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幼小心灵的第一道伤疤 (转载)#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wh
1 楼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童年往事】幼小心灵的第一道伤疤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r 29 14:24:10 2012, 美东)
刚到幼儿园,孩子一下子扑了上来。老师说他今天说了好几遍I miss my mom。我既喜
欢又诧异,他上幼儿园大半年了,怎么今天突然sentimental起来。晚上吃饭时他又忽
然一把抱住我,问他怎么啦,他不说话,反而哽咽起来。我蓦然想起昨天半夜他大哭,
推我叫wake up,抱我说I love you。他常半夜折腾,我拍他几下、让他枕着我的胳膊
都不管用,困得把他的手掰开,翻身背对着他,倒各自相安地睡了。于是问他是不是昨
晚做噩梦,他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断断续续地说the cat ate you! 原来梦见一个大黑
猫,被这个zombie cat咬了的都变成猫,I can’t find you any more。朝夕与共、相
依为命的父母突然失去,那可真像天塌下来一样,怪不得他如此惊魂失魄。我忙安慰说
会一直陪着他;他还不放心,央求领导把大黑猫杀死,烧死,扔到volcano里去,生怕
死之不绝。
之后两天他一直处于失魂落魄的状态,白天时不时抱我,晚上不让关灯,怕黑,不肯单
独睡,don’t leave me alone。有一天我给他看《The Harlem Nutcracker》连环画,
是根据《胡桃夹子》改编的一个现代爵士舞剧,讲黑人老太太Clara在圣诞夜怀念刚去
世的丈夫,来吃年夜饭的女儿和儿媳又闹不和。她正为家庭的四分五裂而心力交瘁时,
死神大驾光临。故事很感人;弟弟却指着死者照片周围的黑纱问我是什么。我不假思索
地说代表人死了。他语带哭腔,问is it real?Is this on earth? 我紧张不安,不确
定他问的是什么,只说这是舞台上的故事,不是真的。他又问what do people do when
they die? 我心里一沉,原来他的确在思考死亡。原来从那次噩梦开始,死亡的问题
一直在纠缠着他。怪不得他动不动就哭;我小时候也这样。
我最早的恐惧来源于“永远”这个词。家里有一次买水蜜桃——那时的水蜜桃水灵饱满
得一咬就满嘴流汁,芳香甜美,是不常买的稀货。还没开吃,家里人告诫说千万不要让
桃汁沾到衣服上,不然永远洗不掉。“永远”这个词如此异质,与日常生活词汇如此格
格不入,顿时给我对水蜜桃的热情浇了盆冷水。我想象着衣服上有个永远洗不掉的污点
,越想越别扭和害怕,再不能吃得痛快淋漓,日后甚至慢慢生出戒心和排斥,直到现在
也不太愿意吃汁水太多的桃子,远远地避开“永远”。
另一次是卫生间的屋顶管道新刷了一层黑漆,家里人让我上卫生间动作快点,未干的油
漆随时会滴下来,万一弄到衣服上,永远也洗不掉。偏巧我还快不起来,愁眉苦脸地坐
在马桶上,仿佛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不知何时会落下,恐怖与绝望交织于心,留
下深刻的印记。我对小时候的记忆很稀薄,但这两件与永恒相关的事却横亘不忘,历历
如生。
我真正想到死可能是高小或初中了,远比弟弟开窍得晚。不记得是受什么触动,反正想
到死后永远不能复活,不再能感受这个世界,不再有任何意识,顿时悲从中来,不可自
已。我妈见我吃着吃着饭就流眼泪,像二十年后的我问弟弟一样问我怎么了。我摇摇头
,内心巨大的恐惧怎能宣之于口。后来趁我妈织毛衣时装做漫不经心地问她,我实在想
知道别人怎么看待死,为什么每个人看上去都那么泰然自若,临死不惧,他们有什么对
付死亡的秘诀?我妈的回答让我大失所望,说每个人都要死——这不正是最可怕的事吗
?!说到了她这个年龄就不怕了。我妈和我外婆同一口径,外婆以前不让我学绣花,怕
伤眼睛,也说到了十八岁就自然会绣了,让我整天盼望十八岁的那天。我离当年我妈的
年龄还有几年,我对死亡的想法会在几年内有什么变化?
