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a*n
1 楼
一部讲述“拧巴”的,被大量误读的小说
这本书大概是在我所有读过的小说当中阅读时间跨度最大的,从纸质书一直读到电子版本才算读完。从这个角度上讲,这本书应该说很不合我的口味,当然,除了塞林格模拟的叛逆小青年儿那种故作成熟做作的痞子腔调让我不大耐受之外(其实从这个角度讲他倒是很成功,因为他模拟得实在逼真),导致我难以卒读的因素主要还来自糟糕透顶的翻译。但是,这仍然不妨碍我认定,根据豆瓣书评来看,这是一本被极大误读了的小说。。。。。。假如塞林格写这本书只是一时兴起也就罢了;假如这本书里真有百分之一的成分是从他心里流淌出来的,那我想,用他老人家自己的话说,某些五星书评对死掉的他老人家来说还真他妈的是一种耻辱,我是说,那真是千真万确。。。。。。
关于这本书的评价里,被提到最多的词无外“愤怒”“叛逆”“苦闷”“彷徨”“纯真”“痛恨虚伪”“拒绝成长”,仿佛霍尔顿就是一节儿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去皮儿大白萝卜,独自一个人背负着人类最后的希望在和整个社会的丑恶虚伪做绝望的抗争。真是这么回事儿吗?在这本小说里,塞林格借霍尔顿之口一个劲儿的提到“假模假式”这个词。校长假模假式,老斯宾塞假模假式,阿克莱假模假式,斯特拉徳莱塔假模假式,女朋友萨莉假模假式。。。。。。OK,几乎所有的人都假模假式,除了他死掉的弟弟,他10岁的小妹妹,他幻想中的女朋友琴,还有他认可的导师安多里尼。那么他自己又怎样?他痛恨室友和自己的幻想女友在车里乱搞,而自己就在下流小旅店招妓;他痛恨女友萨莉的浅薄,却又沉醉于萨莉的容貌,甚至喝醉之后还要给萨莉打电话约时间帮她装饰圣诞树;他看不起酒吧遇到的西雅图三人众,却颠颠儿的请她们跳舞,最后还替她们结了帐;他不论同谁交谈都是脏话不离口,却面对小学校墙壁上的“Fxxx xxx”大发道德感慨;关于这类的拧巴,在书中俯拾皆是,矛盾无比,而最具讽刺的是,霍尔顿面对一切试图阻止他堕落的道德说教除了头疼就是瞌睡,而在他与小妹妹的谈话中,他的人生理想却是“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理想中,只有他自己,才是整块麦田中唯一的清醒者,守卫者,阻止小孩子滑坠的唯一“大人”,归了包堆,霍尔顿其实不恨道德说教,他只恨自己在道德说教中所处的地位是听者,而不是说者而已。。。。。。顺便说一句,此书的英文名叫做“The Catcher in the Rye”,不知哪个天杀的把它首先翻译成了麦田中的“守望者”,其实明明是“捕手”才对。关于神马叫做“守望”,可以参看《冰与火之歌》中的守夜人誓言:Night gathers , and now my watch begins . It shall not end until my death. 依我的理解,虽然只是一个字母的差别,其中意思可大不相同,“watcher”主要是防备来自外界的侵扰,而”catcher”则是防备来自内部的出格儿,一个词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造成一帮喝心灵鸡汤长大的文艺青年误读这本小说,并给霍尔顿描上了一个本不存在的反抗者金边儿的根本原因。。。。。。可也真奇怪,文艺青年们读书难道只读书皮儿么?
