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闲人”解(很长的转贴,可跳过)
avatar
“闲人”解(很长的转贴,可跳过)#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j*n
1
xys
【网里乾坤】∽∽∽∽∽∽∽∽∽∽∽∽∽∽∽∽∽∽∽∽∽∽∽∽∽∽∽∽∽
◆      “闲人”解
·树 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是苏轼的小品文字《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3字,载《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强调,只有“闲人”方能欣赏那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之“竹
柏影”。不是“闲人”,是不能欣赏的。
欧阳修《采桑子》的“念语”中有“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句,“清风明
月”有“闲人”欣赏,是“清风明月”之“幸”。欧阳修也认为“闲人”方可欣
赏“清风明月”。
“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苏轼《单同年求德兴俞氏聚远楼诗
三首》),又一个“闲人”。高楼将八方美景“收拾”给“闲人”欣赏。
李白游湖南桃花岩留有诗句:“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李白《安陆
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看来,李白也“好闲”,愿做一个“闲人”。
何止李白,何止欧阳修,何止苏轼,那“目送飞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的音乐家、诗人嵇康不是“闲人”吗?
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的“书圣”王羲之不也是
“闲人”吗?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的晋代诗
人陶渊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唐代诗人王维;“于成都浣花溪种竹
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旧唐书·杜甫
传》)的杜甫;栖身于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之“陋室”
中的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林泉高
致》)的宋代画家郭熙;“水声山色两模糊,闲看云来去”(《越调·小桃红》)
的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能纳“江山无限景”(张宣题倪瓒画《溪亭山色图》)
于胸中的元代画家倪云林;吟咏“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
亭》)的明代戏曲剧作家汤显祖;“独立书斋啸晚风”(《题墨葡萄》)的明代
书法家、画家、剧作家徐青藤;泛舟于西湖之上,“小船轻幌,……好友佳人,
邀月同坐,……”(《西湖七月半》)的明末文学家张岱;……等等,等等,这
些音乐家、书法家、画家、诗人、戏剧家……等,不都是“闲人”吗?中国艺术
史上,出现了众多的“闲人”。
岂止诗人、画家、音乐家等等文学家、艺术家能做“闲人”,只要有条件,
谁都可以做“闲人”。便是军事家,也可做得“闲人”。
诸葛亮是一位战略家、军事家,其躬耕南阳时曾是“散淡的人”,那当然也
是一位“闲人”。
谢安是肥水之战的主角,应该说也是一位战略家、军事家,曾以八万兵力,
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但是,他也曾“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
处世意”(《晋书·谢安传》),看来,也是一位“闲人”。
民族英雄岳飞,也是大名鼎鼎的战略家、军事家,一次,他送轸上人到庐山
去,有诗云:“偶看菜叶随流水,知有茅茨在翠微。”(《送轸上人之庐山》)
在岳飞不到四十年的戎马倥偬中,也不时想做一做“闲人”。
郑成功,明末请初军事家,民族英雄,看他的《越旬日复同孙爱世兄游桃源
涧》诗“闲来涉林趣,信步渡古原。松柏夹道许,瞻盼无尘喧。……桃源何秀突,
风清庶草蕃。”真是“闲人”气派。
其他如:
陆羽,唐代人,被称为“茶圣”,他作的《六羡歌》,其中有句:“不羡黄
金罍,不羡白玉杯,……千羡万羡西江水”。看来,“茶圣”也是一位“闲人”。
程颢是宋代理学家,他有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偶成》)理学家程颢也是“闲人”。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是旅行家,他“曾有霞仙居北坨,依然虹影卧南
旸”。他同样是一位“闲人”。
明末造园艺术家、造园理论家计成,“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缦”
