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抗议的浪潮,由电影“喜福会”说说亚裔自恨外F文学(原创) (转载)#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d*d
1 楼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nerojuice (辣椒汁),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借抗议的浪潮,由电影“喜福会”说说亚裔自恨外F文学(原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3 20:16:14 2013, 美东)
最近看到版上和其他论坛上关于抗议ABC仇恨言论的报道和评论,感受到了亚裔社区的
发展壮大和思想觉醒,心中充满了正能量。亚裔美国人赢得尊严的关键,对外在于勇于
抗争,对内在于消除自恨。最近看到的当年一度被捧得很红的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正是亚裔自恨文艺的典型。然而看到网上的影评,竟然以正面评价为多
;周围的亚裔与非亚裔朋友,赞扬者亦不少。因此有必要向大众揭穿一下该电影的思想
本质,以正视听。
电影由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些中国女性从男权社会
的中国,辗转移居到自由平等的美国,使自己和女儿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故事。电影在展
现这些女性在美国生活的同时,穿插讲述了她们在中国的经历,包括遭遇包办婚姻和恶
劣婆婆,嫁上无良男人,被迫抛弃亲生孩子等等。通过对中国及亚裔美国人社会极尽夸
张失实之描绘,客观上丑化了亚裔形象,迎合了传统白人社会对亚裔的负面刻板印象。
虽然作者为亚裔,内容表现亚裔生活,但在思想实质上却是实实在在的反亚裔文学。下
面列举电影的具体手法。
一,制造一种中国是极端男权社会,美国充分尊重女权的假象。
电影为了刻画出一个残害女性的变态中国社会,将女性可能的所有最悲惨经历,经夸张
后集中在剧中人物身上。Lindo Jong在中国长大,先是四岁时被母亲包办许配给有钱人
家的儿子,稍大一些进门后又因未能怀孕,遭遇恶婆婆刁难虐待,终于忍无可忍设计逃
离。另一位中国女性Ying-Ying,嫁给了一个婚前极尽伪装婚后却嫖妓而且虐待妻子的
中国男人,被虐待后的精神恍惚中,在浴盆里不慎溺死了自己的幼子。
中国历史上曾是男权社会的事实毋庸讳言,但这一事实在各国各种族的历史上并无差别
。自古以来欧洲美洲的白人社会,妇女亦是男性的从属。圣经说“男人是女人的头”(
哥林多前书11:3),妻子要“顺服自己的丈夫”(彼得前书3:1),与中国三从四德之
“出嫁从夫”异曲同工。各种法律条文规定的公民权利也往往限定于“白人男性”,美
国直到1919年,才通过宪法修正案赋予女性选举权。而在当代,两性平等成为世界共识
,亚洲国家女性的地位,也并不见得低于西方白人国家。因此无论古今,亚洲与西方社
会中的女权状况,并非是电影描绘的地狱天堂之别。
二,刻画一种亚裔男性都是变态,白人男性都是天使的对比。
剧中Ying-Ying在中国时的丈夫,婚后抛弃老婆孩子,经常彻夜不归,一天妻子在餐桌
前苦等丈夫回家吃饭,丈夫却带着妓女回来,并且以恶毒语言辱骂妻子。Ying-Ying移
居美国后生了女儿Lena,她所嫁的亚裔丈夫可谓集自私猥琐之大成。约会时要求与女方
平分账单,婚后一切花费也均要平分。分账单时女方专用的卫生棉和洗涤液不计算在内
,但男方独享的冰淇淋却要计算。Lena有句台词,“I married a Chinese man to
please my mother”,听起来好像若不是为取悦母亲,嫁给同种族的男人是一件可耻的
事情。与亚裔男离婚后,被白男Richard“拯救”,找到了“真爱”。而作者谭恩美本
