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母头七记,看得人心酸# Memory - 如烟网事
f*d
1 楼
我至今不愿意相信娘已和我们永别了。
元月7日晨7点30,我从刚落成的新屋西厢房,进入到母亲所住的东厢房病榻前,旁边另
一张床上的姐姐、姐夫已经起来了,此时的母亲口不能言,气息微弱。住在新屋旁边未
拆的平房内的哥哥、嫂子和侄女也赶来了,他们本来准备吃过早饭回广西,来与母亲辞
别。一看这般,知道此番是走不成了。
我拉住母亲那拉扯四个儿女长大、而今枯瘦如柴的手,大喊“娘挺住”。我们的呼喊到
底留不住老娘如风中之烛的生命,8点03分,母亲永远闭上了双眼,脱离了病痛,带着
一生的劳累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2016年8月母亲被诊断为肺癌4期时,我就料到了这一刻,没想到这一刻来得如此的快。
略微感到安慰的是我做了一个此生最正确的决断。元月2日,我回到了北京,当时母亲
的病情似乎有所好转,哥嫂和姐姐、姐夫在家照料,我本来打算10日以后在返乡。5日
那天我心神不定,便买了回老家的高铁票。6日因中原大雪,高铁晚点,从长沙南转去
邵阳的动车,抵站时晚上7:30,打车走了几十公里的山路,晚8:40到家。当时母亲神智
已是忽而清醒忽而糊涂,但自己的儿子当然认得出。她抓住我的手,反反复复叫着我们
兄弟姐妹的名字“智、慧、勇、敢”,一会儿断断续续地问“安排好了么”,一会儿说
“男左女右”,“老弟呢?”等她去世后,我才恍然大悟,她在问后事的安排,提醒停
灵于堂屋,女的在右侧,以及惦记着还在四川的弟弟。
我多么希望这一切只是一场噩梦呀。
丧礼按照湘中传统仪式进行。三天两夜的道场,来往不断吊唁的亲友,放个不停的鞭炮
。孝子按照仪轨行礼,没有片刻的时间静下来追思。10日出殡以后,客人散去,弟、兄
先后回四川上班。此刻,我一人守着一栋空空荡荡的三层楼房,冬日温煦的阳光从窗户
外照射进来。外面山川依旧,岁月静好,可这一切我娘再也享受不到了。忆及母亲的一
生,特别是她养我教我的往事,泪落如雨。
母亲姓王讳英,民国三十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出生在石马江畔一个聚族而居的小山村
。外祖父兄弟六人,除三外公在民国时被抽壮丁去当兵不知所终外,其余兄弟个个又有
好几个儿子。我小时去拜年,心里诧异怎么这么多舅舅?外祖父的房屋依山傍水,风景
秀丽。记得十几年前我和妻子去桂林探望正在哥嫂家小住的母亲,我俩陪着她游漓江,
她在甲板上看了一会儿,说:“没什么看头。我跟着你外公在门前那条河划竹排捞鱼,
春天柳树绿了,秋天枫叶红了,两岸的风光不比这里差。”然后回船仓休息。
外祖父勤劳刚强,外祖母乐善好施。母亲集中了他俩的秉性。我年少时干农活偷懒时,
母亲教训我时,总是要拿外祖父的勤俭和她儿时的劳累做对比。外祖父建屋时,用稻田
泥做砖,当时母亲才6岁,每天天未亮,就被外祖父叫起来,拉着一头黄牛去踩田泥,
她打着赤脚和牛一遍遍地踩踏,以确保砖头牢固。
新政建立后,政府提倡女童和男童一样入学,但固执的外祖父坚决不许母亲上学,下面
几个舅舅接连出生了,身为长姊的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带弟弟。看到别的女孩去上学,
艳羡之余的母亲不甘心,她背着舅舅,跟着上学的孩子去了学校,站在窗外听。数日过
去后被老师发现,一问竟然比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懂得多,便特许她带着弟弟进教室听课。
母亲瞒着外公上了半个学期,每天早上背着弟弟、带着竹篮出门,到学校听完课后,在
同学的的帮助下扯满一篮子猪草才回家。等学校老师上门动员外公允许母亲入学,外公
才知觉。在老师的劝说下,终于同意她入学。条件是决不能耽误干活。还是不心甘情愿
的外公说:“妹崽上什么学堂?难不成女的能当先生?”后来母亲当过不短时间的民办
教师,对外公笑言“你看我不是也当了先生么?”
