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贝志城伪造专家电邮#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n*e
1 楼
伪造专家电邮构成贝志城涉案的重大疑点。尼罗河的《证据》一文首次揭示了贝志城伪
造专家电邮这个事实。在《再论》中分析了当时现场拍摄贝志城电脑屏幕的记者是否知
道他们拍摄的内容并非真实。这篇文章,将特别分析为什么贝志城在采访过程中对记者
说:“周三我就给朱令他爸爸打电话,看到提问里还有说是铊中毒。”。
尼罗河在前面文章《证据》中写道,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这是典型的受到压
制的深层意向对表观意向冲击的结果。贝志城的口误很可能是他内心的冲动的真实流露
。而《再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表明这不仅仅是贝志城的口误,他确实在第二次发出
的求救信中直接挑明了问题:朱令是不是铊中毒。
无论是1995年4月12日的现场,还是2006年贝志城向记者讲述当时的过程。贝志城要说
的应该是“看到专家回复里还有铊中毒”。所以,在表象上,贝志城的这句话的确是口
误。我们回到弗洛伊德的过失心理分析。弗洛伊德认为,过失的产生原因在于主体内心
中两种不同意向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两种意向往往一个处于表面,而另一个处于
深层意向。这个相互作用有如下几种:
一)互斥,此时牵制意向和被牵制意向处于对立面的状态导致了主体的过失。比如会议
主席在会议开始时,讲到“既然大家都到齐了,那我们就散会吧”。这里主席原意欲讲
明开始会议,但是内心中却也期望着散会,在这两种矛盾的意向的冲击下,引起了主席
的过失。
二)统一,此时两种意向倾向于同时出现互相伴随导致主体出现过失。比如某主妇说“
我先生问医生他应该吃什么食物。医生回答他并不需要有什么口忌,只需要吃我喜欢的
食物就好”这里主妇内心中的意向有两个,一是医生认为丈夫只需要吃他喜欢吃的食物
就好了,二是丈夫只能吃我喜欢吃的食物。这两个意向在主妇的角度上是统一的、不可
分割的。所以在主妇和别人的聊天中,产生了口误并泄露了主妇内心中隐藏的意向。
三)覆盖,这时深层意向往往使得主体有主动隐藏的倾向。另一个意向为了隐藏深层意
向导致过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种意向更是有一定的关联时,则更容易产生过失。
比如女士拒绝了对方的邀请,因为她想回家洗澡,结果在托词中,原本她想说家(
house)太脏想打扫,却说成了内裤(hose)太脏。同样一个男学生在公交上目睹了女
同学摔倒而看见她的白色内裤时,致以问候“同学,你的内裤好白,要不要紧?”(男
学生意在关心女同学脸色很白,)这两个例子的主体都同时具备两种意向-表层意向和
深层意向。表层意向为了掩盖深层意向,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过失。
总之,过失的产生的根源,是主体的深层意向受到压制,并且不断与表层意向冲突的结
果。无论是从哪一种相互作用引起的过失,我们都可以分析出来这些过失中所蕴含的一
些内在意义,或者说是主体的深层意向。最后,我们还需要对于深层意向的观察结果予
以证明。弗洛伊德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贝志城口误的实质。把“回信中还有铊中毒”错
误表述成为“提问中还有铊中毒”完全符合弗洛伊德对过失产生的三种解释。互斥,提
问和回复是互斥的。统一,提问和回复的核心都是铊中毒。而最后一点覆盖是关键。
“回信”与“提问”究竟谁覆盖谁。最初尼罗河以为应该是“提问” 被“回信”所覆
盖。但是,当“提问”由内心的冲动变成客观现实之后,“提问”反过来覆盖了“回信
”。所以我们所看到两种意向冲突的最后结果是“提问”变成了表象。被覆盖的是“回
信”而不是“提问”。贝志城在下意识中,本能地试图掩饰“回信”的真实存在。这也
就是为什么他没有在央视记者的摄像机面前展示“回信”的真正原因。
过去的半个多月,朱令案一直回旋在脑际挥之不去。今天上午去一家很有人气的早餐店
吃早餐。要了个切片面包。发现服务员忘了切片。返回去要他给切一下。服务员说,我
不能把你的面包拿回来,但是可以再给你一个。想想有道理。谁能保证我不在面包里加
点铊盐呢?不得不佩服美国人民的防范意识。窗外的密林已经是新绿如云,雨后的空气
清新得刺痛双肺。想起北京,野三坡,圆明园,长长的病房走廊,发生在身边却19年懵