人,嫁的也是白人。剧中其他有故事情节的亚裔男性,亦均为负面形象,而白人男性,
则都是以“白”马王子的形象出现。可见电影鼓吹的女性“自由”,不过是摆脱同族的
男人,随心所欲找白男的自由。
三,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白人至上意识
电影开头的女人的自述中说,到了美国后,我要生一个女儿,她跟我一模一样,但在那
里“no one will look down on her, because I will make her speak perfect
American English”。仿佛会说英语,会说“标准美式英语”,是一件多么有面子的事
情。又仿佛亚裔女人说不好英语,就活该被人看不起;说一口白人口音的英语,就脱亚
入欧,一下子成了人上人。诛心而论,作者似乎认为少数族裔要靠模仿“主流”白人来
提高身价。(说来惭愧,本猥琐男说了这么多年美式英语,也没感觉因此被人look up
to)
四,将亚裔父母和家庭刻板印象化
剧中的亚裔父母都是不可理喻的怪人,毫不关心子女的感受,强迫他们练钢琴,下象棋
,并在孩子取得成绩后将孩子作为炫耀的资本,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遇到矛盾时,表现
出的也是一副刻薄粗暴的样子。移民家庭中第二代土生子女与第一代移民父母的文化冲
突并非罕见,网络上的笑话,时常能看见亚裔小孩挑剔父母的英语的,墨西哥裔小孩说
父母在家做的动物内脏恶心的,非洲移民的小孩嘲笑父母剪开塑料瓶子把里面的化妆品
刮得一点不剩的。这些都是无伤大雅的笑话,但电影却是把亚裔父母刻画成了阴暗的人
格形象,性质明显不同。而且这些更迎合并强化了白人社会对亚裔家庭教育的刻板印象
。在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很多人甚至将亚裔孩子等同为“高分低能”,从而认为基
于种族划分的Affirmative Action对亚裔造成的不公正是合理的。
五,忽视亚裔社区作为整体的事实,割裂亚裔男性与女性
剧中老一辈的女性,在中国遭遇离婚丧子的苦难,后来却过上了天天打麻将的幸福生活
,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她们来了美国。她们的女儿,曾经遭遇变态恶心丈夫,离婚再婚
后却享受到了甜蜜的真爱,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她们嫁了白人。电影通过夸张的对比
,营造了一种假象,似乎亚裔女性地位的提高,既不用依靠自身的奋斗,也不用依靠亚
裔整体地位的改善,更跟同族的亚裔男性没有关系,而是仅仅依靠美国社会,更准确的
说是“主流”白人社会的垂青施舍就足够了。然而事实是,亚裔女性和男性并非两个毫
不相干的群体;在多种族社会里,一个种族就是一个整体,不分男女,一荣俱辱,一损
俱损。希特利排犹灭犹的时候,那些嫁了日耳曼男人的犹太女人,难道她们的丈夫能帮
她们逃脱迫害吗?幻想在一个种族的整体地位不改善的情况下,将该族的男人抛在一边
,单独提高女人的地位,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通过对亚裔的自我丑化,包括对祖籍国的丑化,对本族男性的丑化
,对家庭教养的丑化,迎合了美国社会对亚裔的固有偏见,从而得到与其水平不相称的
追捧,其书当年号称四大畅销书,其电影也获多个奖项。众所周知,好莱坞“主流”电
影对亚裔的矮化丑化几十年上百年如一日,即便如今,电影中的亚裔男性也多为矮小,
丑陋,胆小,猥琐,阴险的小丑或恶人形象。“喜福会”自诩为亚裔作者的亚裔文学,
但片中的亚裔的丑化却与好莱坞不分伯仲,称之为伪亚裔文学(Pseudo-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甚至反亚裔(Anti-Asian)文学都不为过。而且电影以“女权
”为噱头,鼓吹的却是既不值得推崇,也不可能实现的伪女权。而很多观众却只看到表
