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拉登挂了,是不是军费可以消减些给NIH? or 美国经济会短暂复苏一下?
avatar
拉登挂了,是不是军费可以消减些给NIH? or 美国经济会短暂复苏一下?# Biology - 生物学
M*8
1
电影《决裂》——文革后期被勾兑的“政治贺岁片”
潘天强
(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
提要:建国60周年,中国的电影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60年的中国电影史的滚滚画卷
是一部浓缩了的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和斗争史。在众多引发争议的影片中,作为
1976年的“政治贺岁片”(元月一日在全国上映),电影《决裂》是一部特别值得去分
析和回味的影片。美国具有冷战思维的电影史家汤普森和波德维尔在《世界电影史》中
用了近一页的篇幅来讲叙这部电影,把《决裂》定位“一部关于一所所谓农业大学的极
具戏剧性的影片,极好地图解了毛泽东的思想”[1]。更奇怪的是30多年过去了,最近
不时地有人拿这部影片中的教育思想和政治理念来诟病当前几乎要走入死胡同的教育乱
象。在人们提出现代化大学要追求“大楼、大师、大气”之时,有人用影片中的台词“
看一个学校的好坏,不能只看有没有高楼大厦,也不能看有没有专家教授,要看这个学
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来寻求一种对旧有理想主义的追思。并且看好这部影片的人还不
在少数。因为在《决裂》中被不断否定和批判的所谓资产阶级教育的一系列恶果似乎在
当前都成了活生生的实例。工农子弟上不起大学,学非所用,学生的价值观的坍塌等等
。由此,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在共大的劳动生活,又亲眼目睹了30年中国教育改革和电
影发展的过来人,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尤为独特。
关键词:电影《决裂》、文革后期、三突出、江西共大
一、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非乌托邦式的教育理念
这个学校的命名与诞生都是在一种极端政治化状下完成的。1958年在大跃进的洪
流中,原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和许多中央干部一起下放到基层,任江西省副省长兼农
业厅长。他看到当时正在全省兴办的垦殖场对农业发展很有帮助,回北京时便向毛泽东
汇报。在毛的首肯下,他回到江西向当时的邵式平省长谈起办一个半工半读的农业学校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战争年代都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过,邵式平还曾经担任过陕北抗日军政大学领导,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办学理念便逐渐
形成。开始叫“江西省劳动大学”,后来又改名叫“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于1958
年8月1日成立,设一个总校,以各地的垦殖场和林场为基础又设立了几十个分校,招收
普通农民子弟入学,半工半读,开设农、林、畜牧、水产、农机等专业,培养实用型的
“又红又专”的农业技术人才。这种模式在当时大跃进的政治洪流中的确填补了农业技
术人才的不足,于是这种模式便向全省甚至全国推广。
原江西省委书记邵式平是一位很有开拓思想的领导。1958年以后在他的主持下,江
西共大已经开始向正规化大学发展。从1958年到1961年,共大的办学模式和招生制度开
始慢慢转变,共大总校那时已经开始在全国实行统一招生。也就是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
可进入共大总校学习,其它各分校则视实际情况招生,实行“分级办学”的原则,初中
小学文化程度的学生一般会安排在地方分校。这个时候的江西共大实际上是一种包含大
学本科和专科甚至中专和技校的综合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当时中国教育条件非常落后
的情况下,为江西这个以农业为主的省培养了不少具有实用价值的各个层次的人才。共
大的办学思想就是为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因此有“哪里来哪里去”、“社来社去”
的口号。在全省上百所的共大中,除了共大总校和少数几所分校包分配外,其它分校毕
业生都回到农村。这为当时落后地区的农村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了
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共大毕业生里也有不少人成为农村基层干部、供销社主任。江西
各地方的农业、林业等部门的负责人大多都是从共大毕业。[2]1980年江西共产主义劳
动大学改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前后历时22年,曾创下开办108所分校的纪录,有20多万
毕业生,成为共和国教育上的一个奇观。
然而在当时意识形态极其浓烈的状态下,本来是一种因地制宜,具有实用价值的办
学理念一旦被政治化,这种适合于江西本地的办学模式便被贴上了政治的标签。1960年
汪东兴调回北京后又向毛泽东谈到共大办学的情况,在1961年7月30日共大成立3周年之
时,毛泽东信笔题写给共大的一封500余字的信,后被称为“730指示”。信中说:“你
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文钱,小学、中学、大
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是很好的。在校的青年居多
,也有一部分中青年干部。我希望不但在江西有这样的学校,各省也应有这样的学校。
各省应派有能力有见识的负责同志到江西来考察,吸取经验,回去试办。初时学生宜少
