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
1 楼
纵笔肆狂言
7/7/2013, 于橡树岭
1
近日闲暇,不觉又信步至郊外河边。清溪澹澹,远岫霭霭,一郡风雨,此地独徘徊。时
见一丛丛野草花,细雨中独自傍水而生,也无人惜,从教坠去,开也自在,谢也寂寂。
倒是百虑渐空——不,我并没有想起王维,没有想起“空山新雨后”,没有想起“胜事
空自知”,也没有想起“山中发红萼”。这些极致纯美的,那么明朗纯粹;与我现下之
倦倦郁结,乃至冷淡萧疏相去略远。
回家后,煮杯热茶,默默听雨打幽窗,晚凉天气,不期而然,就念起: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
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就好象,这些句子,原本就住在我心里。虽然我没有什么“山中客”好念的。然而,总
有那么点点若有所失,颇为惆怅,却不凄凉;似有心动,却无执著;若欲开解,终又郁
郁;——就是这么似淡非浓,似悲非伤,若忧而郁,亦即亦离,飘忽却又实在。如此种
种,在韦应物笔下,一一现来,却又从容淡然。
2
有的人写诗,是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对形式的完美追求也好,对“志”或“道”的
寄托也好;有的人写诗,是为了求取功名,或者博取名声;有的人写诗,是为了体验俗
世之外的快感;有的人写诗,是为了与人应酬;有的人写诗,是为了炫耀才华;也有的
人,只是若有感触,就随手写了。
诗在唐代,形式到内容都登峰造极。若太白之气韵充沛,天生明艳;或王维之冷静纯美
,炉火纯青;或杜甫之律法谨严,格局宏阔;或商隐之炼字精准,用典工切。。。。凡
此种种,让人在字里行间的张力中目眩神迷。那些极致的锤炼,或给人排山倒海般的情
感体验;或给人纯粹明朗的美感享受;而诗中的张力,紧绷绷的,如一根钢弦,令人松
懈不得。
而忽然,一切都淡了下来,松弛了,在韦应物那随手两三笔之后。当内心倦了;抑或还
有那么一两处伤口未曾痊愈,却也不痛的紧了,亦抑忽然就不再那么执着了。。。。此
时,还有什么,比读韦苏州更契合的呢?
正如此时的我,厌倦了对诗歌格律炼字结构布局的分析,也不再执著曾经的白日梦,亦
不想世上或许尚有知音,更不再念虚无缥缈的寄托;廊深阁迥,地僻天远,独自徘徊,
想那溪边一丛野花,忽生此念,于是翻开了韦应物集。静听那两三弦上,零落几声低吟。
3
其实年少的韦应物很好的诠释了“纨绔子弟”一词,在他折节读书之前。陶渊明不过是
嗑药;韦公子么,就是所谓欺男霸女,斗鸡走狗,而且还无人敢管,无法无天,因为,
作为世家子弟,他是唐玄宗的近侍,伺候皇帝饮酒作乐的,特权有的是。跟那个心性孤
傲目下无尘的纳兰性德不一样,也跟那个才华横溢的曹子建不一样,韦应物正当15少年
的时候,才不要读书,才不要苦逼作诗,也才不要搞风流雅事呢。妞有何难得,“暮窥
东邻姬”便是。
说到折节读书,之前高适也曾有过。然高适出身贫困,从行伍起家的。知天命才开始写
诗,写的也多是边塞慷慨之风,雄浑沉厚,倒似不那么传奇。
而纨绔子弟的韦应物在安史之乱后,流离失业,入学读书,写诗,竟然连人格也变了:
“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直是世外高人山中雅士嘛。而诗歌,
也“高雅闲淡”,全无纨绔之气。若是以此题写篇唐传奇,也当引人入胜吧。
我不想探究这其间曲折。只是有点感慨,那些随心所欲的美好日子,总是太过匆匆。“
舞破中原”,破的岂止是盛唐,岂止是中原,岂止是——诗歌。私心里,总觉得,成为
诗人的韦应物,也许可以和陶渊明相知相惜;然而,那个杜陵之曲的长安纨绔少年,多
多少少却令我怀念:那样的恣意任性,那样的狂妄无知,那样的无忧无虑。。。。也许
,最终都会人到中年,乃至终归大化;也许,最终也会“却道天凉好个秋”,不再恣意
纵言,也厌倦了恣意纵言;也许,终究也是,“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在那些红烛
罗帐,在那些颠沛流离之后。而当年的杜陵少年,如今安在哉!
