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是全中国人写的# Reader - 书香世家
C*g
1 楼
http://www.jfdaily.com/gb/jfxww/xlbk/xwcb/node38890/node38898/userobject1ai1904485.html
1979年3月号《连环画报》刊登了陈宜明、刘宇廉、李斌编绘的改自卢新华同名小说的
《伤痕》
1978年在二十世纪后四分之一的历史叙事中,是一个被人们反复谈论的年份,它的重要
性,首先是作为开启又—时代的标示,而有了伟大的象征意义并深植于一个民族心灵深
处。谈论起它就意味着体验共同的解放、拥抱共同的复活节,它仿佛传达了这个民族共
同的情感与幻想,共同的精神向往与内心需求,它是人们激情奔涌的新的源头,往日的
心灵创痛因它的涤荡抚慰而休止并且康复,因此,这也是又一个“结束或开始”的年代
。文学作为这一时代的表意形式,最为有效和准确地表述了这一时段民族的精神形态和
主流意识形态意图。
这一时代文学生产的主体主要是两代作家,一代是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年作家,一代
是成长于“文革”期间的知青作家。他们的阅历和观念作为两代人来说有很大的不同,
但又是最为相近的两代人,他们都共同受到新中国理想主义的哺育,共同经历过文化大
革命,
1979年3月号《连环画报》刊登了陈宜明、刘宇廉、李斌编绘的改自卢新华同名小说的
《伤痕》
1978年在二十世纪后四分之一的历史叙事中,是一个被人们反复谈论的年份,它的重要
性,首先是作为开启又—时代的标示,而有了伟大的象征意义并深植于一个民族心灵深
处。谈论起它就意味着体验共同的解放、拥抱共同的复活节,它仿佛传达了这个民族共
同的情感与幻想,共同的精神向往与内心需求,它是人们激情奔涌的新的源头,往日的
心灵创痛因它的涤荡抚慰而休止并且康复,因此,这也是又一个“结束或开始”的年代
。文学作为这一时代的表意形式,最为有效和准确地表述了这一时段民族的精神形态和
主流意识形态意图。
这一时代文学生产的主体主要是两代作家,一代是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年作家,一代
是成长于“文革”期间的知青作家。他们的阅历和观念作为两代人来说有很大的不同,
但又是最为相近的两代人,他们都共同受到新中国理想主义的哺育,共同经历过文化大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