,逐渐增多,至江西这样有五万人之多。”以后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多次到共
大视察,周恩来还为共大题写了校名。1965年中央宣传部全文转发了毛泽东给共大的那
封信。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毛泽东有关教育的三封信:“七三O指示”、“五
·七指示”[3]和“七·二一指示”[4]成为完全颠覆中国教育制度,取消大学正规教育
,将所有大学全部解散,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上山下乡的理论依据。
在文革中共大的办学模式成了对抗旧的教育制度的武器,所以在全国所有的大学
全部取消后,唯独共大还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共大虽然保留下来了,但是已经正规化的
共大总校的教育体制和其他大学一样被彻底砸烂。原来的学校行政机构全部破坏,由革
命委员会、军宣队、工宣队代替。学生全部毕业离校,或是下放到农村。由于共大总校
还有许多农田和林场,以往都是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离校后无人管理,所以就从南昌
市整体下放了几所中学的学生,到这里来管理者这些农田和林场,我本人就是这些下放
的中学生之一。从1968年到1972年,我本人在共大经历3年多的亦工亦农的生活。对后
来描写共大的电影《决裂》有更深切的感受。
二、电影《决裂》——文革动荡年代的“政治重磅炸弹”
这个电影的剧本是江西共大总校的干部胡春潮和江西文化局干部周杰根据《我们山
上的大学》和《万代红》2篇小说改编而成。剧本讲述了共大的创办过程和办学方向,
用电影文学的形式描绘了一个“抗大”式农业大学成长的故事。原本是讲述两种办学思
路的斗争。但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由当时江青的政治打手迟群[5]和谢敬宜[6]直接
插手,把原本的教育之争改写成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的你死
我活的阶级斗争。
1975年,这部影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李文化主动请缨摄制完成,并于1976年元
旦在全国上映。主创人员有导演李文化(1976年他又拍摄了电影《反击》),副导演黄
健中,编剧梁燕。主要演员有郭振清(饰龙国正),王苏娅(饰李金凤,曾经演过《五
朵金花》和《战火中的青春》),陈颖(饰曹仲和副校长),葛存壮(饰孙子清),鲍
烈(饰赵副专员),吴竞(饰肖萍),徐展(饰徐牛崽),王秉林(饰余发根)。1975
年5月剧组先到了在辽宁铁岭的朝阳农学院取经,这是当时的红人辽宁省委书记毛远新
抓的典型,毛远新在1973年还树立了一个交白卷的英雄张铁生。7月份转到江西拍摄外
景,9月回到北京拍内景,10月拍摄结束。
1975年是中国政治风云变幻的年份。一月召开四届人大提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二
月邓小平开始全部整顿经济同时也开始整顿文化界。当时两部影片《海霞》和《创业》
因为受到老干部的好评,却遭到江青、张春桥的批判,说是不符合三突出原则,最后闹
到下半年,经过毛泽东批示才同意放映。此后形势急转,毛开始发动反击右倾翻案风,
邓小平的地位岌岌可危。这个时候正在拍摄的《决裂》就成了四人帮准备投向邓小平的
政治炸弹。影片通过1958年共大办学过程的发生的故事,改造成两条路线、两个阶级的
斗争。整部电影实际上是利用了1958年共大成立之时的办学历史,编造了一种所谓两种
路线的斗争,以此向当时的邓小平发难,而且实际起到了这种效果,邓小平在1976年被
打成死不改悔地走资派,第三次下台。
从这部影片拍摄的过程可以看出当时文学作品完全做为政治工具的历史痕迹。导演
李文化原来是个摄影师,电影《早春二月》(谢铁骊导演)就是他的作品。尽管江青很
不喜欢《早春二月》,但对这部影片的摄影大加赞赏。后来他又拍摄了芭蕾舞剧《红色
娘子军》和京剧《海港》。因为《海港》的摄影遭到江青的批评。1973年开始当导演,
拍了影片《侦察兵》又受到批评,并且写了检查登在《人民日报》上。为了赶紧改变自
己的处境,在看到电影剧本《决裂》以后主动请缨担任导演。据李文化事后说,当时他
们剧组在拍摄过程中不断收到迟群、谢静宜的纸条,要他们把剧情尽量向路线斗争上靠
,原本结尾处曹副校长幡然悔悟的情节也被改掉,变成顽固不化的走资派,而他的后台
赵副专员完全就是影射邓小平,连演员的相貌都酷似邓小平。[7]
1976年元旦,《决裂》没有受到任何阻拦就在全国公演,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头条大肆
宣传。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初澜的文章《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赞歌》说“这部影片
回击了那股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反攻倒算的右倾翻案风”“向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和旧
教育制度宣战”。直到1月8日周恩来去世,另一场更激烈的政治斗争替代了这影片的宣
传势头。
在打倒“四人帮”以后的大清查中,导演李文化虽然也被审查批判,主要是因为他又拍
了影片《反击》,《决裂》在北影厂没有被划入阴谋电影之列。据说可能是因为730指
示是毛主席的指示,那时还是两个凡是时代,所以就没有被划入。1979年,《人民日报
》发表了对《决裂》的批判文章,指出:“《决裂》抓住‘考大学要有资格’这句话大
做文章,说这是资产阶级卡无产阶级的一个口号。大学录取新生应该有一定的标准,这
是常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的教学质量,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也只有
这样,大学才能办下去,办得越来越好。如果根本不经过一定的考核,而让张铁生那样
的‘文盲加流氓’随心所欲地想进就进,把大学变成接纳一切人的公园,那还成其为社
