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zz)# Returnee - 海归
s*n
1 楼
日前,网易论坛有一篇署名文章谈及美国梦和中国梦。
美国梦的说法由来已久,而随着中国宣布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民间的和官方的
中国梦也甚嚣尘上,并作为一种对抗性的概念在海内外传播开来。然而这两种梦,深究
起来,却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是由不同的载体承托起来的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
美国梦是什么?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开始修建由芝加哥到三藩市的太平洋铁路,作为
经营策略之一,太平洋铁路公司出售沿路土地筹集资金,在欧洲大肆广告,其主要内容
就是“美国梦”。梦想有自己的土地吗?梦想有自由吗?到美国来!随着大量欧洲移民
进入美国,美国中西部开发只用了50年,随之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后来美国梦,
由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的演讲再次扩张,“我有一个梦”表达的是人性、尊严、平
等和自由。
而当下流行起来的“中国梦”,却是一种国家主义的、自我中心的、具有排他性和封闭
性的概念。这是一个国家的(非民众个体的)、官方的(非民间的)、中国的(非外国
的)“梦”,它的核心是全球格局中的支配权力。早在1980年代,就有人对所谓“中国
梦”有过描述,指着世界地图:“我们的任务,是以夏威夷为圆心,以夏威夷到北京为
半径,重建中华帝国!”人们对这种梦并不陌生,当年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的日本,都
有类似的梦想。这种“梦”比前苏联的共产主义“梦”还要落后,因为共产主义作为一
种意识形态,仍然以人和社会为依归,并不封闭在国家权力的范围之内。
该网文称,作者曾应邀参加一个朋友在美国的入籍仪式,排队鱼贯进入宣誓大厅的时候
,留意到墙上有一幅字,“美国的形成从来都不是血缘的、地域的和宗教的,人们聚集
在这片土地上,是因为人们认同她的价值观,那就是人性、尊严和自由、平等”。这句
话是美国早期某位总统的讲话,但那个时候美国不但不是GDP第一,而且不参与国际事
务。
New Yorker翻译成为纽约客而不是纽约人,真是中文翻译中的神来之笔。纽约客是纽约
人的代称,大家都是客,借居这个大城之中追求梦想创造神话。纽约有3百多万人在家
不说英语,外国出生者占相当大比例,各路神仙来自四面八方,因其包容所以多彩。
1949年前的中国上海也是这样,没有上海人的概念;上海人相互问讯,会说自己是苏南
人、江北人、宁波人或者是广东人。那个时候,上海是一个追梦的城市,也是一个创造
童话的城市,因此被誉为远东第一城。后来的香港也一样,自称番禺人、潮州人、福建
人抑或是上海人以及越南人、马来西亚人,大多都是华裔;那个年代,香港充满活力,
也充满奋斗成功的童话。上海和香港的大富豪少有本地人。上海的富豪多来自苏州和宁
波,而香港的富豪有潮州人、马来华人、番禺人等等。只是到1950年代后,上海开始有
了比较严谨封闭的“上海人”概念,就和1979年后香港有了比较严格的“香港人”概念
一样,两个城市从此开始走入封闭。
但纽约却从来不对外封闭。而纽约,其实只是美国的一个缩影。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开
发中西部,大量从欧洲吸引移民,首要招牌是土地和自由,前者代表了自由资本主义有
关资产的意义,而后者是和当时欧洲贵族和教会把持精神领域形成对照。100年前,美
国的富豪大多数是移民。即使是现在,美国大量的知名富豪几乎都是白手起家,包括微
软的盖茨、苹果的贾伯斯,以及雅虎、谷歌、思科这些赫赫有名企业的创始人。
美国是一个创造现代童话的国度。对很多美国佬来说,物质金钱只是成功的手段和途径
,成功过程中的精神升华更为重要。大概正因为如此,美国的童话和梦想才能够持续两
百年,而至今仍然引人入胜。并且,这也是美国社会仍然充满活力,而未来仍然令人乐
