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太监放火烧圆明园毁灭证据(zz)
avatar
太监放火烧圆明园毁灭证据(zz)#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x*s
1
1923年,清帝溥仪退位已经11年。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和清政府议定的“清室优待条件”
,溥仪和他的一些臣民仍旧居住在北京紫禁城中。这一年的6月27日(也有26日之说)深
夜,紫禁城建福宫花园突然燃起了一场神秘的大火,藏有大批佛像、书画、古籍和珍玩
的建福宫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无数珍宝葬身火海。
半个多世纪后,意大利著名导演贝托鲁奇在电影《末代皇帝》中艺术地再现了当年
这段史实,他用这场大火来隐喻中国末代皇朝的残阳夕照,颇具象征意味。
面对这场大火,溥仪痛心道:“我刚想查太监偷盗珍宝的罪状,他们就烧毁了建福
宫花园毁灭证据!”在大清王朝的末日,古老紫禁城的这场神秘大火很有故事。
在火焚圆明园之前,英法联军曾派遣39人的谈判队伍到清廷谈判。但以僧格林沁为
主的满人狂妄自大,肆意侮辱折磨来使,草菅人命。在英法的强烈要求下,清政府才释
放了幸存的被折磨得没人样的19人。英法制定的万国公法中写道:“凡使臣被杀,他日
破城,鸡犬不留。”额尔金还特意提出了一点,一定要焚烧圆明园。
在10月18日放火烧圆明园之前,额尔金还在北京张贴了告示,说明了烧圆明园的原
因和预定的放火时间:“任何人,无论贵贱,皆需为其愚蠢的欺诈行为受到惩戒,18日
将火烧圆明园,以此作为皇帝食言之惩戒,作为违反休战协定之报复。与此无关人员皆
不受此行动影响,惟清政府为其负责。”
清代王湘绮所作《圆明园词》曾注:“夷人入京,遂至宫闱,见陈设富丽,相戒勿
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及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
人还,而大掠矣。”对此,民国时期黄秋岳评说:“湘绮此段笺释明了。焚掠圆明之祸
首,非英法联军,乃为海淀一带之穷旗人。此说大致不谬。”越缦堂咸丰庚申八月间日
记为补证:“二十三日甲申记:闻恭邸逃去,夷人据海淀,夷人烧圆明园,夜火光达旦
烛天。二十四日乙酉记:闻夷人仅焚园外官民房。二十五日丙戌记:今日丙外各门尽闭
……盖城外劫盗四起,只身敞衣,悉被掠夺。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
,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对此,黄秋岳评说
:“圆明园一役,其始联军仅焚园外官吏房,或为军事上必要之举动。而许多旗人土匪
,即乘机劫掠,于是联军旋亦入园。”
恭亲王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说:“二十二日早,因该夷抄至德胜、安定二门,事情紧
急,连夜约同文祥出城,复给该夷照会,许以送还巴酋,并令巴酋写信与额酋,令其止
兵。乃照会发去之后,该夷并无回字,至午间该夷已抄至德胜门土城外,暗袭僧格林沁
,我军不战而溃,败兵纷纷退至圆明园,夷匪亦衔尾而来。”
晚清汪康年所著《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一文中说,“相当一部分中国的普通
民众直接参与了劫掠、焚毁圆明园的行动。而且,根据当事法国军官的回忆,联军之所
以下焚毁圆明园的命令,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驱逐不断涌来参与抢劫的华人。”大
量国人趁着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劫掠的机会涌了进来,和侵略者一同抢劫圆明园里的珍宝
,这就是许多国人干的。
据汪康年记载,联军刚进入圆明园时,先期是有秩序而又“温文尔雅”地行抢劫之
事。“邻近乡民及海淀贫氓纷至沓来,麇集园墙外渐近吾营,与在营华役互语,华役携
有梯逐架以登,络绎越墙而入”,终于演化成了联军和国民共同参与的大规模劫掠行动
。最令人气愤的是,当侵略者最后传令纵火的时候,“各军并无火器,惟有水桶、水锅
而已”。侵略者为缺少纵火之物而着急之际,又是“海淀华人暨华役,将携来之火线、
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齐集以待”——竟然如此“雪中送炭”,希望侵略者能够尽快纵火。
其后,这些人更是“到处引火延烧”,推波助澜。
国人毁坏圆明园的意念和力量才是最为疯狂最为持久最为恐怖的。在1860年大火后
的三四十年中,国人围绕圆明园的盗窃真是没完没了,值钱的物品偷光后,他们又将散
落、埋没于土中的细碎宝物挖地三尺来搜寻,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再度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国人这次来了
个“利索的”。园内大小树木被砍伐殆尽,建筑、木桥的柱子遭锯断。辛亥革命后,进
入北京的军阀,把圆明园作为建筑材料场,能做建筑材料的东西几乎全部被搜尽,张学
良为其父建陵园时就曾命人从其中拉走诸多石料。经过此劫,一些残存建筑全成过眼烟
云。
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前夕,统治者自顾不暇,咸丰皇帝带着高贵的皇室贵胄先溜了,
只顾自己性命,扔下百姓不顾。国家不爱民众,又凭什么指望民众拿自家性命去爱国?
