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 泰戈尔访华之旅有人欢喜有人忧#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s*n
1 楼
泰戈尔访华之旅有人欢喜有人忧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11-10 09:27:27)
标签: 人文历史 民国轶事 泰戈尔 徐志摩 诗人 分类: 如烟往事
泰戈尔访华之旅有人欢喜有人忧
印度诗人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为东方文化系统中的代表人物,
其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新文化运动时代,很多作品都被译成中文,拥
有很多粉丝,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就是受泰戈尔《新月集》的启迪。
泰戈尔也有着浓浓的中国情结,二十年代曾经两次访华,有意思的是,前后两次访问,
中国文化界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周恩来总理曾说“至今中国人民还以惦念的心情回忆着1924年泰戈尔对中国的访问。”
当年,蔡元培、梁启超以讲学社的名义邀请泰戈尔来华讲学。讲学社是梁启超创办的,
邀请过许多外国著名学者比如杜威,罗素等来华讲学。
泰戈尔访华之旅有人欢喜有人忧
徐志摩回国后一直积极参与梁启超文化复兴的活动,帮助老师处理讲学社的英文事务,
泰戈尔访华这个任务很自然的落在徐志摩肩上,他负责接待,联络,组织。当时,徐志
摩写文《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访问,表达了对泰戈尔的敬仰崇拜。
一九二四年四月十二日,泰戈尔抵达上海,访华团一行五人:梵文学者沈谟汉,画家波
斯,加尔各答史学馆教授纳格社会工作者格林斯,泰戈尔私人秘书姆赫斯特,中国各文
学社团代表以及各大媒体在码头热烈迎接,盛况空前。徐志摩和林徽因陪伴左右,担任
翻译。期间,除了参加上海文化界的各种活动,泰戈尔还游览了杭州,在西湖和灵隐寺
都留下了足迹。北上途径南京时,泰戈尔在东南大学演讲,人棚爆满,座无虚席。
泰戈尔访华之旅有人欢喜有人忧
4月23日,泰戈尔一行乘火车到了北京,梁启超、蔡元培、胡适之、林长民等一大批中
国文化名流为泰戈尔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欢迎仪式。5月8日这天,北京文艺界还为泰戈尔
庆祝63岁生日,送给泰戈尔的生日礼物是19幅中国画和一件瓷器,他还获得了一个有意
义的中文名字“竺震旦”。
在此期间,徐志摩和泰戈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泰戈尔后来在写给徐志摩的信中说:“
从旅行的日子里所获得的回忆日夕萦绕心头,而我在中国所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中,你
的友谊是其中之一。”
泰戈尔访华之旅有人欢喜有人忧
这次访华,泰戈尔有段精彩演讲:“今天我们集会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象征着人类的和
平、安康和丰足……当你们的国家为着那未来的前途,站立起来,表达自己民族的精神
,我们大家将分享那未来前途的愉快。”
泰戈尔的到来,得到新月派的狂热追捧,新月派大多为海归,外语都棒,对泰戈尔作品
,能够具体细微的欣赏品味,但是对于只读译文的作者来说,就有了不同的阅读落差。
和作品一样,同一个泰戈尔,在中国知识分子里所引起的反响,也有了另外一种情况。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反对泰戈尔活动,陈独秀甚至谩骂“泰戈尔在北京乱吠了一阵”,还
先后用本名和笔名撰文20多篇,其中一篇甚至题为《泰戈尔是一个什么东西!》。要知
道,早在1915年10月,可是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刊登了《吉檀迦利》中自拟题名为《
圣歌》的四首译诗,由此拉开中国翻译泰戈尔诗歌的序幕。
泰戈尔访华之旅有人欢喜有人忧
鲁迅在他的《坟·论照相之类》一文里说:“印度的诗圣泰戈尔先生光临中国之际,像
