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画室生涯# Arts - 艺术殿堂
g*y
1 楼
格林尼治时间2011年7月20日晚,88岁的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
2011)在他伦敦的家中病逝。他“为艺术而生,与艺术共呼吸”的人生路线,被标注了
休止符。画家生前对艺术创作之外的社会交往持回避态度,一直都用写实的技法创作绘
画,与喧嚣的艺术界保持着距离。他去世后,有人说了这么一句话:直到死的那一天,
他都没为艺术界的嘈杂所动。
一生坚持不变的作画方式
1922年出生在德国的卢西安·弗洛伊德,有着犹太血统,希特勒上台后开始种族清
洗,一家人不得不于1933年迁往英国。他先后在莫里斯的东盎格鲁人学校和戴德汉姆学
习绘画。1939年卢西安·弗洛伊德加入英国国籍,3年后他开始职业画家的生涯,1944
年,伦敦勒菲沃里画廊举办了卢西安·弗洛伊德的首次个人画展。他的油画《沉睡的救
济金管理员》(Benefits Supervisor Sleeping)2008年创下了在世画家作品拍卖的纪录
3364万美元。有人称他“在最后几十年旅程中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他同整个艺术体
制作战,最终打赢了。”
除了油画,他还从事蚀刻版画创作。就像他的祖父只肯抽一种雪茄,他只用蚀刻法
在铜版上制作版画,如他绘制油画一样的严谨。直至画稿完全达到自己的要求,付印的
工作才能往下进行,且要交给指定的技师去完成。
版画的题材都是取自他的布面油画,每一次制作完毕,翻印的复制品是极少量的。
2007年,他蚀刻版画作品的首个博物馆展览在现代艺术馆展出。此后,又举办了一次有
68件版画和21件其他材料绘画的综合作品展览。
油画和版画,让他有机会选择不同的角度去增进对观察对象的了解、造型上对形体
的探究更容易迈向深入,画家借此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作这个创作主体的力量所在。
卢西安·弗洛伊德的轶事例如:性情乖张,屡次拒绝出席正式场合、即使到场亦不
配合主办方的安排;对女性总是保有激情,常携美女出入高雅餐厅;创纪录的作品拍卖
价格等等在外界广为流传,为人们眼中这位画家的形象涂抹上了丰富的色彩。然而,画
家绝大部分都是在工作状态,并且对待时间的态度几乎达到了苛刻的地步。确实,对于
这位长期坚持不变作画方式、完成一幅作品往往要耗时数月甚至1年多的画家来说,时
间太宝贵了。卢西安·弗洛伊德排斥来自外界的社会活动邀请,这或许是原因之一,因
为画家要尽可能摆脱外人对他时间的占用,以便顺利完成自己的创作计划。
这样的生活、创作状态,使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笔下流露出一种深沉内敛、卓然不
群的气度。中国油画家陈丹青评价这位他所敬仰的欧洲前辈时说道:“欧洲传统写实的
生命力宽广、丰饶、健康……在他(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画中浓缩在狭窄、单一的个
人世界里。那仍然体现为一种生命力,一种被刻意疏离后的孤绝潜沉才会产生的力度。”
卢西安·弗洛伊德自己也说过,他所画的东西其实是自传性质的,作画对象只是些
熟人,他所感兴趣的、所关注的人,当这些人呆在作画现场,他会觉得状态更加自在。
如他的母亲卢西耶·弗洛伊德,以她的形象为题材的画作就有多幅,此外,卢西安·弗
洛伊德的女儿、律师、展览设计师等等,均充当过他的模特儿。这些人一旦允诺让卢西
安·弗洛伊德来画他们,就严格按照约定时间到场,供画家作画,有时每日几小时,有
的几乎日日要做模特儿陪伴着他。
与作画对象之间存在一种“凝视的暴力”
早期经验对人一生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已由诸多学说加以论证。从卢西安
·弗洛伊德的童年生活轨迹中,是否能发现一些影响他后来作品风格生成的因素呢?
