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s*t
1
(一)
将艺术品比成一棵树,那考察“表达欲望”就等于考察这棵树的根部。根越粗大,扎得
越深,这棵树就越有可能长得茂盛。
当然,只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还不足以保证就是好作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人画了
两幅画,一幅是初学时画的,另一幅是学画十年之后画的。虽然两者表达欲望差不多强
,但这两幅画并不是一样的好。
因此,在第一标准的基础上,还需要第二标准来作进一步的界定和区分。
第一标准是从根部考察,考察的是一部作品产生和生长的原动力。很自然就会联想到,
第二标准应从树冠来考察,也就是说考察艺术品最终的表达效果。
那么,又该用什么来衡量一件艺术品的表达效果呢?
(二)
现实中,很多人选择了用“观者是否喜欢”来判定艺术品。只要喜欢的人越多,喜欢的
程度越强,那这件艺术品就越好。
这种判定实际上是不合理的。理由如下:
首先,观者有先入为主的喜好。用“观者是否喜欢”来判定,就会有利于那些刻意迎合
观者喜好的艺术品。对艺术品而言,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经验表明,迎合受众口味的
作品往往肤浅。杰出的作品不是迎合观者,而是挑战观者。)
其次,观者的口味会变化。因此用“观者是否喜欢”来评判得出的结论就会跟着口味变
化而变化,最终没了定数。(这种情况常在生活中发生。比如,某位常在专栏发表影视
评论的人,你如果收集他不同时期的文章,就会发现他的摇摆和矛盾。那是因为他口味
在不停地变。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一生中会经历多次口味转变
。以至于同样的评论者,同样的作品,却会在不同时期给出大相径庭的评论。以口味为
基准,写评论难免言辞夸张。因为人毕竟是情感动物,一旦被触动,就很可能送上满量
程的溢美。)
再其次,以观者喜好为评判标准对观者和艺术家都不利。如果观者放纵自己的口味,如
果艺术家迎合观者的口味,相互间就会形成一种不良反馈。最终的结果是,对口味的依
赖越来越强,口味也变得越来越窄。艺术家丧失了自由,观者丧失了选择。(用苦瓜作
比方,即便不喜欢苦瓜,我们也知道吃点苦瓜对身体有利。欣赏艺术品也是如此。很多
作品,不喜欢它,但也会知道它的好。口味杂,心态定,抱着学习而不是消费的态度来
欣赏,这样的阅读过程才能得到更深更充实的满足感。)
上面的讨论说明,用来评判艺术品的第二标准,应尽量避开观者口味的影响。
(三)
口味的影响是深刻的,甚至是无意识的。大气?优美?深刻?新颖?……这些是我们常
常用来评判艺术品的词。这些形容词其实已暗含了观者的口味和喜好。
同时,这些常用的形容词也暗含了与其它作品的对比。说大气的真实意思是,这件作品
比其它大部分作品更大气;说深刻的真实意思是,这件作品比其它大部分作品更深刻。
一对比,哪怕是不自觉的对比,都必将引起争论。
称赞者往往不知道,他们对一件作品不合适的称赞其实也暗含了对其它作品的一种批评
。比如,张三说“作品《A》大气磅礴”。李四可能就会想“作品《B》那才叫大气磅礴
,作品《A》如果都算大气磅礴,那作品《B》算什么?”。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大气磅
礴这个词是公用的。不同的作品使用着同一套形容词。形容词的资源是有限的,那些金
光闪闪的形容词就像皇冠,只有极少的作品可以戴上。作品和作品间有一种天然的竞争
关系。
有人赞,就会有人批。基于口味的批评也很容易发起。因为大气就难免粗疏,优美就难
免软弱,深刻就难免干涩,新颖就难免浅薄……
最富煽动性的评论方式是用其它作品来衬托。这是评论者喜爱的方式,也是读者喜爱的
方式。因为有争论场面才会热闹。随便找来一篇网上的评论文,你会很容易发现与下面
句子类似的句式:
“在这个时代一堆甜得发腻嗲得发酸的糖水片中,影片《A》如冰山般奇峰突起,卓尔
不群,以其史诗般的壮丽震撼了我。”
当这样的文字发出来,那认为影片《A》不具备“史诗般的壮丽”的观者,自然会发起
批评。那因为喜欢“糖水片”而感觉到被评论者冒犯了的人,自然也会发起反击。于是
双方展开缠斗。
基于口味的评论,无论赞还是批,都有道理,也都不靠谱。没完没了可以争一千年。
因此,将被用来评判艺术品的这个第二标准,不仅要尽力避开口味,还要尽力避开作品
间无意识的比较(比较无处不在,不可能完全避开)。
避开作品间的比较,这句话的含义是,这个第二标准要能够反映出作品的某种内在属性
,而且是某种普遍的不依赖于口味的内在属性。
(四)
根据我的阅读和创作经历,将这个第二标准定为“说服力”。
(五)
这件艺术品有说服力吗?这句话的含义是:这件艺术品使用的各种元素以及驾驭这些元
素的各种表达手段能支撑起它的精神诉求吗?
杰出的艺术品,从细节、到结构、到展开的节奏、乃至最后这一切努力所支撑起的精神
诉求,每个层面都相互支撑,环环相扣,从而做到让人信服。
作品的核心力量,来自于作品各部分内在的深刻关联。是这种深刻关联,让一堆砖石、
木头、玻璃变成了摩天大厦。
我所说的说服力,就是考察这堆砖石、木头、玻璃是否货真价实,更重要的是考察这堆
原料组织成大厦的方式是否可靠稳健。
细节有说服力,组织细节的方式也有说服力。尽管这是一栋奇形怪状的建筑,尽管我不
喜欢这建筑,但这建筑的搭建确实没有问题,那我就依然认为这是一栋好建筑。
杰出的作品骨架硬朗,肌筋结实,血肉丰满。是一个组织得完好的生命体。
也就是说不需要扶,它自己立得住;不需要推,它自己会跑。
(六)
说服力,是表达欲望、表达技巧、时间和精力,以及艺术家的背景,所有这些因素累加
出的一个结果。
表达欲望缺乏,作品必然没有说服力。表达技巧缺乏,作品也不会有说服力。
对艺术家来说,最难获得的是表达欲望。对此,他能做的不多。交几个情妇,跑出去旅
游,或者尝试其它各种刺激,这些办法是否有效,很难说。
如果已经有了表达欲望,那最难的事就变成了如何让作品有说服力。对此,艺术家可以
做的事很多。多到要让他倾尽一生的努力。
让人信服很难。一方面,艺术家不会随便将心交出去。另一方面,受众也不会随便让人
来摸他的心。
让人信服难到什么程度?看看各种宗教就知道了。(在我眼里,宗教也是一种行为艺术
,通过语言、动作、仪式等各种手段刺激,使人在精神上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幻觉体
验。)
世上有许多宗教,这些宗教力气花在了哪儿呢?他们最用心做的事,十之八九是如何让
人来信服他们的宗教。当你信了,下面的事就都好办了。
(七)
有些电影、电视剧,刚放出来就被观众找出一堆穿帮镜头。
艺术品最忌讳的是细节上站不住脚。越低级的失误,对艺术品说服力的杀伤度越大。
(八)
《少年派》中有一个问天的场面。山穷水尽癫狂恍惚的派,在海上暴风雨中咆哮着质问
上帝。这个场面我觉得缺乏说服力。原因如下:
1)派是一个少年,而质问上帝这种带有深度反思性质的行为,更像是中年人才会做的
事。
2)派是一个多信仰者。
设想一位一神论的信徒,他将自己的渴望、企盼、信念全寄托在某位神砥上面。他信得
很诚,但现实是,他遭遇了更多的挫折。痛苦和折磨不停积累,直到某一天动摇了他的
