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许巍:我看到的世界和你们不一样#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w*m
1 楼
2013年09月26日17:35 精品购物指南
撰文/李森
年轻的时候,你一定觉得最好的事都在等着你,但你没想到,不好的事也在等着你
——这是许巍的忠告。他说,受苦,就是教人放手。
我们来聊聊13年前。那一年,宋柯在电话里劝许巍,你回北京吧。
许巍人在西安,解了约,收了琴,准备“金盆洗手”,与内地的唱片工业一刀两断
。过去6年里,这个蹒跚学步的工业体系给过他希望,却又将希望撕成了碎屑。他失落
地意识到,自己不仅没有变成崔健那样的旗帜,反而一事无成。他的老东家“红星音乐
生产社”,在缔造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内地流行音乐原创厂牌”后,人浮于事,分崩
离析。而处子作《在别处》,50万张的销量并不能证明他的无可取代,遑论迟迟无法问
世的第二张专辑《那一年》。他想起26岁扛着行李初涉京城时的心气——“我是一定要
大干一场的”——结果,“写了两张专辑还到处蹭饭,特别窝囊。”
这几乎是和许巍同时代的歌手共同的困境。在规范尚未建立,却有着惊人需求量的
内地音乐市场,他们轻信了时代的繁荣,又对大众的接受程度有着过于乐观的估计;在
理想的助燃下,他们草草为自己设立了一个预期值,一旦现实投以不怀好意的棒喝,他
们也就沦为了“被动式”:所有困难都能将他们克服,而一切都是困难。
许巍心灰意冷地离开了北京。他一度将失败归结为“做人态度有问题”,他问身边
的朋友,“你觉得我是好人吗?”朋友答“是”,“可我怎么觉得自己特别烂呢?”
少年时代,许巍喜欢沿着校门口的田垄“走出去很远”,然后躺在麦田晒太阳,无
须开口,只消不知不觉睡过去。这是他与内心共处的方式,它代表了许巍所向往的简单
、静谧、自在,以及由此展开的抱负心。这种抱负心首先意味着温暖,其中,既包含了
积极的渴望,又暗藏了对成功的不强求。但北京的生活无疑摧毁了这种平衡,在西安,
许巍发现“这个东西没了,坍塌了”,他开始钻牛角尖,焦躁、惆怅、迷茫,试图全盘
自我否定,并放弃了音乐。他准备效仿过去的战友,开一间小商铺,边经营生计,边治
疗抑郁症——直到宋柯来了电话。
宋柯说,你还是应该回北京,就这么一走了之,太可惜。
宋柯又说,我不逼你做专辑,先当个制作人吧。
宋柯还说,恢复工作对你的抑郁症有好处。
“其实他是想让我挣点儿钱,他关心我”,许巍说。
这张酝酿中的专辑就是日后被称为“后校园民谣”代表作的《双鱼》,它是叶蓓[
微博]签约华纳唱片后的第一次亮相。在此之前,许巍从未担纲过制作人的角色,他更
习惯于和自己死磕,借用叶蓓的观察,“太苦了,比较较劲,也不太爱跟人沟通”。叶
蓓主动邀请许巍一起喝茶,去北海划船,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聊天,言谈中不施加任
何压力,甚至很少聊到专辑。半个月后,似乎是水到渠成地,他们开工了。
《双鱼》发行后,叶蓓把这段日子记叙了下来,写成短文,印在了歌词本首页。但
叶蓓不知道的是,开工后不久,独自走在街上的许巍经历过一个清澈的瞬间。回想起来
,那个瞬间有如某台精密仪器的重启,“咔哒”一声,谜面被解开,风调转了方向,许
巍的人生哲学悄无声息地获得了刷新。我们,就从13年前聊起。
“当年,我好像观望到了未来。”
记者:给叶蓓当制作人那会儿,你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许巍:那段时间我还不太会生活,也不爱跟外界接触,更内向一些。她(叶蓓)带我
去的那些地方我几乎都没去过,我很少像她那样放松,到处旅行什么的,(朋友)都知道
我整个人是紧(绷)的,属于独处惯了的人。
记者:少年时养成的个性?
许巍:对,从少年时期就是,我喜欢那样。
记者:学吉他呢?是为了某一天站上舞台吗?
