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转一篇Bob Dylan的明州故乡散记
avatar
转一篇Bob Dylan的明州故乡散记#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wh
1
下面这篇是BBC中文网今年6月在Dylan 75岁生日之后登出的一篇探访记。第一张照片像
不像猫王?最后那张照片也很眼熟,想不起来像谁,不过很犹太人。那幅戒备十足的神
情和身旁笑容可掬的老头相映成趣。
鲍勃·迪伦故乡探秘:传奇诞生之前
雷旋 BBC中文网特约记者 发自美国明尼苏达 2016/6/18
(鲍勃·迪伦在1969年的怀特岛音乐节上)
美国著名民俗摇滚传奇鲍勃·迪伦(Bob Dylan)刚刚庆祝了75岁生日。我近日搭上一
班长途巴士,探访了明尼苏达州的杜鲁斯和希宾——这两个迪伦当年曾巴不得早点离开
的小镇。
没有多少游客会来到这两个靠近美加边境的中西部小镇。来这里的人,很可能是为了探
一探迪伦这位《答案在风中飘扬(Blowin' in the Wind)》和《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等经典曲目而闻名遐迩的摇滚传奇的身世。
有人曾经把中国大陆的摇滚歌手崔健形容为中国的迪伦。而迪伦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可
能远不止于此,他早已美国民俗和流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他的个人魅力和音乐意涵吸引着无数歌迷去探究他的过去。迪伦往往对自己的身世不愿
多谈或是故弄玄虚,更为自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1941年,迪伦出生在杜鲁斯一个犹太家庭,原名罗伯特·齐默曼(Robert Zimmerman)
。他童年居住的两层小楼的门前挂着一个不太显眼的黑色牌子,上面写着“鲍勃·迪伦
的第一个家,1941年-1947年”。
拥有这座小屋的是迪伦的粉丝——或者说是“迪伦学家”比尔·佩格(Bill Pagel)。
他不仅收藏迪伦的演出海报和婴儿时用过的高脚椅,还拥有这座房子。佩格来自芝加哥
,为了迪伦他搬到希宾居住。佩格安静、声音低沉,有着一副老学者的派头,只不过他
研究的学问叫迪伦学。
“这座房子建于1908年,鲍勃住在二楼,”佩格如连珠炮一样吐出一连串数字事实,“
他1941年搬进来,1947年搬走,去了希宾。我在2001年9月11号那天买下这座房子。”
没错,就是9/11事件当天,也是迪伦发行第35张专辑《爱与劫》(Love and Theft)的
那天。
(迪伦在杜鲁斯的第一个家,目前被迪伦学家佩格买下。)
佩格目前把这座小楼的一楼租了出去,他如果在杜鲁斯,就会住在二楼——也就是齐默
曼一家曾经住的那层。他正试图通过各种照片资料,把二楼还原成迪伦6岁前居住的样
子,希望以后可以对外展出。
在杜鲁斯的早年岁月
从迪伦的童年小楼走上街道,可以望向五大湖之一的苏必利尔湖。
已经5月底,紧邻苏必利尔湖的杜鲁斯气温却只有10度上下,雾气缭绕:水气笼罩着高
层建筑的顶端,井盖里飘出蒸汽,行人嘴里呼出哈气。
杜鲁斯人爱借挪威人的话说:“不是天气不好,而是衣服没穿对。”
“杜鲁斯留给我最大的印象是深灰色的天空和神秘的雾号,直冲你来的暴风雨,无情咆
哮的狂风从神秘的黑色大湖上卷起十尺巨浪,”迪伦曾在自传《编年体》中描写对故乡
的印象,“杜鲁斯大部分的地方都是倾斜的,那里没什么地方是平坦的。这个小镇建立
在一个陡峭的山坡上,你不是爬上就是爬下。”
杜鲁斯有曾经的61号国道,如今其中的一小段已经被命名为“鲍勃·迪伦之路”,蜿蜒
在在苏必利尔湖旁。在那些棕色的路标上,年轻的迪伦背对着人们,抱着木吉他,套着
口琴架,站在麦克风前准备演唱。
小镇一段黑暗的历史被迪伦写进了他著名的歌曲《荒芜小巷(Desolation Row)》的第