观的原因。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今年8月1日在北京大学演讲,受到广泛关注。龙应台的演讲题目就
是《我们的“中国梦”》,是应“南方周末”之约而以“中国梦”为题而发言的。龙应
台在演讲中介绍了1949之后,台湾人、尤其是外省籍台湾人的“中国梦”的破灭与转折。
对于龙应台此次演讲,众多媒体注意到演讲者不少直接大胆的表述,一些论点直指中国
大陆政治文化中的敏感问题。比如龙应台详细介绍台湾1979年《美丽岛》事件,而正是
这一事件标志着台湾政治反对派的成熟,而最终推倒了国民党在台湾的专制统治。龙应
台借机呼吁大陆当局容纳政治异议人士,从台湾经验出发,传播自由民主理念。通过对
蒋介石政权在台湾长期经营的国民党爱国主义教育的描述,龙应台也希望就此颠覆共产
党的爱国主义教育,将大陆被看作至高无上的爱国教育重新定位;因为和国民党的爱国
主义教育一样,共产党的爱国主义也无非是一党之意识形态教育而已。从政治多元出发
,一党即是一党,既不能代表其他党派,更不能将党混同于国家和国土。
从台湾的政治光谱上看,龙应台属于蓝营,不主张台湾独立。从龙应台的演讲来看,也
得不出她主张台独的结论。但是,她是否主张统一呢?在演讲中,她没有直接表达其立
场。但字里行间,龙应台的主张却可圈可点。在演讲结束前,龙应台讲了这样一段话:
“请相信我,我对中国的希望是真诚的。但是请不要跟我谈“大国崛起”,请不要跟我
谈“血浓于水”,“我深深盼望见到的,是一个敢用文明尺度来检验自己的中国;这样
的中国,因为自信,所以开阔,因为开阔,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韧
、更长远。”此段话可以看作是龙应台的中国观。她没有讲她是否会同意统一于这样一
个中国的怀抱中,但至少,这是她认同的中国,是她梦想的中国。那是一个开阔的、包
容的中国。
从政治角度解读龙应台的演讲,意义甚为鲜明。但人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解读龙应台的
演讲,比如从民族主义的角度解读。龙应台表示,她不在乎“大国崛起”,如果这种大
国崛起只是军事、经济的成就和政治的专制。这样的崛起,将会是灾难的到来。也许,
人们可以将这一视角看成是台湾的视角,是从少数族群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崛起。然而,
正是这一视角值得重视,因为这里提出的是一个大国何以获得各个不同族群的认同的关
键。龙应台几次提到所谓“血浓于水”,并几次否定了这一概念。受过中国文化教育的
人恐怕都能够体会“血浓于水”的意涵,但可能很少人会真正深究“血”字的份量,更
不会将这一成语同种族联系起来考虑。最近传播甚广的《刘亚洲中将的西部论》中提到
了台湾和其他族群;他说:“台湾与大陆同种同族同文化,即使出了问题,将来也会回
来。新疆和西藏是多民族,一旦出去,回来的可能性甚微。”这里的同种同族同文化是
对“血浓于水”的恰当注脚:相对于其他族群,台湾人的血管里流着同样的汉族的血。
不同的是,刘亚洲看到了种族的重要性,而龙应台强调的则是文明,是价值。换言之,
通过对“血浓于水”的否定,龙应台正在超越族群观。
值得提出的是,龙应台在演讲中以大量篇幅谈到她的“中国梦”的价值基座,谈到中国
儒家文化的价值系统,如:“礼义廉耻”。她表示,“就是这个价值系统,形成一个强
固的基座,撑起一个“中华大梦”。”同狭隘的种族或族群观念相比,中国传统的儒家
价值有着普世指向,也即是儒家文化中的“天下主义”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龙应台
通过“天下主义”的桥梁,走上了现代普世价值的大路。
龙应台的“中国梦”是以普世价值为基座的。
事实也证明,以普世价值为基座的“中国梦”远比以血缘关系、族群关系为基座的“中
国梦”要更具吸引力。以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为样板的“中国梦”就更是等而下之
。现在,美国不仅是中国富豪、巨贪的移民之地,早在几十年前就成为了中国偷渡者的
梦想之地;而且,就在当今“中国崛起”的喧嚣中,普通的老百姓却通过偷渡移民美国
。近日媒体报道,美国联邦“府会中国委员会”举行的偷渡及人口交易听证会透露,最