(《园冶》)也是一位“闲人”。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缓缓梅花发,容容病眼看”(《始春试笔》),即使
在病中,这位思想家也要做“闲人”。
这些“茶圣”、理学家、地理学家、造园艺术家、思想家……等等都可做得
“闲人”。
看来,在中国历史上,“闲人”如恒河沙数,不可胜数。
但是,何谓“闲人”?却不易说清,试说之。
首先,“闲人”必不可少的两个必备条件是一无一有:无衣食之忧;有闲暇
时间。
先说一“无”,即无衣食之忧。
如果衣食不继,饥肠辘辘,是做不得闲人的。不能设想,在啼饥号寒之际,
还能欣赏自然美景。“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马克
思)。因此,衣食不继的下层百姓,很难做得闲人。
苏轼《书临皋亭》:“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
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这显然是一种审美,是对
自然美景的欣赏,而这必须在“酒醉饭饱”之后,方能进入审美的境界,方能有
一片审美的心境。有了一片审美心境,才能“受万物之备”。如果饥肠辘辘,怕
是做不得闲人,审不得美的。“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
(谢灵运《游名山志》)没有“人生之所资”,是不能享受山水美景的。
上文说杜甫是“闲人”,但是,公元759年,杜甫弃官不作,到了同谷县,
杜甫一家几近绝粮。当大雪封山之时,杜甫只得荷锄上山,去山上挖山芋,而因
“黄独(即山芋)无苗山雪盛”,没有挖到果腹的山芋,“此时与子空归来”,
只得扛着锄头回家,而家中“男呻女吟四壁静”(《乾元中寓同谷作歌七首之
二》)。当是时,“闲人”杜甫也做不得“闲人”了。
同样,如果大雪封天,冰河盖地,御寒无衣,瑟瑟发抖,那“可怜身上衣正
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的卖炭翁,即使面对银白、晶莹、
粉装玉砌的雪景,也做不得闲人,审不得美。
因此,必须“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苏轼《醉白堂记》),方能做得“闲
人”,方能“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同上),如果没有那
“余帛”、“余粟”,是做不得“闲人”的。
再说一“有”,即有闲暇时间。
这是必然且当然的,没有闲暇时间,何能称“闲人”?因此,必须“无案牍
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如果是工作狂,整年整日工作而不休息,怕是
难做得“闲人”的。不能设想,一面在“案牍”边形劳神瘁,一面欣赏美景。其
“形”之“劳”必然排挤其审美心境。没有审美心境,何能欣赏江山美景?何能
做得“闲人”?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足以使社会的大多数人拥有更多的
闲暇时间,社会的大多数人还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去解决衣食问题,这就压抑了多
数人美感的产生,使他们几乎终生都在为解衣食之忧而不得不从事繁重的劳动。
这就剥夺了多数人对美的欣赏,有条件(无衣食之忧,有闲暇时间)的只能是少
数人。那“闲人”就是这少数人中的“闲者”并“贤者”。说他们是少数人中的
“贤者”,是因为他们的人性尚未被扭曲,尚未丧失人性之美;说他们是少数人
中的“贤者”,还因为这少数人中还有一些酒囊饭袋之徒,贪官污吏之辈以及社
会渣滓等等,他们或则丧失了人性,或则扭曲了人性,失去了对美的欣赏能力,
他们没有资格称为“闲人”。
因此,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迄今为止,还是有许多人被剥夺了欣赏美
的权利。他们的美感被压抑,人性被压抑。但是,这少数“闲人”恰是那多数不
能成为“闲人”的人所供养的。所以,苏轼是应该感到“惭愧”(《书临皋亭》)
的。社会的发展还不能使更多的人成为“闲人”。
但是,历史的发展终会有一天,社会的大多数成员,甚至社会的全体成员,
都能成为“闲人”,都有闲暇时间充分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天赋和才能,也包括充
分发展自己的美感,去欣赏那江山美景,那是美感的解放,人性的解放。
第二,更重要的,或曰最重要的,是“闲人”必须有一副审美情怀,必须对
自然美景,或者一般地说,对美具有感受的能力。这是对闲人具有本质意义的一
点。
上面那一无(无衣食之忧)一有(有闲暇时间)只是条件,而不是实质。有
了条件,就做得闲人吗?未必。那市井闲徒等等游手好闲之辈有闲暇时间,且可
能也无衣食之忧,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他们被扭曲了人性,丧失了对美的
感受能力,做不得“闲人”。明末张岱的短篇抒情文字《西湖七月半》中对这种
市井闲徒之“赏月”有精彩的描写:他们“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
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
