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未名空间有分享资源的地方吗?。。。#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wh
1 楼
请不要用义士的称呼来冤枉我;不要用仗义、同情这些名称污辱我。我的心里全没有它
们。
——鲁迅《铸剑》
暗黑系的Milstein津津有味地推荐他心中的最暗黑小说: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我
立刻被题目吸引,网上一查仅为短篇。开篇把平安朝的日本天皇比作秦始皇、隋炀帝,
我以为看错了文:日本人那么熟悉我们的皇帝?
接着立刻感受到神魔的气质:传世名画皆有异象,梅花到月夜放出清香,宫女画传出笛
声幽响;唯有本朝第一画师良秀嗜画丑恶,其画夜闻天神哭泣、腐尸臭气,被画的宫女
皆发疯而亡。更有甚者,良秀作画如鬼迷心窍,白天黑夜躲在不见光的黑屋子里,把世
上的事都忘了,连最心爱的女儿也不见。传说他向狐仙许过愿,作画时好几只阴沉沉的
狐狸围绕在他身边……这真是神来之笔。读过聊斋里的众多狐仙,可都不是助人创作的
。也读过霍达、方方、迟子建等许多作家自言创作时呕心沥血,披肝沥胆,忘我投入,
感则感人矣,却不如这奇幻一笔看得人一激灵,灵魂儿一荡,飞入一个神奇、轻灵、欢
喜的境界。这似乎是艺术中最关键的让人灵魂出窍的飞跃感,也似乎是苦哈哈的写实主
义的致命缺陷。
良秀画画,必须亲见。他静坐在街头的死尸前,观察半腐的手脸,一丝不苟地写生——
不是写生,实为写死。他把一个壮实的弟子用铁索绑起来,画那被铁索勒紧的肌肉。他
令猫头鹰袭击一个清秀弟子,速写几乎丧生的弟子的恐怖神情。他亲历火灾,笔下的地
狱猛火如万蛇吐信。这位艺术家感情鲜活、原始、强烈,并善于表达;这些生气淋漓的
“丑恶”比香草美人更遒劲夺人心魄。
这一片“恶之花”中的最瑰丽者,是良秀为天皇制作的《地狱变》屏风的中心画面:一
辆御驾宝车从半空坠落于尖刀山上,着火燃烧;车中一位最美的宫廷女子铁索缠身,痛
苦绞扭。这是美的毁灭。看到这里读者已能猜出其后的情节。作者在良秀的女儿与天皇
之间安排了几处着墨不多的曲笔:天皇招女孩为女侍,作者声称非为好色,只为庇护;
女孩性善,收养一只被王府众人戏称为良秀的猴儿;女孩日日寡欢,某夜衣衫不整地从
王府屋里逃出;良秀无法画出烈焰噬女,天皇便安排他目睹载着他女儿的马车焚毁。女
儿苍白的脸被浓烟裹住,披散的头发在火中燃烧,绣着樱花的宫袍绽放缤纷火花,整个
人变成一支黑夜里的火炬——樱花般绚烂殉难的画面富有日本特色。天皇恶狠狠地笑盯
着一切,罪恶的本质昭然若揭;而作者始终保持中立,故作不知地猜测天皇只是惩罚画
师的怪脾气。这些尚在意料之中;当一个黑魆魆的物体从天而降,掉入火墙中,抱住少
女的肩头,发出裂帛的惨叫,却是那只诨名良秀的猴儿——人丧失了人性,兽却具有人
性,这是最惨厉的一景。
所有混乱中最光辉的形象则是良秀:他初见爱女陡然失色,疾冲向前,黑暗中犹如来自
冥界的幽灵。火焰升起时他倏然驻足,紧紧注视,似要把一切吞入。他的全身在火光下
历历如画,神情威猛如怒狮,脸上发出无法形容的法悦之光(佛家用语,指从信仰中得
到的内心喜悦)。夜鸟不敢飞近他,众人像瞻仰开眼大佛一般仰视他。虽然寺庙的方丈
事后骂他违反人伦五常,不管艺道多高,也该下地狱;但见过良秀画的屏风的人无不感
受他严格的精神和地狱的苦难,无人再说他的坏话。良秀本人再也听不到世人的褒贬,