许巍:没有,还是爱好,毕竟世界太大了,只是说你在学校弹个吉他大家觉得新鲜
。我初三开始学吉他,高二参加吉他大赛,和别人合作,就是我后来组建的“飞”乐队
的主音吉他,我俩是发小,得了第一名,就有更多文艺团体来找我们,但是也没有想过
当专业的,因为还要考大学,那个是主要目标。
记者:但想象过一个只属于你的舞台吗?
许巍:嗯……你这么一问我想到了,给叶蓓做专辑的时候,有天下午,就这个季节
,我在街上走着,突然就站住了,脑子里闪现出了一个场景。我似乎看到,如果未来我
真有成功的那天,不像现在点儿这么背,比如开演唱会,应该是什么状态?它应该是在
环形的体育馆,四面台,我站在中间,全场人跟我一起大合唱,生命特别灿烂——就那
一刻,好像有点值得向往。因为我当时已经对音乐失望了,天天琢磨在西安开个店,甚
至准备做完叶蓓这张还回西安,就挫折一直挫我,挫得我不想干了。结果有意思的是,
我人生第一场演唱会,2005年8月13日,真的就是在那样的四面台,观众跟着大合唱,
我突然觉得,嗯?这一刻吻合上了,当年我好像观望到了未来。
记者:在红星生产社那些年,你过得不好?
许巍:除了崔健,80年代时势造英雄,就他一个人成了里程碑,其他的都是昙花一
现,大部分人过得不是太好,像我,没法儿养活自己,只能生存,但想过得好一点不太
可能,主要是没机会演出,所以就挨饿吧。所以说那时候为什么不想干了,也是因为各
方面的压力,二十几岁还没感觉,觉得青春无敌,到29岁那年,明年就30了,突然特别
害怕,怎么就一事无成呢?
记者:一事无成的感觉不能通过音乐弥补吗?
许巍:唯有弹琴的时候我才觉得,哎呀,这事儿太美好了;但把琴一放下,就得想
下顿饭在哪儿,就又开始慌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好多我同时代的(歌手)都这样。
“有的东西不是我能左右的,到现在也左右不了。”
记者:那你有生命被浪费了的念头吗?
许巍:倒是从来没有。有一天我跟一特别好的朋友——他是书法家,比我大很多,
属于我的老师——我们吃饭的时候我脱口而出,说我现在觉得,我从来没有浪费过一天
的时间,他说当然了,你这样想证明你心态就健康了,所以我才写《完美生活》。那些
好的不好的,其实都是人生的味道,人生应该是各种味道的集合,但是人一般都趋吉避
凶,都喜欢乐,其实苦了你也接纳的话,感受会不一样。
记者:你是本来就不怕苦,还是吃得多了才不怕的?
许巍:吃多了就不怕了,真的。谁都不愿意去经历那些挫折,医生说这人都快自杀
了,说没就真没了,你知道吗?我父母一想到我都后怕。但是过来以后,我突然一身冷
汗,觉得在一刹那我终于战胜了它(抑郁症),我回来了,我被那么多人爱,有责任珍惜
生活。
记者:抑郁症之前,你坚信自己肯定不会得,对吧?
许巍:对,可它还是来了。生命太无常,就像我写《那一年》的时候,年轻,觉得
明天一定会很美,一定是最灿烂、最精彩的,所有最好的事都在等着你,但你没想到还
有不好的事也在等着你,这就是成长。
记者:这话太励志了点儿……
许巍:所有的事情都是物极必反的过程。总是挫折挫折挫折,各种失败,各种拧巴
,到最后,你会有一天突然觉得说,哎呀,人总得经历这个,你还得往前走,自然的就
会,它是种本能吧。
记者:本能?
许巍:真的是本能,就很多事你越看越淡,不是说非得要怎么着了。我后来决定回
来做音乐的时候,根本就没抱着“这回要大干一场”的念头,不是的。第一次来北京,
二十多岁的时候,真的是拿着行李说“我一定要成为像崔健那样特别牛逼的歌手”,但
经历了那些过程,我自己也反省了很多,因为我要关注不止是成功的概念,也突然觉得
,很多事情是自己之前态度上不够洒脱,光顾自己梦想,好多问题,自身的问题要解决
。当我回来,终于有机会又签新的公司,我那时候在想,大概四十岁以后,我挣点钱吧
,然后去云南开一个客栈,可以过闲散的日子,就不干了。年轻时候的那些梦想,没有
也都无所谓,首先是放下了,因为这个音乐圈,有的东西不是我能左右的,到现在也左
右不了。
“肯定有人一生都会跟我在一条路上走。”
记者:你很在意可能性,或者说人是不是更“宽”了这件事?