对于出生在德国的卢西安·弗洛伊德,1933年和父母被迫离开故土搬去伦敦之前11
年的生活状态,我们无法亲见,但是可以想象,自童年时起,他对世界所产生的印象,
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极有可能受到一些亲戚的影响,其中就有长期从事精神分析理
论研究的、他的祖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姑妈安娜·弗洛伊德,他们在心理分析学说
方面均有大的建树。平时,他们观察事物的活动,多从人精神世界内部外部矛盾冲突间
的联系出发来考虑问题(这让人联想起卢西安·弗洛伊德所描绘的蕴涵紧张的肌体形象
),虽然目前尚不能证明这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个性生成及其生活
方式、作画方法的选择,但若为此完全否认这种因果关联的存在,同样也是说不过去的。
看画所产生的视觉感受往往胜过言辞雄辩。尤其从画家弗洛伊德的刻画手法中,观
者能明显地看出类似其家族成员的著述那种分析式的严密叙事风格,而当读者深入到卢
西安·弗洛伊德以自己工作室场景为对象所绘的那些画作中,不难感受到画家手法操作
过程的谨严细致、高度程序化,不禁产生仿佛亲临一台重要手术时的紧张感。画面所表
现的画室陈设的氛围,使人感到那里更像是一个解剖试验室而不是艺术家的工作室,画
家在那里用锐利的观察目光“解剖”着对象的身体,用颜料和线条逐个维度地深入,似
在试图轧剥出形象背后那些挣扎的灵魂。画面让观者产生的这种感觉如此强烈,以至于
有人声称卢西安·弗洛伊德与作画对象之间存在一种“凝视的暴力”。
他的作画节奏缓慢,每一笔落在画布上之前都须经过反复的观察、审视,当调好的
颜料被覆盖上画面之后,他要一面轻轻地擦净笔毫,一面思考如何处理下一笔。这样的
节奏,将专注的力量逐渐注入毫端,慢慢渗透形、色、线条,转换成一种视觉上的紧张。
用荒诞变形与世界抗衡
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画总是让批评家们陷入分歧与争论,如何将他的作品进行归类
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他使用的是传统的写实画法,但却着力于剖析人在现代生活
状态的紧张;他的画在形式上属于再现,但其透出的精神却是表现主义的。就这样,在
形式设定的禁锢里,弗洛伊德蓄敛的笔触背后是压抑的张扬。他以绘画语言策动的那些
扭曲、团结的灵魂,疯狂舞动,呼之欲出。
如果说畸形和病态是世界的真相,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卢西安·弗洛伊德
是在用自己近乎刻板的严肃创作,试图于潜意识中完成一种同这些荒诞变形的世界相抗
衡的努力?他描绘的《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画面充斥着巨大的体块、沉重的肉身,
但远观却予人一种漂浮感,可以描述它的语句,应是“无法承受之轻”。 (作者系美
术史论博士)
卢西安·弗洛伊德
(Lucian Freud)
表现派画家,英国最伟大的当代画家之一。1922年出生于德国柏林,1933年与家人
移民英国。
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于15岁时进入了工艺
美术学校。由于犹太人的背景,1933年他们全家迁往伦敦,1939年弗洛伊德进入英国圣
工会绘画学校,受业于校长莫里斯门下。这个时期他的绘画题材宽泛,并受到超现实主
义的影响,其绘画较为精致入微但却开始具有某种后来的敏感,如他的与静物植物结合
的画面以及人物肖像画作《画家的母亲》、《少女与绿叶》(1948)、《女孩和白色的
狗》(1951)、《弗兰西斯·培根)(1952)、《巴廷顿画室》(1951)。在这些作品
的严谨精致中,可以看出画家受到安格尔、丢勒、荷尔拜因、门采尔等人的影响。他的
绘画题材宽泛,并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从1940年代到1980年代,他定居在伦敦,无论作为艺术家还是普通人,弗洛伊德都
被认为是难以相处的。他将自己处于孤僻和封闭的状态,远离喧嚣的国际艺术潮流,更
多地向自己领域的纵深开掘。他喜欢畸形而病态的主题。其作品风格粗率、性感而注重