会主义的大学吗?龙国正提出的主张:‘手上的硬茧就是资格!’看起来很‘革命’,
很‘左’,实际上很反动,很右。按照他的主张,只能把高等教育水平降低为初等教育
或识字班的水平,把大学变成育种站或养猪场,最终把劳动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从地主
资产阶级手中夺取过来的高等教育工具破坏干净,使我们的国家永远处于贫穷落后的状
态,劳动人民永远处于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地位,而让林彪、‘四人帮’一类骑在劳
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8]导演李文化一直到1978年拍摄反“四人帮”的电影《泪痕
》才得以解脱。
三、 对电影《决裂》的极端思维的解读
在江青亲自过问下,电影《决裂》秉承了1966年以来政治文艺所积累的所有经验,
把这部电影演义成了文革以来“三突出”[9]的样板。
《决裂》的剧情大致是这样的。某地党委决定办一所“抗大”式的农业学校共产主
义劳动大学。延安“抗大”毕业的垦殖场场长龙国正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学校刚创办
,斗争就很激烈。代表保守势力的曹副校长和教务主任孙子清为追求学生质量,拒收没
有毕业文凭的工农学生。龙国正提出把学校办在山头上,打开考场大门,让没有多少文
化、满手老茧、脚上沾粪,但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农子弟参加考试,请贫下中农参加评
论,只要他们批准就可进入大学。开学后,工农学员们发现大学里的资产阶级教师只会
教什么毫无用处的“马尾巴的功能”,龙国正就号召全体师生掀起一场“教育革命”。
而这触怒了专区的赵副专员,他把龙调去参观名牌的农业院校,并开除了为了帮助农民
抢收而不参加学校考试的学生。龙回来后召开党委会,撤销了开除学生的通告,还进一
步动员把学校的小课堂搬到农村的大课堂去。在农村中,“共大”师生“大批资本主义
,大干社会主义”,并批判了所谓“党内的资产阶级代理人”曹副校长和赵副专员。赵
副专员下令砍掉“共大”。这时,传来毛主席肯定“共大”的消息,于是全校师生欢欣
鼓舞。龙国正提醒大家:斗争还没有结束,号召“共大”师生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
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阶级斗争形势异常严峻,共大师生冲在了革命最前线,愤
怒的学员砸碎象征资产阶级的钱箱,曹副校长的女儿也与反动家庭和反动教育路线彻底
决裂……。
电影《决裂》之所以在当时可以作为一种政治武器来攻击邓小平的改革,到现在仍
然有人以它来诟病当前的教育乱相,主要是在电影突出阐释的几个核心问题是无法回避
的。而且这些问题并不是那容易就解决的问题。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以一种简单的思维去
解决复杂的问题,其结果就是摧毁历史,颠覆文化,毁灭现实。列举几个就可以看出《
决裂》在主题设置上的精心构想。
1、 教育公平的问题。
让所有的人都能够上学,是共产主义的最终理想。在《决裂》中最突出的情节之一就
要打破资产阶级的考试制度,靠手上的老茧录取学生,让贫下中农子弟能够上学。所谓
“江大年的手上的老茧”是颇具煽动性的一个场景。但是当我们30年以后来反思这个教
育公平的案例时会发现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让谁上大学谁不
上大学当然要有一个标准。在文革那个荒唐的年代,上大学是通过群众推荐,单位批准
才能上大学成为工农兵学员。所以象《决裂》里那种看出身,看政治表现,而不是看考
试成绩上大学绝对是不公平的。上大学的决定权掌握在少数干部手里,成了他们谋取私
利的工具。文革结束以后恢复高考制度成了一种全民共识,就是对所谓“江大年的手”
和“白卷英雄张铁生”的最大的反拨。然而世隔30年,当年大家努力追求的高考制度,
如今变成了一考定终身,成了一道走不出来的魔咒。加上转入市场经济后,教育的成本
越来越高,许多农民和工人子弟上不起大学,教育公平的问题再一次提上日程。当我们
再回顾共大当年的办学实践,其实在1960年以后,共大的办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分级办
学”。这种模式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实现相对的教育公平。而不是像《决裂》中所
说的,只要手上有老茧,都可以上任何大学。也不是像现在这样,人人都要争着考上清
华北大。所以当年用公平教育来攻击邓小平的教育改革,完全是一种极其无理的政治手
段。而当文革后高考制度体现相对公平的今天,对于因为学费问题,教育资源问题造成
的另一种不公平,我们绝对不能再用所谓“江大年的手”来病垢高考制度,而是要认真
研究当年真正的共大所实行的分级教育来解决这个问题。
2、“马尾巴的功能”应不应该教
影片中老教师孙主任那一段马尾巴的功能的情节具有很强的杀伤力,是当年批判
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一把杀手锏。意思就是大学没必要教那些个没用的东西,只要教一
些实用的技术就可以了。而且教学大纲必须和农时相结合,教学要为生产服务。其实现
在看起来这不是问题。马尾巴的功能当然要教,因为孙主任教的是学,不是术。学问必
须要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当然术也不能丢,农业技术可以直接服务于生产。这其实就是
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实行分级办学,各自服务于自己的对象,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
既有袁隆平这样的大科学家,也有江大年这样的农村技术员。
这里仍然涉及到一个分级办学的理念。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都要顾及到高层次
的素质培养和中低层次的技术培训,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任何冲突。而《决裂》中生