看者……”(《西湖七月半》)。赏月,当是一种审美,这群吆五喝六的市井闲
徒显然无衣食之忧,且有闲暇时光,符合那“一无一有”的条件。但是,他们对
江山美景是那样陌生,他们已经失去了美的感觉。这群市井闲徒,即使面对如水
中藻荇交横之竹柏影,其内心也无所触动,无所感受,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人性
对美的事物的天然感觉。
还有一种人,非市井闲徒,也颇有些文雅的样子,但那只是表象,其实对美
也是没有感觉的,但他偏要作出一副高雅状,作出一副深能品赏江山美景的样子。
张岱对这种人在西湖七月半时的“赏月”也不乏精彩的描写:他们“楼船箫鼓,
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同上)显然,这
是些达官贵人。这些人说不定“相逢尽道休官好”(唐诗僧灵彻《东林寺酬韦丹
刺史》),声言要退隐林下,做一个闲人,但是,“林下何曾见一人?”(同上)
他们只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清高说说而已,要他们真个“休官”,无异于要他们的
命。这些人的内心已经被庸俗的享乐所填满,其被扭曲的人性已经不能容纳江山
美景,那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之“竹柏影”与这等人是无缘的。然而,他
们却也于七月半来西湖,名为赏月,其实只是作赏月状。“名为看月而实不见
月”,其附庸风雅之态着实可掬。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
赋》),这“吾与子”就是闲人。因为他们面对大自然有着一副审美情怀,他们
没有辜负大自然无私地供给我们的美景,没有辜负大自然清风明月的给予。有了
这一副审美情怀,方能享受那“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因此,面对江山美景,有一副审美情怀,有一片可以欣赏美景的审美心境,
就是“闲人”。
因此,苏轼所谓“闲人”就是审美的人,就是从审美的角度对待生活的人,
就是诗意地面对生活的人,就是有一副审美情怀的人。
当然,“闲人”还有诸多复杂情况。
比如,“闲人”当其欣赏美景时,须没有红尘琐事在心中作怪,或生活中不
如意事的干扰。
试想,如果苏轼在欣赏那如“积水空明”中“藻荇交横”之“竹柏影”时,
或在享受那“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时,忽然想起自己是
被贬谪到这里(黄州)的,忽然想起自己在“乌台诗案”中受到的折磨,而他此
时对于这一点又不能毫不介意,于是审美心境便被破坏,美感被排挤。在苏轼眼
里,那水中“藻荇交横”之“竹柏影”之美顿时消失不见;那“江上之清风,与
山间之明月”也便打了折扣。本来拥有一副审美情怀的“闲人”苏轼此时也做不
得“闲人”了,因为他的审美心境被破坏了,红尘琐事扰乱了他欣赏美景的美好
心情。当然,这只是说“如果”。事实上,苏轼在其欣赏那如“积水空明”中
“藻荇交横”之“竹柏影”时,在享受那“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时,是
不曾被这等事烦扰的。所谓“嘉会欣时游”(王肃之《兰亭诗》),就是指这种
情况,须“欣时”方能“游”。心情烦乱、烦恼、烦躁、烦愁、烦闷,就不能有
一副审美心境,做不得“闲人”。
因此,“闲人”并不能时时、处处做“闲人”,就是说,“闲人”并不能时
时、处处以“闲人”的心态面对现实世界。上面说的红尘琐事在心中作怪是一种,
当其遇到挫折、打击、甚至有生命之虞时是另一种。比如,在“乌台诗案”中,
苏轼入狱,面对屈辱的审问,面对生命的威胁,就很难做得“闲人”。
“闲人”并非整天无事可干。既称之为“闲暇时间”,不言而喻,就是尚有
非“闲暇时间”。闲人也要做事的,他们或则为事业奔波,或则为衣食劳碌。当
其奔波劳碌之时,也是做不得“闲人”的。“闲人”只是在其闲暇之时,闲暇之
日,面对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之“竹柏影”,面对“江上之清风,与
山间之明月”等自然美景时,有一片审美心境,去欣赏、去品鉴,那便是“闲人”
了。整天无事可干者只能称为“闲徒”。“闲人”不是“闲徒”,即“闲人”并
非市井那些游手好闲之流,也并非附庸风雅之辈。
前文说下层百姓很难做得“闲人”,但并非不能做“闲人”,当他们“稻花
香里说丰年”(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之时,生活的重担稍许减轻,
“农家自足丰年乐”(陆游《丰年行》),这便也有了闲暇时光,于是就给他们
暂时做“闲人”提供了条件,他们也就暂时获得了“闲人”的资格。“丰年”之
时,他们“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辛弃疾《鹊桥仙·己酉山
行书所见》)他们还可“留客”,且使客人“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他们“箫鼓追随”去祭祀土地爷,“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桑柘影斜春社散”
之时,“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社日》),这颇有“陇上踏歌行”(赵佶题
马远《踏歌图》)的意味。此时,他们当然也可以做一回“闲人”,欣喜于“山