高小毕业后,母亲上了两年农业初中,辍学回家。那时已到了办农业合作社,合作社在
邻村办一个代销店,身体壮实、识文断字、口齿伶俐的母亲充当了售货员,进货、卖货
一人身兼。代销店离当地最繁华的市镇有十华里山路,林密路险,有一段人烟稀少。母
亲常常一人从市镇上挑货回来时,已是晚上。
母亲的大胆在老家的村庄是出了名的。我大约5、6岁时跟着她去外公家,经过一个乱坟
岗。坟地正在被改造为农田,坟墓被掘开,骷髅满地。我看了很害怕,母亲说:“活人
怕什么死人?”说罢,一脚将拦路的一个头盖骨踢开。
当了一段时间售货员后,母亲又做了几年的代课教师,在22岁时嫁给了父亲。父亲当时
在城里做医生,吃“国家粮”。但我老家的村庄在一个半山腰上,开门就是下坡上岭,
交通不便,且土地贫瘠,远不如外公的村庄因田地由石马江灌溉那样富庶。就此而言,
母亲可算是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
嫁到李家未及一年,家兄还在娘胎里,祖母病逝,满叔才14岁,母亲以长嫂而代母职。
四年后,才45岁的外祖母又病逝,留下了母亲和三位舅父三位姨妈。最小的姨妈才3岁
,尚咿呀学语。母亲又以大姐如母,照料、关心弟妹。那时候农家人穿鞋全靠自己缝制
,我们全家六口人和外祖父家的布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出。我小时候最深的记忆是:
夜深了我睡梦中醒来,还看到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晚年两只眼睛都动了白内障手术
,此是远因。
曾经有几年,父亲在县城一家医院担任负责人,母亲带全家随父亲进城落户,我和弟弟
就在那家医院落生。母亲的见识和能力,高于同辈妇女,她在城里谋得一个“公家人”
身份,照理说并不是很困难。但父亲生性散淡,不媚权贵,在我弟弟刚出生时,全家除
父亲外,都被“下放”回老家务农,我的家成了“半边户”——即半边是父亲是城镇居
民而另半边的老婆孩子是农村居民。
“半边户”中做母亲的之苦之累,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人很难想象。“半边户”比纯农
家稍强一点的是父亲有固定的工资,而且父亲在外眼界较为开阔,更重视子女的教育。
但在人民公社时期,没有壮年男劳力的家庭,是很受歧视的。那时候男的10分工一天,
女的只有7分工。“半边户”的孩子,年岁稍长就做“童工”,放牛挣工分或在假期跟
着大人下田干活,一天挣4分或5分工,顶半个劳力。每到年底算口粮,“半边户”的人
均标准往往是最低的,即便这样还年年“超支”——全部工分抵不上所分的口粮,必须
交给生产队一些钱以充抵粮食款。我记得好几次生产队年底“打平伙”,粮食由公家出
,各家各户包括“半边户”凑集腊肉、鸡蛋,但吃饭时只能由每家派一个男劳力参加,
“半边户”被剥夺资格。
母亲的文化程度在乡村妇女中算是出类拔萃者,因此回乡不久她当上了“赤脚医生”和
接生员。深更半夜,她常常在一条大黑狗的陪伴下,打着手电走山路去给人看病或接生
。方圆几里之内,许多兄弟、父子都是她接生的。她病重时,一位族弟来探望,这位族
弟是早产儿,刚出生时满脸乌青,不会啼哭,母亲人工呼吸把他救活,现在早为人父了
。为她抬棺材的人中间,大多数的本人或儿女是母亲用双手迎接来到这个世界的。
从“城里人”变为“乡下人”,是母亲盛年时一桩恨事。她不管多苦多累,对我们兄弟