生地把一种模式放大成普遍的真理,把属于技术层面的生猪配种和病牛医治与学术层面
的生物遗传学完全对立起来,并且把它上升到两条路线的生死抉择的高度。这除了政治
的需要以外,找不出其他理由。电影中还有一个更恶毒的影射就是把孙子清(葛存壮扮
演)描绘成极其愚蠢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学兽医的连
普通的牛生病都不会医。只会讲一些不着边际的马尾巴的功能这样的课。这种影射实际
上已经成为当时所谓工农兵大众对知识分子的普遍看法,“知识越多越反动”就是这种
流毒的最终定位。
3、 知识、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种社会的终极理想,但是在不同的社会阶
段差别是永远存在的。如何改变这种差别,历史上有过无数的探索和讨论。一种就是打
碎旧世界,建立一种新的秩序,重新分配教育资源,让弱者或是志同道合者占有优质资
源。文化大革命就是想以这种方式改变无谓的资产阶级教育方式。但是结果却是换成了
另一种更为极端的不公平,文革中工农兵学员的选拔方式成为了少数有权人物随意调拨
的资源。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发展生产,让教育资源不断的丰富,让更多的人可以获得相对多的教
育。在人才选拔上用一种相对公平的方法,这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高考。如今的高考面
临的问题并不是高考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在市场经济强大的驱动下,大家都希望
在占有最好的教育资源。而适应社会发展的分级教育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 。高考成了
人们改变命运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所以才有了今天想用《决裂》中的办法解决现今的
困境。
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得到的权利。然而在人们在争取权利的过程中切忌
用极端的简单思维去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因为当你认为的一种对不公平的改变完成以
后,你会发现另一种不公平又在那里等着你。
四、《决裂》——精心勾兑的阶级冲突
由郭兰英、吕文科男女声演唱的“共大花开分外红”拉开了电影《决裂》的序幕。
很激情、很动情、很煽情可以概括这部影片的开场时的氛围。作为一个用于政治斗争的
大片,《决裂》整个剧情都是在当时的政治风云不断变化之时,像勾兑烧酒一样,随时
增添或减少各种原材和辅料,以适应时局的需要。“在这类影片中,真正不顾历史、为
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路线斗争尖锐程度和激烈程度均属一流的出类拔萃者,是北影由
李文化导演的影片《决裂》!”[10]

影片的剧情冲突安排的是以两个人物为主要冲突点;以如何办学作为事件的起因和
结果;以招什么学生和怎么招学生作为判断价值的是非分界线;而在大学里教什么怎么
教就是非此即彼的两个阶级办学思想的分水岭。所有人物和事件的背景以共产主义劳动
大学松山分校的建设为主,而这个场景的背后影射的正是正在进行的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的大舞台。
《决裂》的创作的全过程是在政治风云不断变化中,根据时局的需要随时添加政治
佐料,勾兑影片的味道。1974年7月“四人帮”把持的国务院文化组召开“全国故事片
创作、生产座谈会”史称“七月会议”,强调表现“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力度”“敢
于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这时在北影厂参加电影剧
本培训班的学员,江西共大的干部胡春潮把他与江西省文化局干部周杰合作的电影剧本
《决裂》交给北影,算作培训班的结业成果,也算是投稿。北影厂领导看了以后觉得不
错,但是厂里却没有导演敢接,放在抽屉里好几个月。主要是因为当时邓小平的治理整
顿、纠正左倾的工作已经开始深入到教育界,剧本中渗透出的批林批孔的极左思想倾向
与治理整顿格格不入。大多数人这个时候都在静观时局,见机行事。1975年5月,因为
前几部电影被批而无事可干的李文化得知此事后主动请缨要拍这部影片,厂领导立刻批
准。李文化立刻组建剧组,6月到朝阳农学院取经,7月赴江西拍外景。《决裂》的原剧
本主要是描写1958年大跃进年代共大初创时期两种办学思想的斗争。电影开拍没几天,
就接到北影厂的指示,要求“把原作的教学思想斗争,更改为两条路线的斗争。”[11]
,把批判孔老二等大跃进时期根本不可能有的台词也加进去。7月到9月正是邓小平加大
治理整顿力度的时候,在毛泽东的支持下,被“四人帮”批判的《创业》和《海霞》也
在全国上映。在江西拍外景的剧组听到很多传言,说《决裂》是极左产物,已经停拍了
,但剧组还是坚信歌颂毛主席支持的事业没有错,坚持拍完外景,9月回到北影拍内景
。在电影场内,厂方再一次下指示,强调两条道路斗争的重要性,剧组把批“走资派”
这样的台词也塞进戏里。1976年10月风向急转,批判走资派的风越吹越紧,剧组在影片
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又一次加进了不少阶级斗争味道极强的台词和镜头。
1、人物塑造——自觉跟随政治风向,精心打造“三突出”典型
在文革的所有影片中,主要人物必然被划分为势不两立的两种人物,左派和右派
,也有一些摇晃的两边的中间人物,要看形式的需要再作出适当的选择倒向某一边。
影片从一开始就以一种极强的斗争姿态显示出两种教育观念水火不相容的“决裂”状态
。左派阵营是以抗大出生的党委书记兼校长龙国正为首的革命派;右派是以搞教育出生
的曹副校长为首的资产阶级当权派。所有的情节冲突都表达了生死对立的两种政治理念
和教育思想。以龙国正为代表的左派一边,上方的支持者是地委副书记唐宁。下面的跟
随者有炮兵排长出生的农机系主任、妇女主任李金凤、青年突击队长徐牛崽,铁匠江大
年和贫下中农的老代表等;他的对立面曹仲和副校长也是一位抗日时期的老干部,但他