许巍:对,只有这样,我才能做到既不离开音乐,又不用改变自己。写《时光·漫
步》的过程中,我又真正开始学习传统书法、艺术、绘画,古代人物传记我也看,就已
经不像原来,一定要成为摇滚明星,而是更希望自己是一个艺术家。比如我的编曲可以
更像山水画,可以通过我的歌声,传达那些在我抑郁的时候,曾经救过我的命的音乐—
—我会想这些东西,想音乐的功能性。
记者:你知道自己的《蓝莲花》已经被放大成了“许巍式避世精神”的符号了吗?
许巍:其实《蓝莲花》是献给我精神上的偶像玄奘大师的。但就像你说的,它确实
变成了一个符号,每次在音乐节全场大合唱,那种氛围,大家的感动,包括我的琴上也
印着。佛经里讲,优钵罗华就是蓝莲花,它代表一种精神力量,象征一种生命态度,而
且它应该超越我。我和李延亮经常聊,做音乐的人,被音乐眷顾,能把音乐最美好的(
部分)传达给更多人分享,但音乐一定比我们伟大。音乐人一定要明白,不能说音乐为
我所用。
记者:你回避了“避世”这两个字。
许巍:我是过了一段比较出世的生活,但我没有停止对音乐和艺术的学习、思考,
包括对音乐的练习,只是我远离了公众视线。我不喜欢曝光,并不代表我没做事。很多
人说,许巍这人不见了,怎么会这样?他是不是就消极了?我听到过类似的言论,但事
实不是这样的。我真实地过了一段安静的生活,心如止水,这种生活,跟我写《爱如少
年》时的真实,写《两天》时的真实,完全一样。所以我说,我的成长跟别人没有关系
,只跟我有缘的人(有关系),肯定有人一生都会跟我在一条路上走。
记者:你也总有一些高频词汇,比如温暖,光明。
许巍:对于这个,我想说,我看到的世界跟你们不一样。不是我有什么神通,不是
,是我的心,我现在坐在这儿,头顶上的东西,你可能想的是太阳,但我看到的是不一
样的,我知道上面有,这是真的。你不一定要相信我,但我知道他在看着咱们,就这么
简单。
(责编: 山水)
撰文/李森
年轻的时候,你一定觉得最好的事都在等着你,但你没想到,不好的事也在等着你
——这是许巍的忠告。他说,受苦,就是教人放手。
我们来聊聊13年前。那一年,宋柯在电话里劝许巍,你回北京吧。
许巍人在西安,解了约,收了琴,准备“金盆洗手”,与内地的唱片工业一刀两断
。过去6年里,这个蹒跚学步的工业体系给过他希望,却又将希望撕成了碎屑。他失落
地意识到,自己不仅没有变成崔健那样的旗帜,反而一事无成。他的老东家“红星音乐
生产社”,在缔造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内地流行音乐原创厂牌”后,人浮于事,分崩
离析。而处子作《在别处》,50万张的销量并不能证明他的无可取代,遑论迟迟无法问
世的第二张专辑《那一年》。他想起26岁扛着行李初涉京城时的心气——“我是一定要
大干一场的”——结果,“写了两张专辑还到处蹭饭,特别窝囊。”
这几乎是和许巍同时代的歌手共同的困境。在规范尚未建立,却有着惊人需求量的
内地音乐市场,他们轻信了时代的繁荣,又对大众的接受程度有着过于乐观的估计;在
理想的助燃下,他们草草为自己设立了一个预期值,一旦现实投以不怀好意的棒喝,他
们也就沦为了“被动式”:所有困难都能将他们克服,而一切都是困难。
许巍心灰意冷地离开了北京。他一度将失败归结为“做人态度有问题”,他问身边
的朋友,“你觉得我是好人吗?”朋友答“是”,“可我怎么觉得自己特别烂呢?”