画完屏风的次夜他悬梁自尽。
Milstein开玩笑说看完《呼啸山庄》,发现女生心仪的暗黑不过如此;容我也开个玩笑
,看完《地狱变》,方知男生推崇的暗黑也不过尔尔……其实是我不清楚暗黑的定义。
故事里的配角天皇可谓黑,好像不暗;主角良秀似也算不上暗黑,是否无色?他体现的
是一种无关道德、政治的生命强力,驱动他走完为艺术献祭的一生。请不要用高尚、卑
劣、崇拜、怜悯等价值判断来侮辱这样的艺术者,他们本性如此,身不由己。艺术需要
这股着魔、梦魇的劲儿。中国文学向来长于写实,求和谐于天地,疯魔不起来。鲁迅笔
下的剑客、过客、战士、女吊有过这种疯魔,但国难给他套上了枷锁,疯魔消弭于政治
的诉求。看今天会不会出几个徐文长一样的疯子,求魔得魔,魔高万丈。
最后附上小说链接——天涯网上书库收有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多种,包括《地狱变》: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j/jiechuanlongzhijie/000/0
粗略一看,有些故事单薄(如《罗生门》),寓意似太显豁(如《女性》);行文有一
种奇怪的柔嫩;擅长场景素描,无声揭白人性,下笔十分清晰——鲁迅小说的素描笔法
很有他的影子(鲁迅最早译介芥川,1923年翻译发表《罗生门》与《鼻子》),用笔似
比他硬,或者说有声。或许我的印象不对,期望熟悉芥川的朋友品评或推荐。顺便问一
下,“变”是否来自日语?有何含义?还要提一句,《地狱变》和其他十个芥川短篇的
译者是来自阳明故里的余姚才子楼适夷。芥川于1927年服毒自杀,永远停留在35岁;两
年后楼适夷东渡日本求学,为革命翻译了许多苏联东欧作品,直到文革末期夜寒形单时
方独译故识芥川。今日读来,毫无年代的隔阂感。
们。
——鲁迅《铸剑》
暗黑系的Milstein津津有味地推荐他心中的最暗黑小说: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我
立刻被题目吸引,网上一查仅为短篇。开篇把平安朝的日本天皇比作秦始皇、隋炀帝,
我以为看错了文:日本人那么熟悉我们的皇帝?
接着立刻感受到神魔的气质:传世名画皆有异象,梅花到月夜放出清香,宫女画传出笛
声幽响;唯有本朝第一画师良秀嗜画丑恶,其画夜闻天神哭泣、腐尸臭气,被画的宫女
皆发疯而亡。更有甚者,良秀作画如鬼迷心窍,白天黑夜躲在不见光的黑屋子里,把世
上的事都忘了,连最心爱的女儿也不见。传说他向狐仙许过愿,作画时好几只阴沉沉的
狐狸围绕在他身边……这真是神来之笔。读过聊斋里的众多狐仙,可都不是助人创作的
。也读过霍达、方方、迟子建等许多作家自言创作时呕心沥血,披肝沥胆,忘我投入,
感则感人矣,却不如这奇幻一笔看得人一激灵,灵魂儿一荡,飞入一个神奇、轻灵、欢
喜的境界。这似乎是艺术中最关键的让人灵魂出窍的飞跃感,也似乎是苦哈哈的写实主
义的致命缺陷。
良秀画画,必须亲见。他静坐在街头的死尸前,观察半腐的手脸,一丝不苟地写生——
不是写生,实为写死。他把一个壮实的弟子用铁索绑起来,画那被铁索勒紧的肌肉。他
令猫头鹰袭击一个清秀弟子,速写几乎丧生的弟子的恐怖神情。他亲历火灾,笔下的地
狱猛火如万蛇吐信。这位艺术家感情鲜活、原始、强烈,并善于表达;这些生气淋漓的
“丑恶”比香草美人更遒劲夺人心魄。
这一片“恶之花”中的最瑰丽者,是良秀为天皇制作的《地狱变》屏风的中心画面:一