姐妹学业的督促,一刻不敢松懈,她一定要让儿女靠自己的能力跳出农门,成为“城里
人”。先父不屑细务,好杯中之物,不喜欢与人争高低。而母亲好强,凡事不愿低人一
头,因此我家里里外外全靠母亲操持。最难忘的是每到开学季前,父亲那点菲薄的工资
支付不到几个儿女的学费,异常好面子的母亲顾不得面子了,到处告贷,从未耽误我们
兄弟姐妹的照常入学。、
我考上高中时十分瘦弱,身高只有1米39。开学那天,母亲挑着被褥和两把垫床的稻草
,走山路送我去学校报到。快到学校时,遇到一个熟人,问母亲来镇上干什么,母亲回
答说送儿子上高中。那人看了看身后的我,说了句:“这么矮小,上高中?是上小学吧
?”待那人走远,母亲很不高兴,说了句这人真不会说话,勉励我说男人不怕长得丑长
得矮,读书好有出息,就不会有人嫌弃。没本事的男人长得再高别人也看不起。
这些话我一直铭记着。
母亲待人慷慨大方。虽自家的日子清苦,但我母亲和父亲都非常好客,有人来到家里,
她必尽待客之道,端上省吃俭用积攒的好酒好菜;家里如果杀一只鸡或宰一只鸭,她必
定让父亲和我们兄弟姐妹们吃肉,自己只用汤汤水水拌饭。如果有邻居家的小孩闻到香
味前来,我们兄弟觉得讨厌,而她则盛饭夹肉给人家的小孩吃。
二十年前的父亲和母亲
到了晚年,我们兄弟姐妹长大成人,略有出息。母亲感到欣慰,与人交谈掩饰不住自豪
的神色。母亲的日子本应该好过了,可我的父亲患上了肺心病(原因应该是抽烟太凶)
,患病十年,最后五年三进重症监护室。我们兄弟在外地,父亲的病靠母亲和姐姐照料
。父亲的饮食起居,全部依赖母亲。2015年4月父亲故去,我们兄弟姐妹伤心之余,觉
得宽慰的是母亲终于歇肩,不用日夜操劳照顾父亲,可以安享几年清福了。
谁料到,父亲亡故后才一年四个月,母亲被诊断为肺癌晚期。这个消息对我们几个做子
女的而言,真是晴天霹雳。我后悔只带母亲去做常规体检,没有做有针对性的癌症筛选
。母亲一直很健康,父亲去后她在北京住了几个月,陪她逛商场、游景点,她步履矫健
,我常常跟不上。
百般求医问药,只想尽可能延续母亲的生命,一年五个月,太匆匆!其中过程得待我有
空时再专门撰文述之。
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我和兄弟回乡侍候,她自知不治,所操心的仍然是儿孙们的
平安与出息。2017年12月31日那天,我和弟弟将她扶到轮椅上坐了半个小时。她对我们
说:你们兄弟要是看到我快不行的话,马上抱着我平躺到床上,千万不要我坐着去。—
—湘中习俗,老人应寿终正寝,坐着去世不利于子孙。
也是过阳历年那夜,我陪护母亲,在她旁边的床上和衣小睡片刻。她睁开眼看到了,吃
力地说:“崽呀,要盖被,莫冻了。”
出殡后的那天晚上,我睡在母亲去世时所躺的床上,妻子睡在旁边。夜深,迷迷糊糊中
妻子起来为我盖被,我恍惚间以为是母亲在给我盖被。一定神,我知道,我永远失去了
这种人间最无私的爱了。
伤心时我安慰自己,母亲去世,就当她只是远行吧,可远行的娘留给我的,将是此生绵
绵无穷的思念。
元月7日晨7点30,我从刚落成的新屋西厢房,进入到母亲所住的东厢房病榻前,旁边另
一张床上的姐姐、姐夫已经起来了,此时的母亲口不能言,气息微弱。住在新屋旁边未
拆的平房内的哥哥、嫂子和侄女也赶来了,他们本来准备吃过早饭回广西,来与母亲辞
别。一看这般,知道此番是走不成了。
我拉住母亲那拉扯四个儿女长大、而今枯瘦如柴的手,大喊“娘挺住”。我们的呼喊到