信念,以致于让他向信仰的神发出了质问:你为何如此对我?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深刻的忠诚和背叛。就如一个人始终深爱着对方,同时又经历着
持久的折磨和冷遇,最终难免会有一场爆发。
显然,这样的过程不太可能发生在派这样的年少的多信仰者身上。因为他和他的上帝根
本就没有经历过辛苦“相爱”。对多信仰者来说,这个神如果不好,那就换一位神来信。
3)质问上帝乃是精神受到极度折磨的一种反弹,派家人皆亡,这是伤痛,但并不是持
续的精神折磨。事实上,一个人漂流在海上,时刻面临着一种现实的威胁,这种状况下
,人考虑的更可能是具体的问题,而不太可能是那些精神上有深度的问题。
上述种种原因,使我看到电影中这个场面时,觉得不自然。
《阿甘正传》中也有个类似的场面,残废的邓中尉在海上暴风雨中,骑着桅杆冲着想象
中的上帝歇斯底里大喊大叫。我觉得这个场面就比较有说服力,因为影片做足了铺垫。
在影片的前面部分,越南战场上,很多细节已经塑造出了邓作为职业军官的骄傲。特别
是重伤后,邓被阿甘救出来时,邓对阿甘表现的是不满和气愤,因为他希望和他的祖辈
们一样战死沙场。结果是,他的下属白痴阿甘成了国家英雄,而他却成了失去双腿的无
人搭理的退伍老兵,这事放在谁身上都是一种刺激。万人欢庆的元旦夜,邓中尉在破旧
公寓里与两个妓女厮混,这一幕突出表现了他的无奈、激愤和落寞。命运不停地羞辱他
,时间的绳索不停勒他,勒痕越来越深。直到某一天,当暴风雨来临,他终于不可遏制
地向上帝发出了强烈质疑。
《处女泉》中也有一个问天的场面,没有暴风,没有骤雨,只有一个失去女儿的中年父
亲特利的苍凉背影。但我觉得这个场面很有说服力。这种说服力来自于故事的自然推进
和内在的强烈冲突。特利一家虔诚地信着耶稣。特利的女儿美丽善良纯真。在给教堂送
蜡烛的途中,女儿遭到了几个歹人的奸杀。特利杀死那些歹徒后,在山林中找到了女儿
的尸体。看着女儿美丽的被奸污的尸体,父亲情绪失控了:上帝,你如果有眼,怎么会
让一位纯洁的少女,一个虔诚信奉你的少女,在为你送蜡烛的途中遇害呢?
要想支撑起“问天”这样的场面,并不需要这个场面本身多么激烈和狂暴,需要的是剧
中人物得有一种强烈的悲剧性,并且人物的内心经历了一次深度的摧残和颠覆。
表达的最理想情况是,当问天那一幕来临时,演员还没喊,观众已经在心里喊开了。感
动和共鸣就要来得这样自然。
(九)
大部分艺术品,其表达并不足以支撑起其精神诉求,对受众心灵的触动并不能做到水到
渠成。这时候,艺术家就会使用情绪和气氛的渲染来掩盖这种不足。受众也会有感动,
但这感动来得勉强,来得浅。
(十)
作为一位艺术家,你得充分了解你要描述的对象。一个不熟悉肌肉骨骼的画家,不太可
能画好人物。一个不了解人情世故的作家,不太可能写活人物。杰出的艺术品中,有一
种深刻的科学性。最经典的例子是梵高的《星空》,画中深浅不一的漩涡居然精确地符
合用来描述漩涡的复杂数学公式。
最近看了《十七岁的单车》,片中的两个女性角色形象都嫌生硬单薄。一个让人觉得莫
名其妙,另一个让人觉得没活人气息。我估计,导演年少时可能没怎么接触过女生,所
以他对这个年龄的女性缺乏了解。
毛姆《刀锋》中的主人公拉里也流于单薄,给人不真实感。书中其它人物的形象倒是鲜
活生动。我猜测可能是因为毛姆并不了解那种不停追寻真理的人的内心世界。拉里这个
形象也许是毛姆内心渴望的一种投影,承载了他的期待和敬仰,但因没有现实对应而导
致没有血肉。
(十一)
继续举例。
《十七岁的单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送快递的少年贵和上高中的少年坚,一人一天分
骑一辆山地自行车。没有山地车骑的时候,少年贵就只能用老乡的二八大杠来送信。送
信途中,二八大杠链条掉了,然后镜头中是少年贵的各种急迫、惶恐、无奈。
我们都有过骑车掉链子的经历,这不是什么大事和难事,装回去也很容易,犯得着如此
急迫、惶恐、无奈么?就算车抛锚了,也没有几个人会有如此强烈的情绪。因为这是生
活中常见的一种意外,人们在心理上比较容易承受这种事的发生。
在车掉链子与少年贵的各种夸张表情强烈情绪之间,缺乏一种有力的关联。也就是说,
这个地方缺乏说服力。
整个影片不停给人添堵。导演可能是想表达少年人的压抑、残酷和执着。添堵没问题,
但堵要堵得让人信服。片中多处细节缺乏说服力。再比如,抢了少年坚女友的“大欢”
,被少年坚用砖头砸得头破血流后,不但没去医院,反而瞬间纠结了一批人跑来追打少
年坚,这,实在有点超现实了。
(十二)
一件艺术品有说服力,那是因为它承载了一种必然性。
(十三)
表达,就要表达到位,而且是干净利落地表达到位。既不缺乏,也不过度。
(十四)
过度,往往是因为缺乏。
因为没抓住关键性的有表现力的细节,只好用一堆别的细节来敷衍。因为故事讲得不到
位,只好加大力气渲染气氛。
细节抓得好,片言可以居要。故事讲得好,你不渲染,别人也会落泪。
让人看出你在用力了,那是因为你乏力。
奔着商业去的导演容易过度使用大场面,奔着艺术标签去的导演容易过度使用长镜头。
商业作家喜欢反复使用狗血情节,“文艺”作家则不厌其烦描绘细节。这些做法都容易
用力过度。
奥卡姆剃刀原则: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十五)
在这一篇结束的地方,来一个暂时性的总结。
到目前为止:1)提出将“表达的欲望”、“说服力”作为衡量艺术品的两个基本标准
。2)描绘了艺术的整体框架,也就是艺术须满足开放性,试错性和互动性。3)解释心
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时,给出了“镜像互嵌模型”。4)解释艺术家与受众关系时
,给出了“共鸣模型”。
(我所要建立的艺术理论,不是那种夸夸其谈听着很炫的玄说,而是那种带有普适性和
实用性的理论。实用性,也就是它能够回答以如何为开头的那些问句。比如,如何将表
达的欲望有效转变为艺术感染力?如何让艺术品富有说服力?……要回答这些问题,就
需要深入研究大量艺术作品,发掘使它们具有说服力的那些共性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
提炼出来,从而形成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洞见。从第四篇《恒定与流动》开始,我将逐步
回答这些问题。)
(这是文论的第三篇。)
avatar
s*t
2
这种东西,写起来真是吃力啊。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一)
: 将艺术品比成一棵树,那考察“表达欲望”就等于考察这棵树的根部。根越粗大,扎得
: 越深,这棵树就越有可能长得茂盛。
: 当然,只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还不足以保证就是好作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人画了
: 两幅画,一幅是初学时画的,另一幅是学画十年之后画的。虽然两者表达欲望差不多强
: ,但这两幅画并不是一样的好。
: 因此,在第一标准的基础上,还需要第二标准来作进一步的界定和区分。
: 第一标准是从根部考察,考察的是一部作品产生和生长的原动力。很自然就会联想到,
: 第二标准应从树冠来考察,也就是说考察艺术品最终的表达效果。
: 那么,又该用什么来衡量一件艺术品的表达效果呢?