一大瓶好香水似地很熏上了几位先生们以文气和玄气……待到这位老诗人改姓换名,化
为‘竺震旦’,离开了近于他的理想境界的这震旦之后,震旦诗贤头上的印度帽也不大
看见了……”
郭沫若也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翻译泰戈尔诗歌的先行者之一,泰戈尔访华后,郭沫若在
《泰戈尔来华的我见》写:“‘梵’的现实,‘我’的尊严,‘爱’的福音,这可以说
是泰戈尔的思想的全部”,而“世界不到经济制度改革之后,一切什么梵的现实,我的
尊严,爱的福音,只可以作为有产有闲阶级的吗啡、椰子酒,无产阶级的人是只好永流
一身的血汗。”
泰戈尔访华之旅有人欢喜有人忧
泰戈尔来华之前,中国文化界欢呼沸腾,有所期待,但等到泰戈尔抵华后,部分人则讳
莫如深,让诗人的中国之行蒙上了难以言说的阴影。
新月派个性张扬,为鲁迅、郭沫若等人所不欣赏,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思想裂变,
西潮涌动,中国新文学界注重西方思想,泰戈尔的东方情思,泰戈尔宣讲的博爱、宽恕
、和平可能与时政不符,与某些知识分子的追求存在一定的距离,本来在文字上就不太
认同,思想观念又不同,所以当时一些作家反对泰戈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泰戈尔访华之旅有人欢喜有人忧
1929年,泰戈尔去美国和日本讲学,顺便到上海看望徐志摩和陆小曼。徐志摩夫妇在位
于福煦路六一三号的别墅中特意为泰戈尔精心准备了印度式的客房。返程的时候,徐志
摩又把泰戈尔接到家中休养了几日,这一次的到来悄无声息,和第一次家喻户晓的隆重
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因为有了之前的诸多不愉快,泰戈尔希望“这次决不要像上次在北
京时那样弄得大家都知道,到处去演讲,静悄悄地在家住几天,做一个朋友的私访,大
家谈谈家常,亲亲热热的像一家人,愈随便愈好。”当时,在码头迎接的,徐志摩只邀
请了好友郁达夫,与其说是访华,不如说是访旧友。泰戈尔和徐志摩,两位浪漫主义诗
人,虽不同根,但文化根源相连,所以彼此相知,相通,相惜。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泰戈尔的访华之旅,有人欢喜有人忧,耐人寻味。
标签: 人文历史 民国轶事 泰戈尔 徐志摩 诗人 分类: 如烟往事
泰戈尔访华之旅有人欢喜有人忧
印度诗人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为东方文化系统中的代表人物,
其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新文化运动时代,很多作品都被译成中文,拥
有很多粉丝,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就是受泰戈尔《新月集》的启迪。
泰戈尔也有着浓浓的中国情结,二十年代曾经两次访华,有意思的是,前后两次访问,
中国文化界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周恩来总理曾说“至今中国人民还以惦念的心情回忆着1924年泰戈尔对中国的访问。”
当年,蔡元培、梁启超以讲学社的名义邀请泰戈尔来华讲学。讲学社是梁启超创办的,
邀请过许多外国著名学者比如杜威,罗素等来华讲学。
泰戈尔访华之旅有人欢喜有人忧
徐志摩回国后一直积极参与梁启超文化复兴的活动,帮助老师处理讲学社的英文事务,
泰戈尔访华这个任务很自然的落在徐志摩肩上,他负责接待,联络,组织。当时,徐志
摩写文《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访问,表达了对泰戈尔的敬仰崇拜。
一九二四年四月十二日,泰戈尔抵达上海,访华团一行五人:梵文学者沈谟汉,画家波
斯,加尔各答史学馆教授纳格社会工作者格林斯,泰戈尔私人秘书姆赫斯特,中国各文
学社团代表以及各大媒体在码头热烈迎接,盛况空前。徐志摩和林徽因陪伴左右,担任
翻译。期间,除了参加上海文化界的各种活动,泰戈尔还游览了杭州,在西湖和灵隐寺
都留下了足迹。北上途径南京时,泰戈尔在东南大学演讲,人棚爆满,座无虚席。
泰戈尔访华之旅有人欢喜有人忧
4月23日,泰戈尔一行乘火车到了北京,梁启超、蔡元培、胡适之、林长民等一大批中