底留不住老娘如风中之烛的生命,8点03分,母亲永远闭上了双眼,脱离了病痛,带着
一生的劳累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2016年8月母亲被诊断为肺癌4期时,我就料到了这一刻,没想到这一刻来得如此的快。
略微感到安慰的是我做了一个此生最正确的决断。元月2日,我回到了北京,当时母亲
的病情似乎有所好转,哥嫂和姐姐、姐夫在家照料,我本来打算10日以后在返乡。5日
那天我心神不定,便买了回老家的高铁票。6日因中原大雪,高铁晚点,从长沙南转去
邵阳的动车,抵站时晚上7:30,打车走了几十公里的山路,晚8:40到家。当时母亲神智
已是忽而清醒忽而糊涂,但自己的儿子当然认得出。她抓住我的手,反反复复叫着我们
兄弟姐妹的名字“智、慧、勇、敢”,一会儿断断续续地问“安排好了么”,一会儿说
“男左女右”,“老弟呢?”等她去世后,我才恍然大悟,她在问后事的安排,提醒停
灵于堂屋,女的在右侧,以及惦记着还在四川的弟弟。
我多么希望这一切只是一场噩梦呀。
丧礼按照湘中传统仪式进行。三天两夜的道场,来往不断吊唁的亲友,放个不停的鞭炮
。孝子按照仪轨行礼,没有片刻的时间静下来追思。10日出殡以后,客人散去,弟、兄
先后回四川上班。此刻,我一人守着一栋空空荡荡的三层楼房,冬日温煦的阳光从窗户
外照射进来。外面山川依旧,岁月静好,可这一切我娘再也享受不到了。忆及母亲的一
生,特别是她养我教我的往事,泪落如雨。
母亲姓王讳英,民国三十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出生在石马江畔一个聚族而居的小山村
。外祖父兄弟六人,除三外公在民国时被抽壮丁去当兵不知所终外,其余兄弟个个又有
好几个儿子。我小时去拜年,心里诧异怎么这么多舅舅?外祖父的房屋依山傍水,风景
秀丽。记得十几年前我和妻子去桂林探望正在哥嫂家小住的母亲,我俩陪着她游漓江,
她在甲板上看了一会儿,说:“没什么看头。我跟着你外公在门前那条河划竹排捞鱼,
春天柳树绿了,秋天枫叶红了,两岸的风光不比这里差。”然后回船仓休息。
外祖父勤劳刚强,外祖母乐善好施。母亲集中了他俩的秉性。我年少时干农活偷懒时,
母亲教训我时,总是要拿外祖父的勤俭和她儿时的劳累做对比。外祖父建屋时,用稻田
泥做砖,当时母亲才6岁,每天天未亮,就被外祖父叫起来,拉着一头黄牛去踩田泥,
她打着赤脚和牛一遍遍地踩踏,以确保砖头牢固。
新政建立后,政府提倡女童和男童一样入学,但固执的外祖父坚决不许母亲上学,下面
几个舅舅接连出生了,身为长姊的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带弟弟。看到别的女孩去上学,
艳羡之余的母亲不甘心,她背着舅舅,跟着上学的孩子去了学校,站在窗外听。数日过
去后被老师发现,一问竟然比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懂得多,便特许她带着弟弟进教室听课。
母亲瞒着外公上了半个学期,每天早上背着弟弟、带着竹篮出门,到学校听完课后,在
同学的的帮助下扯满一篮子猪草才回家。等学校老师上门动员外公允许母亲入学,外公
才知觉。在老师的劝说下,终于同意她入学。条件是决不能耽误干活。还是不心甘情愿
的外公说:“妹崽上什么学堂?难不成女的能当先生?”后来母亲当过不短时间的民办
教师,对外公笑言“你看我不是也当了先生么?”