绘画性。
其绘画对象从不叙述戏剧性的事件,基本上以室内肖像、裸体肖像为主。这也使他
成为一个定型的画家。而他也就在室内从亲近的人身上不厌其烦地刻画着某种近乎神经
质的状态,他喜欢畸形而病态的主题。
其作品风格粗率、性感而注重绘画性。如《画家的母亲》(1972)、《诺斯》(
1978)、《夜之画像》(1985)、《自画像》(1985)。他的画面结构紧缩而有力,其
所描绘的胴体通常是绷紧而饱满。笔触显露,有时呈现出无序、粗鄙的状态。在这点上
他的一些作品具有某种表现性的效果。他不喜欢人们过多将注意力集中在色彩上,他说
:“我不要人们注意色彩,我要的是一种"生命的色彩"。”
2011)在他伦敦的家中病逝。他“为艺术而生,与艺术共呼吸”的人生路线,被标注了
休止符。画家生前对艺术创作之外的社会交往持回避态度,一直都用写实的技法创作绘
画,与喧嚣的艺术界保持着距离。他去世后,有人说了这么一句话:直到死的那一天,
他都没为艺术界的嘈杂所动。
一生坚持不变的作画方式
1922年出生在德国的卢西安·弗洛伊德,有着犹太血统,希特勒上台后开始种族清
洗,一家人不得不于1933年迁往英国。他先后在莫里斯的东盎格鲁人学校和戴德汉姆学
习绘画。1939年卢西安·弗洛伊德加入英国国籍,3年后他开始职业画家的生涯,1944
年,伦敦勒菲沃里画廊举办了卢西安·弗洛伊德的首次个人画展。他的油画《沉睡的救
济金管理员》(Benefits Supervisor Sleeping)2008年创下了在世画家作品拍卖的纪录
3364万美元。有人称他“在最后几十年旅程中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他同整个艺术体
制作战,最终打赢了。”
除了油画,他还从事蚀刻版画创作。就像他的祖父只肯抽一种雪茄,他只用蚀刻法
在铜版上制作版画,如他绘制油画一样的严谨。直至画稿完全达到自己的要求,付印的
工作才能往下进行,且要交给指定的技师去完成。
版画的题材都是取自他的布面油画,每一次制作完毕,翻印的复制品是极少量的。
2007年,他蚀刻版画作品的首个博物馆展览在现代艺术馆展出。此后,又举办了一次有
68件版画和21件其他材料绘画的综合作品展览。
油画和版画,让他有机会选择不同的角度去增进对观察对象的了解、造型上对形体
的探究更容易迈向深入,画家借此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作这个创作主体的力量所在。
卢西安·弗洛伊德的轶事例如:性情乖张,屡次拒绝出席正式场合、即使到场亦不
配合主办方的安排;对女性总是保有激情,常携美女出入高雅餐厅;创纪录的作品拍卖
价格等等在外界广为流传,为人们眼中这位画家的形象涂抹上了丰富的色彩。然而,画
家绝大部分都是在工作状态,并且对待时间的态度几乎达到了苛刻的地步。确实,对于
这位长期坚持不变作画方式、完成一幅作品往往要耗时数月甚至1年多的画家来说,时
间太宝贵了。卢西安·弗洛伊德排斥来自外界的社会活动邀请,这或许是原因之一,因
为画家要尽可能摆脱外人对他时间的占用,以便顺利完成自己的创作计划。
这样的生活、创作状态,使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笔下流露出一种深沉内敛、卓然不
群的气度。中国油画家陈丹青评价这位他所敬仰的欧洲前辈时说道:“欧洲传统写实的
生命力宽广、丰饶、健康……在他(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画中浓缩在狭窄、单一的个
人世界里。那仍然体现为一种生命力,一种被刻意疏离后的孤绝潜沉才会产生的力度。”
卢西安·弗洛伊德自己也说过,他所画的东西其实是自传性质的,作画对象只是些
熟人,他所感兴趣的、所关注的人,当这些人呆在作画现场,他会觉得状态更加自在。
如他的母亲卢西耶·弗洛伊德,以她的形象为题材的画作就有多幅,此外,卢西安·弗
洛伊德的女儿、律师、展览设计师等等,均充当过他的模特儿。这些人一旦允诺让卢西
安·弗洛伊德来画他们,就严格按照约定时间到场,供画家作画,有时每日几小时,有
的几乎日日要做模特儿陪伴着他。
与作画对象之间存在一种“凝视的暴力”
早期经验对人一生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已由诸多学说加以论证。从卢西安
·弗洛伊德的童年生活轨迹中,是否能发现一些影响他后来作品风格生成的因素呢?