avatar
j*x
3
先坐下来,一会有空看哈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一)
: 将艺术品比成一棵树,那考察“表达欲望”就等于考察这棵树的根部。根越粗大,扎得
: 越深,这棵树就越有可能长得茂盛。
: 当然,只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还不足以保证就是好作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人画了
: 两幅画,一幅是初学时画的,另一幅是学画十年之后画的。虽然两者表达欲望差不多强
: ,但这两幅画并不是一样的好。
: 因此,在第一标准的基础上,还需要第二标准来作进一步的界定和区分。
: 第一标准是从根部考察,考察的是一部作品产生和生长的原动力。很自然就会联想到,
: 第二标准应从树冠来考察,也就是说考察艺术品最终的表达效果。
: 那么,又该用什么来衡量一件艺术品的表达效果呢?

avatar
s*t
4
哈哈,这一篇写地比较涩,估计读着不会舒服

【在 j*****x 的大作中提到】
: 先坐下来,一会有空看哈
avatar
c*d
5
噗,这一句和快到末尾处的那句“ 让人看出你在用力了,那是因为你乏力”对应着看
,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我比较喜欢你的这一篇。最近看乱七八糟的网文比较多,感觉缺乏表达欲望的少——毕
竟网文这种东西多数来钱有限,不为名不为利的写个几万字几十万字,那是非有相当强
烈的表达欲望支撑不能的。但是作品缺乏说服力的那是相当的多,各种常识和剧情bug
……感觉这一点和作者的历练有关,也和作者的认真程度有关。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这种东西,写起来真是吃力啊。
avatar
w*r
6
唉。。。艺术太深奥了。还是觉得理工男靠谱。
avatar
s*t
7
^_^,我确实乏力了。精力不够用,得停一停,休息休息。
你说到网文,嗯,年轻的时候谁都有表达的欲望,但有表达能力的少。后来到了中年了
,有一些人积累了表达能力,但是表达欲望又不强了。优秀的艺术家很少很少。不过这
个世界,确实也不需要有很多艺术家

bug

【在 c********d 的大作中提到】
: 噗,这一句和快到末尾处的那句“ 让人看出你在用力了,那是因为你乏力”对应着看
: ,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 我比较喜欢你的这一篇。最近看乱七八糟的网文比较多,感觉缺乏表达欲望的少——毕
: 竟网文这种东西多数来钱有限,不为名不为利的写个几万字几十万字,那是非有相当强
: 烈的表达欲望支撑不能的。但是作品缺乏说服力的那是相当的多,各种常识和剧情bug
: ……感觉这一点和作者的历练有关,也和作者的认真程度有关。

avatar
s*t
8
^_^,那文艺理工男靠不靠谱?