高小毕业后,母亲上了两年农业初中,辍学回家。那时已到了办农业合作社,合作社在
邻村办一个代销店,身体壮实、识文断字、口齿伶俐的母亲充当了售货员,进货、卖货
一人身兼。代销店离当地最繁华的市镇有十华里山路,林密路险,有一段人烟稀少。母
亲常常一人从市镇上挑货回来时,已是晚上。
母亲的大胆在老家的村庄是出了名的。我大约5、6岁时跟着她去外公家,经过一个乱坟
岗。坟地正在被改造为农田,坟墓被掘开,骷髅满地。我看了很害怕,母亲说:“活人
怕什么死人?”说罢,一脚将拦路的一个头盖骨踢开。
当了一段时间售货员后,母亲又做了几年的代课教师,在22岁时嫁给了父亲。父亲当时
在城里做医生,吃“国家粮”。但我老家的村庄在一个半山腰上,开门就是下坡上岭,
交通不便,且土地贫瘠,远不如外公的村庄因田地由石马江灌溉那样富庶。就此而言,
母亲可算是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
嫁到李家未及一年,家兄还在娘胎里,祖母病逝,满叔才14岁,母亲以长嫂而代母职。
四年后,才45岁的外祖母又病逝,留下了母亲和三位舅父三位姨妈。最小的姨妈才3岁
,尚咿呀学语。母亲又以大姐如母,照料、关心弟妹。那时候农家人穿鞋全靠自己缝制
,我们全家六口人和外祖父家的布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出。我小时候最深的记忆是:
夜深了我睡梦中醒来,还看到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晚年两只眼睛都动了白内障手术
,此是远因。
曾经有几年,父亲在县城一家医院担任负责人,母亲带全家随父亲进城落户,我和弟弟
就在那家医院落生。母亲的见识和能力,高于同辈妇女,她在城里谋得一个“公家人”
身份,照理说并不是很困难。但父亲生性散淡,不媚权贵,在我弟弟刚出生时,全家除
父亲外,都被“下放”回老家务农,我的家成了“半边户”——即半边是父亲是城镇居
民而另半边的老婆孩子是农村居民。
“半边户”中做母亲的之苦之累,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人很难想象。“半边户”比纯农
家稍强一点的是父亲有固定的工资,而且父亲在外眼界较为开阔,更重视子女的教育。
但在人民公社时期,没有壮年男劳力的家庭,是很受歧视的。那时候男的10分工一天,
女的只有7分工。“半边户”的孩子,年岁稍长就做“童工”,放牛挣工分或在假期跟
着大人下田干活,一天挣4分或5分工,顶半个劳力。每到年底算口粮,“半边户”的人
均标准往往是最低的,即便这样还年年“超支”——全部工分抵不上所分的口粮,必须
交给生产队一些钱以充抵粮食款。我记得好几次生产队年底“打平伙”,粮食由公家出
,各家各户包括“半边户”凑集腊肉、鸡蛋,但吃饭时只能由每家派一个男劳力参加,
“半边户”被剥夺资格。
母亲的文化程度在乡村妇女中算是出类拔萃者,因此回乡不久她当上了“赤脚医生”和
接生员。深更半夜,她常常在一条大黑狗的陪伴下,打着手电走山路去给人看病或接生
。方圆几里之内,许多兄弟、父子都是她接生的。她病重时,一位族弟来探望,这位族
弟是早产儿,刚出生时满脸乌青,不会啼哭,母亲人工呼吸把他救活,现在早为人父了