面的女性元素或者亚裔元素,就对电影加以推崇,而未能站在亚裔美国人的角度,细究
其暗中宣扬的精神内涵。希望这篇评论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
发信人: nerojuice (辣椒汁),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借抗议的浪潮,由电影“喜福会”说说亚裔自恨外F文学(原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3 20:16:14 2013, 美东)
最近看到版上和其他论坛上关于抗议ABC仇恨言论的报道和评论,感受到了亚裔社区的
发展壮大和思想觉醒,心中充满了正能量。亚裔美国人赢得尊严的关键,对外在于勇于
抗争,对内在于消除自恨。最近看到的当年一度被捧得很红的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正是亚裔自恨文艺的典型。然而看到网上的影评,竟然以正面评价为多
;周围的亚裔与非亚裔朋友,赞扬者亦不少。因此有必要向大众揭穿一下该电影的思想
本质,以正视听。
电影由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些中国女性从男权社会
的中国,辗转移居到自由平等的美国,使自己和女儿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故事。电影在展
现这些女性在美国生活的同时,穿插讲述了她们在中国的经历,包括遭遇包办婚姻和恶
劣婆婆,嫁上无良男人,被迫抛弃亲生孩子等等。通过对中国及亚裔美国人社会极尽夸
张失实之描绘,客观上丑化了亚裔形象,迎合了传统白人社会对亚裔的负面刻板印象。
虽然作者为亚裔,内容表现亚裔生活,但在思想实质上却是实实在在的反亚裔文学。下
面列举电影的具体手法。
一,制造一种中国是极端男权社会,美国充分尊重女权的假象。
电影为了刻画出一个残害女性的变态中国社会,将女性可能的所有最悲惨经历,经夸张
后集中在剧中人物身上。Lindo Jong在中国长大,先是四岁时被母亲包办许配给有钱人
家的儿子,稍大一些进门后又因未能怀孕,遭遇恶婆婆刁难虐待,终于忍无可忍设计逃
离。另一位中国女性Ying-Ying,嫁给了一个婚前极尽伪装婚后却嫖妓而且虐待妻子的
中国男人,被虐待后的精神恍惚中,在浴盆里不慎溺死了自己的幼子。
中国历史上曾是男权社会的事实毋庸讳言,但这一事实在各国各种族的历史上并无差别
。自古以来欧洲美洲的白人社会,妇女亦是男性的从属。圣经说“男人是女人的头”(
哥林多前书11:3),妻子要“顺服自己的丈夫”(彼得前书3:1),与中国三从四德之
“出嫁从夫”异曲同工。各种法律条文规定的公民权利也往往限定于“白人男性”,美
国直到1919年,才通过宪法修正案赋予女性选举权。而在当代,两性平等成为世界共识
,亚洲国家女性的地位,也并不见得低于西方白人国家。因此无论古今,亚洲与西方社
会中的女权状况,并非是电影描绘的地狱天堂之别。
二,刻画一种亚裔男性都是变态,白人男性都是天使的对比。
剧中Ying-Ying在中国时的丈夫,婚后抛弃老婆孩子,经常彻夜不归,一天妻子在餐桌
前苦等丈夫回家吃饭,丈夫却带着妓女回来,并且以恶毒语言辱骂妻子。Ying-Ying移
居美国后生了女儿Lena,她所嫁的亚裔丈夫可谓集自私猥琐之大成。约会时要求与女方
平分账单,婚后一切花费也均要平分。分账单时女方专用的卫生棉和洗涤液不计算在内
,但男方独享的冰淇淋却要计算。Lena有句台词,“I married a Chinese man to
please my mother”,听起来好像若不是为取悦母亲,嫁给同种族的男人是一件可耻的
事情。与亚裔男离婚后,被白男Richard“拯救”,找到了“真爱”。而作者谭恩美本
人,嫁的也是白人。剧中其他有故事情节的亚裔男性,亦均为负面形象,而白人男性,
则都是以“白”马王子的形象出现。可见电影鼓吹的女性“自由”,不过是摆脱同族的
男人,随心所欲找白男的自由。
