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谈读书; 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读书? zz#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x*i
1 楼
饶毅谈读书
http://china.caixin.com/2016-06-03/100950900.html
我们写《辛酸与荣耀》这本书有多个原因,其中一个是无论海内还是海外的华人,
读书都相对较少。另一个是科学还没有稳定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用实际
行动,自己写书来弥补这两个问题。
我成人阶段大部分时间在美国生活,回到中国九年多,我能找到的、有内涵的读物
绝大部分仍然是英文。我们华人是表面上、口头上念念不忘读书,但恐怕实际上读书量
很低。如果以实际读书量除以号称的重要性作为指数,我们可能是全世界读/称比最低
的民族。
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读书。我们有很悠久的文化传统,包括从文字、印刷到对读书概
念的认同。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仔细观察一下,今天的海内外华裔成人有多少人在读
真正的书?读真正的书的比例很低。
首先是很多人在成年以后不读书,也就是说当不再有考试需求的时候,超过一半以
上,也许超过60%以上的中国人不读书了。
当然还有一些人读书,但读的是专业有关的书。有些行业,尤其是部分科技行业是
得一直读下去的,像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得读科学文献。科学文献以科学杂志为主要形
式,月刊、半月刊、周刊,因为职业的原因不得不读,这也是一种读书。广义来讲这确
实是读了书,但狭义来看这是在看工具书。看工具书和吃药的时候看说明书可能差不多
,没有人认为读吃药的说明书叫读书。读本职业的工具书算不算读书呢?你说算读书也
有道理,说不算也有道理。
有少数人读超出本专业的书,包括其他专业以及思想、文化的书。中国学文科的人
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成年以后还读书,而且读得相当多。其中少部分读英文书,也
读得很多。但是你如果去查理工科的人,会发现大部分人除了专业杂志以外,其他的书
读得很少。
这里有个问题,读小说算不算读书?在几十年前,小学毕业就算有文化、初中毕业
都算知识分子的时代,读小说就算读书。现在可能很多人认为读小说不能算读书。所以
如给我爹一辈的很多专业人士出示你读小说的清单,他肯定认为你浪费时间、游手好闲
,是否说你是不肖子孙则取决于他是否关心你。读什么书才算读书?这是一个很有趣的
问题,与你的志向、家庭背景和社会状态都有关系。
中文以外我只会英文,所以我只能读英文书。英文的各种文化书籍和文化杂志,在
广度和深度上都明显超出中文书。当然不是说读中文书只能变傻瓜,但要变一个很聪明
的人,只有极少的学科靠中文书可以,大部分的学科只读中文都可能造成重大的知识缺
陷。至于是否会导致智力缺陷,可以再讨论。
目前中文的好书很少,即使不是华人读书相对少的唯一原因,也是重要原因。
与其担心华人不读书,不如积极提供解决办法。所以,我们努力写一本好的书。
我们这本书,既有历史、也有人物,既有科学、也有文化,既有成功、也有失败,
而且还有中国第一个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作为基线。
我们三位作者不是记者,写作更不是八卦猎奇。我们选择重要的问题,严谨地进行
调查、研究、分析、推理。我听过不同的人讲青蒿素,包括很受尊重的周光召先生,他
很惜才,关心多个学科。他十几年前提过其中部分背景,包括1996年他坚持要给青蒿素
发奖。周光召先生现在还在病床上,我们的科学史工作实际上是延续他的工作。
我们还坚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我们一定是实事求是地搞清楚历史。我们
开始做的时候,大部分当事人都活着,既然活着,我们就有办法搞清楚事实,而不担心
因为争议而有偏见。为了做到不偏不倚,我坚持在整个过程中不见当事人,另一位作者
黎润红一定得去见,才能拿到一部分口述史资料。我们也查档案。其中军事科学院那部
分档案其实已经过了保密期,但解密之后没有人来看,我们是第一批。黎润红的口述史
做得很好,互相印证,而不同的意见也得到反映和记录。
在我们之前参与青蒿素工作的人都写过书,各持不同意见,甚至有些观点是针锋相
对的。但是现在包括这些人都认为我们写得最客观公正。当然不可能所有人意见都一致
,但我们把不同意见记录下来,请读者自己判断。
我们从开始就想到了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其他类型的书,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书不仅争议很大,而且个人品位也不同。
科学史方面,中文有关爱因斯坦、牛顿的书全是直接或间接翻译过来的。所以很难找到
比《辛酸与荣耀》更好的科学史中文书。
透过我们的书,看到人生,父母买了它给孩子看,影响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透过我们的书,看到事业,恋爱的人买了它送对方,提供郑重讨论的起点。
如果你实在不读书,可以买几本作为礼物送人或放在书架上。
我认为书是最重要的家具,你可以买各种各样的家具,都比书贵很多,再漂亮的家
具也是工具,不能影响人生。书不一样,它潜在的作用也很大,这本书你不看,你放在
书架上,你的孩子或者亲戚朋友的孩子,甚至以后你的孙子说不定偷偷看了一下。这本
书在你家书架摆50年,哪怕只有两个小孩子受了影响,这种影响也会出人意料。
这本书里面讲了相当多的科学和中国。我们推出这本书问心无愧,可以称为对中国
文化的贡献。我以前写过很多文章,出过《饶议科学1》《饶议科学2》等书。可能有些
闪烁的想法,但那两本书是不成体系,属于杂文式的。而现在这本书有头有尾地讲一个
核心问题,而且有我们在科学史上有原创性的材料、原创性的写法。我希望你们一传百
、百传万,喜欢读书的海内外华人人手一册。
**
演讲 | 饶毅(《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整理 | 程莉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
