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饶毅谈读书; 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读书? zz
avatar
饶毅谈读书; 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读书? zz#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x*i
1
饶毅谈读书
http://china.caixin.com/2016-06-03/100950900.html
我们写《辛酸与荣耀》这本书有多个原因,其中一个是无论海内还是海外的华人,
读书都相对较少。另一个是科学还没有稳定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用实际
行动,自己写书来弥补这两个问题。
我成人阶段大部分时间在美国生活,回到中国九年多,我能找到的、有内涵的读物
绝大部分仍然是英文。我们华人是表面上、口头上念念不忘读书,但恐怕实际上读书量
很低。如果以实际读书量除以号称的重要性作为指数,我们可能是全世界读/称比最低
的民族。
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读书。我们有很悠久的文化传统,包括从文字、印刷到对读书概
念的认同。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仔细观察一下,今天的海内外华裔成人有多少人在读
真正的书?读真正的书的比例很低。
首先是很多人在成年以后不读书,也就是说当不再有考试需求的时候,超过一半以
上,也许超过60%以上的中国人不读书了。
当然还有一些人读书,但读的是专业有关的书。有些行业,尤其是部分科技行业是
得一直读下去的,像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得读科学文献。科学文献以科学杂志为主要形
式,月刊、半月刊、周刊,因为职业的原因不得不读,这也是一种读书。广义来讲这确
实是读了书,但狭义来看这是在看工具书。看工具书和吃药的时候看说明书可能差不多
,没有人认为读吃药的说明书叫读书。读本职业的工具书算不算读书呢?你说算读书也
有道理,说不算也有道理。
有少数人读超出本专业的书,包括其他专业以及思想、文化的书。中国学文科的人
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成年以后还读书,而且读得相当多。其中少部分读英文书,也
读得很多。但是你如果去查理工科的人,会发现大部分人除了专业杂志以外,其他的书
读得很少。
这里有个问题,读小说算不算读书?在几十年前,小学毕业就算有文化、初中毕业
都算知识分子的时代,读小说就算读书。现在可能很多人认为读小说不能算读书。所以
如给我爹一辈的很多专业人士出示你读小说的清单,他肯定认为你浪费时间、游手好闲
,是否说你是不肖子孙则取决于他是否关心你。读什么书才算读书?这是一个很有趣的
问题,与你的志向、家庭背景和社会状态都有关系。
中文以外我只会英文,所以我只能读英文书。英文的各种文化书籍和文化杂志,在
广度和深度上都明显超出中文书。当然不是说读中文书只能变傻瓜,但要变一个很聪明
的人,只有极少的学科靠中文书可以,大部分的学科只读中文都可能造成重大的知识缺
陷。至于是否会导致智力缺陷,可以再讨论。
目前中文的好书很少,即使不是华人读书相对少的唯一原因,也是重要原因。
与其担心华人不读书,不如积极提供解决办法。所以,我们努力写一本好的书。
我们这本书,既有历史、也有人物,既有科学、也有文化,既有成功、也有失败,
而且还有中国第一个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作为基线。
我们三位作者不是记者,写作更不是八卦猎奇。我们选择重要的问题,严谨地进行
调查、研究、分析、推理。我听过不同的人讲青蒿素,包括很受尊重的周光召先生,他
很惜才,关心多个学科。他十几年前提过其中部分背景,包括1996年他坚持要给青蒿素
发奖。周光召先生现在还在病床上,我们的科学史工作实际上是延续他的工作。
我们还坚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我们一定是实事求是地搞清楚历史。我们
开始做的时候,大部分当事人都活着,既然活着,我们就有办法搞清楚事实,而不担心
因为争议而有偏见。为了做到不偏不倚,我坚持在整个过程中不见当事人,另一位作者
黎润红一定得去见,才能拿到一部分口述史资料。我们也查档案。其中军事科学院那部
分档案其实已经过了保密期,但解密之后没有人来看,我们是第一批。黎润红的口述史
做得很好,互相印证,而不同的意见也得到反映和记录。
在我们之前参与青蒿素工作的人都写过书,各持不同意见,甚至有些观点是针锋相
对的。但是现在包括这些人都认为我们写得最客观公正。当然不可能所有人意见都一致
,但我们把不同意见记录下来,请读者自己判断。
我们从开始就想到了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其他类型的书,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书不仅争议很大,而且个人品位也不同。
科学史方面,中文有关爱因斯坦、牛顿的书全是直接或间接翻译过来的。所以很难找到
比《辛酸与荣耀》更好的科学史中文书。
透过我们的书,看到人生,父母买了它给孩子看,影响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透过我们的书,看到事业,恋爱的人买了它送对方,提供郑重讨论的起点。
如果你实在不读书,可以买几本作为礼物送人或放在书架上。
我认为书是最重要的家具,你可以买各种各样的家具,都比书贵很多,再漂亮的家
具也是工具,不能影响人生。书不一样,它潜在的作用也很大,这本书你不看,你放在
书架上,你的孩子或者亲戚朋友的孩子,甚至以后你的孙子说不定偷偷看了一下。这本
书在你家书架摆50年,哪怕只有两个小孩子受了影响,这种影响也会出人意料。
这本书里面讲了相当多的科学和中国。我们推出这本书问心无愧,可以称为对中国
文化的贡献。我以前写过很多文章,出过《饶议科学1》《饶议科学2》等书。可能有些
闪烁的想法,但那两本书是不成体系,属于杂文式的。而现在这本书有头有尾地讲一个
核心问题,而且有我们在科学史上有原创性的材料、原创性的写法。我希望你们一传百
、百传万,喜欢读书的海内外华人人手一册。
**
演讲 | 饶毅(《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整理 | 程莉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
、人文、思想
avatar
x*i
2
北京大学饶毅教授: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读书?