太平日子统治者作威作福,剥削民众,灾难来了又扔下民众不管自先逃命,导致积蓄已
久的民众怨气自然如火山一样爆发。人们巴不得看到统治者统统死掉,焚毁你的家园还
是轻的呢,休怪民众无义!
avatar
x*s
2
1923年,清帝溥仪退位已经11年。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和清政府议定的“清室优待条件”
,溥仪和他的一些臣民仍旧居住在北京紫禁城中。这一年的6月27日(也有26日之说)深
夜,紫禁城建福宫花园突然燃起了一场神秘的大火,藏有大批佛像、书画、古籍和珍玩
的建福宫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无数珍宝葬身火海。
半个多世纪后,意大利著名导演贝托鲁奇在电影《末代皇帝》中艺术地再现了当年
这段史实,他用这场大火来隐喻中国末代皇朝的残阳夕照,颇具象征意味。
面对这场大火,溥仪痛心道:“我刚想查太监偷盗珍宝的罪状,他们就烧毁了建福
宫花园毁灭证据!”在大清王朝的末日,古老紫禁城的这场神秘大火很有故事。
在火焚圆明园之前,英法联军曾派遣39人的谈判队伍到清廷谈判。但以僧格林沁为
主的满人狂妄自大,肆意侮辱折磨来使,草菅人命。在英法的强烈要求下,清政府才释
放了幸存的被折磨得没人样的19人。英法制定的万国公法中写道:“凡使臣被杀,他日
破城,鸡犬不留。”额尔金还特意提出了一点,一定要焚烧圆明园。
在10月18日放火烧圆明园之前,额尔金还在北京张贴了告示,说明了烧圆明园的原
因和预定的放火时间:“任何人,无论贵贱,皆需为其愚蠢的欺诈行为受到惩戒,18日
将火烧圆明园,以此作为皇帝食言之惩戒,作为违反休战协定之报复。与此无关人员皆
不受此行动影响,惟清政府为其负责。”
清代王湘绮所作《圆明园词》曾注:“夷人入京,遂至宫闱,见陈设富丽,相戒勿
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及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
人还,而大掠矣。”对此,民国时期黄秋岳评说:“湘绮此段笺释明了。焚掠圆明之祸
首,非英法联军,乃为海淀一带之穷旗人。此说大致不谬。”越缦堂咸丰庚申八月间日
记为补证:“二十三日甲申记:闻恭邸逃去,夷人据海淀,夷人烧圆明园,夜火光达旦
烛天。二十四日乙酉记:闻夷人仅焚园外官民房。二十五日丙戌记:今日丙外各门尽闭
……盖城外劫盗四起,只身敞衣,悉被掠夺。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
,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对此,黄秋岳评说
:“圆明园一役,其始联军仅焚园外官吏房,或为军事上必要之举动。而许多旗人土匪
,即乘机劫掠,于是联军旋亦入园。”
恭亲王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说:“二十二日早,因该夷抄至德胜、安定二门,事情紧
急,连夜约同文祥出城,复给该夷照会,许以送还巴酋,并令巴酋写信与额酋,令其止
兵。乃照会发去之后,该夷并无回字,至午间该夷已抄至德胜门土城外,暗袭僧格林沁
,我军不战而溃,败兵纷纷退至圆明园,夷匪亦衔尾而来。”
晚清汪康年所著《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一文中说,“相当一部分中国的普通
民众直接参与了劫掠、焚毁圆明园的行动。而且,根据当事法国军官的回忆,联军之所
以下焚毁圆明园的命令,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驱逐不断涌来参与抢劫的华人。”大