一段歌词。那个故事是关于一群白人怀疑三个黑人强奸了一位白人女孩,将他们从监狱
中拖出,处以私刑。白人群众围观三名黑人被吊死的照片还被印成了明信片。
(鲍勃·迪伦套着口琴架演唱的形象已经成为他的标志)
如果你在一个小镇只居住到6岁,它能对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除了在一些歌词指涉杜鲁斯外(比如“五大湖区的下雨天/走在老杜鲁斯的山丘上”)
,或许迪伦的音乐创作与杜鲁斯的渊源最为人称道的一件事在于1959年1月31日的一场
演出。
迪伦虽然在6岁时举家迁往希宾,但他常回到只有1个半小时车程远的杜鲁斯。
那一天,17岁的迪伦回到杜鲁斯军械库(Duluth Armory),看了一场摇滚先驱巴迪·
霍利(Buddy Holly)的演出。三天之后,巴蒂·霍利和另外两位摇滚乐手为了免去冬
日巡演之苦,在风雪中搭上一班小型飞机前往巡演下一站。飞机起飞不久就一头坠毁在
爱荷华州的玉米田里。年轻的飞机机师和三位摇滚歌手当场殒命。纽约民谣歌手唐·麦
克林(Don McLean)在他的名曲《美国派》(American Pie)中称那是“音乐死去的一
天”。
迪伦在1998年凭专辑《被遗忘的时光》(Time Out of Mind)拿下格莱美奖“年度专辑
奖”后,回忆起那场巴迪·霍利的演出:“我离他只有三英尺远,他看着我……我不知
道该怎么形容,但我知道我们在做这张专辑的时候,他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同在。”
“我的理论是,”站在空旷如废弃仓库的当地导游凯罗琳说,“当鲍勃站在这里和巴迪
·霍利眼神接触的时候,鲍勃身后的女孩子们都在(为巴迪·霍利)尖叫。他大概在想
,如果这些女孩可以为他尖叫,她们有一天也可以为我尖叫。”
人们后来说那场演出是传递摇滚火炬的一晚。
(在目前闲置的杜鲁斯军械库艺术与音乐中心,有一个牌子,摘抄了迪伦在1998年格莱
美颁奖典礼上描述他在这里看巴迪·霍利演出的情景。)
如今杜鲁斯军械库艺术与音乐中心正在筹措资金,等待维修翻新。想要进去一探究竟,
要穿过上了锁的铁丝网大门,才能想象一下1959年的那个冬日夜晚,两代摇滚巨星四目
交错的一瞬间。
没有人能够考证迪伦到底站在哪个位置,但在临近舞台三英尺的地方,杜鲁斯人把迪伦
在格莱美颁奖典礼上的那段话手抄在了一张白纸上,提醒人们这个小镇曾经孕育了一段
摇滚传奇。
迪伦至少曾经3次回到家乡演出。有一次他指着杜鲁斯的山坡说:“你们知道,我就出
生在那边的山丘上。”乡亲们掌声响起。迪伦接着开玩笑说:“我很高兴看到它还在那
儿。”这是迪伦式的冷幽默。
希宾:隐秘的迪伦遗迹
相对于杜鲁斯,希宾有着更多迪伦的痕迹。但希宾的大多处“迪伦遗迹”都秘而不宣,
需要靠当地人指认。
迪伦在希宾成长,他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偶像詹姆斯·迪恩(迪伦在亲戚家开的电影院免
费看了好几次《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另一译作《阿飞正传》)。
他接触摇滚乐,通过收音机,了解到这个小镇和外面大千世界的隔阂。
他曾经说希宾是“衰亡的小镇”,有时又夸这里是“不错的老镇”。
希宾曾经座落在铁矿之上,当人们需要开采脚下的铁矿时,那些矿业公司就负责帮助居
民整幢迁移房屋,或是在新的地点重新盖一座房子。希宾人可以轻易地辨认出,哪些房
子是迁移过来的,哪些是从地基盖起的。
希宾曾经拥有丰富的铁矿矿藏,也是灰狗长途巴士的发源地。如今这里却几乎没有任何
高楼,也鲜有大型连锁店的痕迹。它宁静、仿佛与世隔绝。
镇内大多都是两三层楼的小房子,只有两座建筑可圈可点:一座是市政厅,模仿费城独
立厅而建,门口还摆设了一个小号的自由女神像;另一座是希宾高中,也就是迪伦就读
的中学。
这座中学拥有一个能容纳1800人的豪华礼堂,摆放着据说迪伦弹过的钢琴。迪伦曾经在
这个钢琴前和他的乐队唱了一曲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的歌,因为太过吵闹,被