4
当然,若我此番说杜陵纨绔子弟折节写诗,是件可叹之事,想必会招来不少砖头吧。也
都随它去吧。于诗而言,多了这样高洁简淡的诗篇,自是再幸不过。而这样的幸事,却
是由一个人命运之颠破来换取的,所以我感叹。当然,鲜食寡欲的品性,在哪个时代都
是会被奉为楷模的,其实也不算太落魄了。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府县同趋昨日事,升沉不改故人情。”诗似冰壶
见底清,自是不如“一片冰心在玉壶”天然;但我忽然想起了黄景仁“聚散未妨成小劫
,升沉无计可前知。只宜东野闻猿惯,谁笑欧阳赋燕痴。”同是升沉不定,韦应物淡然
清高,黄景仁愤世嫉俗。
我喜欢淡然一点的。当然,我比较没出息,没有远大的志向,亦无意抨击时弊。
而“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淡雅中
不失气象,且颇为犀利。若比之以温飞卿“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犹觉
飞卿皮相了。
又若“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不求
炼字之工,不求构思奇巧,亦不见波澜壮阔。若较之以老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
河影动摇”之属,自然是单薄简陋了;然一种抑郁,随手写来,在落笔之前,早是胸中
就有一段低徊郁结之情,不得不发尔。谁不曾黯然失眠,谁不曾郁结难消。而我读到“
邑有流亡愧俸钱”,不禁悯然。也许,这才是一个有良知的官吏,在乱世中所能有的良
心吧。似白居易商隐杜甫之泣血涕泗之语,倒似有些过了,仿佛是在做戏,或者就是大
言。看到邑中流亡,却无能为力,心下“愧”然,却也只是“愧”然,没有要死要活也
没有改变世界豪言壮语之流,也许,这样的良心,比较真实吧。
5
至若韦苏州闲淡从容,如“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之属,前人所论已多,不欲多事
。而或有以苏州拟陶诗来论苏州者,我以为不当。韦应物闲淡是闲淡,但不超脱。他的
笔下,山川草色,虫鸣鸟影,闲淡之外,笔笔皆是胸中深情——虽则此深情,出之以闲
淡从容。然细味之,用情之深,常人不能及;而其情出之以淡笔,常人更不能及。
世人多半喜欢用深情之笔写深情的,比如黄景仁“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然而,我却喜欢体味“落叶满空山”之时,那“何处寻行迹”之深情。此情之深,在
于真,在于不执著。“何处寻行迹”,显然是未曾超脱;否则,何以要说“寻”,否则
,何以要惆怅“何处”。陶渊明会说“应尽便须尽。。。不喜亦不惧”吧。此则苏州用
情之处。然则,惆怅已矣,何必非到“风露”,何必非要“立中宵”。此则苏州从容淡
然之处。
以商隐锤炼之工,写过“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虽则商隐此联在对句必要对得工
,而苏州“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在结句不必做对;然细品其味,商隐似失在雕凿
过度,不似苏州自然。
然而以苏州之用情,淡笔出之,不必求工,胜在自然,却又往往不工而工;如此下笔,
看似简单,实则难而难。记得3年前冬末春至,万物始苏,我在一个雨夜,开车回家,
茫茫春雨,暧暧春气中,蓦然浮上心头的几句:
少年初带印,汾上又经过。芳草归时遍,情人故郡多。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相望
东桥别,微风起夕波。
一个“归”,一个“和”,直入人心。说淡么,说随意么,那是自然——还有比这两个
字更通俗简易的么;却又犀利的那么温柔,倒好似“润心细无声”。是分别,却不说别
后相思,不说此时难过,不要涕泗淋漓,亦不会海誓山盟,只是眼前所见,“微风起夕
波”,心中涟漪,一段惆怅,却又何必多言。闷骚么,我看未必。没有“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的豪言,所以淡然;亦无“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的凄凉,所以从容
。一个“和”字,如此简单的字,却成为全诗诗意所在,不事雕琢,偏偏就恰到好处;
笔力之高,却在淡然随意之中,怎令人不喜欢。也只有那一段深情,那一点真心,和那
一身淡然,才能如此吧。
6
写到此处,抬头一看题目,呃,仿佛离题了?才不啊。“饮酒任真性,纵笔肆狂言”。
狂,又不是疯狂,又不是说大话;难道,狂,不是天真么?喜欢喝酒,就喝了;喜欢说
些什么话,也便说了。不好么?