http://www.sohu.com/a/115693285_101025
“如果凭文字功底,我比大部分中国人差,与中国文科毕业的人比,我差得很远,不信
仔细看看我遣词造句非常局限,因为我的中文词汇量不到现在小学五年级,而我吸收了
后来接触的创新思维,把小学五年级的水平发挥好,不是靠语言文字本身。”
**
文 | 饶毅
如今,有些家长在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不要引进西方的方法,二是
有些孩子要不要送到西方去进行教育,比如到美国或英国去接受学校教育。这些问题都
与中美教育的差异有关。
年龄太小不宜出国读书
我不主张国内家长送小学生、中学生去国外读书。主要原因在于,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
程和家庭的关系、和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密切相关,与家庭分离对他一生会有很大的影
响。
我见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我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任教之初,曾有一位中国外交官的儿子在
那里读书,他在比较小的时候就被送到美国去,举目无亲,不能排除孤独对他的影响。
他后来生了病,不是学业问题,回国探亲时自杀了。要考虑到家庭的温暖对孩子的一生
很重要。家长能够不受孤独的影响不代表孩子也可以,每个人不同。
除此之外,当然还要考虑教育的方式。美国和中国的教育当然有差别,但这些差别并不
能简单概括为“美国的教育对所有的孩子好,中国的教育对所有的孩子差”,甚至反过
来讲也不对。
实际目前来说,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比中国普遍要好,但中国有些机构,比如北大、清华
等高校的某些学科,可能也不错。
至于大学里的有些学科,是美国好还是中国好?可能美国好的要稍微多点,但也不是特
别多,中国有些大学有些学科明显比美国大学的同样学科的教育更好。但中小学教育方
面,两国差别很大,不过也不是简单的谁好谁差。
不分科教育的美国中小学
在美国的很多小学,同一位老师教英文也教数学。其实,不同老师的特长不一样,当他
跨学科教学时,会影响有些学科的教学。一般来说,美国中小学老师的数学、物理、化
学、生物等理科课程,不如中国——要强调的是,这种比较建立在中美两国的同等学区
、同类学校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中国的中小学,理科的教育其实普遍比美国的好。我儿子前后在北大附中和
芝加哥的公立中学读书。
在芝加哥公立中学时,他发现,这里比北大附中差得太远了,所以他有时候不愿意上课
,认为还不如自己在网上学习,或者是自己拿本书看一下。他怀疑有些美国老师都没有
搞懂要讲的内容。
对一般人来说,中国的教育模式可以为自己打下比较好的理科基础,当然这也有缺点—
—当你的孩子理科就是很差,文科比较好的时候,如果逼着他学理科,他就会觉得心情
很压抑,会怀疑理科学不好是不是意味着自己笨,所以会造成心理压力。
我们其实希望社会、学校、家长都弄清楚,不同的人有不同特点,并不是说谁笨谁聪明
,也不是说理科很好就是聪明,文科很好就是笨。虽然我偶尔也想这样说,可是我只是
开玩笑,并相信这种玩笑是不对的。文科好的也是认知能力强,理科好的是另外一种认
知能力强。
分析、批判与思维教育的缺失
我们的中文教学,对应美国的英文教学。实际上,我们的中文教学比美国的英文教学要
差,可能普遍差很远。
原因在于,我们的中文教学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和表达,而英文教学在语言文字基础上
,要教分析、批判、和创新。后几个层面,在中文里面极少作为课程内容。
中文的考试,是理解文字、总结内容、举一反三,而不对文章进行分析、批判,更不谈
在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思考怎么写得更好、更有创意。
我在想,为什么2015年我在北大毕业典礼的致辞会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其实我的语文很
差,但我写毕业典礼的致辞时专门想过如何有创意,在模式上与众不同,而在内容上又
一定要真情实意。
如果凭文字功底,我比大部分中国人差,与中国文科毕业的人比,我差得很远,不信仔
细看看我遣词造句非常局限,因为我的中文词汇量不到现在小学五年级,而我吸收了后
来接触的创新思维,把小学五年级的水平发挥好,不是靠语言文字本身。
我需要分析:以前的中文毕业典礼致辞都是学美国人的讲故事,美国人讲故事有其道理
,但也因为英文不适合写排比,可能在诗歌和平时一般文章之间很少有其他模式,而中
文应该有多种表达方式,我用的排比句,不是诗歌,但用了中文的一个优势。
事实上我本来准备了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到最后无法用英文版,因为完全不能与中文
版相比。而在内容上,我也放弃了讲故事,而是用一个概念,一个中国很多人会有共鸣