近美国的中国偷渡客暴增10倍。很多中国家庭花费约7万美元的昂贵代价,把自己未成
年的子女偷渡到美国。在“中国崛起”的十几年来,偷渡客死亡事故也频繁发生,从
1993年的“金色冒险号”事件,到2009年 10月份加勒比海域中国偷渡客翻船事故,再
到2010年7月份美国西部亚历桑那州发现40多名偷渡人员的尸体,对偷渡者来说,死亡
一直是偷渡过程中甩不掉的恶梦。但尽管如此,这些灾难都浇灭不了他们彻底走出国门
投奔自由的渴望。
更可悲的是,不仅是中国的底层民众,中国的精英阶层涌现移民美国大潮。据美国国务
院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移民获批的EB-5类签证移民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比2008度增
加了2倍左右,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移民大国。据媒体报道,在21世纪的头十年里,
中国移民潮的主力已从底层劳工转为由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组成。在2009年投巨资开拍
的宣传片《建国大业》中,20多位主要演员的国籍早已加入了外国籍。虽然他们移民无
可指责,但他们用脚投票,选择抛弃他们在电影中反映的60年前所建的国,至少对当局
是个讽刺。
其实,无论偷渡平民、文化精英还是贪官,他们选择美国,无非是为追求更好的生活。
如果仅仅以物质生活为衡量,即使能出得起7万美元的普通偷渡者,若非对国内的生存
环境失去信心,恐怕也没有谁愿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搬到一个语言不通、生活习惯相
异、举目无亲的陌生国度。对这些人来说,美国优质的教育、清洁的空气、安全的食品
和民主、法治、平等、自由的安全感,都无疑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而这些,在中国大陆
则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在许多国人眼中,灾难深重的中国已成为不宜居住的伤心之地。但心中依然燃烧着梦想
的中国人,从来不会放弃对未来的希望。那么除了些成功实现美国梦的中国人之外,绝
大多数无法走出国门的人们,又将如何面对眼前沉重的现实?!也许,要改变目前的现
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若要改变,首先要民众觉醒,正如龙应台所言:“正因为权
力的侵蚀无所不在,所以个人的权利、比如言论的自由,是每个人都要随时随地、寸土
必争、绝不退让的。”
美国梦是一种内生的人性向往,而不是外在的政治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中国的
“梦”更为接近。在中国古代,却是外国人向中国移民的梦想之地。不说“万国来朝”
的汉唐,连弱势的宋朝也曾接收过万里迢迢前来投奔的犹太部落。之所以如此,并不是
因为中国靠武力征服了别人,而是传统中国的人性价值观,在当年的地球上具有强大的
吸引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教无类”,“君轻民重”等
都是这种价值表达。这些内容,在当时全球以家族和血缘封闭的个人发展和个人地位的
社会时代中,占据着相当高的道德和人性高点。正如今天的美国,以“民主、法制、自
由、人权、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将全世界的人都吸引在自身边,即使是在中国诋
毁普世价值的贪官们,也不例外。
因此,道德价值体系是根基,社会经济是枝叶。中国古代社会重学重德,但个人财富和
国家富强却借此而生长;近代西方文明以“文艺复兴”、人本主义为先驱,也使科技和
经济大发展。“故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孔夫子的这句话,放在当今美国十分恰
当,美国梦中的优越物质条件,其实生长在平等、自由的根基之上。因此,真正的中国
梦,必须是建立在追求和实现普世价值的基础之上,除此以外,其他所有打着 “中国
