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韩仁均 (作者:石毓智)#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w*l
1 楼
◇◇新语丝(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
儿子韩仁均
作者:石毓智
对方舟子打假韩寒这件事的反应,折射出很多有趣的社会现象。大致可以分
为以下几类:
第一、情感决定是非。韩寒的亲友及韩粉,不论青红皂白支持韩寒;方粉们
的第一反应则是方舟子一定有道理。
第二、理性制约结论。有逻辑头脑,能够理性思考问题者,一般都认同方舟
子的分析,相信方舟子的判断;那些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者,往往觉得方舟子没有
“捉奸捉双”,缺乏“第一手证据”,觉得方舟子的结论都是些猜测。
第三、经验影响判断。具有写作经验者(指正式发表过一定数量文章和出版
过专著者)都会看到问题的严重性,根据我所看到的视频,韩寒接受采访时,对
自己的作品一问三不知。然而那些没有写作经验者会觉得这有什么呀?韩寒那么
多事,记不清自己写了什么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当然,如果上述三种因素在一个人身上有交叉时,中国人的逻辑是“情感”
决定一切,“情感”凌驾于“理性”和“经验”。像易中天、方方这种人就属于
这一类。
我的判断与我的写作经验有关。我25岁那年写成硕士论文《肯定和否定的对
称与不对称》,27岁那年在台湾学生书局出版。至今我还记得这本书的名称是受
清华大学一位生物学教授写的《有序和无序的奥秘》的影响,其中讲到自然界所
有生命体的内部系统都是不对称的,一个系统如果内部元素达到完全对称状态,
就成为一个死的、无功能的东西。我由此推断,语言作为一个具有交际功能的活
的系统,内部的元素必然是不对称的。虽然书中个别细节我现在可能记不清了,
但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关键表述,我都是清清楚楚的。
尔后我有出版了十几种书和100余篇论文,我明白一个道理:脑力劳动者对
自己的作品的印象是最深刻的。除非这个人写作之后严重脑受伤,绝对不会出现
韩寒那种一问三不知的情况。
一个被称为“文学天才”的韩寒在接受采访时,竟不知道自己《三重门》的
书名是什么意思,从哪里来的。另一次采访时,韩寒甚至不知道封皮上摘录的书
中最精彩的段落是自己写的。很多时候都以“忘了”、“不清楚”来搪塞。
但是有一个人却对以韩寒名义发表的所有作品最清楚,他就是韩仁均。韩仁
均在为自己二十几岁儿子写的传记《儿子韩寒》中,对每一篇作品的名称来源、
作品立意、语言风格了如指掌。请看韩寒在媒体面前回答不上来的问题,韩仁均
是如何解释的(51页):
据说“三重门”出自《礼记·中庸》,即王天下有三重焉:礼仪、制度、考
文。但不知怎么,“三重门”三个字,总让我们隐隐约约地感到中学生生活的沉
重。不过,中国学生生活的沉重实在是“命中注定”的。
韩仁均的这段话完全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来叙述的。想到这个书名是一件很
了不起的事,既要有古文的深厚功底,又要有对现实的深刻理解。作为一个父亲
对儿子这种智慧应该吃惊、赞叹,然而韩仁均却用了“据说”二字,不仅“冷静”
得不可思议,而且似乎不知道这名字是谁说的。虽然韩仁均在努力摆脱这本书与
自己的干系,但是紧接着的一句话就按耐不住把自己置身其中:“总让我们隐隐
约约……”。
我通读了《儿子韩寒》,发现这本书看似韩寒的成长传记,实际上是一部虚
构的小说,里边夹杂着真实与谎言,让世人相信父子两个演了这么长时间的双簧
是真的。这骗局很大很周密,不能不令世人惊叹!