国文化名流为泰戈尔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欢迎仪式。5月8日这天,北京文艺界还为泰戈尔
庆祝63岁生日,送给泰戈尔的生日礼物是19幅中国画和一件瓷器,他还获得了一个有意
义的中文名字“竺震旦”。
在此期间,徐志摩和泰戈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泰戈尔后来在写给徐志摩的信中说:“
从旅行的日子里所获得的回忆日夕萦绕心头,而我在中国所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中,你
的友谊是其中之一。”
泰戈尔访华之旅有人欢喜有人忧
这次访华,泰戈尔有段精彩演讲:“今天我们集会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象征着人类的和
平、安康和丰足……当你们的国家为着那未来的前途,站立起来,表达自己民族的精神
,我们大家将分享那未来前途的愉快。”
泰戈尔的到来,得到新月派的狂热追捧,新月派大多为海归,外语都棒,对泰戈尔作品
,能够具体细微的欣赏品味,但是对于只读译文的作者来说,就有了不同的阅读落差。
和作品一样,同一个泰戈尔,在中国知识分子里所引起的反响,也有了另外一种情况。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反对泰戈尔活动,陈独秀甚至谩骂“泰戈尔在北京乱吠了一阵”,还
先后用本名和笔名撰文20多篇,其中一篇甚至题为《泰戈尔是一个什么东西!》。要知
道,早在1915年10月,可是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刊登了《吉檀迦利》中自拟题名为《
圣歌》的四首译诗,由此拉开中国翻译泰戈尔诗歌的序幕。
泰戈尔访华之旅有人欢喜有人忧
鲁迅在他的《坟·论照相之类》一文里说:“印度的诗圣泰戈尔先生光临中国之际,像
一大瓶好香水似地很熏上了几位先生们以文气和玄气……待到这位老诗人改姓换名,化
为‘竺震旦’,离开了近于他的理想境界的这震旦之后,震旦诗贤头上的印度帽也不大
看见了……”
郭沫若也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翻译泰戈尔诗歌的先行者之一,泰戈尔访华后,郭沫若在
《泰戈尔来华的我见》写:“‘梵’的现实,‘我’的尊严,‘爱’的福音,这可以说
是泰戈尔的思想的全部”,而“世界不到经济制度改革之后,一切什么梵的现实,我的
尊严,爱的福音,只可以作为有产有闲阶级的吗啡、椰子酒,无产阶级的人是只好永流
一身的血汗。”
泰戈尔访华之旅有人欢喜有人忧
泰戈尔来华之前,中国文化界欢呼沸腾,有所期待,但等到泰戈尔抵华后,部分人则讳
莫如深,让诗人的中国之行蒙上了难以言说的阴影。
新月派个性张扬,为鲁迅、郭沫若等人所不欣赏,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思想裂变,
西潮涌动,中国新文学界注重西方思想,泰戈尔的东方情思,泰戈尔宣讲的博爱、宽恕
、和平可能与时政不符,与某些知识分子的追求存在一定的距离,本来在文字上就不太
认同,思想观念又不同,所以当时一些作家反对泰戈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泰戈尔访华之旅有人欢喜有人忧
1929年,泰戈尔去美国和日本讲学,顺便到上海看望徐志摩和陆小曼。徐志摩夫妇在位
于福煦路六一三号的别墅中特意为泰戈尔精心准备了印度式的客房。返程的时候,徐志
摩又把泰戈尔接到家中休养了几日,这一次的到来悄无声息,和第一次家喻户晓的隆重
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因为有了之前的诸多不愉快,泰戈尔希望“这次决不要像上次在北
京时那样弄得大家都知道,到处去演讲,静悄悄地在家住几天,做一个朋友的私访,大
家谈谈家常,亲亲热热的像一家人,愈随便愈好。”当时,在码头迎接的,徐志摩只邀
请了好友郁达夫,与其说是访华,不如说是访旧友。泰戈尔和徐志摩,两位浪漫主义诗
人,虽不同根,但文化根源相连,所以彼此相知,相通,相惜。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泰戈尔的访华之旅,有人欢喜有人忧,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