是代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的那一边上面支持者就是地委赵专员和钱秘书,原
先有几个曹副校长的支持者如:教导主任孙子清,但是在几番斗争以后,坚定的孙子清
也败下阵来,变成了可以改造好的知识分子。连曹副校长的女儿曹小妹,中农子弟余根
发也都转变立场回到革命左派一边,这才是这部影片希望得到的效果。根据主创人员回
忆,最初是把曹副校长也写成在事实面前幡然悔悟的走资派,但是上面说不能怎么简单
的就让他转变了,他是死不改悔的走资派。[12] 所以在结尾处把曹副校长处理成,听
到毛主席的“730指示”后转身而去。

扮演正面形象龙国正的演员郭振清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明星,他在1955年的电影《平
原游击队》中扮演的李向阳是文革前十七年电影中最具个性特征的游击队长。在《决裂
》中,郭振清也将龙国正这个出生工农干部的校党委书记的言行举止拿捏得十分到位。
而郭振清文革结束后也曾公开宣称,《决裂》是他表演高峰的。不过此后他再也没有塑
造过什么好的角色,直到他2005年去世。另一位演员葛存壮在《决裂》中塑造的教导主
任孙志清,是这部影片最精彩的角色。他那一场“马尾巴的功能”的戏,把一个迂腐知
识分子的形象演绎得出神入化,可比现代的孔乙己。应该说《决裂》剧组从编剧、导演
、演员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是以十分自觉,十分敬业的精神完成了这部堪称为表现“三
突出”创作思想,把文艺当作政治工具的典型影片。这就是时代的悲剧,这些人明明自
己到影片中许多情节和台词都是严重违反生活真实,为了政治的需要有意编造的,但是
他们仍然异常勤奋和执著地去把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拍好。集体的,下意识的集体顺
从就是当时的创作环境整体状况。
2、叙事技巧——一切都往路线上靠
起承转合,高潮迭起,喜剧结尾,这些典型的好莱坞似的叙事模式在这部影片中运
用得驾轻就熟。影片一开始,龙国正就是在地委副书记唐宁的指示下,去把资产阶级占
领的教育阵地夺回来。影片紧紧地围绕着早已设定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种教育
观的主线开始编制冲突点。从如何录取学生开始,用江大年的手,李金凤的字这种录取
方式颠覆了用考试录取的资产阶级方式,把冲突推上了高潮。接下来,在课堂上,孙子
清教授的马尾巴的功能,又掀起了在农村教学中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什么时候教的冲
突。于是大字报纷起,“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不做书本的奴隶,要做知识
的主人”,“横扫资产阶级学风”,的斗争开始了。
冲突一波三折,赵副专员利用权力故意把龙国正调开,让他参加省里组织的去外地
著名高校参观的考察团。这样既可以瓦解左派的力量,又可以让龙国正去洗洗脑子,看
看正规高校应该怎么办,一箭双雕。然而龙国正在著名高校看到的不是先进的教育方法
,而是一位农村老太太的儿子上了大学忘了本的悲惨故事。这一段看起来与共大的办学
斗争无关插曲,却在冲突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预示着如果按曹副校长那样办学,
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资产阶级的接班人,这可是非同小可的大事。这种叙事的逻辑转
换显得自然无痕,可以说是叙事的高手。
在回来的轮船上客舱里,龙校长一夜无眠,翻开《列宁文集》,读到“工农的年轻
一代,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是受教育,倒不如说是受资产阶级教育的奴化”。他感
慨万千地来到甲板上,面对漫天红霞,沉思良久。沉思的结果是:“为什么我们党自己
办的农业大学,为什么还办在大城市里,远离农村,脱离三大革命斗争的实践哪!为什
么教育大权至今还把持在那些资产阶级老爷的手里?他们顽固地推行着一条修正主义的
教育路线。我们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要坚定地沿着毛主席指引的航向走!”影片在这里
进入高潮,情感的冲突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力量在积蓄,预示着下一步更激烈的冲突
即将开始。
曹副校长乘龙国正不在学校时候,把一些因为参加生产队紧急灭虫而考试交了白卷
(注意这个交白卷的情节实际上是为1973年张铁生交白卷做合理的注解)的学生开除。
其中就包括李金凤等十五名同学。在党委会上龙国正和曹仲和公开对峙,在办学标准的
问题上龙国正说出了这样的话:“办学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从来就没有统一的标
准。就拿这十五名同学来说吧,按照我们的标准,这些同学是好学生;按照你们的标准
,却把他们赶出校门。这又怎么能够统一呢?”“解放前,是谁打击、迫害工农?是地
主、资产阶级。今天你也这样做。你站在什么立场上?你代表谁的利益?你正是代表了
被打倒的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就这样,一场处理学生考试违纪的争论立刻上升到
了阶级斗争的高度。连一贯坚持正规办学的孙子清看到这样的阵势也转变了立场。
紧接着龙校长召集师生讲话,说:“我们共大要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我们不
但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把学校的小课堂搬到农村的大课堂里去。拜贫下中农为师
,做到学用结合,上生产斗争课,上阶级斗争的主课。”歌声随之而起,人们慷慨激昂
。当然,处处要占便宜的人还是有的,余根发他爹就想让娃退学后大挣昧心钱,被思想
发生变化的孙主任严厉批判。不久,赵副专员秘书钱某带工作组到松山开展“三自一包
”的试点工作,被同学反对,李金凤说:“‘三自一包’就是让我们分田单干,走回头
路,这样下去,那不是跟旧社会一样,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吗?!这是让我们吃二遍苦