【在 w***r 的大作中提到】
: 唉。。。艺术太深奥了。还是觉得理工男靠谱。
avatar
O*o
9
诗人好, 对<<单车>>里女性的单薄描写我有点不同见解。我觉得很好, 好象导演
从小男孩的角度描述同龄女性, 遥远, 神秘, 莫名其妙。 总之, 描写半熟不熟的
年龄, 恰到好处。

最近看了《十七岁的单车》,片中的两个女性角色形象都嫌生硬单薄。一个让人觉得莫
名其妙,另一个让人觉得没活人气息。我估计,导演年少时可能没怎么接触过女生,所
以他对这个年龄的女性缺乏了解。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_^,那文艺理工男靠不靠谱?
avatar
c*d
10
提到说服力,我忽然很想唐一下电影《廊桥遗梦》。这是少有的一部主题还算对我胃口
、但是看了个开头就不想再看的电影。现在想来,可能也是因为电影起初的一个场景对
我而言缺乏说服力吧。
那个场景是女主正在烧饭,一边用收音机放着很小资很古典的什么音乐;然后她的儿子
打球回来了,一头的汗,脏乎乎的衣服,进屋的第一件事就是刷拉一下把收音机调到了
某个流行音乐的台。然后女主就略微显出了一点不耐烦的神色,默默地走开了。
当初看到这个,让我觉得有些不舒服。很明显,导演应该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女主
和她的家人之间的精神上的gap,从而为后面的搜妹铺垫。然而这一幕就有一种用力太
过的感觉。gap虽然很明显了,但是缺了些温馨的亲情——那种最终让女主决定留在孩
子们身边的东西。因为这个,我决定不去看后面的了。
我一直觉得,这一幕应该这样来:
儿子进屋,没有换流行音乐,而是吵吵嚷嚷地大喊“啊,玩得真爽”之类的话,冲上来
对炉子上的菜探探脑袋,说好香好香饿死我了。然后咚咚咚地跑回房间,顺便叮咣一声
碰掉了一个盘子。于是女主的小资情调破坏无余。她抬头看看儿子的房间,嘴角露出一
个温柔又无奈的笑,低下头继续切菜。
avatar
j*n
11