韩仁均不仅把自己的作品用儿子的名义出版,而且把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写
成是儿子的,即韩仁均在“装儿子”,所以这本书的准确名称应为《儿子韩仁
均》。
◇◇
儿子韩仁均
作者:石毓智
对方舟子打假韩寒这件事的反应,折射出很多有趣的社会现象。大致可以分
为以下几类:
第一、情感决定是非。韩寒的亲友及韩粉,不论青红皂白支持韩寒;方粉们
的第一反应则是方舟子一定有道理。
第二、理性制约结论。有逻辑头脑,能够理性思考问题者,一般都认同方舟
子的分析,相信方舟子的判断;那些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者,往往觉得方舟子没有
“捉奸捉双”,缺乏“第一手证据”,觉得方舟子的结论都是些猜测。
第三、经验影响判断。具有写作经验者(指正式发表过一定数量文章和出版
过专著者)都会看到问题的严重性,根据我所看到的视频,韩寒接受采访时,对
自己的作品一问三不知。然而那些没有写作经验者会觉得这有什么呀?韩寒那么
多事,记不清自己写了什么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当然,如果上述三种因素在一个人身上有交叉时,中国人的逻辑是“情感”
决定一切,“情感”凌驾于“理性”和“经验”。像易中天、方方这种人就属于
这一类。
我的判断与我的写作经验有关。我25岁那年写成硕士论文《肯定和否定的对
称与不对称》,27岁那年在台湾学生书局出版。至今我还记得这本书的名称是受
清华大学一位生物学教授写的《有序和无序的奥秘》的影响,其中讲到自然界所
有生命体的内部系统都是不对称的,一个系统如果内部元素达到完全对称状态,
就成为一个死的、无功能的东西。我由此推断,语言作为一个具有交际功能的活
的系统,内部的元素必然是不对称的。虽然书中个别细节我现在可能记不清了,
但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关键表述,我都是清清楚楚的。
尔后我有出版了十几种书和100余篇论文,我明白一个道理:脑力劳动者对
自己的作品的印象是最深刻的。除非这个人写作之后严重脑受伤,绝对不会出现
韩寒那种一问三不知的情况。
一个被称为“文学天才”的韩寒在接受采访时,竟不知道自己《三重门》的
书名是什么意思,从哪里来的。另一次采访时,韩寒甚至不知道封皮上摘录的书
中最精彩的段落是自己写的。很多时候都以“忘了”、“不清楚”来搪塞。
但是有一个人却对以韩寒名义发表的所有作品最清楚,他就是韩仁均。韩仁
均在为自己二十几岁儿子写的传记《儿子韩寒》中,对每一篇作品的名称来源、
作品立意、语言风格了如指掌。请看韩寒在媒体面前回答不上来的问题,韩仁均
是如何解释的(51页):
据说“三重门”出自《礼记·中庸》,即王天下有三重焉:礼仪、制度、考
文。但不知怎么,“三重门”三个字,总让我们隐隐约约地感到中学生生活的沉
重。不过,中国学生生活的沉重实在是“命中注定”的。
韩仁均的这段话完全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来叙述的。想到这个书名是一件很
了不起的事,既要有古文的深厚功底,又要有对现实的深刻理解。作为一个父亲
对儿子这种智慧应该吃惊、赞叹,然而韩仁均却用了“据说”二字,不仅“冷静”
得不可思议,而且似乎不知道这名字是谁说的。虽然韩仁均在努力摆脱这本书与
自己的干系,但是紧接着的一句话就按耐不住把自己置身其中:“总让我们隐隐
约约……”。
我通读了《儿子韩寒》,发现这本书看似韩寒的成长传记,实际上是一部虚
构的小说,里边夹杂着真实与谎言,让世人相信父子两个演了这么长时间的双簧
是真的。这骗局很大很周密,不能不令世人惊叹!
韩仁均不仅把自己的作品用儿子的名义出版,而且把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写
成是儿子的,即韩仁均在“装儿子”,所以这本书的准确名称应为《儿子韩仁
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