后来在《报刊文摘》上看到一则小消息,说俄罗斯科学家发明了冷冻尸体法,把无法治
疗的绝症病人冻结在大冰库内(好像要先抽血),等科学发达后再解冻人体,治愈绝症
。冷冻手术费用极高,目前已有几位世界富翁买下此服务云云。我如获至宝,小心地剪
下收藏,心想到老了一定要告诉子孙后代,不行了时把我送到俄罗斯……又诧异如此解
决人类终极困境的重大科学发明,怎么只占了一小块不起眼的豆腐干位置?这样也好,
不必让太多的人知道……
西方人很重视儿童心理发育,刚来美国时就发现儿童书架上有许多关于死亡的书,让孩
子从小学会如何对待亲人或宠物的死。内容倒都差不多:死去的人/动物是上天堂(这
个宗教气息浓),或去远方旅游,他们会从远处关注着我们,和我们相连。更复杂一点
的解释是生命循环,生生不息,life is a cycle……仓促间我只能搬用书上的这些答
案来回答弟弟关于人死后如何的问题,自己觉得很不信服。《The Harlem Nutcracker
》更不敢再看下去,悄悄藏起来——钱瑗小时候看《苦儿流浪记》大哭不已,杨绛只能
把书束之高阁。多年后成为外语教授的钱瑗却来告诉杨绛这个故事的原作者是谁,译者
是谁,苦儿的流浪如何结束等等。杨绛说女儿大概一直关怀着这个苦儿。儿时的心灵触
动常会留下一辈子的伤疤。你们还记得小时候的第一道精神创伤吗?日后有影响吗?你
们几岁时第一次想到死亡?现在还会害怕吗?又怎样安慰自己(和孩子)呢?
发信人: wh (wh),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童年往事】幼小心灵的第一道伤疤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r 29 14:24:10 2012, 美东)
刚到幼儿园,孩子一下子扑了上来。老师说他今天说了好几遍I miss my mom。我既喜
欢又诧异,他上幼儿园大半年了,怎么今天突然sentimental起来。晚上吃饭时他又忽
然一把抱住我,问他怎么啦,他不说话,反而哽咽起来。我蓦然想起昨天半夜他大哭,
推我叫wake up,抱我说I love you。他常半夜折腾,我拍他几下、让他枕着我的胳膊
都不管用,困得把他的手掰开,翻身背对着他,倒各自相安地睡了。于是问他是不是昨
晚做噩梦,他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断断续续地说the cat ate you! 原来梦见一个大黑
猫,被这个zombie cat咬了的都变成猫,I can’t find you any more。朝夕与共、相
依为命的父母突然失去,那可真像天塌下来一样,怪不得他如此惊魂失魄。我忙安慰说
会一直陪着他;他还不放心,央求领导把大黑猫杀死,烧死,扔到volcano里去,生怕
死之不绝。
之后两天他一直处于失魂落魄的状态,白天时不时抱我,晚上不让关灯,怕黑,不肯单
独睡,don’t leave me alone。有一天我给他看《The Harlem Nutcracker》连环画,
是根据《胡桃夹子》改编的一个现代爵士舞剧,讲黑人老太太Clara在圣诞夜怀念刚去
世的丈夫,来吃年夜饭的女儿和儿媳又闹不和。她正为家庭的四分五裂而心力交瘁时,
死神大驾光临。故事很感人;弟弟却指着死者照片周围的黑纱问我是什么。我不假思索
地说代表人死了。他语带哭腔,问is it real?Is this on earth? 我紧张不安,不确