辆御驾宝车从半空坠落于尖刀山上,着火燃烧;车中一位最美的宫廷女子铁索缠身,痛
苦绞扭。这是美的毁灭。看到这里读者已能猜出其后的情节。作者在良秀的女儿与天皇
之间安排了几处着墨不多的曲笔:天皇招女孩为女侍,作者声称非为好色,只为庇护;
女孩性善,收养一只被王府众人戏称为良秀的猴儿;女孩日日寡欢,某夜衣衫不整地从
王府屋里逃出;良秀无法画出烈焰噬女,天皇便安排他目睹载着他女儿的马车焚毁。女
儿苍白的脸被浓烟裹住,披散的头发在火中燃烧,绣着樱花的宫袍绽放缤纷火花,整个
人变成一支黑夜里的火炬——樱花般绚烂殉难的画面富有日本特色。天皇恶狠狠地笑盯
着一切,罪恶的本质昭然若揭;而作者始终保持中立,故作不知地猜测天皇只是惩罚画
师的怪脾气。这些尚在意料之中;当一个黑魆魆的物体从天而降,掉入火墙中,抱住少
女的肩头,发出裂帛的惨叫,却是那只诨名良秀的猴儿——人丧失了人性,兽却具有人
性,这是最惨厉的一景。
所有混乱中最光辉的形象则是良秀:他初见爱女陡然失色,疾冲向前,黑暗中犹如来自
冥界的幽灵。火焰升起时他倏然驻足,紧紧注视,似要把一切吞入。他的全身在火光下
历历如画,神情威猛如怒狮,脸上发出无法形容的法悦之光(佛家用语,指从信仰中得
到的内心喜悦)。夜鸟不敢飞近他,众人像瞻仰开眼大佛一般仰视他。虽然寺庙的方丈
事后骂他违反人伦五常,不管艺道多高,也该下地狱;但见过良秀画的屏风的人无不感
受他严格的精神和地狱的苦难,无人再说他的坏话。良秀本人再也听不到世人的褒贬,
画完屏风的次夜他悬梁自尽。
Milstein开玩笑说看完《呼啸山庄》,发现女生心仪的暗黑不过如此;容我也开个玩笑
,看完《地狱变》,方知男生推崇的暗黑也不过尔尔……其实是我不清楚暗黑的定义。
故事里的配角天皇可谓黑,好像不暗;主角良秀似也算不上暗黑,是否无色?他体现的
是一种无关道德、政治的生命强力,驱动他走完为艺术献祭的一生。请不要用高尚、卑
劣、崇拜、怜悯等价值判断来侮辱这样的艺术者,他们本性如此,身不由己。艺术需要
这股着魔、梦魇的劲儿。中国文学向来长于写实,求和谐于天地,疯魔不起来。鲁迅笔
下的剑客、过客、战士、女吊有过这种疯魔,但国难给他套上了枷锁,疯魔消弭于政治
的诉求。看今天会不会出几个徐文长一样的疯子,求魔得魔,魔高万丈。
最后附上小说链接——天涯网上书库收有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多种,包括《地狱变》: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j/jiechuanlongzhijie/000/0
粗略一看,有些故事单薄(如《罗生门》),寓意似太显豁(如《女性》);行文有一
种奇怪的柔嫩;擅长场景素描,无声揭白人性,下笔十分清晰——鲁迅小说的素描笔法
很有他的影子(鲁迅最早译介芥川,1923年翻译发表《罗生门》与《鼻子》),用笔似
比他硬,或者说有声。或许我的印象不对,期望熟悉芥川的朋友品评或推荐。顺便问一
下,“变”是否来自日语?有何含义?还要提一句,《地狱变》和其他十个芥川短篇的
译者是来自阳明故里的余姚才子楼适夷。芥川于1927年服毒自杀,永远停留在35岁;两
年后楼适夷东渡日本求学,为革命翻译了许多苏联东欧作品,直到文革末期夜寒形单时
方独译故识芥川。今日读来,毫无年代的隔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