,受二茬罪,我们能同意吗?”当然是潮水般的“不同意”。盛怒之下,钱秘书命人将
李关押起来,罪名是在群众大会上公开反对“三自一包”,诽谤赵副专员的报告为大毒
草,煽动群众反对工作组。这里所涉及的“三自一包”“工作组”都是当年发动文革时
使用的借口。把当年文革开始时刘少奇向清华大学派驻工作组的事件在影片里再现了一
边。
影片的结尾颇有好莱坞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味道。在共大被专区撤掉的师生大会上,
龙校长代表校党委反抗该决定,认为“它不符合毛泽东思想,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我
们坚信共大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和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坚决斗争到底!”龙表示
,校党委决定要写信给党中央、毛主席汇报。言未毕,一辆轿车掀起巨大的烟尘急行而
至,车上的唐宁副书记带来了七月三十日毛泽东给共大写的一封信,信中高度赞扬共大
,肯定了其大方向,说“同志们,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一念这段话,全校师
生欢呼雀跃,大喊“毛主席万岁”。雀跃之中,歌舞之际,影片以龙校长“同志们,毛
主席光辉的七.三零指示,是我们胜利的旗帜前进的方向。在教育革命的征途上,是不
会风平浪静的。斗争并没有结束。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我们要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
,和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演讲结束。
结语
有关《决裂》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的描述可能还会有许多遗漏,有关这部影片的是
是非非也已经过去了30多年。现在之所以重提这部影片是因为在今天社会的乱像中,有
人会从那个年代的话语中去寻找解决今天教育和文艺的药方。在谈到文革样板戏时,也
有人为当年的文艺革命鸣冤叫屈。如同我们今天看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那个
时代的集体愚忠的产品中,孤立的来看是会散发出似乎具有新鲜思想的。但就像少量的
鸦片可以治病,稍有不慎就成了包含巨大祸心精神毒药。用这种毒药来医治当前的恶疾
,结果就是加速死亡。
在分析这部影片的政治背景时还要要注意这样一个时间点。1975年是文革尾声;经
历了1971年913林彪坠机事件以后,全中国人对于政治的斗争神经已经趋于麻木。913事
件使当时狂热的红卫兵一代人价值观的彻底坍塌。此后不断掀起的各种政治运动,已经
无法激起人们的政治热情。尤其是1975年邓小平治理整顿、发展经济的方针给了处于贫
困状态的人们一点希望,然而这时所谓的反击右倾翻案风又开始了。失望的人们只能看
着这种政治游戏一出一出地玩下去,谁也不把它当回事。然而公道自在人心,集体的愤
懑终归要有渠道宣泄。当电影《绝裂》以这种极端工具化的姿态在1976年元旦上映后,
正好遇到1月8日周恩来总理去世,于是“四五”天安门事件就成了人们发泄对“四人帮
”不满的集体宣示仪式,并为10月6日“四人帮”被捕做了前期铺垫。
作为一个亲历者,我也随着1968年上山下乡的狂热洪流来到了在鄱阳湖畔的江西共
大总校南湖农场,在那里亦工亦农干了4年。年龄是14岁到18岁。在那里我们也学会了
耕地开荒,播种插秧,杀猪宰羊;学会了给猪打针,给果树嫁接,学会了自己盖房。但
是在激情过去以后,尤其是1971年913林彪坠机事件以后,我们感到被极大的欺骗了。
我们看到农村里那些所谓的“龙国正”、“老代表”用卑劣的手段把自己的子女送去当
工农兵学员,我们只能抓住机会,赶紧逃离农村,回到城市。当我们在1976年看到这部
影片时,我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政治闹剧,我们不会被骗第二次。当高考制度恢复后,
“龙国正”“老代表”的威权被限制,我们才有机会凭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才真正感
到自由和公正比太阳还温暖。
当市场经济的洪潮在21世纪以巨大的力量冲击着我们视为公正底线的高考制度时,
如何看待这个时候的社会乱像,就需要我们有冷静和客观的心态。
今天再回首看这部影片时,当年的主创人员的说法有细微的差别。李文化说“若把
‘走资派’去掉,个别词重新录音,作为一个反映当时历史情况的影片来看。还是可以
公映的。《决裂》毕竟表现了共大的创建嘛。”郭振清说“用今天的眼光看待历史,影
片所表现的过去那一端是扭曲了,但是,像共大这样办学的精神是永恒的。共大这样的
农业技术学校,为广大农民子弟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条件。是十分实际的。这样的学校
,今后还要办下午。”
非常遗憾的是这两位主创人员并没有认识到《决裂》不仅是造就了一种“三突出”
创作模式的典范,更是完全扭曲了当年共大办学时所实行的“因地制宜,分级办学”的
模式,这也是当前一些人用共大的办学模式来诟病现代教育体制的最大的误区。还是葛
存壮在这个问题上比较清醒。“我认为,对《决裂》的是非评论应该和对于历史上存在
的共大的认识区别对待,共大还是应该肯定的。今天看来,孙子清的教学观点是对的,
在山沟里培养不出高精尖的人才。《决裂》若是把龙国正推到后景,把孙子清请到前景
来,还是有生命力的。”[13]若真的像孙子清这样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了独立的人格,在
大学中成为真正的决策者,那么中国的希望就将到来。
----------------------------------------------------------------------------
----
[1] 《世界电影史》第52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资料来源:http://www.douban.com/review/2068076/