定他问的是什么,只说这是舞台上的故事,不是真的。他又问what do people do when
they die? 我心里一沉,原来他的确在思考死亡。原来从那次噩梦开始,死亡的问题
一直在纠缠着他。怪不得他动不动就哭;我小时候也这样。
我最早的恐惧来源于“永远”这个词。家里有一次买水蜜桃——那时的水蜜桃水灵饱满
得一咬就满嘴流汁,芳香甜美,是不常买的稀货。还没开吃,家里人告诫说千万不要让
桃汁沾到衣服上,不然永远洗不掉。“永远”这个词如此异质,与日常生活词汇如此格
格不入,顿时给我对水蜜桃的热情浇了盆冷水。我想象着衣服上有个永远洗不掉的污点
,越想越别扭和害怕,再不能吃得痛快淋漓,日后甚至慢慢生出戒心和排斥,直到现在
也不太愿意吃汁水太多的桃子,远远地避开“永远”。
另一次是卫生间的屋顶管道新刷了一层黑漆,家里人让我上卫生间动作快点,未干的油
漆随时会滴下来,万一弄到衣服上,永远也洗不掉。偏巧我还快不起来,愁眉苦脸地坐
在马桶上,仿佛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不知何时会落下,恐怖与绝望交织于心,留
下深刻的印记。我对小时候的记忆很稀薄,但这两件与永恒相关的事却横亘不忘,历历
如生。
我真正想到死可能是高小或初中了,远比弟弟开窍得晚。不记得是受什么触动,反正想
到死后永远不能复活,不再能感受这个世界,不再有任何意识,顿时悲从中来,不可自
已。我妈见我吃着吃着饭就流眼泪,像二十年后的我问弟弟一样问我怎么了。我摇摇头
,内心巨大的恐惧怎能宣之于口。后来趁我妈织毛衣时装做漫不经心地问她,我实在想
知道别人怎么看待死,为什么每个人看上去都那么泰然自若,临死不惧,他们有什么对
付死亡的秘诀?我妈的回答让我大失所望,说每个人都要死——这不正是最可怕的事吗
?!说到了她这个年龄就不怕了。我妈和我外婆同一口径,外婆以前不让我学绣花,怕
伤眼睛,也说到了十八岁就自然会绣了,让我整天盼望十八岁的那天。我离当年我妈的
年龄还有几年,我对死亡的想法会在几年内有什么变化?
后来在《报刊文摘》上看到一则小消息,说俄罗斯科学家发明了冷冻尸体法,把无法治
疗的绝症病人冻结在大冰库内(好像要先抽血),等科学发达后再解冻人体,治愈绝症
。冷冻手术费用极高,目前已有几位世界富翁买下此服务云云。我如获至宝,小心地剪
下收藏,心想到老了一定要告诉子孙后代,不行了时把我送到俄罗斯……又诧异如此解
决人类终极困境的重大科学发明,怎么只占了一小块不起眼的豆腐干位置?这样也好,
不必让太多的人知道……
西方人很重视儿童心理发育,刚来美国时就发现儿童书架上有许多关于死亡的书,让孩
子从小学会如何对待亲人或宠物的死。内容倒都差不多:死去的人/动物是上天堂(这
个宗教气息浓),或去远方旅游,他们会从远处关注着我们,和我们相连。更复杂一点
的解释是生命循环,生生不息,life is a cycle……仓促间我只能搬用书上的这些答
案来回答弟弟关于人死后如何的问题,自己觉得很不信服。《The Harlem Nutcracker
》更不敢再看下去,悄悄藏起来——钱瑗小时候看《苦儿流浪记》大哭不已,杨绛只能
把书束之高阁。多年后成为外语教授的钱瑗却来告诉杨绛这个故事的原作者是谁,译者
是谁,苦儿的流浪如何结束等等。杨绛说女儿大概一直关怀着这个苦儿。儿时的心灵触
动常会留下一辈子的伤疤。你们还记得小时候的第一道精神创伤吗?日后有影响吗?你
们几岁时第一次想到死亡?现在还会害怕吗?又怎样安慰自己(和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