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十二载》:【感】同身受的好电影(7/10)#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d*d
1 楼
12 Years a Slave (2013)是英国导演史蒂夫·麦奎因 Steve McQueen的第三部电影
,也是一部带有强烈个人特色的艺术电影。McQueen在读了纽约大学电影学院一半后中
途罢学,他的导演理念确实与好莱坞大片导演很是不同。虽然《为奴十二载》讲述了一
个美国主旋律的故事,也被视为本年度问鼎奥斯卡最佳的热门电影,但它骨子里却是欧
洲艺术电影。导演的风格更接近于他的欧洲邻居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而不是美国校友
斯皮尔博格和斯科塞斯。
McQueen三部电影的聚焦点都是孤身一人的男性。Hunger(2008)中的北爱尔兰军人独
自一人抗争着监牢,虐囚,撒切尔政权。Shame (2011)中的城市白领独自一人忍受着
都市的隔膜和孤寂,只能通过不停的性发泄来麻醉自己。而12 Years a Slave中的黑人
男主角又是独自一人煎熬着十二年的屈辱和非人生活。三部电影都让人看到了个人对命
运和社会的抗争,却又无力改变的挣扎。与前两部电影定位于小众艺术市场不同,《为
奴十二载》在全美院线大规模公映,加之其主旋律题材,很容易被处理成一部滥情的,
波澜起伏的情节剧俗套电影。但导演的个人风格使得电影整体克制,冷静,置身事外,
却又富于力量。
电影本身的情节并不抓人,没有很大的波澜,甚至可以说平淡无奇。同样讲述美国黑奴
的电影(视)中,《根》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Django Unchained》的险象环生,
出人意料。这里都没有。电影只是平淡地讲述了一个黑人被错卖成奴隶,历经十二年悲
摧生活,最后终于回到家人身边的故事。说是十二年的悲摧生活,其实也没有戏剧性很
强的情节,没有战争,没有暴动,没有挖地道逃跑,也没有三角恋。有的只是每一天的
默默忍受,如牲口般地干活,苟且生活。想看好莱坞情节大片的观众应该会比较失望,
但欧洲艺术电影大多如此:注重的不是情节起落,而是人的心理,人的生存困境。这与
McQueen的前两部小众电影一脉相承。
但电影却给予了很直接的让人感同身受的一股力量,这是通过文艺的长镜头来展现出来
的。最震撼的一个长镜头:大约三分钟左右,男主角被鞭笞完后吊在树枝上,他拼命挣
扎,用脚尖撑地,就像一只被吊在实验台上做脊椎反射实验的青蛙。导演就在男主角身
后缓慢平移着他的摄像机,取中景,不介入,让观众看不清男主角的面部表情,只看到
他的挣扎,周围的黑奴来来往往,就当没看见一样,过了很久才有一个黑人小女孩给他
喝了一口水。在整个场景中几乎没有音乐,没有叫喊声,只有细细簌簌的环境声和男主
角沉闷的喘气声。没有好莱坞常用的正反切镜头,煽情音乐,一个简单的克制的长镜头
反而让我不寒而栗,就好像自己被吊在树上似地,感受到了环境的恐怖和生存的挣扎。
这类震撼的长镜头在电影中有好几个,不一一列举。感兴趣的观众可以与斯皮尔博格导
演的黑人题材电影《紫色》做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导演风格的截然不同。《为奴十二载
》的摄影和用光也特别精彩,尤其是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构图极为精致。音乐和表演同
样可圈可点。
电影的不足之处在于后半部分情节比较拖沓(从法斯宾德出场开始),容易让观众走神
。最后的结局也是大团圆主旋律结局,缺乏更深入的思考空间,不如把字幕中提示的后
来打官司白人司法系统偏袒作为结局更有发挥空间。总之,电影在题材,规模和“中心
思想”上确实是奥斯卡最佳片的宠儿,但其更多的欧洲艺术电影味道是否会不对美国评
委的胃口,还要拭目以待。
,也是一部带有强烈个人特色的艺术电影。McQueen在读了纽约大学电影学院一半后中
途罢学,他的导演理念确实与好莱坞大片导演很是不同。虽然《为奴十二载》讲述了一
个美国主旋律的故事,也被视为本年度问鼎奥斯卡最佳的热门电影,但它骨子里却是欧
洲艺术电影。导演的风格更接近于他的欧洲邻居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而不是美国校友
斯皮尔博格和斯科塞斯。
McQueen三部电影的聚焦点都是孤身一人的男性。Hunger(2008)中的北爱尔兰军人独
自一人抗争着监牢,虐囚,撒切尔政权。Shame (2011)中的城市白领独自一人忍受着
都市的隔膜和孤寂,只能通过不停的性发泄来麻醉自己。而12 Years a Slave中的黑人
男主角又是独自一人煎熬着十二年的屈辱和非人生活。三部电影都让人看到了个人对命
运和社会的抗争,却又无力改变的挣扎。与前两部电影定位于小众艺术市场不同,《为
奴十二载》在全美院线大规模公映,加之其主旋律题材,很容易被处理成一部滥情的,
波澜起伏的情节剧俗套电影。但导演的个人风格使得电影整体克制,冷静,置身事外,
却又富于力量。
电影本身的情节并不抓人,没有很大的波澜,甚至可以说平淡无奇。同样讲述美国黑奴
的电影(视)中,《根》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Django Unchained》的险象环生,
出人意料。这里都没有。电影只是平淡地讲述了一个黑人被错卖成奴隶,历经十二年悲
摧生活,最后终于回到家人身边的故事。说是十二年的悲摧生活,其实也没有戏剧性很
强的情节,没有战争,没有暴动,没有挖地道逃跑,也没有三角恋。有的只是每一天的
默默忍受,如牲口般地干活,苟且生活。想看好莱坞情节大片的观众应该会比较失望,
但欧洲艺术电影大多如此:注重的不是情节起落,而是人的心理,人的生存困境。这与
McQueen的前两部小众电影一脉相承。
但电影却给予了很直接的让人感同身受的一股力量,这是通过文艺的长镜头来展现出来
的。最震撼的一个长镜头:大约三分钟左右,男主角被鞭笞完后吊在树枝上,他拼命挣
扎,用脚尖撑地,就像一只被吊在实验台上做脊椎反射实验的青蛙。导演就在男主角身
后缓慢平移着他的摄像机,取中景,不介入,让观众看不清男主角的面部表情,只看到
他的挣扎,周围的黑奴来来往往,就当没看见一样,过了很久才有一个黑人小女孩给他
喝了一口水。在整个场景中几乎没有音乐,没有叫喊声,只有细细簌簌的环境声和男主
角沉闷的喘气声。没有好莱坞常用的正反切镜头,煽情音乐,一个简单的克制的长镜头
反而让我不寒而栗,就好像自己被吊在树上似地,感受到了环境的恐怖和生存的挣扎。
这类震撼的长镜头在电影中有好几个,不一一列举。感兴趣的观众可以与斯皮尔博格导
演的黑人题材电影《紫色》做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导演风格的截然不同。《为奴十二载
》的摄影和用光也特别精彩,尤其是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构图极为精致。音乐和表演同
样可圈可点。
电影的不足之处在于后半部分情节比较拖沓(从法斯宾德出场开始),容易让观众走神
。最后的结局也是大团圆主旋律结局,缺乏更深入的思考空间,不如把字幕中提示的后
来打官司白人司法系统偏袒作为结局更有发挥空间。总之,电影在题材,规模和“中心
思想”上确实是奥斯卡最佳片的宠儿,但其更多的欧洲艺术电影味道是否会不对美国评
委的胃口,还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