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
1 楼
转发一篇,其实是半篇博克文章的内容,说的是北京的一个幼儿园芭学园里的教师培训
,讲到了大人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有什么样的后果。前面的理
论部分和故事的例子就不转了,可以去原文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124b70102drd6.html
另外一个课堂上的事件,也被大李老师拿来做了刺激,引发了一场激辩。起因是在讲到
儿童发展时看的两段录像。第一段是不到一岁的姆兰达学习用勺子的。第二段是两岁多
的溪溪,因为家里人过早过多的给她灌输了爱干净的观念,在刚入园的时候,不肯用手
拿蛋糕吃,老师对溪溪的帮助是,告诉她可以用手吃,并故意忽略溪溪要求擦手的请求
。溪溪最后投入的用手感受奶油,往嘴里吃。一位学员提出问题:教育应该是帮助孩子
知道保持干净,用勺子吃东西,怎么能让溪溪再回到用手抓着吃的阶段呢?
两大方阵各有数位学员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时课堂变成了辩论场。像我这样思索成
习惯的人,不由得跟着想了很多很多。要么说真理越辩越明,重点不在结论,是在过程
中,你发现有很多新角度,新看法。你发现原来以前自己也有模糊的一部分,现在被拎
出来让你不得逃避的去想清楚。当嘁哩喀喳的头脑风暴过后,一切重归平静时,你发现
你对这件事已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不就是辩论的魅力所在吗?
最后,大李也抛出了自己的观点,教育选择论。在那一个当下,对那一个孩子,如
果你选择这么做,可能给她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你选择那么做,可能有什么样的影响,
两相比较,哪种影响是她最需要的?对她当时的发展是最有帮助的?
这里她说了另外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在沙坑做了一个特别好的城堡,这时他看见木
工区的工作,非常想去参加,他有非常想让自己城堡不被别的小朋友破坏,于是他请求
老师帮忙,给他看护这个城堡,他去木工区工作。可是老师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不可
能总是给他看着,这时候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
现场很多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大李细致的给大家分析起来。
如果你帮他看着,那是最不好的做法,他会发现他可以控制你去做对他有利的事情
。而你也耽误了你的工作。
如果直接告诉他,老师不能帮他,老师还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孩子会了解到,老师
跟他是不同的个体,但是他会发现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无法获得别人的帮助。
如果老师告诉他,我可以帮你看两分钟,两分钟之后,我就要去做自己的工作了。
可能他在木工区工作的很投入,远远超过两分钟,回来后发现城堡被破坏了,大哭一场
。但是他会从中学到,在困难时可以请求别人帮助,但别人的帮助是有限的,别人也有
别人的事,不能完全去依赖别人,也不可能完全控制别人,这将是多么深层次的对人与
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另外,有得必有失,享受了木工区的工作,可能就要付出城堡被破
坏的代价。
如果老师直接给他一个建议,比如,请别的小朋友给看着,或者写个牌子围个栅栏
,也许孩子可以保住城堡,可以比较快乐,但是孩子失去的,是一次体验的机会,他以
后一样会依赖于别人的建议和帮助。
相比之下,哪种让孩子收获的更多,就使用哪种。大多数答案都倾向于怎样既让孩
子可以去工作,又可以保住城堡。我们的思路都着眼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没有看到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城堡被破坏的后果,虽然对孩子来说的确很痛苦,但还不至
于痛苦到孩子无法承受的地步。用孩子现在可以承受的痛苦,来帮助他成长起生存的智
慧,这个代价是可以付出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保护,该放手时不放手,不舍得让他
有一丁点痛苦,他也就无法成长。等到将来我们无法再提供保护时(总有这么一天的)
,他将以幼嫩之身心,面对残酷之社会,那时我们可以控制其他人、环境、社会,不让
他们给孩子过于严重的后果吗?有时甚至后果是我们自己无法代替他们去承担的。那时
对孩子的打击,比区区一个沙坑小城堡的毁灭,可要大多了。所以,教育不是简单的“
让孩子快乐”。只有快乐的生活经历,不可能赋予孩子真正的内心的坚强,不可能让孩
子获得全面的成长。
,讲到了大人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有什么样的后果。前面的理
论部分和故事的例子就不转了,可以去原文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124b70102drd6.html
另外一个课堂上的事件,也被大李老师拿来做了刺激,引发了一场激辩。起因是在讲到
儿童发展时看的两段录像。第一段是不到一岁的姆兰达学习用勺子的。第二段是两岁多
的溪溪,因为家里人过早过多的给她灌输了爱干净的观念,在刚入园的时候,不肯用手
拿蛋糕吃,老师对溪溪的帮助是,告诉她可以用手吃,并故意忽略溪溪要求擦手的请求
。溪溪最后投入的用手感受奶油,往嘴里吃。一位学员提出问题:教育应该是帮助孩子
知道保持干净,用勺子吃东西,怎么能让溪溪再回到用手抓着吃的阶段呢?