做纨绔子弟的时候,就大言不惭“无赖恃恩私。身在里中横,家藏亡命儿”;做了诗人
,便以随意之淡笔,写心中那点“真性”,狂言么,天真么。然则,不天真,何以为诗
人。
7/7/2013, 于橡树岭
1
近日闲暇,不觉又信步至郊外河边。清溪澹澹,远岫霭霭,一郡风雨,此地独徘徊。时
见一丛丛野草花,细雨中独自傍水而生,也无人惜,从教坠去,开也自在,谢也寂寂。
倒是百虑渐空——不,我并没有想起王维,没有想起“空山新雨后”,没有想起“胜事
空自知”,也没有想起“山中发红萼”。这些极致纯美的,那么明朗纯粹;与我现下之
倦倦郁结,乃至冷淡萧疏相去略远。
回家后,煮杯热茶,默默听雨打幽窗,晚凉天气,不期而然,就念起: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
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就好象,这些句子,原本就住在我心里。虽然我没有什么“山中客”好念的。然而,总
有那么点点若有所失,颇为惆怅,却不凄凉;似有心动,却无执著;若欲开解,终又郁
郁;——就是这么似淡非浓,似悲非伤,若忧而郁,亦即亦离,飘忽却又实在。如此种
种,在韦应物笔下,一一现来,却又从容淡然。
2
有的人写诗,是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对形式的完美追求也好,对“志”或“道”的
寄托也好;有的人写诗,是为了求取功名,或者博取名声;有的人写诗,是为了体验俗
世之外的快感;有的人写诗,是为了与人应酬;有的人写诗,是为了炫耀才华;也有的
人,只是若有感触,就随手写了。
诗在唐代,形式到内容都登峰造极。若太白之气韵充沛,天生明艳;或王维之冷静纯美
,炉火纯青;或杜甫之律法谨严,格局宏阔;或商隐之炼字精准,用典工切。。。。凡
此种种,让人在字里行间的张力中目眩神迷。那些极致的锤炼,或给人排山倒海般的情
感体验;或给人纯粹明朗的美感享受;而诗中的张力,紧绷绷的,如一根钢弦,令人松
懈不得。
而忽然,一切都淡了下来,松弛了,在韦应物那随手两三笔之后。当内心倦了;抑或还
有那么一两处伤口未曾痊愈,却也不痛的紧了,亦抑忽然就不再那么执着了。。。。此
时,还有什么,比读韦苏州更契合的呢?
正如此时的我,厌倦了对诗歌格律炼字结构布局的分析,也不再执著曾经的白日梦,亦
不想世上或许尚有知音,更不再念虚无缥缈的寄托;廊深阁迥,地僻天远,独自徘徊,
想那溪边一丛野花,忽生此念,于是翻开了韦应物集。静听那两三弦上,零落几声低吟。
3
其实年少的韦应物很好的诠释了“纨绔子弟”一词,在他折节读书之前。陶渊明不过是
嗑药;韦公子么,就是所谓欺男霸女,斗鸡走狗,而且还无人敢管,无法无天,因为,
作为世家子弟,他是唐玄宗的近侍,伺候皇帝饮酒作乐的,特权有的是。跟那个心性孤
傲目下无尘的纳兰性德不一样,也跟那个才华横溢的曹子建不一样,韦应物正当15少年
的时候,才不要读书,才不要苦逼作诗,也才不要搞风流雅事呢。妞有何难得,“暮窥
东邻姬”便是。
说到折节读书,之前高适也曾有过。然高适出身贫困,从行伍起家的。知天命才开始写
诗,写的也多是边塞慷慨之风,雄浑沉厚,倒似不那么传奇。
而纨绔子弟的韦应物在安史之乱后,流离失业,入学读书,写诗,竟然连人格也变了:
“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直是世外高人山中雅士嘛。而诗歌,
也“高雅闲淡”,全无纨绔之气。若是以此题写篇唐传奇,也当引人入胜吧。
我不想探究这其间曲折。只是有点感慨,那些随心所欲的美好日子,总是太过匆匆。“
舞破中原”,破的岂止是盛唐,岂止是中原,岂止是——诗歌。私心里,总觉得,成为
诗人的韦应物,也许可以和陶渊明相知相惜;然而,那个杜陵之曲的长安纨绔少年,多
多少少却令我怀念:那样的恣意任性,那样的狂妄无知,那样的无忧无虑。。。。也许
,最终都会人到中年,乃至终归大化;也许,最终也会“却道天凉好个秋”,不再恣意
纵言,也厌倦了恣意纵言;也许,终究也是,“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在那些红烛
罗帐,在那些颠沛流离之后。而当年的杜陵少年,如今安在哉!
