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谨以此文深切哀悼300,000在1937年
avatar
谨以此文深切哀悼300,000在1937年#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r*u
1
一、记得么?
我总以为,历史是以血为墨写成的。或许这就是为何那些眉眼精致的姑娘们在听到“大
屠杀”“慰安妇”这样的名词时,总是吐吐舌头:“别说了嘛,好可怕唷”。
最可怕的不是血腥历史,是没有勇气直面伤痕累累的过去。不敢于面对历史的民族,才
会一直受欺。
“痛苦的人总是那么一群,伤痕累累的幸存者,却很快变成历史淘汰的一部分,成为被
遗忘的低层,独自守着不堪回首的记忆……”
遗忘比记住容易太多,而正是遗忘才让悲剧反复重演。
“自省”是铭记历史的真正目的,归咎他人,只会露出欲盖弥彰的自卑与无力。
忘记在哪里看过:“清冷下来的南京,有一种特别的沉静和肃杀”。
12月13日的警报是几个高声后低沉而悠长的声音。 长达半小时的声波盘旋在每一个角
落,轻轻落在遇难同胞纪念馆的 和平-Peace雕像上。刻满遇难同胞姓名的“哭墙”前
站着的人群噙着泪,握着花,久久不离去;那句“像孩子一样记住,像老人一样读史”
的标语时刻敲在心头。
二、记得的,是什么?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不停地到雨花台、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同
学们排成一排,回去以后写作文,大概南京人写爱国主义作文是全国最多的吧。但南京
人是全国最愤怒的吗?他们是最民族主义的吗?我想不是的”,《南方周末》曾这样写
过。
固然那些血淋淋的事实让人悲愤交加无法淡然,然而叫喊着“要攻占岛国把日本女人全
部干过,把日本男人全部杀光,灭了东瀛倭国”的人太过计较仇恨。我自知这句话的分
寸难以拿捏,无论如何,谢谢你们的一腔热血。只是,人区别于动物在于拥有道德感,
也就是良知。都说南京大屠杀是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那么所谓东京大屠杀就是善良
的么?若成真,参与者又和“日本鬼子”有什么区别呢?
无力将三十万遇难同胞名册一一列举,甚至无法论证这个充满争议性的数据,可是,难
道我们记住南京大屠杀,只是因为遇难者有三十万之众,只是因为它是“国耻”么?
是,国力贫弱,无力保护自己的首都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耻辱。然而,比起忽视乃至从不
记得这一日的无知,哪一个更让人觉得心寒? 比起“你是哪个单位的”,哪一个更让
人痛心?比起口口声声“连具体死亡人数都无法说得清,凭什么纪念”的砖家,哪一个
更让人羞耻?
援引社会学专业的朋友所做关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文章,或许能让人释怀一些:
“我们记得这一日,是因为“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
,是因为“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无论人数多少,1937—1938年,“有人无辜惨死南京”是不争的事实。
……
我记住的是被刺刀挑死的婴儿,被强奸致死的少女,被砍杀的青年人,被烧死的中年人
,被摔死的老人和被集体扫射的男女老少;
我记住的是白少廷、安根来、董兴福儿子、姜童氏、骆汤包子、龙孩这样或雅或俗的名
字,即使有的只是小名或绰号,即使留下名字的只是全部遇难者中太少太少的一部分,
但它们对我意义重大;
我记住的是那些惨死在1937—1938年的南京城的人们。即使我不知道他们的性别、年龄
、职业、遇难前家庭住址、遇难地点、遇难方式,大多数人我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但我知道,他们曾经和我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

三、南京人不会忘记。
有的东西,不用心体会就无法理解,哪怕身在金陵。就像石头可以被打湿,却无法柔软
内心。所以才会有《南京,南京》上映时的九零后脑残女,才会有南林那一夜的暴动门。
可是这又怎样?
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人们,无论身在何处,总会不约而同在自己生活的时区凝视警报
响起的方向 ——甚至通过国际长途,一听那南京专属的悲鸣警报——我们默哀,不管
周围人投来什么样的眼光。
这是每一个南京人骨子里的高贵和长情。我们在这一天素服斋戒而不会锦衣华服,觥筹
交错;我们不需要一句“南京真惨”的怜悯;我们知道,南京一直是勇敢的,她直面过
去的伤,不掩盖,不张扬。我们从不需要政令提醒,我甚至不愿由执政党下令全国强制
悼念。请给那些政绩、作秀,文艺活动找其他的理由,南京的平和与庄重不需要喜气洋
洋的报道。作为共和国胜利的反衬,“南京”二字,爱她的人知道它的意味深长。
南京,若悲戚,就随我们一起,把一年的积压在今日释放吧。为那些在迈皋桥爆炸中丧
生的市民,为那些医疗事故中失去生命的孩子,为每一日交通事故遇难者,为每一道伤
,每一抹痛,每一滴泪。脆弱也好悲戚也好,一年一日已经足够。
然后,继续前行。
就像限时魔法,当新一日的阳光照在南京的大街小巷,照在你我脸上,哭过的眼已经恢
复闪亮。毕竟再重的痛、再深的伤都是过眼云雾。这是“悲伤”南京的乐观,是脉脉的
淮水绵延不绝,是六朝烟雨的倔强。
南京的恩人拉贝说过:“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南京不可能忘却,因为南京人记得。生,则永志不忘。
周一南京繁华的街上,一定会有人在警报响起的时候伫立默哀;也会有无数的在外国外
地的南京人望向你的方向,聆听早已熟记在心中的警鸣,沉痛的哀悼。南京,再大的哀
伤,我们都在你身旁。
感谢每一个记得12月13日的人.
更多关于南京的信息,请关注: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