校长强行拉上了帷幕。
现在迪伦是希宾高中的荣誉毕业生。一本讲述迪伦在明尼苏达州的传记《就像鲍勃·齐
默曼的布鲁斯》成为学校图书馆推荐的首本暑期读物。一盘介绍希宾高中历史的DVD名
字叫《鲍勃·迪伦的高中》。
学校历史陈列室里展示着1959年毕业生年册,上面的迪伦脸蛋圆润、头顶他当时的偶像
、摇滚歌手小理查德式的时髦发型。毕业年册上写着“罗伯特·齐默曼,将要追随小理
查德,(曾参加)拉丁俱乐部2班,社会研究俱乐部4班。”
里洛·伊霍卡拉(LeRoy Hoikkala)是迪伦在希宾高中时的朋友,他们一起组过一支叫
“金和弦”(The Golden Chords)的乐队。迪伦是吉他手兼主唱,霍卡拉是鼓手。有
一张当年的照片,迪伦站在一个猫王常用的那种麦克风前,挎着吉他,像一个1950年代
末真正的美国摇滚歌手一样放声歌唱。在他身后打鼓的霍卡拉只露出半个脑袋,低音鼓
的鼓膜上印着他的名字。
如今霍卡拉并不介意站在那张老照片前,像个真人看板一样接受人们的拍照要求。当有
人拿出一张“金和弦”的明信片让他签名时,他不好意思地说:“天哪,你一定是在开
玩笑。”但还是欣然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霍卡拉仍然十分热衷于讲述迪伦,即使迪伦和他一起在乐队中的时间仅有短短1年。
(迪伦曾经就读的希宾高中,是小镇上最豪华的建筑之一。迪伦在这里读书,组乐队,
交女友。)
“他没有变,”在谈到对迪伦的印象时,霍卡拉对我说,“鲍勃最好的朋友就是鲍勃,
你懂我的意思吧?他人不错,但是他真的很与众不同。”
霍卡拉的印象中迪伦是个急性子。有一次,他和迪伦一起骑摩托车,接近一条铁轨时,
一辆火车从西向东呼啸而过,他们不得不在路边等待。火车刚一开走,不耐烦的迪伦就
登上他那辆哈雷摩托车,向前冲去,这时他才留意到前面还有第二条铁轨,一辆火车正
从东向西开来。
幸好迪伦一个急刹车,在第二条铁轨前停了下来,火车从他身边擦肩而过,迪伦就这样
捡回一条命,否则摇滚乐历史将从此被改写,也没有摇滚乐迷会留意希宾这个小镇。
霍卡拉说他以为迪伦完蛋了,赶紧过去看迪伦,却发现他毫发无损。
“鲍勃,你差点就被撞死了。”霍卡拉当时说。
小齐默曼只是冷静地回答,“没事。”
霍卡拉回忆说,迪伦后来都不再提起这件事,当这事完全不存在。
(希宾高中的历史陈列室里展示着一些和迪伦有关的纪念品,包括1959年届学生的毕业
年册。当时的迪伦说自己要去追随小理查德。)
将近20年后,迪伦出版了一张唱片,其中半张专辑都回到明尼苏达州录音,专辑名字叫
《Blood on the Tracks》,你可以把它翻译为“音轨上的血迹”,也可以把它翻译为
“铁轨上的血迹”。
迪伦在1966年也的确栽在了摩托车上。那年7月,结束欧洲巡演的迪伦回到美国家中,
在纽约州伍德斯托克附近骑摩托车时,车一打滑,被重重地摔了出去,摔断了颈椎骨。
那时迪伦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他拒绝成为抗议民谣代言人,挎上电吉他,重新探寻
摇滚乐的疆域。他是摇滚偶像,却是民谣界的叛徒。摩托车事故后,再次捡回一命的迪
伦过了好一阵隐居生活,8年后才重新展开巡演。
希宾还有迪伦高中时代的女友艾柯·赫尔斯特洛姆(Echo Helstrom)。
人们猜测赫尔斯特洛姆就是迪伦那首《北国姑娘》(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
的主角。他在歌里唱到,“如果你在北国集市旅行,那里狂风呼啸过边境,请代我向那
个人问好,她曾经是我的真爱。”——但人们只能猜测歌里的主角,因为迪伦从来不会
给出明确的解释。
他们两人原来经常在L&B咖啡店约会。
“这里在鲍勃·迪伦生命中非常重要,”希宾的一位当地向导玛丽提高了嗓门说,“这
是他最喜欢逛的地方之一。在(街对面)那边那个角落,有一天晚上,下着雪,罗伯特
·齐默曼在路灯下弹着吉他。他班上一个漂亮的年轻姑娘和她的朋友走过路口,看到了