两大方阵各有数位学员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时课堂变成了辩论场。像我这样思索成
习惯的人,不由得跟着想了很多很多。要么说真理越辩越明,重点不在结论,是在过程
中,你发现有很多新角度,新看法。你发现原来以前自己也有模糊的一部分,现在被拎
出来让你不得逃避的去想清楚。当嘁哩喀喳的头脑风暴过后,一切重归平静时,你发现
你对这件事已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不就是辩论的魅力所在吗?
最后,大李也抛出了自己的观点,教育选择论。在那一个当下,对那一个孩子,如
果你选择这么做,可能给她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你选择那么做,可能有什么样的影响,
两相比较,哪种影响是她最需要的?对她当时的发展是最有帮助的?
这里她说了另外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在沙坑做了一个特别好的城堡,这时他看见木
工区的工作,非常想去参加,他有非常想让自己城堡不被别的小朋友破坏,于是他请求
老师帮忙,给他看护这个城堡,他去木工区工作。可是老师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不可
能总是给他看着,这时候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
现场很多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大李细致的给大家分析起来。
如果你帮他看着,那是最不好的做法,他会发现他可以控制你去做对他有利的事情
。而你也耽误了你的工作。
如果直接告诉他,老师不能帮他,老师还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孩子会了解到,老师
跟他是不同的个体,但是他会发现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无法获得别人的帮助。
如果老师告诉他,我可以帮你看两分钟,两分钟之后,我就要去做自己的工作了。
可能他在木工区工作的很投入,远远超过两分钟,回来后发现城堡被破坏了,大哭一场
。但是他会从中学到,在困难时可以请求别人帮助,但别人的帮助是有限的,别人也有
别人的事,不能完全去依赖别人,也不可能完全控制别人,这将是多么深层次的对人与
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另外,有得必有失,享受了木工区的工作,可能就要付出城堡被破
坏的代价。
如果老师直接给他一个建议,比如,请别的小朋友给看着,或者写个牌子围个栅栏
,也许孩子可以保住城堡,可以比较快乐,但是孩子失去的,是一次体验的机会,他以
后一样会依赖于别人的建议和帮助。
相比之下,哪种让孩子收获的更多,就使用哪种。大多数答案都倾向于怎样既让孩
子可以去工作,又可以保住城堡。我们的思路都着眼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没有看到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城堡被破坏的后果,虽然对孩子来说的确很痛苦,但还不至
于痛苦到孩子无法承受的地步。用孩子现在可以承受的痛苦,来帮助他成长起生存的智
慧,这个代价是可以付出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保护,该放手时不放手,不舍得让他
有一丁点痛苦,他也就无法成长。等到将来我们无法再提供保护时(总有这么一天的)
,他将以幼嫩之身心,面对残酷之社会,那时我们可以控制其他人、环境、社会,不让
他们给孩子过于严重的后果吗?有时甚至后果是我们自己无法代替他们去承担的。那时
对孩子的打击,比区区一个沙坑小城堡的毁灭,可要大多了。所以,教育不是简单的“
让孩子快乐”。只有快乐的生活经历,不可能赋予孩子真正的内心的坚强,不可能让孩
子获得全面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