4
当然,若我此番说杜陵纨绔子弟折节写诗,是件可叹之事,想必会招来不少砖头吧。也
都随它去吧。于诗而言,多了这样高洁简淡的诗篇,自是再幸不过。而这样的幸事,却
是由一个人命运之颠破来换取的,所以我感叹。当然,鲜食寡欲的品性,在哪个时代都
是会被奉为楷模的,其实也不算太落魄了。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府县同趋昨日事,升沉不改故人情。”诗似冰壶
见底清,自是不如“一片冰心在玉壶”天然;但我忽然想起了黄景仁“聚散未妨成小劫
,升沉无计可前知。只宜东野闻猿惯,谁笑欧阳赋燕痴。”同是升沉不定,韦应物淡然
清高,黄景仁愤世嫉俗。
我喜欢淡然一点的。当然,我比较没出息,没有远大的志向,亦无意抨击时弊。
而“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淡雅中
不失气象,且颇为犀利。若比之以温飞卿“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犹觉
飞卿皮相了。
又若“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不求
炼字之工,不求构思奇巧,亦不见波澜壮阔。若较之以老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
河影动摇”之属,自然是单薄简陋了;然一种抑郁,随手写来,在落笔之前,早是胸中
就有一段低徊郁结之情,不得不发尔。谁不曾黯然失眠,谁不曾郁结难消。而我读到“
邑有流亡愧俸钱”,不禁悯然。也许,这才是一个有良知的官吏,在乱世中所能有的良
心吧。似白居易商隐杜甫之泣血涕泗之语,倒似有些过了,仿佛是在做戏,或者就是大
言。看到邑中流亡,却无能为力,心下“愧”然,却也只是“愧”然,没有要死要活也
没有改变世界豪言壮语之流,也许,这样的良心,比较真实吧。
5
至若韦苏州闲淡从容,如“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之属,前人所论已多,不欲多事
。而或有以苏州拟陶诗来论苏州者,我以为不当。韦应物闲淡是闲淡,但不超脱。他的
笔下,山川草色,虫鸣鸟影,闲淡之外,笔笔皆是胸中深情——虽则此深情,出之以闲
淡从容。然细味之,用情之深,常人不能及;而其情出之以淡笔,常人更不能及。
世人多半喜欢用深情之笔写深情的,比如黄景仁“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然而,我却喜欢体味“落叶满空山”之时,那“何处寻行迹”之深情。此情之深,在
于真,在于不执著。“何处寻行迹”,显然是未曾超脱;否则,何以要说“寻”,否则
,何以要惆怅“何处”。陶渊明会说“应尽便须尽。。。不喜亦不惧”吧。此则苏州用
情之处。然则,惆怅已矣,何必非到“风露”,何必非要“立中宵”。此则苏州从容淡
然之处。
以商隐锤炼之工,写过“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虽则商隐此联在对句必要对得工
,而苏州“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在结句不必做对;然细品其味,商隐似失在雕凿
过度,不似苏州自然。
然而以苏州之用情,淡笔出之,不必求工,胜在自然,却又往往不工而工;如此下笔,
看似简单,实则难而难。记得3年前冬末春至,万物始苏,我在一个雨夜,开车回家,
茫茫春雨,暧暧春气中,蓦然浮上心头的几句:
少年初带印,汾上又经过。芳草归时遍,情人故郡多。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相望
东桥别,微风起夕波。
一个“归”,一个“和”,直入人心。说淡么,说随意么,那是自然——还有比这两个
字更通俗简易的么;却又犀利的那么温柔,倒好似“润心细无声”。是分别,却不说别
后相思,不说此时难过,不要涕泗淋漓,亦不会海誓山盟,只是眼前所见,“微风起夕
波”,心中涟漪,一段惆怅,却又何必多言。闷骚么,我看未必。没有“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的豪言,所以淡然;亦无“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的凄凉,所以从容
。一个“和”字,如此简单的字,却成为全诗诗意所在,不事雕琢,偏偏就恰到好处;
笔力之高,却在淡然随意之中,怎令人不喜欢。也只有那一段深情,那一点真心,和那
一身淡然,才能如此吧。
6
写到此处,抬头一看题目,呃,仿佛离题了?才不啊。“饮酒任真性,纵笔肆狂言”。
狂,又不是疯狂,又不是说大话;难道,狂,不是天真么?喜欢喝酒,就喝了;喜欢说
些什么话,也便说了。不好么?
做纨绔子弟的时候,就大言不惭“无赖恃恩私。身在里中横,家藏亡命儿”;做了诗人
,便以随意之淡笔,写心中那点“真性”,狂言么,天真么。然则,不天真,何以为诗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