方舟子都出文集了, 不过最近打李大眼还是很好看的
李承鹏的帐篷之谜
  ·方舟子·
4月21日,雅安芦山地震发生一天之后,有人反映龙门乡五星村受灾严重,
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没有得到救援。当天下午15:37,李承鹏也发微博称五星
村“缺水缺粮缺帐篷……但除少量救护,无人关注到这里”,当天晚上20:34又
发微博称:“质疑五星村者,我有视频为证。”第二天13:42,李承鹏发微博称
“昨晚23时,我们把498顶帐蓬、1250套棉被、100个彩条布、睡袋食品饮用水药
品若干运送到龙门乡五星村、王家村并在村民监督下由村长签字验收,经过三小
时装卸,他们可以不睡露天了。昨晚开始下雨,王家村一位妇女跑来告诉我们,
家里103岁老人还在淋雨,有帐蓬就好了。这证明做救援,做出预判是很重要
的。”其中有293顶给五星村。
但是有多家媒体的报道与李承鹏所说不符。例如,亚心网在23日报道,五星
村村主任罗(应是“骆”)德文说,22日17时五星村才有了帐篷,而且只有15顶。
搜狐记者汪峥报道,4月22日,五星村救灾帐篷是最大问题。《人民日报》25日
报道,“我们缺帐篷!缺大米!”五星村支书袁康华对我们说,“希望你们把情
况传达出去。”佛山日报报道,从20日地震开始,到22日早晨,没有任何救灾物
资来到五星村,23日五星村陆续收到了政府送达的帐篷和救灾物资。无锡电视台
记者李兴远在24日报道,五星村总共只有几十顶帐篷,他通过一支民间救援队要
到了400顶帐篷送去。26日,此事引起争议后,李兴远给五星村委袁书记打电话,
袁书记没听说过李承鹏,表示“之前民间送来的帐篷,非常非常少”。
自然的,有很多人感到疑惑,李承鹏究竟有没有在21日晚上给五星村送去了
那么多顶帐篷。李承鹏及其团队成员面对质疑,把它们归结为“党媒”的阴谋,
是对他们的民间援助行为的抹黑、迫害,攻击质疑的人是“狗”,“卑鄙”(最
早质疑的人张鹤慈因此被李承鹏团队的人称为“张卑鄙”,并挖其悲惨家世讽刺
他),“罔顾事实极尽抹黑之能事”,是“丧尽天良”的“五毛”,威胁要让质
疑者“吃官司”。成都-石龙声称:“我们一线团队从一开始发放时,就有接收
物资的村长、村民签字,按手印,并且全程视频记录,就是为了给每一个人有一
个交代!”李承鹏也在26日22:54说:“所有公章账单、音频、视频一会儿公布。
决定去雅安救援那一天,就防着你们呢。不累吗?”
谁也没有想到,李承鹏的“一会儿”长达一天,他直到27日22:39才公布证
据,但并不是大家想像中的现场发放帐篷的视频,而是他在26日晚上补拍的一段
重访五星村找证人作证的视频,以及骆村长等人签收的收据。李承鹏称他已把证
人电话号码私信给李兴远,让去求证。李兴远则说他一直没有收到李承鹏提供的
电话号码,不过他又打电话给袁书记,袁书记不了解此事,碰巧骆村长在旁边,
骆村长证实在21日收到李承鹏等人送来的200多顶帐篷,也分发下去了,但是村
民们不会搭,直到25日,成都空军部队过去,带来大量的民政救灾帐篷,并帮村
民们搭建好了。
如此看来,似乎是一场误会,李承鹏们是送过帐篷,但没有派上用场,所以
记者们都没看到,村干部也反映急需帐篷。后来派上用场的是民政部门送的救灾
帐篷。
至此似乎真相大白,但仍然有些让人不解的地方:
被李承鹏留在成都做后勤保障兼物资接收人的成都-石龙实时在微博上报道
其收货、发货情况,根据他发的这些微博,21日的情况是这样的:21日13:15,
石龙称接到李承鹏电话,缺帐篷;15:22,石龙称五兴村(五星村)缺帐篷。
15:37,李承鹏发微博称五星村缺水缺粮缺帐篷,石龙在17:03答复马上想办法;
22:10,石龙微博称救灾的帐篷大概11点半能送到成都的仓库,征集能运输150顶
帐篷的车辆;22日 01:52,石龙微博称“今天的物资全部运往灾区了”,李承鹏
等“再卸货也要3点多了”。但李承鹏称他们已在21日晚上23时把498顶帐篷送到
了五星村、王家村,那时候150帐篷才到成都呢。难道李承鹏的帐篷不是从石龙
那里拿的?
李承鹏称他的五星村之行有视频,“质疑五星村者,我有视频为证。”石龙
也称“全程视频记录”。这些视频记录应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但是到现在李承
鹏们面对质疑却不公布现场视频,拿出来的却是受质疑后去补拍的视频,这就让
人奇怪,他们究竟有没有视频记录?有的话为什么不拿出来,难道视频里有不适
合公开的内容?
骆村长原先说的是22日下午才来了帐篷,而且只有15顶。现在说的是21日晚
上已收到李承鹏的293顶帐篷,但是不会用。为什么那15顶能用,李承鹏的帐篷
却不会用,李承鹏的帐篷有什么特殊之处吗?是什么高科技新产品吗?五星村
5000个人没人琢磨出怎么搭帐篷?据央视27日播出的《新闻调查·震后古城村》,
帐篷在当时是龙门乡最急需的物资,村民们为了争夺帐篷还闹出纠纷,直到23日
下午来了1000多顶帐篷才基本解决了龙门乡帐篷紧缺的问题,但是五星村等村仍
有帐篷需求。既然如此,五星村当时已有200多顶帐篷这么急需的物资,却不想
法利用起来,而只是去索取、等待新帐篷的到来,不可思议。
人们提起帐篷,想到的是那种能住十几个人的救灾大帐篷。但我注意到李承
鹏公布的收据中,有一条写的是“小帐篷”,其一名团队成员“卓越兄”公布的
另一收据写的也是“小帐篷”。这所谓“小帐篷”,指的是不是那种不能住人,
只供睡觉,而且只能睡两个人的旅游帐篷?这种帐篷在灾区没什么用,所以没人
用?
李承鹏特地在26日晚上又去了一趟五星村取证,却不拍一张与其提供的帐篷
的合影。很显然他很清楚村民们没有用上他送去的帐篷。那么他为什么隐瞒这一
点,而继续攻击所谓“党媒”和质疑者?为什么怕让大家知道他送去的帐篷没有
派上用场?
五星村的确没有用上李承鹏送去的帐篷,在震后三天仍极其缺乏帐篷,各家
媒体对此的报道完全属实。这些报道并非冲着李承鹏团队的,根本就没有提到李
承鹏。李承鹏团队却指责这些报道是“党媒”,“罔顾事实极尽抹黑之能事”,
“目的无非就是想给我们这种民间NGO抹黑”,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做烈士状,
属于受迫害妄想。李承鹏团队应向这些媒体道歉。
人们因为发现多家媒体的报道与李承鹏所说不符,提出疑问,完全合情合理。
李承鹏团队却攻击、谩骂质疑者,属于无理取闹,应向这些被侮辱和诽谤的质疑
者,特别是张鹤慈道歉。
以前有政治抱负的人喜欢参与环保行动,现在有政治抱负的人喜欢参与慈善
行动。不管抱着什么动机,即使是作秀炒作、捞政治资本,只要的确做了公益的
事,就无可厚非。但是从事公益活动,特别是从事自己大肆宣扬的公益活动,并
不让你就成了正义的化身,就占据了道德高地,就有了攻击别人特别是攻击政治
对手的资本,就有了免受质疑、批评、监督的权利,就可以牛气冲天地质问质疑
者“有几个是奋战在一线救灾的志愿者??谁看见他们了??”(石龙微博)否
则,此前饱受他们批评的红十字会也可以反过来这么质问那些批评者。
2013.4.27.
补记:
与李承鹏一起去送帐篷的才让多吉在22日凌晨03:58发了一张货物照片,可
以看出送的是凯乐石牌的旅游小帐篷,只能供一、两个人睡觉,不是灾区需要的
可居住的大帐篷。骆村长说李承鹏送的帐篷村民们“整不来”,应是客气话,其
实就是说没用。李承鹏很清楚媒体、村干部和各位质疑人士说的帐篷是指救灾帐
篷,他为什么不解释送的是旅游小帐篷?
2011年7月22日,李承鹏说:“还有人说倪(萍)给灾区的钱你TM做过什么。
我没做过什么就不能质疑脊梁?质疑还需要资格?我不说自己做过什么,不代表
没做过什么。做好事的人,不要写在日记上。”——供李承鹏照镜子并供李承鹏
团队的人学习。
2013.4.28.
(XYS20130501)
◇◇新语丝(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_^,那文艺理工男靠不靠谱?
avatar
s*t
12
你这个解释很合理,我被你说服了