少年时代,许巍喜欢沿着校门口的田垄“走出去很远”,然后躺在麦田晒太阳,无
须开口,只消不知不觉睡过去。这是他与内心共处的方式,它代表了许巍所向往的简单
、静谧、自在,以及由此展开的抱负心。这种抱负心首先意味着温暖,其中,既包含了
积极的渴望,又暗藏了对成功的不强求。但北京的生活无疑摧毁了这种平衡,在西安,
许巍发现“这个东西没了,坍塌了”,他开始钻牛角尖,焦躁、惆怅、迷茫,试图全盘
自我否定,并放弃了音乐。他准备效仿过去的战友,开一间小商铺,边经营生计,边治
疗抑郁症——直到宋柯来了电话。
宋柯说,你还是应该回北京,就这么一走了之,太可惜。
宋柯又说,我不逼你做专辑,先当个制作人吧。
宋柯还说,恢复工作对你的抑郁症有好处。
“其实他是想让我挣点儿钱,他关心我”,许巍说。
这张酝酿中的专辑就是日后被称为“后校园民谣”代表作的《双鱼》,它是叶蓓[
微博]签约华纳唱片后的第一次亮相。在此之前,许巍从未担纲过制作人的角色,他更
习惯于和自己死磕,借用叶蓓的观察,“太苦了,比较较劲,也不太爱跟人沟通”。叶
蓓主动邀请许巍一起喝茶,去北海划船,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聊天,言谈中不施加任
何压力,甚至很少聊到专辑。半个月后,似乎是水到渠成地,他们开工了。
《双鱼》发行后,叶蓓把这段日子记叙了下来,写成短文,印在了歌词本首页。但
叶蓓不知道的是,开工后不久,独自走在街上的许巍经历过一个清澈的瞬间。回想起来
,那个瞬间有如某台精密仪器的重启,“咔哒”一声,谜面被解开,风调转了方向,许
巍的人生哲学悄无声息地获得了刷新。我们,就从13年前聊起。
“当年,我好像观望到了未来。”
记者:给叶蓓当制作人那会儿,你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许巍:那段时间我还不太会生活,也不爱跟外界接触,更内向一些。她(叶蓓)带我
去的那些地方我几乎都没去过,我很少像她那样放松,到处旅行什么的,(朋友)都知道
我整个人是紧(绷)的,属于独处惯了的人。
记者:少年时养成的个性?
许巍:对,从少年时期就是,我喜欢那样。
记者:学吉他呢?是为了某一天站上舞台吗?
许巍:没有,还是爱好,毕竟世界太大了,只是说你在学校弹个吉他大家觉得新鲜
。我初三开始学吉他,高二参加吉他大赛,和别人合作,就是我后来组建的“飞”乐队
的主音吉他,我俩是发小,得了第一名,就有更多文艺团体来找我们,但是也没有想过
当专业的,因为还要考大学,那个是主要目标。
记者:但想象过一个只属于你的舞台吗?
许巍:嗯……你这么一问我想到了,给叶蓓做专辑的时候,有天下午,就这个季节
,我在街上走着,突然就站住了,脑子里闪现出了一个场景。我似乎看到,如果未来我
真有成功的那天,不像现在点儿这么背,比如开演唱会,应该是什么状态?它应该是在
环形的体育馆,四面台,我站在中间,全场人跟我一起大合唱,生命特别灿烂——就那
一刻,好像有点值得向往。因为我当时已经对音乐失望了,天天琢磨在西安开个店,甚
至准备做完叶蓓这张还回西安,就挫折一直挫我,挫得我不想干了。结果有意思的是,
我人生第一场演唱会,2005年8月13日,真的就是在那样的四面台,观众跟着大合唱,
我突然觉得,嗯?这一刻吻合上了,当年我好像观望到了未来。
记者:在红星生产社那些年,你过得不好?
许巍:除了崔健,80年代时势造英雄,就他一个人成了里程碑,其他的都是昙花一
现,大部分人过得不是太好,像我,没法儿养活自己,只能生存,但想过得好一点不太
可能,主要是没机会演出,所以就挨饿吧。所以说那时候为什么不想干了,也是因为各
方面的压力,二十几岁还没感觉,觉得青春无敌,到29岁那年,明年就30了,突然特别
害怕,怎么就一事无成呢?
记者:一事无成的感觉不能通过音乐弥补吗?
许巍:唯有弹琴的时候我才觉得,哎呀,这事儿太美好了;但把琴一放下,就得想
下顿饭在哪儿,就又开始慌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好多我同时代的(歌手)都这样。
“有的东西不是我能左右的,到现在也左右不了。”
记者:那你有生命被浪费了的念头吗?
