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端午节用屈原的诗,纪念屈原 (转载)
avatar
端午节用屈原的诗,纪念屈原 (转载)#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s*t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ansudaoist (三俗道),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端午节用屈原的诗,纪念屈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6 22:10:35 2019, 美东)
《道诗解码道德经-乌鸦子译注》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为“道”的人),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微妙玄通, 高深莫测)。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正因为高深莫测, 我尽力描述):
豫兮若冬涉川(谨慎,如寒冬过河),
犹兮若畏四邻(犹豫,如惧怕邻里),
俨yǎn兮其若客(客气,如出外做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涣散呆萌,如要融化的冰),
敦dūn兮其若朴(敦厚朴实如一块木头),
旷兮其若谷(旷达开阔如山谷),
浑兮其若浊(浑浊晦暗如脏水)。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谁能将浊水净化静等它徐徐沉淀呢)?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安然感悟长久动荡以后生机呢)?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道”的人不会自满地先入为主),
夫唯不盈 故能敝而新成(正因为他不会自满地先入为主,才能不断纠错,取得新的
成就)。
注释:《道德经》是2500年前历史学的集大成者。 这一章是作者作为历史专业人士,
写给历史学前辈的赞歌。 时间空间跨度大,历史学追求透视因果逻辑。故而学者必须
让历史数据沉淀,力求纠错;忌教条偏见先入为主。
楚辞:遂古之初 谁传道之?上下未形 何由考之?。。。-屈原《天问》
诗注:《道德经》为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作品。 上百年后战国末期屈原的时代,《道
德经》已经传遍华夏。以后的两千年,不断有《道德经》出土,很多在原楚国地域,可
见其影响之大。《道德经》务实求真的态度,自主自由的人格,也造就了屈原。《道德
经》的诞生和传播,与先秦的楚国有很多渊源。 传说《道德经》作者生于陈国(后来
被楚国吞并),现传的版本也有楚辞标点“兮”。 先秦的齐赵韩魏等战国七雄大多曾
积极实践《道德经》治国。可以说,道德经的语言思想深入先秦文学和政治。
《道诗解码道德经-乌鸦子译注》第二十一章 自古及今
孔德之容 唯道是从(要窥视”德“的形状, 只有符合大道)。
道之为物 唯恍唯惚(道对于事物的影响,似乎只有恍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惚惚恍恍啊, 其中有形态);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恍恍惚惚啊, 其中有物);
窈yǎo兮冥兮 其中有精(深远幽谧, 其中有精华)。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其精华很真实, 其中有可信的真理)。
自今及古 其名不去(从古至今的历史中,“道”是永恒),
以说众甫fǔ(用它可以了解万物万事之父)。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万物之父如此呢)?
以此(就是这样的):
注释: 这一段呼应第一章。 历史的因果,“道”的运行不在表面;需要科学方法可
以证明。
楚辞: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夫垠;
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一气孔神兮,于中夜存;
虚以待之存,无以为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 屈原《远游》
《道诗解码道德经-乌鸦子译注》第五十三章 民好径
使我介然有知(自从我稍微入门以后),
行于大道 唯施是畏(行于大道,就知道避免邪路)。
大道甚夷 而民好径(大道很平坦,而多数人却热爱走捷径)。
朝甚除 田甚芜(朝廷很繁华,农田很荒芜),
仓甚虚(仓库很空虚)。
服文彩 带利剑(贵族身穿华服,腰佩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厌弃美食,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 非道也(这就是大盗的夸耀, 不是道啊)。
注释:民好径,贫富悬殊。 就是第五十章提到的“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以其
生生之厚”。
楚辞: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 屈原《离骚》
诗注:老子《道德经》通篇不点名。屈原却点名注释,尧、舜(古贤君),桀、纣(亡
国君)。虽然同为《道》系,屈原风格和老子风格并不一样。
《道诗解码道德经-乌鸦子译注》第三十章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辅佐的人主),
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不以武力强行征服天下, 这样办事容易成功)。
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因为军队驻扎过的地方,荆棘将会丛生)。
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战争即使已经结束,必然有灾害凶年)。
善者果而己 不敢以取强(善用兵者适可而止,不敢用武力强势求胜利)。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达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负),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达到目的不要骄傲, 达到目的也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强(达到目的就不要逞强)。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万物自恃强壮则是衰老的开始, 这是“不道”),
不道早已(“不道”难免早衰)。
注释: 道德经每一章背后都有数据。 这一章背后的历史大数据,包括各种行动的成
功概率(其事好还),包括战争的长期祸害(师之所处。。。大军之后。。。),包括
历史兴衰周期(物壮则老,不道早已)。
楚辞: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屈原《哀郢yǐng》
诗注:屈原(楚国)悼国都(郢)沦陷后流亡中所作。不同时代,不同诗人,不同性格
。千年传承。
《道诗解码道德经-乌鸦子译注》第四十一章 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上等的人才,一旦闻道则勤奋地付诸实践);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中等人才,一旦闻道,会存疑,半信不信);
下士闻道 大笑之(下等人才,闻道会大笑)。
不笑 不足以为”道“(下等人才如果不笑,那么也许就不是真的”道“)。
有建言者(有人提出以下理论):
明道若昧(明白的“道“,反而似乎暗昧),
进道若退(前进的”道“,反而似乎后退),
夷道若纇lèi(平坦的”道“,反而似乎崎岖)。
上德若谷(最高尚的”德“反而类似山谷),
大白若辱(最清白的品格反而似乎招毁谤),
广德若不足(最宽广的“德”,反而似乎不足),
建德若偷(勤劳建设”德“的过程反而似乎懒惰),
质真若渝(质朴纯真反而似乎有暇疵)。
大方无隅yú(最方正的人品反而似乎没有方角),
大器晚成(最贵重的器皿反而最晚成型),
大音希声(最美好的音乐反而似乎简洁宁静),
大象无形(最宏大的现象反而似乎飘渺无形)。
道隐无名(”道“隐蔽而无名),
夫唯道 善贷且成(只有遵循“道”的人, 善于利他并且成功)。
注释:“道”是隐蔽而且反常识的。 所以真实的“道”,几乎必然被下士所嘲笑。 如
果下士都追捧的东西,很可能不是”道“。 要理解“道”,需要逆向思维,常用于科
学,经济学,投资学。
楚辞: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chuò)其酾(
lí)?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渔父》
诗注:写楚国灭亡以后,屈原投江前路遇渔父的最后对话。两人同道而不同选择。古楚
英雄,伍子胥、屈原、项羽在人生路上,往往会遭遇渔父指路渡江。渔父是古代楚国思
想类似巫神的存在。 《道》系诗人,有渔父冷静人格和屈原浪漫人格,也有兼具者。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