【在 O*******o 的大作中提到】
: 诗人好, 对<<单车>>里女性的单薄描写我有点不同见解。我觉得很好, 好象导演
: 从小男孩的角度描述同龄女性, 遥远, 神秘, 莫名其妙。 总之, 描写半熟不熟的
: 年龄, 恰到好处。
:
: 最近看了《十七岁的单车》,片中的两个女性角色形象都嫌生硬单薄。一个让人觉得莫
: 名其妙,另一个让人觉得没活人气息。我估计,导演年少时可能没怎么接触过女生,所
: 以他对这个年龄的女性缺乏了解。

avatar
s*t
13
好敏锐的眼光。你有做编剧的天赋

【在 c********d 的大作中提到】
: 提到说服力,我忽然很想唐一下电影《廊桥遗梦》。这是少有的一部主题还算对我胃口
: 、但是看了个开头就不想再看的电影。现在想来,可能也是因为电影起初的一个场景对
: 我而言缺乏说服力吧。
: 那个场景是女主正在烧饭,一边用收音机放着很小资很古典的什么音乐;然后她的儿子
: 打球回来了,一头的汗,脏乎乎的衣服,进屋的第一件事就是刷拉一下把收音机调到了
: 某个流行音乐的台。然后女主就略微显出了一点不耐烦的神色,默默地走开了。
: 当初看到这个,让我觉得有些不舒服。很明显,导演应该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女主
: 和她的家人之间的精神上的gap,从而为后面的搜妹铺垫。然而这一幕就有一种用力太
: 过的感觉。gap虽然很明显了,但是缺了些温馨的亲情——那种最终让女主决定留在孩
: 子们身边的东西。因为这个,我决定不去看后面的了。

avatar
s*t
14
方舟子大名人啊,出书一点都不稀奇。
李大眼一直在搞行为艺术。这一场地震救灾,可能是时间急,加上机会又难得,急匆匆
上场,漏了马脚。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 方舟子都出文集了, 不过最近打李大眼还是很好看的
: 李承鹏的帐篷之谜
:   ·方舟子·
: 4月21日,雅安芦山地震发生一天之后,有人反映龙门乡五星村受灾严重,
: 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没有得到救援。当天下午15:37,李承鹏也发微博称五星
: 村“缺水缺粮缺帐篷……但除少量救护,无人关注到这里”,当天晚上20:34又
: 发微博称:“质疑五星村者,我有视频为证。”第二天13:42,李承鹏发微博称
: “昨晚23时,我们把498顶帐蓬、1250套棉被、100个彩条布、睡袋食品饮用水药
: 品若干运送到龙门乡五星村、王家村并在村民监督下由村长签字验收,经过三小

avatar
k*l
15
论点真的很多。说服力是要真实?中国画写意不懂人体结构,有没有说服力?
我从卧虎藏龙开始喜欢李安,从PI就不再喜欢他了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一)
: 将艺术品比成一棵树,那考察“表达欲望”就等于考察这棵树的根部。根越粗大,扎得
: 越深,这棵树就越有可能长得茂盛。
: 当然,只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还不足以保证就是好作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人画了
: 两幅画,一幅是初学时画的,另一幅是学画十年之后画的。虽然两者表达欲望差不多强
: ,但这两幅画并不是一样的好。
: 因此,在第一标准的基础上,还需要第二标准来作进一步的界定和区分。
: 第一标准是从根部考察,考察的是一部作品产生和生长的原动力。很自然就会联想到,
: 第二标准应从树冠来考察,也就是说考察艺术品最终的表达效果。
: 那么,又该用什么来衡量一件艺术品的表达效果呢?

avatar
s*t
16
说服力不一定要真实。说服力是针对作品内部而言的,就是作家得自己把自己的作品收
拾好了,每个地方能说通。我提到的《单车》电影,其设定是真实的日常生活,所以细
节就要符合日常生活经验。如果设定成穿越,或是未来科幻什么的,就不会这样要求,
当然那时候就多了其它方面的要求。
当然中国画有它独特的审美逻辑,善写意,有趣味,在这个范畴里考虑,好的中国画是
有说服力的。如果只是针对画人物这个方面,我觉得中国画表达空间很小,说服力比较
弱。

【在 k***l 的大作中提到】
: 论点真的很多。说服力是要真实?中国画写意不懂人体结构,有没有说服力?
: 我从卧虎藏龙开始喜欢李安,从PI就不再喜欢他了

avatar
k*l
17
这段很有道理,我好像看懂了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说服力不一定要真实。说服力是针对作品内部而言的,就是作家得自己把自己的作品收
: 拾好了,每个地方能说通。我提到的《单车》电影,其设定是真实的日常生活,所以细
: 节就要符合日常生活经验。如果设定成穿越,或是未来科幻什么的,就不会这样要求,
: 当然那时候就多了其它方面的要求。
: 当然中国画有它独特的审美逻辑,善写意,有趣味,在这个范畴里考虑,好的中国画是
: 有说服力的。如果只是针对画人物这个方面,我觉得中国画表达空间很小,说服力比较
: 弱。

avatar
j*x
18
看完了,赞美诗人的思考,
我是没想那么多
从来就是凭自己的好恶而已
所以,
你是诗人,试图表达自己表达说服力
我是俗人,不考虑那么许多:)
做读者时,看自己喜欢的,
想写东西时,写自己想写的
咋说呢
我自在,我逍遥,吼吼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哈哈,这一篇写地比较涩,估计读着不会舒服
avatar
j*x
19
呵呵,肘子虽然偏执,容易让人生厌
但其实仔细想,他做的事情不但没什么错,相反论三观都是挺正确的呢
尤其是这厮出手稳准狠,战斗力惊人,一般人招架不住的
李大眼平时煽煽情装装13还凑合
碰上肘子,他怎么可能是对手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 方舟子都出文集了, 不过最近打李大眼还是很好看的
: 李承鹏的帐篷之谜
:   ·方舟子·
: 4月21日,雅安芦山地震发生一天之后,有人反映龙门乡五星村受灾严重,
: 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没有得到救援。当天下午15:37,李承鹏也发微博称五星
: 村“缺水缺粮缺帐篷……但除少量救护,无人关注到这里”,当天晚上20:34又
: 发微博称:“质疑五星村者,我有视频为证。”第二天13:42,李承鹏发微博称
: “昨晚23时,我们把498顶帐蓬、1250套棉被、100个彩条布、睡袋食品饮用水药
: 品若干运送到龙门乡五星村、王家村并在村民监督下由村长签字验收,经过三小

