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看田壮壮的《蓝风筝》#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wh
1 楼
最早是karoun很推荐这个电影;后来brave也说可与《活着》并肩,以平淡感人,一线
演员阵容强大,并且此片在国内被禁,导演田壮壮十年不得拍片,更添悲剧色彩。
brave的帖子还上了首页推荐。
我前两天看了,也很感动。它和《活着》一样,都真实地再现政治动荡的年代和普通家
庭受到的冲击,尤其凸现人性这一主题:备受摧残,不可泯灭。因为都是和你我一样的
普通人,看全家一个接一个遭殃就更有切肤之痛。吕丽萍最后把两个存折交给年迈的母
亲保管,下决心要去保护有心脏病的老党员丈夫时,母亲忧心忡忡地看着她,说这辈子
造了什么孽,这把年纪还要受那么多的折腾,真是“活够了”。这句话让人很有共鸣。
小人物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任人摆布,死伤各凭天命,十分
悲惨。吕丽萍安慰母亲说别这样,这不都活得好好的么。这一句很有《活着》的味道,
个人虽然无法改变政治,但活下去就是做人的胜利。虽然有时看到灭绝人性的场面真是
让人不想活了:那群丧失人性的红卫兵生拉活拽犯心脏病的老党员去批斗,看得人只想
拿把刀子冲上去,捅几个算几个。
不过接下去吕丽萍母子和红卫兵的拉扯有点故意煽情。虽然导演是想突现人性的光辉,
但其时老党员已被抬走,红卫兵也没有非要抓母子俩的意思。他们在混乱中不仅不避,
还大声叫喊挣扎,简直是故意引起红卫兵的注意,自投罗网。吕丽萍的台词较弱,反复
大叫放开我儿子。而镜头里不是红卫兵先要为难铁头,是铁头自己找上门去。更自然的
台词应该是斥责孩子赶紧回家照顾姥姥。当然结尾吕丽萍被抓、铁头受伤,达到悲剧的
高潮,但之前这一段稍嫌不力,如果红卫兵对母子俩更主动行凶、母子的台词更有力会
更好。
台词不力是这个电影的最大问题:不少台词或太过日常浅白,或重复,或不自然,或者
在关键时刻表达不力,差了一口气,正酝酿的情绪无法一泻千里地抒发出来,很是失望
。吕丽萍和李雪健的冲突、对学校打架的儿子的斥责、与大姐谈起去世的第一任丈夫等
片段均有此感。看《活着》的时候整个人都被吸引,思路、情绪没有中断过;《蓝风筝
》优于《活着》的地方或许是更平淡、日常生活化(不过有些人更喜欢《活着》的强烈
戏剧性),但不如《活着》自然流畅。
因为台词不力,也影响了演员的发挥。主要演员都还不错,精湛的演技部分弥补了台词
的苍白;但老小配角似乎不如人意。小铁头机灵不足,让我油然怀念《啊!摇篮》里的
小方超。邻居老太也不够自然慈祥,又让我油然怀念郑振瑶等老演员。中国老一辈戏剧
出身的演员一般都很出色,寥寥几个镜头很有戏份,但这个片子里的实在有点让人失望
。很奇怪的是铁头的画外配音鼻音很重,像是重感冒,或者是brave说的大舌头。
另外brave帖子里引用的一些影评,我也想补充两点。一是有人说烧掉的灯笼象征母亲
和李叔叔之间的感情走到尽头;应该是象征李叔叔的生命燃烧到尽头,他俩的感情是无
损的。二是说蓝太太出身大户,高贵优雅。我觉得她气质举止都稍差一点,如果换上官
云珠或潘虹会演得更出色。她的馒头被抢走时并没有“欲哭无泪”,分明是连哭带喊。
影评里说她最后沦落为“不修边幅”,这是指哪一段?似乎没有印象。我比较喜欢的是
镜头的剪辑,比如濮存昕上个厕所回来就成了右派,没有一句台词,全靠镜头(在座众
人的表情)和音响(马桶抽水声)表现,很精炼。
最后想说的是,以前都说中国人写不出俄罗斯那样的关于文革的好作品。现在写的、拍
的人越来越多,从《蓝风筝》、《阳光灿烂的日子》、《活着》到《电影往事》、《孔
雀》,虽然都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也更有惊喜之笔。如此积累创作,可能会有更成功
的作品出现。希望近几年内能够看到;再过十来年,亲身经历过文革的人可能都老了,
写不动了。而现在的人但愿不要再有那样的经历了。
附录一:
brave的原帖灌到后来较歪,我就不跟帖,另开这个主帖了,附他的帖子链接: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eisureTime/158883.html
附录二:
八卦一下版友:开头替吕丽萍濮存昕主婚、后来头一个被打成右派的陈树声的演员,很