重水复,柳暗花明”的自然美景。这是因为他们并未如那些附庸风雅的达官贵人
之流扭曲了人性,也未如市井闲徒之辈丧失了人性本来就有的美感。他们的人性
依然在,他们对美的感受依然在,只是被沉重的生活重担所压抑。一旦有了喘息
的机会,面对自然美景,他们平时被压抑的美感获得了稍许的解放,人性获得了
稍许的解放,他们的人性之美就会释放出来,因为他们并未丧失人性。
江山美景与“闲人”究系何种关系?他们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对象的圣洁的人
性关系,且是相互确证的关系。有了“闲人”方可确证江山之美;有了江山之美,
方可确证“闲人”之审美情怀,有了这一副审美情怀,方可称为“闲人”。清风
明月发出了美的信息,拨动了“闲人”的心弦,这是对清风明月之美的确证;同
时也证明人性并未丧失对美的感受能力,是人性之美的确证,是人性的确证。
回来再看看上引欧阳修在《采桑子》的“念语”中所云:“清风明月,幸属
于闲人”。
马克思的一段话可以给我们启发:
“我们现在假定……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
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
对方的反应,……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而这种爱就是不幸。”(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同样的道理,如果清风明月发出的美的信息,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审美感受,
那清风明月之美就是无力的,对清风明月来说,就是一种不幸。如果清风明月发
出的美的信息,被“闲人”欣然享受,那便是清风明月之“幸”。“清风明月,
幸属于闲人”,欧阳修将这“幸”字嵌入其中,是何等恰当,何等正确!如果世
上只有那些吆五喝六的市井闲徒之流,只有那些附庸风雅之辈,清风明月当会哭
泣,因为它发出的美的信息没有被任何人所接受,它感到了自己的无力,感到了
自己的不幸。其可“幸”者,是仍有“闲人”在,那是清风明月的知音。“山水
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袁山松《宜都记》)
因此,自然美与人之美感是互为对象的,与人性是互为对象的。
没有“闲人”,江山之美何以为美;没有江山之美,闲人何以为“闲人”。
从“闲人”这方面看,对于江山美景的欣赏,是对于“闲人”对美的感受能力的
证明,也是对“闲人”人性之美的证明,是对“闲人”人性的证明。而“闲人”
与自然美景的这种相互确证关系恰是对于吆五喝六的市井闲徒,对那些达官贵人
等附庸风雅之辈已经丧失了对自然美景的感受能力的证明,是对他们人性之美的
缺失的证明,或者径直就是对其人性缺失的证明。因为他们被扭曲了的人性已经
不能享受自然之美了。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临皋闲题》)
“闲者便是主人”,这不就是“幸属于闲人”吗?“主人”不就是江山风月
的知音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闲人”李
白是敬亭山的知音,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知音。同样“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
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青山”之妩媚待辛弃
疾来欣赏,辛弃疾便是那“青山”的知音。“情与貌,略相似”便是青山与辛弃
疾的相契,互为知音。因此,只有“闲者”才是江山风月的“主人”,因为“闲
者”有一副审美情怀,他的审美情怀是江山风月发出的美的信息的归宿,他的心
弦为江山美景所颤动。
造物将无限的江山美景慷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苏轼《赤壁赋》),它没有丝毫自私的考虑,只是慷慨地给予;它无私地供给
我们“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它并不与我们如商人般做交易——“清风
明月不用一钱买”(李白《襄阳歌》)——只待“闲人”去欣赏。
“闲人”是富有的,因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面对慷慨无私的大自
然,在“闲人”的审美心境中,那“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无处不在
的,那是造物的“无尽藏”(苏轼《赤壁赋》),“江山无限景”都是“闲人”
的财富。
审美需要“闲人”,只有“闲人”才能面对那江山美景、才能面对美的事物。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是人性的需要,对美的欣赏,是人性的需要。
一切面对江山美景,拥有一副能欣赏美景的审美情怀,便是“闲人”。这一
副审美情怀是圣洁的,它只对美有感觉,只对美敞开心扉;对蜗角虚名,蝇头微
利,对一切庸俗的、肮脏的东西,他的心扉是关闭的。
avatar
wh
2
申不申啊?人家左请右请。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xys