avatar
e*d
20
又是整整一大篇,论点也是一大摞。
好多观点有共鸣,比如天问的举例,比如宗教仪式与行为艺术。
诗人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要把深埋心底的对艺术创作的感悟与我们分享,
漏夜作成三篇大作,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不过还是希望能读到诗人三月份
那种随便拈起一个题目便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画意诗作。
文论,写的人累,读的人也累,好费脑筋的。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一)
: 将艺术品比成一棵树,那考察“表达欲望”就等于考察这棵树的根部。根越粗大,扎得
: 越深,这棵树就越有可能长得茂盛。
: 当然,只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还不足以保证就是好作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人画了
: 两幅画,一幅是初学时画的,另一幅是学画十年之后画的。虽然两者表达欲望差不多强
: ,但这两幅画并不是一样的好。
: 因此,在第一标准的基础上,还需要第二标准来作进一步的界定和区分。
: 第一标准是从根部考察,考察的是一部作品产生和生长的原动力。很自然就会联想到,
: 第二标准应从树冠来考察,也就是说考察艺术品最终的表达效果。
: 那么,又该用什么来衡量一件艺术品的表达效果呢?

avatar
j*n
21
老创作也不行
有时也要自我总结
比如老舍:
假若我专靠着感情,也许我能写出有相当伟大的悲剧,可是我不彻底;我一方面用感
情咂摸世事的滋味,一方面我又管束着感情,不完全以自己的爱憎判断。
浮在记忆上的那些有色彩的人与事都随手取来,没等把它们安置好,又去另拉一批,
人挤着人,事挨着事,全喘不过气来。这一本中的人与事,假如搁在今天写,实在够写十本
的。
在思想上,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很高明,所以毫不客气的叫作“哲学”。哲学!现在我
认明白了自己:假如我有点长处的话,必定不在思想上。我的感情老走在理智前面,我能
是个热心的朋友,而不能给人以高明的建议。感情使我的心跳得快,因而不加思索便把最
普通的、浮浅的见解拿过来,作为我判断一切的准则。
在一方面,这使我的笔下常常带些感情;在另一方面,我的见解总是平凡。自然,有许
多人以为文艺中感情比理智更重要,可是感情不会给人以远见;它能使人落泪,眼泪可有
时候是非常不值钱的。故意引人落泪只足招人讨厌。凭着一点浮浅的感情而大发议论,
和醉鬼借着点酒力瞎叨叨大概差不很多。我吃了这个亏,但在十年前我并不这么想。
假若我专靠着感情,也许我能写出有相当伟大的悲剧,可是我不彻底;我一方面用感
情咂摸世事的滋味,一方面我又管束着感情,不完全以自己的爱憎判断。这种矛盾是出于
我个人的性格与环境。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
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
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
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
刺,而得到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
好人也有缺点。“穷人的狡猾也是正义”,还是我近来的发现;在十年前我只知道一半恨
一半笑的去看世界。
有人说,《老张的哲学》并不幽默,而是讨厌。我不完全承认,也不完全否认这个。
有的人天生的不懂幽默;一个人一个脾气,无须再说什么。有的人急于救世救国救文学,
痛恨幽默;这是师出有名,除了太专制一些,尚无大毛病。

【在 e***d 的大作中提到】
: 又是整整一大篇,论点也是一大摞。
: 好多观点有共鸣,比如天问的举例,比如宗教仪式与行为艺术。
: 诗人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要把深埋心底的对艺术创作的感悟与我们分享,
: 漏夜作成三篇大作,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不过还是希望能读到诗人三月份
: 那种随便拈起一个题目便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画意诗作。
: 文论,写的人累,读的人也累,好费脑筋的。

avatar
c*c
22
对一般人来说,艺术欣赏始终脱离不了口味吧。让一个人群倾倒欣赏的东西,会让另一
个人群完全摸不着门道,这本来就是常态。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一)
: 将艺术品比成一棵树,那考察“表达欲望”就等于考察这棵树的根部。根越粗大,扎得
: 越深,这棵树就越有可能长得茂盛。
: 当然,只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还不足以保证就是好作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人画了
: 两幅画,一幅是初学时画的,另一幅是学画十年之后画的。虽然两者表达欲望差不多强
: ,但这两幅画并不是一样的好。
: 因此,在第一标准的基础上,还需要第二标准来作进一步的界定和区分。
: 第一标准是从根部考察,考察的是一部作品产生和生长的原动力。很自然就会联想到,
: 第二标准应从树冠来考察,也就是说考察艺术品最终的表达效果。
: 那么,又该用什么来衡量一件艺术品的表达效果呢?