这个弹吉他的男孩,觉得他挺可爱的。她和她的朋友进了L&B咖啡店,过了一会儿,这
个小伙子也走了进来和她们聊天,从那开始,鲍勃·迪伦和艾柯·赫尔斯特洛姆开始谈
起了恋爱。”
“就在这里!”那位向导又强调了一遍。
赫尔斯特洛姆后来告诉人们,迪伦最喜欢的甜品是奶油樱桃派,玛丽说,尽管赫尔斯特
洛姆的家庭较穷困,而迪伦来自一个境遇不错的中产家庭,可每次买单的都是赫尔斯特
洛姆。这个说法居然在一众迪伦迷间也引起了一阵嘘声。
扬名
迪伦考上明尼苏达双子城大学后,搬到了明尼阿波利斯,两人的恋情也随之告吹。赫尔
斯托洛姆后来搬到加州,成了一名演员。
迪伦在明尼阿波利斯发掘了民谣世界,并正式改名为“鲍勃·迪伦”。在大学不务正业
了一年之后,1961年初,他提着一个行李箱,背着一把吉他,只身前往纽约。
迪伦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最后,到了我该离开明尼阿波利斯的时候了。像希宾一样,
双子城已经变得有点狭小了,在这里你能做的只有那么多。这里的民谣界太过封闭,我
开始觉得这个城市像个泥塘。我想去的地方是纽约……”
(鲍勃·迪伦在2010年霍普农场音乐节(Hop Farm Festival)上演唱)
(鲍勃·迪伦于2004年在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被授予名誉音乐博士学位)
在纽约,迪伦摇身一变,成了名扬世界的歌手。
“由于迪伦再也没有回到这里住,杜鲁斯和希宾的人们的确对迪伦有种复杂的感情。”
和迪伦一样生在杜鲁斯、长在希宾的苏珊·霍洛维兹(Susan Horowitz)告诉我。
一位艺术家在2013年曾试图用众筹的方式在杜鲁斯为迪伦立一座雕像,但最后只筹到了
1万5千美元,连预算的十分之一还不够。有人把此事归结为雕像设计得太丑,但杜鲁斯
人对此并不那么热心也是事实。
迪伦最后一次“公开”出现在希宾,是2004年参加一位远亲的葬礼。当迪伦见到他的中
学英语老师时,英语老师问迪伦,你还记得我吗?迪伦说,“记得,您教给我很多东西
。”
有更多的当地人认出了迪伦。等当地电视台闻风而至时,迪伦早已不见了踪影。
原载: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6/06/160618_culture_bob_dylan_feature
avatar
i*h
2
“彼可取而代之”
还是太史公牛

·霍利眼神接触的时候,鲍勃身后的女孩子们都在(为巴迪·霍利)尖叫。他大概在想
,如果这些女孩可以为他尖叫,她们有一天也可以为我尖叫。”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下面这篇是BBC中文网今年6月在Dylan 75岁生日之后登出的一篇探访记。第一张照片像
: 不像猫王?最后那张照片也很眼熟,想不起来像谁,不过很犹太人。那幅戒备十足的神
: 情和身旁笑容可掬的老头相映成趣。
: 鲍勃·迪伦故乡探秘:传奇诞生之前
: 雷旋 BBC中文网特约记者 发自美国明尼苏达 2016/6/18
: (鲍勃·迪伦在1969年的怀特岛音乐节上)
: 美国著名民俗摇滚传奇鲍勃·迪伦(Bob Dylan)刚刚庆祝了75岁生日。我近日搭上一
: 班长途巴士,探访了明尼苏达州的杜鲁斯和希宾——这两个迪伦当年曾巴不得早点离开
: 的小镇。
: 没有多少游客会来到这两个靠近美加边境的中西部小镇。来这里的人,很可能是为了探

avatar
wh
3
我起先以为那张纸上的字是bob dylan写的,不由嘀咕字体相当幼稚啊……

【在 i***h 的大作中提到】
: “彼可取而代之”
: 还是太史公牛
:
: ·霍利眼神接触的时候,鲍勃身后的女孩子们都在(为巴迪·霍利)尖叫。他大概在想
: ,如果这些女孩可以为他尖叫,她们有一天也可以为我尖叫。”

avatar
n*8
4
才知道他跟 prince 同乡。 有意思。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