梦”旗号的行径,不仅会四处碰壁,甚至还会将中国引向万劫不复的境地。
美国梦的说法由来已久,而随着中国宣布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民间的和官方的
中国梦也甚嚣尘上,并作为一种对抗性的概念在海内外传播开来。然而这两种梦,深究
起来,却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是由不同的载体承托起来的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
美国梦是什么?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开始修建由芝加哥到三藩市的太平洋铁路,作为
经营策略之一,太平洋铁路公司出售沿路土地筹集资金,在欧洲大肆广告,其主要内容
就是“美国梦”。梦想有自己的土地吗?梦想有自由吗?到美国来!随着大量欧洲移民
进入美国,美国中西部开发只用了50年,随之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后来美国梦,
由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的演讲再次扩张,“我有一个梦”表达的是人性、尊严、平
等和自由。
而当下流行起来的“中国梦”,却是一种国家主义的、自我中心的、具有排他性和封闭
性的概念。这是一个国家的(非民众个体的)、官方的(非民间的)、中国的(非外国
的)“梦”,它的核心是全球格局中的支配权力。早在1980年代,就有人对所谓“中国
梦”有过描述,指着世界地图:“我们的任务,是以夏威夷为圆心,以夏威夷到北京为
半径,重建中华帝国!”人们对这种梦并不陌生,当年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的日本,都
有类似的梦想。这种“梦”比前苏联的共产主义“梦”还要落后,因为共产主义作为一
种意识形态,仍然以人和社会为依归,并不封闭在国家权力的范围之内。
该网文称,作者曾应邀参加一个朋友在美国的入籍仪式,排队鱼贯进入宣誓大厅的时候
,留意到墙上有一幅字,“美国的形成从来都不是血缘的、地域的和宗教的,人们聚集
在这片土地上,是因为人们认同她的价值观,那就是人性、尊严和自由、平等”。这句
话是美国早期某位总统的讲话,但那个时候美国不但不是GDP第一,而且不参与国际事
务。
New Yorker翻译成为纽约客而不是纽约人,真是中文翻译中的神来之笔。纽约客是纽约
人的代称,大家都是客,借居这个大城之中追求梦想创造神话。纽约有3百多万人在家
不说英语,外国出生者占相当大比例,各路神仙来自四面八方,因其包容所以多彩。
1949年前的中国上海也是这样,没有上海人的概念;上海人相互问讯,会说自己是苏南
人、江北人、宁波人或者是广东人。那个时候,上海是一个追梦的城市,也是一个创造
童话的城市,因此被誉为远东第一城。后来的香港也一样,自称番禺人、潮州人、福建
人抑或是上海人以及越南人、马来西亚人,大多都是华裔;那个年代,香港充满活力,
也充满奋斗成功的童话。上海和香港的大富豪少有本地人。上海的富豪多来自苏州和宁
波,而香港的富豪有潮州人、马来华人、番禺人等等。只是到1950年代后,上海开始有
了比较严谨封闭的“上海人”概念,就和1979年后香港有了比较严格的“香港人”概念
一样,两个城市从此开始走入封闭。
但纽约却从来不对外封闭。而纽约,其实只是美国的一个缩影。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开
发中西部,大量从欧洲吸引移民,首要招牌是土地和自由,前者代表了自由资本主义有
关资产的意义,而后者是和当时欧洲贵族和教会把持精神领域形成对照。100年前,美
国的富豪大多数是移民。即使是现在,美国大量的知名富豪几乎都是白手起家,包括微
软的盖茨、苹果的贾伯斯,以及雅虎、谷歌、思科这些赫赫有名企业的创始人。
美国是一个创造现代童话的国度。对很多美国佬来说,物质金钱只是成功的手段和途径
,成功过程中的精神升华更为重要。大概正因为如此,美国的童话和梦想才能够持续两
百年,而至今仍然引人入胜。并且,这也是美国社会仍然充满活力,而未来仍然令人乐
观的原因。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今年8月1日在北京大学演讲,受到广泛关注。龙应台的演讲题目就