[3] 所谓“五·七”指示,是指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给林彪写的一封信中提到的“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
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
能继续下去了”。
[4] 所谓“七·二一”指示,是指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关于《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
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编者按清样中加写的一段话:“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
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
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
学几年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因为这段话是1968年7月21日广播中公布的,所以
后来大家称为“七·二一”指示。
[5] 迟群:1932年生,曾任8341部队宣传科副科长,1968年带领了8341部队进入清华大
学,任清华和北大军宣队代表,党委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83年被判刑14年。
[6] 谢静宜:女,1935年生,1959-1966任毛泽东机要秘书,1968年带领3万工人进入清
华大学,任清华和北大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8月清华另一位老干部副书
记刘冰通过邓小平向毛主席告发谢静宜。毛因此发动了打到邓小平的反击右倾翻案风。
文革后因认罪较好,免于刑责。
[7] 资料来源:凤凰大视野2005年9月29日
http://v.ifeng.com/his/200903/78e00640-5bfe-43c4-961d-db40ff257
[8] 谢逢松:《影片〈决裂〉是什么货色?》,《人民日报》1979年1月10日。
[9] 三突出是中国文革期间的文艺指导理论之一。最早由于会泳在1968年5月23日在《
文汇报》撰文《让文艺界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受到江青等人
的赞同和推广,被称为“文艺创作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实际
成为文革时期谁都不能违反的文艺创作宪法。
三突出指:1.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2.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3. 在
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具体实践是在文艺创作中把正面人物放在画面或舞台
的中央,打正光,而反面人物要在角落打底光或背光,等等。
[10] 翟建农《红色往事:1966-1976年的中国电影》410页,台海出版社2001年4月。
[11] 翟建农《红色往事:1966-1976年的中国电影》433页,台海出版社2001年4月。
[12] 资料来源:凤凰大视野2005年9月29日
http://v.ifeng.com/his/200903/78e00640-5bfe-43c4-961d-db40ff257
[13] 翟建农《红色往事:1966-1976年的中国电影》444页,台海出版社2001年4月。
江西共大:云烟往事二十年
日期:2009-01-14 作者:金微 来源:大江周刊 城市生活
江西共大,全称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现江西农大)。1958年创办,1980年改制,
它存在的20多年间,曾创下开办108所分校的纪录,有20多万毕业生。
在江西,它是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凝结。
共大诞生
“江西共大非常了不起,是贫苦孩子的学校。它招收农村孩子上学,普及了农村教
育,为国家减少大批资金投入,而且培养出的人能文能武。共大教学生科学种田,有错
吗?”对于共大存在的种种议论,现年66岁的江西农业大学老教授柳志慎有些激动。
18岁上共大的他很多人生经历都与共大有关,对于共大,柳志慎有自己对共大的理
解。“我们不能和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比,他们是一种办学体制,我们是另一种办学体
制,性质不同,培养的方式也不一样,但有一条,共大是为社会服务的。”他认为共大
离开不开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对于共大的评价也应该放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看。
柳志慎所说的特定国情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共大这
种专门为农村培养人才的学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除了特殊的国情,政治因素也不可忽
略。
1957年,干部上山下乡热潮涌动,全国各地建起了垦殖场。以江西为例,仅在1957
年冬天,江西省委就动员和派遣了5万干部上山下乡,开发山区,建设山区。柳志慎说
:“如果没有垦殖场的基础,共大很难办起来。”在当时,江西一些垦殖场针对农民文
化低、掌握技术困难的情况,还办起了技校。
1958年5月,从中央下放江西担任副省长兼农垦厅厅长的汪东兴在北京参加会议时
看望毛主席,汇报了江西各地垦殖场兴办农林技术学校的情况。对农村和农民情有独钟
的毛主席很感兴趣,作出了“你回去与邵式平省长商量办些学校,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
学,好不好?”的指示。
