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们被教育去做很多自己不明白的事比如读书体育,大人们总是说叫你做就去
做,以后有好处。我们长大了,总是觉得”以后“什么都会好的。人到中年的某一个早
上你会突然发现没有什么以后了。难道生活就只是这样的吗?我的幸福在哪里?
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类发展了几千年,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很大的进步。几千年前的
各路诸神的种种神通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眼里大都不值一提。但是对如何能过的幸福的生
活这样的问题,人们的认识却总在原地踏步,现代的人并不比几千年前的人更幸福。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很幸福而另外的人则不那么幸福?这个问题在宗教,哲学里被探讨了
几千年。近代的科学(心理学)也开始精确的分析研究幸福的感觉和这些感觉形成的原
因。有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一般人会以为,在休闲放松的时候会比较有幸福感,而数
据的结果是人在工作时或做有挑战性的事(比如和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下棋,打球,弹
琴)时有幸福感的概率远高于在无所事事的休闲时。
人的幸福感或不幸福感来自于自身对自己的经历体验的感受。人们对各个经历体验的都
会有感受,有时是愉快的有的是不愉快。追求幸福最简单常见的作法就是去做让会自己
觉得愉快的事: 欲望得到了满足人就觉得愉快。就有了人们对金钱美女权力的追求。现
在都知道这得不到幸福,因为人的感受是变化的,而欲望没有止境。吃不饱的时候觉的
每顿能有无限的馒头就是极度的幸福,有了馒头又会想每顿能吃上肉才是幸福,现在美
国每个人每顿能吃上肉,但没有人会觉这是幸福。
近代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认为幸福不是自由发生的和运气和概率没什么关系。外部世界
的一切和幸不幸福都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外界有事物让你痛苦紧张了,其实让你痛苦
紧张是由外界事物导致你的思想所引起的,而不是有外界事物直接引起的,而你是绝对
可以控制对自己对外界事物要产生的思想反应的。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要追求幸福,要从
控制自己的内心的感受开始。学会了控制心灵活动控制意识的人就可以决定自己想不想
要幸福,要多幸福。
控制心灵活动控制意识不只只是被动地控制自己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人的愿力或精神力
量并不是只能带来阿Q式的精神胜利,更是可以主动地改变外界的物理世界。人们在生
活中会从外界感受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组成了你的经历体验并被存在大脑中,这些
信息会随机地出现在一般的人思维里 (大部分信息并没有出现在思维里,只是存在大
脑的某个角落),导致一些随机的思想,而这些随机的思想又会导致一些随机的行动,
这些随机的行动决定了你生活里发生的东西和你的经历体验。而能够控制心灵活动的人
可以控制什么信息出现在思维里,进而导致一种不同的人生。这种人的愿力,精神力量
,或专注力能导致外界的物理世界的变化,让某些事发生。控制心灵也是成功之道:要
做成什么事,都是从思想开始,然后跟随思想的行动带来世界的改变。
所以要幸福说起来好像简单,就是通过控制心灵活动控制意识来控制生活的经历体验和
感受,达到心静如水和心灵的和谐。但控制意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光知道道理
没用,只有真正去做的才有可能得到它。要真正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必须能克服自己肉体
的欲望和社会文化的压力。这好像只有出家人才有可能做得到。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要幸
福,光在空调的屋子里冥思打坐心静如水那差得很远,要把生活中的每次痛苦每个困境
失败都当成一次通往幸福的机会来磨练心灵才有一点点希望。这些都是心理学家说的,
可能还不是最成熟,但有数据支持,也暗合各种宗教所提倡的。
关于控制心灵,东方文明里有各种方法。其中印度教讲得最清楚 。印度教(古代的婆
罗门教)把知识分为两种类型,低级的知识是一般的数学物理这种可以从书里学来的知
识。高级的知识也称为”梵“的知识,这种知识光学习是得不到的,必须自己实修实证
感受到梵才能获取这种的知识。一个合格的婆罗门(以前印度最高的种姓)就是具备梵
的知识的人(找到真我的人)。读吠陀找真我是婆罗门少年的必修课。幸福应该就是”梵
“的知识的一种。这样的知识不像低级的知识那样可以积累,因为要取得这样的知识每
个人都必须从新实修实证自己走一遍。所以一代一代下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总在
原地踏步 。
不同的宗教有一些不同的表达。印度教的梵的知识找到真我,佛教的认识无我,道教的
抱元守一,一神教的与神同在, 表面上看各不相同。但能达到这些状态的人至少都达
到对自己心灵的终极控制。
印度教经典《博伽梵歌》讲了三种找真我(也就是我认为的控制心灵)的方法。第一个
行动瑜伽(Karma Yoga),通过不带杂念,专注地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来修炼。第二个
是智慧瑜伽(Jnana Yoga), 通过冥思打坐,观察认识自我来修炼。第三个是信瑜伽(
Bhakti Yoga), 通过信神敬神侍奉神,把自己完全奉献给神来修炼。这三种方法基本上
包括了东西方控制心灵的所有方法,佛教从印度教而来,三种方法都有。道教的修心养
性是智慧瑜伽,禅宗的吃饭睡觉是行动瑜伽,儒家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行动瑜伽和智慧瑜
伽的综合,一神教的大都在信瑜伽里。这些都是通往幸福的渠道。
一些先贤的心灵行为的控制非常惊人。明朝的王阳明的留下的遗言 “此心光明,亦复
何言?”人快死了,是什么样的控制力才能让心灵依然保持得这样晶莹如澈?清朝的曾
国藩记日记是他年轻时养成的习惯,也是他的修炼方法之一。他一直记到死前几天 。
最后的几篇日记里淡淡地写下了他每天的感受和活动,大约就是今天头晕脑胀精神无法
集中,然后就是读了什么书,写了多少字,下了几盘棋,会了几个客人 等等。从这些
文字里能感受到这个风蚀残年病痛中摇摇欲坠的老人里面那颗无比坚定的心灵。
周国平说幸福是一种能力。大多数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取。但幸福是一种不能光通
过学习就能获得的能力,只有实修实证才能得到幸福的能力。只有像王阳明这样知行合
一的才有长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