是《我们的“中国梦”》,是应“南方周末”之约而以“中国梦”为题而发言的。龙应
台在演讲中介绍了1949之后,台湾人、尤其是外省籍台湾人的“中国梦”的破灭与转折。
对于龙应台此次演讲,众多媒体注意到演讲者不少直接大胆的表述,一些论点直指中国
大陆政治文化中的敏感问题。比如龙应台详细介绍台湾1979年《美丽岛》事件,而正是
这一事件标志着台湾政治反对派的成熟,而最终推倒了国民党在台湾的专制统治。龙应
台借机呼吁大陆当局容纳政治异议人士,从台湾经验出发,传播自由民主理念。通过对
蒋介石政权在台湾长期经营的国民党爱国主义教育的描述,龙应台也希望就此颠覆共产
党的爱国主义教育,将大陆被看作至高无上的爱国教育重新定位;因为和国民党的爱国
主义教育一样,共产党的爱国主义也无非是一党之意识形态教育而已。从政治多元出发
,一党即是一党,既不能代表其他党派,更不能将党混同于国家和国土。
从台湾的政治光谱上看,龙应台属于蓝营,不主张台湾独立。从龙应台的演讲来看,也
得不出她主张台独的结论。但是,她是否主张统一呢?在演讲中,她没有直接表达其立
场。但字里行间,龙应台的主张却可圈可点。在演讲结束前,龙应台讲了这样一段话:
“请相信我,我对中国的希望是真诚的。但是请不要跟我谈“大国崛起”,请不要跟我
谈“血浓于水”,“我深深盼望见到的,是一个敢用文明尺度来检验自己的中国;这样
的中国,因为自信,所以开阔,因为开阔,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韧
、更长远。”此段话可以看作是龙应台的中国观。她没有讲她是否会同意统一于这样一
个中国的怀抱中,但至少,这是她认同的中国,是她梦想的中国。那是一个开阔的、包
容的中国。
从政治角度解读龙应台的演讲,意义甚为鲜明。但人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解读龙应台的
演讲,比如从民族主义的角度解读。龙应台表示,她不在乎“大国崛起”,如果这种大
国崛起只是军事、经济的成就和政治的专制。这样的崛起,将会是灾难的到来。也许,
人们可以将这一视角看成是台湾的视角,是从少数族群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崛起。然而,
正是这一视角值得重视,因为这里提出的是一个大国何以获得各个不同族群的认同的关
键。龙应台几次提到所谓“血浓于水”,并几次否定了这一概念。受过中国文化教育的
人恐怕都能够体会“血浓于水”的意涵,但可能很少人会真正深究“血”字的份量,更
不会将这一成语同种族联系起来考虑。最近传播甚广的《刘亚洲中将的西部论》中提到
了台湾和其他族群;他说:“台湾与大陆同种同族同文化,即使出了问题,将来也会回
来。新疆和西藏是多民族,一旦出去,回来的可能性甚微。”这里的同种同族同文化是
对“血浓于水”的恰当注脚:相对于其他族群,台湾人的血管里流着同样的汉族的血。
不同的是,刘亚洲看到了种族的重要性,而龙应台强调的则是文明,是价值。换言之,
通过对“血浓于水”的否定,龙应台正在超越族群观。
值得提出的是,龙应台在演讲中以大量篇幅谈到她的“中国梦”的价值基座,谈到中国
儒家文化的价值系统,如:“礼义廉耻”。她表示,“就是这个价值系统,形成一个强
固的基座,撑起一个“中华大梦”。”同狭隘的种族或族群观念相比,中国传统的儒家
价值有着普世指向,也即是儒家文化中的“天下主义”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龙应台
通过“天下主义”的桥梁,走上了现代普世价值的大路。
龙应台的“中国梦”是以普世价值为基座的。
事实也证明,以普世价值为基座的“中国梦”远比以血缘关系、族群关系为基座的“中
国梦”要更具吸引力。以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为样板的“中国梦”就更是等而下之
。现在,美国不仅是中国富豪、巨贪的移民之地,早在几十年前就成为了中国偷渡者的
梦想之地;而且,就在当今“中国崛起”的喧嚣中,普通的老百姓却通过偷渡移民美国
。近日媒体报道,美国联邦“府会中国委员会”举行的偷渡及人口交易听证会透露,最
近美国的中国偷渡客暴增10倍。很多中国家庭花费约7万美元的昂贵代价,把自己未成
年的子女偷渡到美国。在“中国崛起”的十几年来,偷渡客死亡事故也频繁发生,从