许巍:倒是从来没有。有一天我跟一特别好的朋友——他是书法家,比我大很多,
属于我的老师——我们吃饭的时候我脱口而出,说我现在觉得,我从来没有浪费过一天
的时间,他说当然了,你这样想证明你心态就健康了,所以我才写《完美生活》。那些
好的不好的,其实都是人生的味道,人生应该是各种味道的集合,但是人一般都趋吉避
凶,都喜欢乐,其实苦了你也接纳的话,感受会不一样。
记者:你是本来就不怕苦,还是吃得多了才不怕的?
许巍:吃多了就不怕了,真的。谁都不愿意去经历那些挫折,医生说这人都快自杀
了,说没就真没了,你知道吗?我父母一想到我都后怕。但是过来以后,我突然一身冷
汗,觉得在一刹那我终于战胜了它(抑郁症),我回来了,我被那么多人爱,有责任珍惜
生活。
记者:抑郁症之前,你坚信自己肯定不会得,对吧?
许巍:对,可它还是来了。生命太无常,就像我写《那一年》的时候,年轻,觉得
明天一定会很美,一定是最灿烂、最精彩的,所有最好的事都在等着你,但你没想到还
有不好的事也在等着你,这就是成长。
记者:这话太励志了点儿……
许巍:所有的事情都是物极必反的过程。总是挫折挫折挫折,各种失败,各种拧巴
,到最后,你会有一天突然觉得说,哎呀,人总得经历这个,你还得往前走,自然的就
会,它是种本能吧。
记者:本能?
许巍:真的是本能,就很多事你越看越淡,不是说非得要怎么着了。我后来决定回
来做音乐的时候,根本就没抱着“这回要大干一场”的念头,不是的。第一次来北京,
二十多岁的时候,真的是拿着行李说“我一定要成为像崔健那样特别牛逼的歌手”,但
经历了那些过程,我自己也反省了很多,因为我要关注不止是成功的概念,也突然觉得
,很多事情是自己之前态度上不够洒脱,光顾自己梦想,好多问题,自身的问题要解决
。当我回来,终于有机会又签新的公司,我那时候在想,大概四十岁以后,我挣点钱吧
,然后去云南开一个客栈,可以过闲散的日子,就不干了。年轻时候的那些梦想,没有
也都无所谓,首先是放下了,因为这个音乐圈,有的东西不是我能左右的,到现在也左
右不了。
“肯定有人一生都会跟我在一条路上走。”
记者:你很在意可能性,或者说人是不是更“宽”了这件事?
许巍:对,只有这样,我才能做到既不离开音乐,又不用改变自己。写《时光·漫
步》的过程中,我又真正开始学习传统书法、艺术、绘画,古代人物传记我也看,就已
经不像原来,一定要成为摇滚明星,而是更希望自己是一个艺术家。比如我的编曲可以
更像山水画,可以通过我的歌声,传达那些在我抑郁的时候,曾经救过我的命的音乐—
—我会想这些东西,想音乐的功能性。
记者:你知道自己的《蓝莲花》已经被放大成了“许巍式避世精神”的符号了吗?
许巍:其实《蓝莲花》是献给我精神上的偶像玄奘大师的。但就像你说的,它确实
变成了一个符号,每次在音乐节全场大合唱,那种氛围,大家的感动,包括我的琴上也
印着。佛经里讲,优钵罗华就是蓝莲花,它代表一种精神力量,象征一种生命态度,而
且它应该超越我。我和李延亮经常聊,做音乐的人,被音乐眷顾,能把音乐最美好的(
部分)传达给更多人分享,但音乐一定比我们伟大。音乐人一定要明白,不能说音乐为
我所用。
记者:你回避了“避世”这两个字。
许巍:我是过了一段比较出世的生活,但我没有停止对音乐和艺术的学习、思考,
包括对音乐的练习,只是我远离了公众视线。我不喜欢曝光,并不代表我没做事。很多
人说,许巍这人不见了,怎么会这样?他是不是就消极了?我听到过类似的言论,但事
实不是这样的。我真实地过了一段安静的生活,心如止水,这种生活,跟我写《爱如少
年》时的真实,写《两天》时的真实,完全一样。所以我说,我的成长跟别人没有关系
,只跟我有缘的人(有关系),肯定有人一生都会跟我在一条路上走。
记者:你也总有一些高频词汇,比如温暖,光明。
许巍:对于这个,我想说,我看到的世界跟你们不一样。不是我有什么神通,不是
,是我的心,我现在坐在这儿,头顶上的东西,你可能想的是太阳,但我看到的是不一
样的,我知道上面有,这是真的。你不一定要相信我,但我知道他在看着咱们,就这么
简单。
(责编: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