、人文、思想
http://china.caixin.com/2016-06-03/100950900.html
我们写《辛酸与荣耀》这本书有多个原因,其中一个是无论海内还是海外的华人,
读书都相对较少。另一个是科学还没有稳定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用实际
行动,自己写书来弥补这两个问题。
我成人阶段大部分时间在美国生活,回到中国九年多,我能找到的、有内涵的读物
绝大部分仍然是英文。我们华人是表面上、口头上念念不忘读书,但恐怕实际上读书量
很低。如果以实际读书量除以号称的重要性作为指数,我们可能是全世界读/称比最低
的民族。
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读书。我们有很悠久的文化传统,包括从文字、印刷到对读书概
念的认同。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仔细观察一下,今天的海内外华裔成人有多少人在读
真正的书?读真正的书的比例很低。
首先是很多人在成年以后不读书,也就是说当不再有考试需求的时候,超过一半以
上,也许超过60%以上的中国人不读书了。
当然还有一些人读书,但读的是专业有关的书。有些行业,尤其是部分科技行业是
得一直读下去的,像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得读科学文献。科学文献以科学杂志为主要形
式,月刊、半月刊、周刊,因为职业的原因不得不读,这也是一种读书。广义来讲这确
实是读了书,但狭义来看这是在看工具书。看工具书和吃药的时候看说明书可能差不多
,没有人认为读吃药的说明书叫读书。读本职业的工具书算不算读书呢?你说算读书也
有道理,说不算也有道理。
有少数人读超出本专业的书,包括其他专业以及思想、文化的书。中国学文科的人
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成年以后还读书,而且读得相当多。其中少部分读英文书,也
读得很多。但是你如果去查理工科的人,会发现大部分人除了专业杂志以外,其他的书
读得很少。
这里有个问题,读小说算不算读书?在几十年前,小学毕业就算有文化、初中毕业
都算知识分子的时代,读小说就算读书。现在可能很多人认为读小说不能算读书。所以
如给我爹一辈的很多专业人士出示你读小说的清单,他肯定认为你浪费时间、游手好闲
,是否说你是不肖子孙则取决于他是否关心你。读什么书才算读书?这是一个很有趣的
问题,与你的志向、家庭背景和社会状态都有关系。
中文以外我只会英文,所以我只能读英文书。英文的各种文化书籍和文化杂志,在
广度和深度上都明显超出中文书。当然不是说读中文书只能变傻瓜,但要变一个很聪明
的人,只有极少的学科靠中文书可以,大部分的学科只读中文都可能造成重大的知识缺
陷。至于是否会导致智力缺陷,可以再讨论。
目前中文的好书很少,即使不是华人读书相对少的唯一原因,也是重要原因。
与其担心华人不读书,不如积极提供解决办法。所以,我们努力写一本好的书。
我们这本书,既有历史、也有人物,既有科学、也有文化,既有成功、也有失败,
而且还有中国第一个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作为基线。
我们三位作者不是记者,写作更不是八卦猎奇。我们选择重要的问题,严谨地进行
调查、研究、分析、推理。我听过不同的人讲青蒿素,包括很受尊重的周光召先生,他
很惜才,关心多个学科。他十几年前提过其中部分背景,包括1996年他坚持要给青蒿素
发奖。周光召先生现在还在病床上,我们的科学史工作实际上是延续他的工作。
我们还坚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我们一定是实事求是地搞清楚历史。我们
开始做的时候,大部分当事人都活着,既然活着,我们就有办法搞清楚事实,而不担心
因为争议而有偏见。为了做到不偏不倚,我坚持在整个过程中不见当事人,另一位作者
黎润红一定得去见,才能拿到一部分口述史资料。我们也查档案。其中军事科学院那部
分档案其实已经过了保密期,但解密之后没有人来看,我们是第一批。黎润红的口述史
做得很好,互相印证,而不同的意见也得到反映和记录。
在我们之前参与青蒿素工作的人都写过书,各持不同意见,甚至有些观点是针锋相
对的。但是现在包括这些人都认为我们写得最客观公正。当然不可能所有人意见都一致
,但我们把不同意见记录下来,请读者自己判断。
我们从开始就想到了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其他类型的书,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书不仅争议很大,而且个人品位也不同。
科学史方面,中文有关爱因斯坦、牛顿的书全是直接或间接翻译过来的。所以很难找到
比《辛酸与荣耀》更好的科学史中文书。
透过我们的书,看到人生,父母买了它给孩子看,影响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透过我们的书,看到事业,恋爱的人买了它送对方,提供郑重讨论的起点。
如果你实在不读书,可以买几本作为礼物送人或放在书架上。
我认为书是最重要的家具,你可以买各种各样的家具,都比书贵很多,再漂亮的家
具也是工具,不能影响人生。书不一样,它潜在的作用也很大,这本书你不看,你放在
书架上,你的孩子或者亲戚朋友的孩子,甚至以后你的孙子说不定偷偷看了一下。这本
书在你家书架摆50年,哪怕只有两个小孩子受了影响,这种影响也会出人意料。
这本书里面讲了相当多的科学和中国。我们推出这本书问心无愧,可以称为对中国
文化的贡献。我以前写过很多文章,出过《饶议科学1》《饶议科学2》等书。可能有些
闪烁的想法,但那两本书是不成体系,属于杂文式的。而现在这本书有头有尾地讲一个
核心问题,而且有我们在科学史上有原创性的材料、原创性的写法。我希望你们一传百
、百传万,喜欢读书的海内外华人人手一册。
**
演讲 | 饶毅(《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整理 | 程莉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
、人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