avatar
e*d
23
也对哦,善于总结的艺术家才善于进步。
不过我还是喜欢无拘无束,师法自然的诗人,希望看到表达欲望充沛的诗作。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老创作也不行
: 有时也要自我总结
: 比如老舍:
: 假若我专靠着感情,也许我能写出有相当伟大的悲剧,可是我不彻底;我一方面用感
: 情咂摸世事的滋味,一方面我又管束着感情,不完全以自己的爱憎判断。
: 浮在记忆上的那些有色彩的人与事都随手取来,没等把它们安置好,又去另拉一批,
: 人挤着人,事挨着事,全喘不过气来。这一本中的人与事,假如搁在今天写,实在够写十本
: 的。
: 在思想上,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很高明,所以毫不客气的叫作“哲学”。哲学!现在我
: 认明白了自己:假如我有点长处的话,必定不在思想上。我的感情老走在理智前面,我能

avatar
j*n
24
Shot兄很充沛了
纳故才能吐新

【在 e***d 的大作中提到】
: 也对哦,善于总结的艺术家才善于进步。
: 不过我还是喜欢无拘无束,师法自然的诗人,希望看到表达欲望充沛的诗作。

avatar
s*t
25
嗯,口味影响很大

【在 c**c 的大作中提到】
: 对一般人来说,艺术欣赏始终脱离不了口味吧。让一个人群倾倒欣赏的东西,会让另一
: 个人群完全摸不着门道,这本来就是常态。

avatar
s*t
26
我大脑最近好像从联想模式切换到思辨的模式了,一时半会还回不去。

【在 e***d 的大作中提到】
: 也对哦,善于总结的艺术家才善于进步。
: 不过我还是喜欢无拘无束,师法自然的诗人,希望看到表达欲望充沛的诗作。

avatar
s*t
27
老舍是个好作家,特别踏实的感觉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老创作也不行
: 有时也要自我总结
: 比如老舍:
: 假若我专靠着感情,也许我能写出有相当伟大的悲剧,可是我不彻底;我一方面用感
: 情咂摸世事的滋味,一方面我又管束着感情,不完全以自己的爱憎判断。
: 浮在记忆上的那些有色彩的人与事都随手取来,没等把它们安置好,又去另拉一批,
: 人挤着人,事挨着事,全喘不过气来。这一本中的人与事,假如搁在今天写,实在够写十本
: 的。
: 在思想上,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很高明,所以毫不客气的叫作“哲学”。哲学!现在我
: 认明白了自己:假如我有点长处的话,必定不在思想上。我的感情老走在理智前面,我能

avatar
wh
28
是不是举例用更有名的作品会更有说服力?十七岁的单车看过忘了……作品之间的比较
我倒觉得是可行的,常能加强效果,只要别为了捧一个而去踩一个。捧死或踩死都属于
表达力不强,哈哈。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一)
: 将艺术品比成一棵树,那考察“表达欲望”就等于考察这棵树的根部。根越粗大,扎得
: 越深,这棵树就越有可能长得茂盛。
: 当然,只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还不足以保证就是好作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人画了
: 两幅画,一幅是初学时画的,另一幅是学画十年之后画的。虽然两者表达欲望差不多强
: ,但这两幅画并不是一样的好。
: 因此,在第一标准的基础上,还需要第二标准来作进一步的界定和区分。
: 第一标准是从根部考察,考察的是一部作品产生和生长的原动力。很自然就会联想到,
: 第二标准应从树冠来考察,也就是说考察艺术品最终的表达效果。
: 那么,又该用什么来衡量一件艺术品的表达效果呢?

avatar
z*i
29
哈哈。
试试睡个大头觉, reset一下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大脑最近好像从联想模式切换到思辨的模式了,一时半会还回不去。
avatar
b*r
30
说服力? 挺有意思.. 不过恕我直言,以我有限的理解, "说服力" 看来很具体但似乎
有些"狭隘"。
我简单地想是生命力。李白早死了,但是他的诗还活着。 鲁迅死了,阿Q还活着。
Dan 在暴风雨中问天是很冲击,畅快淋漓。阿甘跑了三年两个月14天16小时何尝不
是一种质问,一次次地质问, jenny 为什么离开? 有人说傻傻地跑,有什么意思。但
对于一些人, 那也是一种表达,一种对话。
accept the unacceptable. Dan, FG, 特利, 用他们各自的方式 找到了"自己"的方法

不过你的创作挑战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有一次晚上睡不着,起来喝了点儿东西,上网逛
逛,正好看到你那首夜深了,不想说话。不想说话的我竟突然觉得有话想说。不过还是
按耐下去了。。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一)
: 将艺术品比成一棵树,那考察“表达欲望”就等于考察这棵树的根部。根越粗大,扎得
: 越深,这棵树就越有可能长得茂盛。
: 当然,只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还不足以保证就是好作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人画了
: 两幅画,一幅是初学时画的,另一幅是学画十年之后画的。虽然两者表达欲望差不多强
: ,但这两幅画并不是一样的好。
: 因此,在第一标准的基础上,还需要第二标准来作进一步的界定和区分。
: 第一标准是从根部考察,考察的是一部作品产生和生长的原动力。很自然就会联想到,
: 第二标准应从树冠来考察,也就是说考察艺术品最终的表达效果。
: 那么,又该用什么来衡量一件艺术品的表达效果呢?

avatar
s*t
31
你提到的这个生命力的概念,我本来也是准备要讨论的,会放在很后面的一章来讨论,
标题是《残酷的竞争》,主要是讨论艺术品在一个严酷的生态系统中如何生存的问题

【在 b*******r 的大作中提到】
: 说服力? 挺有意思.. 不过恕我直言,以我有限的理解, "说服力" 看来很具体但似乎
: 有些"狭隘"。
: 我简单地想是生命力。李白早死了,但是他的诗还活着。 鲁迅死了,阿Q还活着。
: Dan 在暴风雨中问天是很冲击,畅快淋漓。阿甘跑了三年两个月14天16小时何尝不
: 是一种质问,一次次地质问, jenny 为什么离开? 有人说傻傻地跑,有什么意思。但
: 对于一些人, 那也是一种表达,一种对话。
: accept the unacceptable. Dan, FG, 特利, 用他们各自的方式 找到了"自己"的方法
: 。
: 不过你的创作挑战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有一次晚上睡不着,起来喝了点儿东西,上网逛
: 逛,正好看到你那首夜深了,不想说话。不想说话的我竟突然觉得有话想说。不过还是

avatar
i*h
32
我也不喜欢单车,就觉得一般吧
和同时出来的站台比,差距太大了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这种东西,写起来真是吃力啊。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