。为她抬棺材的人中间,大多数的本人或儿女是母亲用双手迎接来到这个世界的。
从“城里人”变为“乡下人”,是母亲盛年时一桩恨事。她不管多苦多累,对我们兄弟
姐妹学业的督促,一刻不敢松懈,她一定要让儿女靠自己的能力跳出农门,成为“城里
人”。先父不屑细务,好杯中之物,不喜欢与人争高低。而母亲好强,凡事不愿低人一
头,因此我家里里外外全靠母亲操持。最难忘的是每到开学季前,父亲那点菲薄的工资
支付不到几个儿女的学费,异常好面子的母亲顾不得面子了,到处告贷,从未耽误我们
兄弟姐妹的照常入学。、
我考上高中时十分瘦弱,身高只有1米39。开学那天,母亲挑着被褥和两把垫床的稻草
,走山路送我去学校报到。快到学校时,遇到一个熟人,问母亲来镇上干什么,母亲回
答说送儿子上高中。那人看了看身后的我,说了句:“这么矮小,上高中?是上小学吧
?”待那人走远,母亲很不高兴,说了句这人真不会说话,勉励我说男人不怕长得丑长
得矮,读书好有出息,就不会有人嫌弃。没本事的男人长得再高别人也看不起。
这些话我一直铭记着。
母亲待人慷慨大方。虽自家的日子清苦,但我母亲和父亲都非常好客,有人来到家里,
她必尽待客之道,端上省吃俭用积攒的好酒好菜;家里如果杀一只鸡或宰一只鸭,她必
定让父亲和我们兄弟姐妹们吃肉,自己只用汤汤水水拌饭。如果有邻居家的小孩闻到香
味前来,我们兄弟觉得讨厌,而她则盛饭夹肉给人家的小孩吃。
二十年前的父亲和母亲
到了晚年,我们兄弟姐妹长大成人,略有出息。母亲感到欣慰,与人交谈掩饰不住自豪
的神色。母亲的日子本应该好过了,可我的父亲患上了肺心病(原因应该是抽烟太凶)
,患病十年,最后五年三进重症监护室。我们兄弟在外地,父亲的病靠母亲和姐姐照料
。父亲的饮食起居,全部依赖母亲。2015年4月父亲故去,我们兄弟姐妹伤心之余,觉
得宽慰的是母亲终于歇肩,不用日夜操劳照顾父亲,可以安享几年清福了。
谁料到,父亲亡故后才一年四个月,母亲被诊断为肺癌晚期。这个消息对我们几个做子
女的而言,真是晴天霹雳。我后悔只带母亲去做常规体检,没有做有针对性的癌症筛选
。母亲一直很健康,父亲去后她在北京住了几个月,陪她逛商场、游景点,她步履矫健
,我常常跟不上。
百般求医问药,只想尽可能延续母亲的生命,一年五个月,太匆匆!其中过程得待我有
空时再专门撰文述之。
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我和兄弟回乡侍候,她自知不治,所操心的仍然是儿孙们的
平安与出息。2017年12月31日那天,我和弟弟将她扶到轮椅上坐了半个小时。她对我们
说:你们兄弟要是看到我快不行的话,马上抱着我平躺到床上,千万不要我坐着去。—
—湘中习俗,老人应寿终正寝,坐着去世不利于子孙。
也是过阳历年那夜,我陪护母亲,在她旁边的床上和衣小睡片刻。她睁开眼看到了,吃
力地说:“崽呀,要盖被,莫冻了。”
出殡后的那天晚上,我睡在母亲去世时所躺的床上,妻子睡在旁边。夜深,迷迷糊糊中
妻子起来为我盖被,我恍惚间以为是母亲在给我盖被。一定神,我知道,我永远失去了
这种人间最无私的爱了。
伤心时我安慰自己,母亲去世,就当她只是远行吧,可远行的娘留给我的,将是此生绵
绵无穷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