三,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白人至上意识
电影开头的女人的自述中说,到了美国后,我要生一个女儿,她跟我一模一样,但在那
里“no one will look down on her, because I will make her speak perfect
American English”。仿佛会说英语,会说“标准美式英语”,是一件多么有面子的事
情。又仿佛亚裔女人说不好英语,就活该被人看不起;说一口白人口音的英语,就脱亚
入欧,一下子成了人上人。诛心而论,作者似乎认为少数族裔要靠模仿“主流”白人来
提高身价。(说来惭愧,本猥琐男说了这么多年美式英语,也没感觉因此被人look up
to)
四,将亚裔父母和家庭刻板印象化
剧中的亚裔父母都是不可理喻的怪人,毫不关心子女的感受,强迫他们练钢琴,下象棋
,并在孩子取得成绩后将孩子作为炫耀的资本,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遇到矛盾时,表现
出的也是一副刻薄粗暴的样子。移民家庭中第二代土生子女与第一代移民父母的文化冲
突并非罕见,网络上的笑话,时常能看见亚裔小孩挑剔父母的英语的,墨西哥裔小孩说
父母在家做的动物内脏恶心的,非洲移民的小孩嘲笑父母剪开塑料瓶子把里面的化妆品
刮得一点不剩的。这些都是无伤大雅的笑话,但电影却是把亚裔父母刻画成了阴暗的人
格形象,性质明显不同。而且这些更迎合并强化了白人社会对亚裔家庭教育的刻板印象
。在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很多人甚至将亚裔孩子等同为“高分低能”,从而认为基
于种族划分的Affirmative Action对亚裔造成的不公正是合理的。
五,忽视亚裔社区作为整体的事实,割裂亚裔男性与女性
剧中老一辈的女性,在中国遭遇离婚丧子的苦难,后来却过上了天天打麻将的幸福生活
,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她们来了美国。她们的女儿,曾经遭遇变态恶心丈夫,离婚再婚
后却享受到了甜蜜的真爱,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她们嫁了白人。电影通过夸张的对比
,营造了一种假象,似乎亚裔女性地位的提高,既不用依靠自身的奋斗,也不用依靠亚
裔整体地位的改善,更跟同族的亚裔男性没有关系,而是仅仅依靠美国社会,更准确的
说是“主流”白人社会的垂青施舍就足够了。然而事实是,亚裔女性和男性并非两个毫
不相干的群体;在多种族社会里,一个种族就是一个整体,不分男女,一荣俱辱,一损
俱损。希特利排犹灭犹的时候,那些嫁了日耳曼男人的犹太女人,难道她们的丈夫能帮
她们逃脱迫害吗?幻想在一个种族的整体地位不改善的情况下,将该族的男人抛在一边
,单独提高女人的地位,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通过对亚裔的自我丑化,包括对祖籍国的丑化,对本族男性的丑化
,对家庭教养的丑化,迎合了美国社会对亚裔的固有偏见,从而得到与其水平不相称的
追捧,其书当年号称四大畅销书,其电影也获多个奖项。众所周知,好莱坞“主流”电
影对亚裔的矮化丑化几十年上百年如一日,即便如今,电影中的亚裔男性也多为矮小,
丑陋,胆小,猥琐,阴险的小丑或恶人形象。“喜福会”自诩为亚裔作者的亚裔文学,
但片中的亚裔的丑化却与好莱坞不分伯仲,称之为伪亚裔文学(Pseudo-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甚至反亚裔(Anti-Asian)文学都不为过。而且电影以“女权
”为噱头,鼓吹的却是既不值得推崇,也不可能实现的伪女权。而很多观众却只看到表
面的女性元素或者亚裔元素,就对电影加以推崇,而未能站在亚裔美国人的角度,细究
其暗中宣扬的精神内涵。希望这篇评论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