的概念,这是在批判了已有的致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而不是模仿其他中文和英文的毕
业典礼致辞。
其实每年有很多毕业典礼致辞,我要给的致辞,就是希望不一样,而且更好。如果这样
的教育在中国的中学就被提醒,而不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教学,恐怕很多中国的中学生都
比我写得好。
美国的中学教育,对孩子早期形成批判精神,养成理智的辩论的良好习惯,提倡创造性
,都有帮助。
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法,当然是中国的理科教育和美国的文科教育相结合,当然这也不是
很容易。文科中所教的分析批判,当然在理科里面其实有一部分,但在中国可能没有很
好地强调。
在文科里面教批评和创造,中国中学生就能够得到相当大的促进,但如果是在大学研究
生期间教,虽然晚了一点,也能学会。所以,不是说中学、小学没有学,大学、研究生
就不能学,而是说中小学时期能很快学会。
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研究生补的这部分内容有效——因为中学期间学的分析和批判,
如果知识积累、教育背景比较少,其实也无法较好地运用分析、批判和创造。
年轻时不妨多学点理科
通过以上比较,我希望老师或者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长来分析,需不需要在这
个时候给他补一补缺陷。
另外,家长如果准备在中小学阶段送孩子出国的话,应该考虑到, 他如果是理科很强
的学生,到了海外,他的理科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性,也可能比在中国低很多,而不
是高很多。
在这里,我还要加一个我个人的“偏见”,当然,我必须强调,这是一个“偏见”:我
认为,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学好理科的话,那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学点理科。
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不学很多文科的话,到晚一点还能学,这是我自己的偏见,我自
己所做的一些工作中,有与历史和文科相关的,我以前并没有学过这一方面,但感到年
纪大了也能学会。
而如果先学文,以后再想学理,困难恐怕相当大,但有过这样的人。著名的当代物理学
家、普林斯顿大学的Witten教授大学时学历史,后来他研究物理,数学非常好。这样的
例子很少有,多数人先学文科再学理科会比较困难。
那么,如果孩子不出国,在中国读中小学,能不能培养创造力呢?
我觉得,在这方面,可能学校能做的比较少,因为学校有比较大的压力,要保证学生升
学(和有其他限制)。但家长可以做,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些文科的作品,包括中
文的古文,或者是现代文,甚至是鲁迅的文章。
家长可以把文章拎出来与孩子一起讨论,分析甚至反驳、批判鲁迅的观点,而提出哪些
文章可以怎么写得更好,哪些想法还需要考虑其他方面,鼓励孩子在批评的基础上提出
更好的想法、写法。
培养创造性与理性讨论
除了分析和批判以外,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的,需要家长注重对孩子的培养。
家长如果在平时经常注意小孩子观察的事物,让他们对看到的事物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
,甚至做一些课题,就可以鼓励孩子的创造性。
家长甚至可以就近送孩子到大学研究所,或者是一些工作单位,让他去参加活动,让他
培养创造性,让他参与,看看决策是怎样做出的。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强调
——批判性不仅仅是批评别人,而是说也要批评自己,另外还要懂得理智地讨论。
我们中小学缺乏批判性的训练,其实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不仅是不互相批评,而有一个更
大的问题,那就是一批评起来就没有理智。这也是美国中小学教批评和讨论时,为何一
定要教如何理性讨论的原因。
理性讨论的过程,对于建设一个真正理性而又真正和谐而不是压制的社会,是非常重要
的。这一部分,我其实很希望中国的中小学校长、中小学老师,到外国去学一些,然后
把这些可以用的东西用到中国来,建设性地批评和理智地讨论,对增加我们社会的向心
力会有很大帮助。
结语
我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教育也是很有趣的,因为我在看小孩,也在看
学生的情况下,发现不同学生的特长。作为家长、同时作为老师去发现问题,本身就是
一个很有趣的过程,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关心教育的过程中,也把它作为一项乐趣。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