像sasa,戴眼镜,笑得很憨厚,都有点愣头愣脑的样子。李雪健有点像karoun,眼睛都
比较聚光,一副忠厚老实的模样。呵呵。
演员阵容强大,并且此片在国内被禁,导演田壮壮十年不得拍片,更添悲剧色彩。
brave的帖子还上了首页推荐。
我前两天看了,也很感动。它和《活着》一样,都真实地再现政治动荡的年代和普通家
庭受到的冲击,尤其凸现人性这一主题:备受摧残,不可泯灭。因为都是和你我一样的
普通人,看全家一个接一个遭殃就更有切肤之痛。吕丽萍最后把两个存折交给年迈的母
亲保管,下决心要去保护有心脏病的老党员丈夫时,母亲忧心忡忡地看着她,说这辈子
造了什么孽,这把年纪还要受那么多的折腾,真是“活够了”。这句话让人很有共鸣。
小人物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任人摆布,死伤各凭天命,十分
悲惨。吕丽萍安慰母亲说别这样,这不都活得好好的么。这一句很有《活着》的味道,
个人虽然无法改变政治,但活下去就是做人的胜利。虽然有时看到灭绝人性的场面真是
让人不想活了:那群丧失人性的红卫兵生拉活拽犯心脏病的老党员去批斗,看得人只想
拿把刀子冲上去,捅几个算几个。
不过接下去吕丽萍母子和红卫兵的拉扯有点故意煽情。虽然导演是想突现人性的光辉,
但其时老党员已被抬走,红卫兵也没有非要抓母子俩的意思。他们在混乱中不仅不避,
还大声叫喊挣扎,简直是故意引起红卫兵的注意,自投罗网。吕丽萍的台词较弱,反复
大叫放开我儿子。而镜头里不是红卫兵先要为难铁头,是铁头自己找上门去。更自然的
台词应该是斥责孩子赶紧回家照顾姥姥。当然结尾吕丽萍被抓、铁头受伤,达到悲剧的
高潮,但之前这一段稍嫌不力,如果红卫兵对母子俩更主动行凶、母子的台词更有力会
更好。
台词不力是这个电影的最大问题:不少台词或太过日常浅白,或重复,或不自然,或者
在关键时刻表达不力,差了一口气,正酝酿的情绪无法一泻千里地抒发出来,很是失望
。吕丽萍和李雪健的冲突、对学校打架的儿子的斥责、与大姐谈起去世的第一任丈夫等
片段均有此感。看《活着》的时候整个人都被吸引,思路、情绪没有中断过;《蓝风筝
》优于《活着》的地方或许是更平淡、日常生活化(不过有些人更喜欢《活着》的强烈
戏剧性),但不如《活着》自然流畅。
因为台词不力,也影响了演员的发挥。主要演员都还不错,精湛的演技部分弥补了台词
的苍白;但老小配角似乎不如人意。小铁头机灵不足,让我油然怀念《啊!摇篮》里的
小方超。邻居老太也不够自然慈祥,又让我油然怀念郑振瑶等老演员。中国老一辈戏剧
出身的演员一般都很出色,寥寥几个镜头很有戏份,但这个片子里的实在有点让人失望
。很奇怪的是铁头的画外配音鼻音很重,像是重感冒,或者是brave说的大舌头。
另外brave帖子里引用的一些影评,我也想补充两点。一是有人说烧掉的灯笼象征母亲
和李叔叔之间的感情走到尽头;应该是象征李叔叔的生命燃烧到尽头,他俩的感情是无
损的。二是说蓝太太出身大户,高贵优雅。我觉得她气质举止都稍差一点,如果换上官
云珠或潘虹会演得更出色。她的馒头被抢走时并没有“欲哭无泪”,分明是连哭带喊。
影评里说她最后沦落为“不修边幅”,这是指哪一段?似乎没有印象。我比较喜欢的是
镜头的剪辑,比如濮存昕上个厕所回来就成了右派,没有一句台词,全靠镜头(在座众
人的表情)和音响(马桶抽水声)表现,很精炼。
最后想说的是,以前都说中国人写不出俄罗斯那样的关于文革的好作品。现在写的、拍
的人越来越多,从《蓝风筝》、《阳光灿烂的日子》、《活着》到《电影往事》、《孔
雀》,虽然都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也更有惊喜之笔。如此积累创作,可能会有更成功
的作品出现。希望近几年内能够看到;再过十来年,亲身经历过文革的人可能都老了,
写不动了。而现在的人但愿不要再有那样的经历了。
附录一:
brave的原帖灌到后来较歪,我就不跟帖,另开这个主帖了,附他的帖子链接: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eisureTime/158883.html
附录二:
八卦一下版友:开头替吕丽萍濮存昕主婚、后来头一个被打成右派的陈树声的演员,很
像sasa,戴眼镜,笑得很憨厚,都有点愣头愣脑的样子。李雪健有点像karoun,眼睛都
比较聚光,一副忠厚老实的模样。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