然不觉的离奇凶杀案。柔弱的大麦是否依然在沙尘与雾霾的重围中把她千古冤仇化作凌
风的歌唱。
造专家电邮这个事实。在《再论》中分析了当时现场拍摄贝志城电脑屏幕的记者是否知
道他们拍摄的内容并非真实。这篇文章,将特别分析为什么贝志城在采访过程中对记者
说:“周三我就给朱令他爸爸打电话,看到提问里还有说是铊中毒。”。
尼罗河在前面文章《证据》中写道,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这是典型的受到压
制的深层意向对表观意向冲击的结果。贝志城的口误很可能是他内心的冲动的真实流露
。而《再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表明这不仅仅是贝志城的口误,他确实在第二次发出
的求救信中直接挑明了问题:朱令是不是铊中毒。
无论是1995年4月12日的现场,还是2006年贝志城向记者讲述当时的过程。贝志城要说
的应该是“看到专家回复里还有铊中毒”。所以,在表象上,贝志城的这句话的确是口
误。我们回到弗洛伊德的过失心理分析。弗洛伊德认为,过失的产生原因在于主体内心
中两种不同意向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两种意向往往一个处于表面,而另一个处于
深层意向。这个相互作用有如下几种:
一)互斥,此时牵制意向和被牵制意向处于对立面的状态导致了主体的过失。比如会议
主席在会议开始时,讲到“既然大家都到齐了,那我们就散会吧”。这里主席原意欲讲
明开始会议,但是内心中却也期望着散会,在这两种矛盾的意向的冲击下,引起了主席
的过失。
二)统一,此时两种意向倾向于同时出现互相伴随导致主体出现过失。比如某主妇说“
我先生问医生他应该吃什么食物。医生回答他并不需要有什么口忌,只需要吃我喜欢的
食物就好”这里主妇内心中的意向有两个,一是医生认为丈夫只需要吃他喜欢吃的食物
就好了,二是丈夫只能吃我喜欢吃的食物。这两个意向在主妇的角度上是统一的、不可
分割的。所以在主妇和别人的聊天中,产生了口误并泄露了主妇内心中隐藏的意向。
三)覆盖,这时深层意向往往使得主体有主动隐藏的倾向。另一个意向为了隐藏深层意
向导致过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种意向更是有一定的关联时,则更容易产生过失。
比如女士拒绝了对方的邀请,因为她想回家洗澡,结果在托词中,原本她想说家(
house)太脏想打扫,却说成了内裤(hose)太脏。同样一个男学生在公交上目睹了女
同学摔倒而看见她的白色内裤时,致以问候“同学,你的内裤好白,要不要紧?”(男
学生意在关心女同学脸色很白,)这两个例子的主体都同时具备两种意向-表层意向和
深层意向。表层意向为了掩盖深层意向,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过失。
总之,过失的产生的根源,是主体的深层意向受到压制,并且不断与表层意向冲突的结
果。无论是从哪一种相互作用引起的过失,我们都可以分析出来这些过失中所蕴含的一
些内在意义,或者说是主体的深层意向。最后,我们还需要对于深层意向的观察结果予
以证明。弗洛伊德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贝志城口误的实质。把“回信中还有铊中毒”错
误表述成为“提问中还有铊中毒”完全符合弗洛伊德对过失产生的三种解释。互斥,提
问和回复是互斥的。统一,提问和回复的核心都是铊中毒。而最后一点覆盖是关键。
“回信”与“提问”究竟谁覆盖谁。最初尼罗河以为应该是“提问” 被“回信”所覆
盖。但是,当“提问”由内心的冲动变成客观现实之后,“提问”反过来覆盖了“回信
”。所以我们所看到两种意向冲突的最后结果是“提问”变成了表象。被覆盖的是“回
信”而不是“提问”。贝志城在下意识中,本能地试图掩饰“回信”的真实存在。这也
就是为什么他没有在央视记者的摄像机面前展示“回信”的真正原因。
过去的半个多月,朱令案一直回旋在脑际挥之不去。今天上午去一家很有人气的早餐店
吃早餐。要了个切片面包。发现服务员忘了切片。返回去要他给切一下。服务员说,我
不能把你的面包拿回来,但是可以再给你一个。想想有道理。谁能保证我不在面包里加
点铊盐呢?不得不佩服美国人民的防范意识。窗外的密林已经是新绿如云,雨后的空气
清新得刺痛双肺。想起北京,野三坡,圆明园,长长的病房走廊,发生在身边却19年懵
然不觉的离奇凶杀案。柔弱的大麦是否依然在沙尘与雾霾的重围中把她千古冤仇化作凌
风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