对于出生在德国的卢西安·弗洛伊德,1933年和父母被迫离开故土搬去伦敦之前11
年的生活状态,我们无法亲见,但是可以想象,自童年时起,他对世界所产生的印象,
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极有可能受到一些亲戚的影响,其中就有长期从事精神分析理
论研究的、他的祖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姑妈安娜·弗洛伊德,他们在心理分析学说
方面均有大的建树。平时,他们观察事物的活动,多从人精神世界内部外部矛盾冲突间
的联系出发来考虑问题(这让人联想起卢西安·弗洛伊德所描绘的蕴涵紧张的肌体形象
),虽然目前尚不能证明这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个性生成及其生活
方式、作画方法的选择,但若为此完全否认这种因果关联的存在,同样也是说不过去的。
看画所产生的视觉感受往往胜过言辞雄辩。尤其从画家弗洛伊德的刻画手法中,观
者能明显地看出类似其家族成员的著述那种分析式的严密叙事风格,而当读者深入到卢
西安·弗洛伊德以自己工作室场景为对象所绘的那些画作中,不难感受到画家手法操作
过程的谨严细致、高度程序化,不禁产生仿佛亲临一台重要手术时的紧张感。画面所表
现的画室陈设的氛围,使人感到那里更像是一个解剖试验室而不是艺术家的工作室,画
家在那里用锐利的观察目光“解剖”着对象的身体,用颜料和线条逐个维度地深入,似
在试图轧剥出形象背后那些挣扎的灵魂。画面让观者产生的这种感觉如此强烈,以至于
有人声称卢西安·弗洛伊德与作画对象之间存在一种“凝视的暴力”。
他的作画节奏缓慢,每一笔落在画布上之前都须经过反复的观察、审视,当调好的
颜料被覆盖上画面之后,他要一面轻轻地擦净笔毫,一面思考如何处理下一笔。这样的
节奏,将专注的力量逐渐注入毫端,慢慢渗透形、色、线条,转换成一种视觉上的紧张。
用荒诞变形与世界抗衡
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画总是让批评家们陷入分歧与争论,如何将他的作品进行归类
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他使用的是传统的写实画法,但却着力于剖析人在现代生活
状态的紧张;他的画在形式上属于再现,但其透出的精神却是表现主义的。就这样,在
形式设定的禁锢里,弗洛伊德蓄敛的笔触背后是压抑的张扬。他以绘画语言策动的那些
扭曲、团结的灵魂,疯狂舞动,呼之欲出。
如果说畸形和病态是世界的真相,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卢西安·弗洛伊德
是在用自己近乎刻板的严肃创作,试图于潜意识中完成一种同这些荒诞变形的世界相抗
衡的努力?他描绘的《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画面充斥着巨大的体块、沉重的肉身,
但远观却予人一种漂浮感,可以描述它的语句,应是“无法承受之轻”。 (作者系美
术史论博士)
卢西安·弗洛伊德
(Lucian Freud)
表现派画家,英国最伟大的当代画家之一。1922年出生于德国柏林,1933年与家人
移民英国。
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于15岁时进入了工艺
美术学校。由于犹太人的背景,1933年他们全家迁往伦敦,1939年弗洛伊德进入英国圣
工会绘画学校,受业于校长莫里斯门下。这个时期他的绘画题材宽泛,并受到超现实主
义的影响,其绘画较为精致入微但却开始具有某种后来的敏感,如他的与静物植物结合
的画面以及人物肖像画作《画家的母亲》、《少女与绿叶》(1948)、《女孩和白色的
狗》(1951)、《弗兰西斯·培根)(1952)、《巴廷顿画室》(1951)。在这些作品
的严谨精致中,可以看出画家受到安格尔、丢勒、荷尔拜因、门采尔等人的影响。他的
绘画题材宽泛,并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从1940年代到1980年代,他定居在伦敦,无论作为艺术家还是普通人,弗洛伊德都
被认为是难以相处的。他将自己处于孤僻和封闭的状态,远离喧嚣的国际艺术潮流,更
多地向自己领域的纵深开掘。他喜欢畸形而病态的主题。其作品风格粗率、性感而注重
绘画性。
其绘画对象从不叙述戏剧性的事件,基本上以室内肖像、裸体肖像为主。这也使他
成为一个定型的画家。而他也就在室内从亲近的人身上不厌其烦地刻画着某种近乎神经
质的状态,他喜欢畸形而病态的主题。
其作品风格粗率、性感而注重绘画性。如《画家的母亲》(1972)、《诺斯》(
1978)、《夜之画像》(1985)、《自画像》(1985)。他的画面结构紧缩而有力,其
所描绘的胴体通常是绷紧而饱满。笔触显露,有时呈现出无序、粗鄙的状态。在这点上
他的一些作品具有某种表现性的效果。他不喜欢人们过多将注意力集中在色彩上,他说
:“我不要人们注意色彩,我要的是一种"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