: 【网里乾坤】∽∽∽∽∽∽∽∽∽∽∽∽∽∽∽∽∽∽∽∽∽∽∽∽∽∽∽∽∽
: ◆      “闲人”解
: ·树 玄·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这是苏轼的小品文字《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3字,载《东坡志林》卷一。
: 苏轼强调,只有“闲人”方能欣赏那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之“竹
: 柏影”。不是“闲人”,是不能欣赏的。

avatar
w*s
3
这一段太自恋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清风明月发出的美的信息,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审美感受,
那清风明月之美就是无力的,对清风明月来说,就是一种不幸。如果清风明月发
出的美的信息,被“闲人”欣然享受,那便是清风明月之“幸”。“清风明月,
幸属于闲人”,欧阳修将这“幸”字嵌入其中,是何等恰当,何等正确!如果世
上只有那些吆五喝六的市井闲徒之流,只有那些附庸风雅之辈,清风明月当会哭
泣,因为它发出的美的信息没有被任何人所接受,它感到了自己的无力,感到了
自己的不幸。其可“幸”者,是仍有“闲人”在,那是清风明月的知音。“山水
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袁山松《宜都记》)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xys
: 【网里乾坤】∽∽∽∽∽∽∽∽∽∽∽∽∽∽∽∽∽∽∽∽∽∽∽∽∽∽∽∽∽
: ◆      “闲人”解
: ·树 玄·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这是苏轼的小品文字《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3字,载《东坡志林》卷一。
: 苏轼强调,只有“闲人”方能欣赏那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之“竹
: 柏影”。不是“闲人”,是不能欣赏的。

avatar
j*n
4
这个作者自己可能不算闲人
他操的心比洪七公还多,上次转过一篇

【在 w***s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一段太自恋了:
: 同样的道理,如果清风明月发出的美的信息,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审美感受,
: 那清风明月之美就是无力的,对清风明月来说,就是一种不幸。如果清风明月发
: 出的美的信息,被“闲人”欣然享受,那便是清风明月之“幸”。“清风明月,
: 幸属于闲人”,欧阳修将这“幸”字嵌入其中,是何等恰当,何等正确!如果世
: 上只有那些吆五喝六的市井闲徒之流,只有那些附庸风雅之辈,清风明月当会哭
: 泣,因为它发出的美的信息没有被任何人所接受,它感到了自己的无力,感到了
: 自己的不幸。其可“幸”者,是仍有“闲人”在,那是清风明月的知音。“山水
: 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袁山松《宜都记》)

avatar
b*s
5
你是闲人。前艺术老大是闲人。我最近比较闲,元月以后了以后就没有这么闲了。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作者自己可能不算闲人
: 他操的心比洪七公还多,上次转过一篇

avatar
j*n
6
因为1月份老板就回来和你试比闲了?

【在 b*s 的大作中提到】
: 你是闲人。前艺术老大是闲人。我最近比较闲,元月以后了以后就没有这么闲了。
avatar
b*s
7
我老板现在比我闲。回来以后,我就要装忙了。不过他办公室老远,我一般自由度还是
蛮大的。他一般有事就打个电话什么的,我算是山高皇帝远。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因为1月份老板就回来和你试比闲了?
avatar
m*e
8
嗯,草木有本心

【在 w***s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一段太自恋了:
: 同样的道理,如果清风明月发出的美的信息,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审美感受,
: 那清风明月之美就是无力的,对清风明月来说,就是一种不幸。如果清风明月发
: 出的美的信息,被“闲人”欣然享受,那便是清风明月之“幸”。“清风明月,
: 幸属于闲人”,欧阳修将这“幸”字嵌入其中,是何等恰当,何等正确!如果世
: 上只有那些吆五喝六的市井闲徒之流,只有那些附庸风雅之辈,清风明月当会哭
: 泣,因为它发出的美的信息没有被任何人所接受,它感到了自己的无力,感到了
: 自己的不幸。其可“幸”者,是仍有“闲人”在,那是清风明月的知音。“山水
: 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袁山松《宜都记》)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