事实上在小说中,你全看不到精神上的“叛逆”,有的只是被主流社会认同的渴望和不被接纳之后的痛苦;没有“拒绝成长”,有的只是抽烟喝酒牢骚满腹故作老成颓态的装腔作势,精神无所依托,无法找到自我的彷徨失措。霍尔顿其实并不真的讨厌这世上的一切虚伪,那愤怒只是在对主流社会不得其门而入之后的一种反动(关于这一点,似乎可以参照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作为一个对比,我以为奥斯卡那种才叫做“拒绝”“反抗”),无力打破隔膜之后的铤而走险,所以书到最后,霍尔顿才会说起,他其实想念那所该死的私校里的所有人。一霎间,我似乎搞明白了为什么敲掉列侬的那家伙,以及试图敲掉里根来引起朱迪福斯特注意的那家伙,都喜欢塞林格的这本小说。。。。。。
顺便,假如不是糟糕透顶的翻译,这部小说也许可以打4星;再顺便,用塞林格的话说,这他妈算个什么该死的假模假式的封面设计。。。。。。
这本书大概是在我所有读过的小说当中阅读时间跨度最大的,从纸质书一直读到电子版本才算读完。从这个角度上讲,这本书应该说很不合我的口味,当然,除了塞林格模拟的叛逆小青年儿那种故作成熟做作的痞子腔调让我不大耐受之外(其实从这个角度讲他倒是很成功,因为他模拟得实在逼真),导致我难以卒读的因素主要还来自糟糕透顶的翻译。但是,这仍然不妨碍我认定,根据豆瓣书评来看,这是一本被极大误读了的小说。。。。。。假如塞林格写这本书只是一时兴起也就罢了;假如这本书里真有百分之一的成分是从他心里流淌出来的,那我想,用他老人家自己的话说,某些五星书评对死掉的他老人家来说还真他妈的是一种耻辱,我是说,那真是千真万确。。。。。。
关于这本书的评价里,被提到最多的词无外“愤怒”“叛逆”“苦闷”“彷徨”“纯真”“痛恨虚伪”“拒绝成长”,仿佛霍尔顿就是一节儿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去皮儿大白萝卜,独自一个人背负着人类最后的希望在和整个社会的丑恶虚伪做绝望的抗争。真是这么回事儿吗?在这本小说里,塞林格借霍尔顿之口一个劲儿的提到“假模假式”这个词。校长假模假式,老斯宾塞假模假式,阿克莱假模假式,斯特拉徳莱塔假模假式,女朋友萨莉假模假式。。。。。。OK,几乎所有的人都假模假式,除了他死掉的弟弟,他10岁的小妹妹,他幻想中的女朋友琴,还有他认可的导师安多里尼。那么他自己又怎样?他痛恨室友和自己的幻想女友在车里乱搞,而自己就在下流小旅店招妓;他痛恨女友萨莉的浅薄,却又沉醉于萨莉的容貌,甚至喝醉之后还要给萨莉打电话约时间帮她装饰圣诞树;他看不起酒吧遇到的西雅图三人众,却颠颠儿的请她们跳舞,最后还替她们结了帐;他不论同谁交谈都是脏话不离口,却面对小学校墙壁上的“Fxxx xxx”大发道德感慨;关于这类的拧巴,在书中俯拾皆是,矛盾无比,而最具讽刺的是,霍尔顿面对一切试图阻止他堕落的道德说教除了头疼就是瞌睡,而在他与小妹妹的谈话中,他的人生理想却是“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理想中,只有他自己,才是整块麦田中唯一的清醒者,守卫者,阻止小孩子滑坠的唯一“大人”,归了包堆,霍尔顿其实不恨道德说教,他只恨自己在道德说教中所处的地位是听者,而不是说者而已。。。。。。顺便说一句,此书的英文名叫做“The Catcher in the Rye”,不知哪个天杀的把它首先翻译成了麦田中的“守望者”,其实明明是“捕手”才对。关于神马叫做“守望”,可以参看《冰与火之歌》中的守夜人誓言:Night gathers , and now my watch begins . It shall not end until my death. 依我的理解,虽然只是一个字母的差别,其中意思可大不相同,“watcher”主要是防备来自外界的侵扰,而”catcher”则是防备来自内部的出格儿,一个词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造成一帮喝心灵鸡汤长大的文艺青年误读这本小说,并给霍尔顿描上了一个本不存在的反抗者金边儿的根本原因。。。。。。可也真奇怪,文艺青年们读书难道只读书皮儿么?
事实上在小说中,你全看不到精神上的“叛逆”,有的只是被主流社会认同的渴望和不被接纳之后的痛苦;没有“拒绝成长”,有的只是抽烟喝酒牢骚满腹故作老成颓态的装腔作势,精神无所依托,无法找到自我的彷徨失措。霍尔顿其实并不真的讨厌这世上的一切虚伪,那愤怒只是在对主流社会不得其门而入之后的一种反动(关于这一点,似乎可以参照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作为一个对比,我以为奥斯卡那种才叫做“拒绝”“反抗”),无力打破隔膜之后的铤而走险,所以书到最后,霍尔顿才会说起,他其实想念那所该死的私校里的所有人。一霎间,我似乎搞明白了为什么敲掉列侬的那家伙,以及试图敲掉里根来引起朱迪福斯特注意的那家伙,都喜欢塞林格的这本小说。。。。。。
顺便,假如不是糟糕透顶的翻译,这部小说也许可以打4星;再顺便,用塞林格的话说,这他妈算个什么该死的假模假式的封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