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热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Returnee - 海归
f*e
1 楼
海归热现在很火。每天都有国内外比较,谁谁谁海归了大富大贵,我
要海归了,我的条件能海归到那档次学校等等,的帖子上十大。大家,
尤其是想留学界当 PI 的,都深怕归迟了就价码就上天了,没有 NAS
院士+ 10 篇 CNS 就别想到清华等等。
根据我自己在台湾的观察,这件事不会发生。(别问我为什么讲话不像
台巴子。有原因的)台湾也有过一轮像这样的海归热,在 1988-1996
年间,每个台湾大学只要有 AP 位置,不管是什么样档次的地方,都会
有 300-400 份 application 涌入,pool 通常极强。而在这之前,
许多学校还得主动出击联系在美国校友,看看对回母校服务感不感兴趣
等等。
但在 1996 年后,所有的强人 PhD 突然间全数气化。我 1998 年会
母校母系(台湾清华)时,我老板告诉我今年只有 ~20 人来找位置,扣
掉万老,搞不清状况的 fresh PhD, 只有 ~5 个 qualify. 而在四年
前,此系还意气风发地 interview 了 6 个人,全是名校 PhD, 其中
还有 Harvard 的,publication list 除了 NS 没发过别的 journal
的,最后一个也没要。说是水平太次。我当时是个小本科生,只觉俺台湾
的科研实力即将上天了。我还要出国吗?值得吗?
为什么在短短几年会有这样的区别?两个原因:
1. 1990-1996 年间台湾理科尖子生的 career path 突然多了起来,
不再是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我的同学们绝大多数都进了半导
体工业,只有像我这样脑子进水的出了国。
2. 一个学生从本科毕业到 job market ready 的时间其实大约只有 6-8
年。如果这个人没有在 1-2 年内找到工作,他就会 settle on something
else, 找个千老万老工程师稳定下来,从此家国太平。1988-1990 年时被
海归热吓到而选择不出国的本科生在 1996 年会显出效果。老的,更 well
qualified 的 PhD 们基本不会和小年轻们争,要争也争不过。
这个市场就这样持续 decline 了近八年,其中还有 2003 交大来找我回去,
连 office space 都给我看了。我没从,连申请都没递。心气太高对脑子有害。
现在 pool 又强起来了,我台湾老板喜滋滋地说。风水轮流转啊。
要海归了,我的条件能海归到那档次学校等等,的帖子上十大。大家,
尤其是想留学界当 PI 的,都深怕归迟了就价码就上天了,没有 NAS
院士+ 10 篇 CNS 就别想到清华等等。
根据我自己在台湾的观察,这件事不会发生。(别问我为什么讲话不像
台巴子。有原因的)台湾也有过一轮像这样的海归热,在 1988-1996
年间,每个台湾大学只要有 AP 位置,不管是什么样档次的地方,都会
有 300-400 份 application 涌入,pool 通常极强。而在这之前,
许多学校还得主动出击联系在美国校友,看看对回母校服务感不感兴趣
等等。
但在 1996 年后,所有的强人 PhD 突然间全数气化。我 1998 年会
母校母系(台湾清华)时,我老板告诉我今年只有 ~20 人来找位置,扣
掉万老,搞不清状况的 fresh PhD, 只有 ~5 个 qualify. 而在四年
前,此系还意气风发地 interview 了 6 个人,全是名校 PhD, 其中
还有 Harvard 的,publication list 除了 NS 没发过别的 journal
的,最后一个也没要。说是水平太次。我当时是个小本科生,只觉俺台湾
的科研实力即将上天了。我还要出国吗?值得吗?
为什么在短短几年会有这样的区别?两个原因:
1. 1990-1996 年间台湾理科尖子生的 career path 突然多了起来,
不再是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我的同学们绝大多数都进了半导
体工业,只有像我这样脑子进水的出了国。
2. 一个学生从本科毕业到 job market ready 的时间其实大约只有 6-8
年。如果这个人没有在 1-2 年内找到工作,他就会 settle on something
else, 找个千老万老工程师稳定下来,从此家国太平。1988-1990 年时被
海归热吓到而选择不出国的本科生在 1996 年会显出效果。老的,更 well
qualified 的 PhD 们基本不会和小年轻们争,要争也争不过。
这个市场就这样持续 decline 了近八年,其中还有 2003 交大来找我回去,
连 office space 都给我看了。我没从,连申请都没递。心气太高对脑子有害。
现在 pool 又强起来了,我台湾老板喜滋滋地说。风水轮流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