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New Haven Green上的马友友及其丝绸之路乐团的演出 (转载)#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wh
1 楼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onnecticut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Connecticut
标 题: 昨晚New Haven Green上的马友友及其丝绸之路乐团的演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12 19:50:05 2011, 美东)
昨天下雨,New Haven的中央草坪一片湿。本来担心马友友的露天免费演出会取消,但
New Haven网站信誓旦旦地宣布马友友及其团友决不失约,便冒雨而往。
我迟到了一刻多钟,本来以为像马友友这样的大腕人物出场之前,起码有半到一小时的
其他人的热身表演;以前几次名人演出都如此。结果似乎并没有铺垫?老远就听到热烈
欢快的弦乐此起彼伏,近前见马友友和其他几把提琴一起摇头晃脑,意气风发。鬓发花
白的马友友人如其名,亲切友好,每首乐曲演奏之前都拉家常般地介绍作曲者和表演者
,既尊重团友,又与观众亲和交流,全场很有宾主尽欢的融洽气氛。Green上不仅伞头
济济,还有很多看似音乐学院的年轻学生,穿着雨衣、背着乐器坐在走道边上全神贯注
地聆听。以往演出时走道上是不准站或坐人的;这次是为了这些认真的年轻人网开一面
了。
我原以为丝绸之路是指中国音乐;结果除了一支类似日本太座鼓的纯鼓乐,其余大都是
伊朗乐曲。白发苍苍、刘海长长的伊朗老作曲家Kayhan,与马友友并肩坐在舞
台的中央,手持一把类似马头琴或二胡的伊朗传统四弦乐器kamancheh。马友友戏称是
减肥了的大提琴,共鸣腔缩小,正面的皮革面也奇怪地向内凹进,像老人皱缩的脸,所以
是大提琴的爷爷。琴弦一拉,我简直惊呆了,像是瞬间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红山公园。
卖羊肉串的小伙子放着录音机,是一个悲凉旷远的维吾尔男声,明明是翻唱某首
俗不可耐的流行歌,却完全变了味,恍惚把人带到满目苍痍的戈壁荒滩,听得人满腔悲
伤只想哭。我激动得让卖羊肉串的小伙子给我写下艾斯卡尔这个维语名字,带着它到商
店里到处询问。眼前的这把伊朗琴也让人顿生时空错乱之感,寥寥几个乐句,顿时让人
感到沙漠的悲怆凄凉,有一种与周围一切极不相容的迷人的特质。随后乐曲展开,马友
友的大提琴与之交相倾诉,配合默契,大提琴的音质非常适合这种深沉辽阔的表达。想
起以前看National Geographic拍摄的纪录片《哭泣的骆驼》时,我和另一个浙江版的
网友小帕同为其中的蒙古长调感动;小帕更是说马头琴声让他想起巴赫的《Cello
Suites No. 5》里面的 Sarabande,马友友称之为旋律最简单也最深邃的曲子。小帕当
时幻想要是能用马头琴来拉个transcribed Cello Suites 该有多好,人类的不同文化
在本质上竟是如此相通,和自然界如此统一。马友友从98年开始组建的这个丝绸之路乐
团正是应和了小帕的梦想,看他们网页上的成员来自英美加、中日韩、伊朗以色列、蒙
古哈萨克等世界各地,希望融汇各种音乐因素,用无国界的音乐增进人性的交流。网页
上马友友的乐器除了大提琴,竟然还有马头琴!真想听听马友友拉的马头琴。
其后的几首同样是Kayhan作的曲子也都充满浓郁的伊斯兰风格,真像我们的新疆音乐啊,
要么热烈奔放、节奏强烈,一听就让人按耐不住,全身随之扭摆起舞;要么苍凉旷
远,听得人直感天地悠悠,悲从中来。除了那种伊朗琴,还有一种箫一样的吹管乐也很
有特色,呜咽暗哑。当小提琴等加入时立即把它淹没了,让我强烈地觉得西洋乐器长于
“造势”,东方乐器胜在音色独特。我不是专家,不知道这样的东西结合是否成功,是
否有损独特民族乐器的发挥;对我而言多听不同的风格总是长见识的。乐团最后加演一曲时
马友友索性放弃了大提琴,站在最后的高台上,拿了个沙球似的玩意在众人头上画圈,
恰似招魂的巫师。终场谢幕时他把大提琴的琴弓高举过头频频飞舞,又如草原牧民挥洒
马鞭。
丝绸之路乐团的曲目片段可以在网上听:
http://www.silkroadproject.org/tabid/168/default.aspx