量国人趁着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劫掠的机会涌了进来,和侵略者一同抢劫圆明园里的珍宝
,这就是许多国人干的。
据汪康年记载,联军刚进入圆明园时,先期是有秩序而又“温文尔雅”地行抢劫之
事。“邻近乡民及海淀贫氓纷至沓来,麇集园墙外渐近吾营,与在营华役互语,华役携
有梯逐架以登,络绎越墙而入”,终于演化成了联军和国民共同参与的大规模劫掠行动
。最令人气愤的是,当侵略者最后传令纵火的时候,“各军并无火器,惟有水桶、水锅
而已”。侵略者为缺少纵火之物而着急之际,又是“海淀华人暨华役,将携来之火线、
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齐集以待”——竟然如此“雪中送炭”,希望侵略者能够尽快纵火。
其后,这些人更是“到处引火延烧”,推波助澜。
国人毁坏圆明园的意念和力量才是最为疯狂最为持久最为恐怖的。在1860年大火后
的三四十年中,国人围绕圆明园的盗窃真是没完没了,值钱的物品偷光后,他们又将散
落、埋没于土中的细碎宝物挖地三尺来搜寻,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再度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国人这次来了
个“利索的”。园内大小树木被砍伐殆尽,建筑、木桥的柱子遭锯断。辛亥革命后,进
入北京的军阀,把圆明园作为建筑材料场,能做建筑材料的东西几乎全部被搜尽,张学
良为其父建陵园时就曾命人从其中拉走诸多石料。经过此劫,一些残存建筑全成过眼烟
云。
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前夕,统治者自顾不暇,咸丰皇帝带着高贵的皇室贵胄先溜了,
只顾自己性命,扔下百姓不顾。国家不爱民众,又凭什么指望民众拿自家性命去爱国?
太平日子统治者作威作福,剥削民众,灾难来了又扔下民众不管自先逃命,导致积蓄已
久的民众怨气自然如火山一样爆发。人们巴不得看到统治者统统死掉,焚毁你的家园还
是轻的呢,休怪民众无义!
avatar
p*c
3
肥水不流外人田
avatar
a*i
4
所以现在我朝皇家贵胄皆藏富于外国,值钱的东西都储存在瑞士银行。就算有美日联军
入侵,P民带路党也抢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

【在 x**s 的大作中提到】
: 1923年,清帝溥仪退位已经11年。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和清政府议定的“清室优待条件”
: ,溥仪和他的一些臣民仍旧居住在北京紫禁城中。这一年的6月27日(也有26日之说)深
: 夜,紫禁城建福宫花园突然燃起了一场神秘的大火,藏有大批佛像、书画、古籍和珍玩
: 的建福宫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无数珍宝葬身火海。
: 半个多世纪后,意大利著名导演贝托鲁奇在电影《末代皇帝》中艺术地再现了当年
: 这段史实,他用这场大火来隐喻中国末代皇朝的残阳夕照,颇具象征意味。
: 面对这场大火,溥仪痛心道:“我刚想查太监偷盗珍宝的罪状,他们就烧毁了建福
: 宫花园毁灭证据!”在大清王朝的末日,古老紫禁城的这场神秘大火很有故事。
: 在火焚圆明园之前,英法联军曾派遣39人的谈判队伍到清廷谈判。但以僧格林沁为
: 主的满人狂妄自大,肆意侮辱折磨来使,草菅人命。在英法的强烈要求下,清政府才释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