没敢把病由说出来,现在萧红先生人也死了,没
什么关系,作为追忆而顺便提到,倒没什么要紧的了。只不过是从这里看到一个人生活
的失调,直接马上会影响到周围朋友的生活也失了步骤,社会上的人就是如此关连着的
。"
仔细体味,在这段话中,许广平对萧红的微词是显而易见的。出于许广平的角度,她有
权利写这段文字,有权利表达自己的不满;出于萧红的角度,我觉得她真可怜,她在孤
独地离开这个世界之后,还得为昔日一丝一缕的、没有表露出来的爱而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