第五支《万马奔腾》的作者就是那位伊朗老人Kayhan Kalhor。这个曲子很欢腾,音色
和旋律似乎不如昨晚草地上听到的曲子那么丰富;可能是现场的气氛更有感染力吧。
发信人: wh (wh), 信区: Connecticut
标 题: 昨晚New Haven Green上的马友友及其丝绸之路乐团的演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12 19:50:05 2011, 美东)
昨天下雨,New Haven的中央草坪一片湿。本来担心马友友的露天免费演出会取消,但
New Haven网站信誓旦旦地宣布马友友及其团友决不失约,便冒雨而往。
我迟到了一刻多钟,本来以为像马友友这样的大腕人物出场之前,起码有半到一小时的
其他人的热身表演;以前几次名人演出都如此。结果似乎并没有铺垫?老远就听到热烈
欢快的弦乐此起彼伏,近前见马友友和其他几把提琴一起摇头晃脑,意气风发。鬓发花
白的马友友人如其名,亲切友好,每首乐曲演奏之前都拉家常般地介绍作曲者和表演者
,既尊重团友,又与观众亲和交流,全场很有宾主尽欢的融洽气氛。Green上不仅伞头
济济,还有很多看似音乐学院的年轻学生,穿着雨衣、背着乐器坐在走道边上全神贯注
地聆听。以往演出时走道上是不准站或坐人的;这次是为了这些认真的年轻人网开一面
了。
我原以为丝绸之路是指中国音乐;结果除了一支类似日本太座鼓的纯鼓乐,其余大都是
伊朗乐曲。白发苍苍、刘海长长的伊朗老作曲家Kayhan,与马友友并肩坐在舞
台的中央,手持一把类似马头琴或二胡的伊朗传统四弦乐器kamancheh。马友友戏称是
减肥了的大提琴,共鸣腔缩小,正面的皮革面也奇怪地向内凹进,像老人皱缩的脸,所以
是大提琴的爷爷。琴弦一拉,我简直惊呆了,像是瞬间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红山公园。
卖羊肉串的小伙子放着录音机,是一个悲凉旷远的维吾尔男声,明明是翻唱某首
俗不可耐的流行歌,却完全变了味,恍惚把人带到满目苍痍的戈壁荒滩,听得人满腔悲
伤只想哭。我激动得让卖羊肉串的小伙子给我写下艾斯卡尔这个维语名字,带着它到商
店里到处询问。眼前的这把伊朗琴也让人顿生时空错乱之感,寥寥几个乐句,顿时让人
感到沙漠的悲怆凄凉,有一种与周围一切极不相容的迷人的特质。随后乐曲展开,马友
友的大提琴与之交相倾诉,配合默契,大提琴的音质非常适合这种深沉辽阔的表达。想
起以前看National Geographic拍摄的纪录片《哭泣的骆驼》时,我和另一个浙江版的
网友小帕同为其中的蒙古长调感动;小帕更是说马头琴声让他想起巴赫的《Cello
Suites No. 5》里面的 Sarabande,马友友称之为旋律最简单也最深邃的曲子。小帕当
时幻想要是能用马头琴来拉个transcribed Cello Suites 该有多好,人类的不同文化
在本质上竟是如此相通,和自然界如此统一。马友友从98年开始组建的这个丝绸之路乐
团正是应和了小帕的梦想,看他们网页上的成员来自英美加、中日韩、伊朗以色列、蒙
古哈萨克等世界各地,希望融汇各种音乐因素,用无国界的音乐增进人性的交流。网页
上马友友的乐器除了大提琴,竟然还有马头琴!真想听听马友友拉的马头琴。
其后的几首同样是Kayhan作的曲子也都充满浓郁的伊斯兰风格,真像我们的新疆音乐啊,
要么热烈奔放、节奏强烈,一听就让人按耐不住,全身随之扭摆起舞;要么苍凉旷
远,听得人直感天地悠悠,悲从中来。除了那种伊朗琴,还有一种箫一样的吹管乐也很
有特色,呜咽暗哑。当小提琴等加入时立即把它淹没了,让我强烈地觉得西洋乐器长于
“造势”,东方乐器胜在音色独特。我不是专家,不知道这样的东西结合是否成功,是
否有损独特民族乐器的发挥;对我而言多听不同的风格总是长见识的。乐团最后加演一曲时
马友友索性放弃了大提琴,站在最后的高台上,拿了个沙球似的玩意在众人头上画圈,
恰似招魂的巫师。终场谢幕时他把大提琴的琴弓高举过头频频飞舞,又如草原牧民挥洒
马鞭。
丝绸之路乐团的曲目片段可以在网上听:
http://www.silkroadproject.org/tabid/168/default.aspx
第五支《万马奔腾》的作者就是那位伊朗老人Kayhan Kalhor。这个曲子很欢腾,音色
和旋律似乎不如昨晚草地上听到的曲子那么丰富;可能是现场的气氛更有感染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