1993年的“金色冒险号”事件,到2009年 10月份加勒比海域中国偷渡客翻船事故,再
到2010年7月份美国西部亚历桑那州发现40多名偷渡人员的尸体,对偷渡者来说,死亡
一直是偷渡过程中甩不掉的恶梦。但尽管如此,这些灾难都浇灭不了他们彻底走出国门
投奔自由的渴望。
更可悲的是,不仅是中国的底层民众,中国的精英阶层涌现移民美国大潮。据美国国务
院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移民获批的EB-5类签证移民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比2008度增
加了2倍左右,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移民大国。据媒体报道,在21世纪的头十年里,
中国移民潮的主力已从底层劳工转为由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组成。在2009年投巨资开拍
的宣传片《建国大业》中,20多位主要演员的国籍早已加入了外国籍。虽然他们移民无
可指责,但他们用脚投票,选择抛弃他们在电影中反映的60年前所建的国,至少对当局
是个讽刺。
其实,无论偷渡平民、文化精英还是贪官,他们选择美国,无非是为追求更好的生活。
如果仅仅以物质生活为衡量,即使能出得起7万美元的普通偷渡者,若非对国内的生存
环境失去信心,恐怕也没有谁愿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搬到一个语言不通、生活习惯相
异、举目无亲的陌生国度。对这些人来说,美国优质的教育、清洁的空气、安全的食品
和民主、法治、平等、自由的安全感,都无疑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而这些,在中国大陆
则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在许多国人眼中,灾难深重的中国已成为不宜居住的伤心之地。但心中依然燃烧着梦想
的中国人,从来不会放弃对未来的希望。那么除了些成功实现美国梦的中国人之外,绝
大多数无法走出国门的人们,又将如何面对眼前沉重的现实?!也许,要改变目前的现
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若要改变,首先要民众觉醒,正如龙应台所言:“正因为权
力的侵蚀无所不在,所以个人的权利、比如言论的自由,是每个人都要随时随地、寸土
必争、绝不退让的。”
美国梦是一种内生的人性向往,而不是外在的政治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中国的
“梦”更为接近。在中国古代,却是外国人向中国移民的梦想之地。不说“万国来朝”
的汉唐,连弱势的宋朝也曾接收过万里迢迢前来投奔的犹太部落。之所以如此,并不是
因为中国靠武力征服了别人,而是传统中国的人性价值观,在当年的地球上具有强大的
吸引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教无类”,“君轻民重”等
都是这种价值表达。这些内容,在当时全球以家族和血缘封闭的个人发展和个人地位的
社会时代中,占据着相当高的道德和人性高点。正如今天的美国,以“民主、法制、自
由、人权、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将全世界的人都吸引在自身边,即使是在中国诋
毁普世价值的贪官们,也不例外。
因此,道德价值体系是根基,社会经济是枝叶。中国古代社会重学重德,但个人财富和
国家富强却借此而生长;近代西方文明以“文艺复兴”、人本主义为先驱,也使科技和
经济大发展。“故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孔夫子的这句话,放在当今美国十分恰
当,美国梦中的优越物质条件,其实生长在平等、自由的根基之上。因此,真正的中国
梦,必须是建立在追求和实现普世价值的基础之上,除此以外,其他所有打着 “中国
梦”旗号的行径,不仅会四处碰壁,甚至还会将中国引向万劫不复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