回到江西,汪东兴与曾留学苏联的邵式平商量时谈到那所邓小平、蒋经国等两党精
英同学过的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邵省长说,“我看江西也可以办劳动大学。”于
是1958年6月9日,中共江西省委、省人委做出了《关于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的决定》:
“为培养共产主义……又红又专的大批人才,普及科学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建设繁荣
幸福的共产主义新山区……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总校和分校。”不久后定名为“江西共
产主义劳动大学”。
1958年8月1日,在南昌市郊梅岭的共大总校、在全省遍地开花的30所共大分校,同
时宣告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正式成立;时任江西省副省长兼共大总校党委书记汪
东兴主持开学典礼,省委书记兼共大总校校长刘俊秀作了《为一座新型的共产主义劳动
大学诞生而欢呼》的报告,第二天的《江西日报》发表了《祝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开学
》的社论,当时报道共大总校、分校共有学生1.1万名,其中工农及其子女占92.7%
,被誉为遵循毛泽东教育思想创办的新型大学。
尽管共大分校的诞生被认为是58年大跃进的产物,“一哄而起”的共大分校难免会
陷入教学质量低劣的误区,但因共大而蓬勃发展起来的林场、农场却是不争的事实。据
1959年1月底不完全统计,共大全省各校办农场有66个、林场40个、工厂243个,学校经
营的耕地面积4.275万亩,半年总收入427万余元。
1961年,共大创办三周年时,毛主席亲自提笔,给共大写了一封贺信,就是著名的
《七三○指示》。毛主席在信中说:“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
俭学,不要国家一文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
这样的学校确实是很好的。”
共大学什么?
在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下,1961年后,共大俨然己成了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在其影响
越来越大时,省外一些学生也纷纷走进共大。柳志慎就是在1961年从上海来的高中生,
据他讲,那年代从上海来的初高中生就有数干人,除了上海,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的
学生也纷纷前来。“祖国需要,我们就去哪里”,柳志慎说,他们那时多半有些理想主
义。来江西后他们安营在广大农村,其中有很多人都被安排到共大分校,“也有一些人
吃不了苦跑回去了。”
从1958年到1961年,共大的办学模式和招生制度开始慢慢转变,共大总校那时己开
始在全国实行统一招生,也就是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可进入共大总校学习。其他各分校
则视实际情况招生,并实现“分级办学”的原则,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学生一般会安排
在地方分校。
曾经在共大庐山分校担任农学系的老师陈盛铎认为共大教学经验中很重要的一点就
是因材施教、分班教学,“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分班很重要。”据陈盛铎介绍,
共大除了招收一定文化程度的适龄青年,没有任何知识文化的文盲也可以进入共大分校
学习,“文盲一般进入共大分校的预科班,在学校两年的基础知识后才可以到共大的具
体专业。”
共大开设的专业主要分为农、林、畜牧兽医、工业、农机、会计等专业。由于实行
半工半读的制度,几年时间里,总校和各个分校开垦出了大批的农场和林场,为学校提
供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基地,也使学校有了办学经费的来源,同时还为学生自给
自足的生产打下基础。据陈盛铎介绍,共大除了总校,分校中如庐山分校、云山分校的
实验和教学设备在当时也算全国一流。
柳志慎作为上海重点高中的毕业生,进入了共大总校学习农业畜牧业专业。柳志慎
记得自己读书时,除了学费免收,学校每月还会发给他们一些零用钱,他回忆:“共大
实行的半工半读的机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半天课做半天事,课程和劳动会有相应的安
排,比如说双抢季节劳动实践会多一点,农闲时理论基础课则会多一点。”
在江西农大的校史馆里,至今都保存了一张“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课程配当表”。
由于共大分校的增长速度迅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据了解,共大总校的
教师水平在大专以上,其他分校的教师则有些差参不齐,有的只上过初高中。陈盛铎说
,因为师资不足,一些分校还把共大学生送到总校培训。
而共大总校也根据需要培养农村老师。柳志慎说,共大的教学是紧紧围绕为农民和
农村服务的,“农村学校的老师缺少时,共大就办起了为农村培养老师的专业。”共大
的学制是大专,一般读完三年后学生即可毕业。
从最早开始,共大的办学思想就是为农村建设出力,因此有“哪里来哪里去”、“
社来社去”的口号。在全省上百所的共大中,除了共大总校和少数几所分校包分配外,
其他分校毕业生都回到农村,这为当时落后地区的农村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他们中的很
多人成为了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陈盛铎说共大毕业生里也有不少人成为农村基层干部
、供销社主任。事实上,江西各地方的农业部、林业部等部门的负责人大多都是从共大
毕业。陈盛铎所在的庐山区,六、七十年代当地大部分会计都是从共大庐山分校毕业,
“当然也有些学生不好学,回到农村后一直当农民。”
在共大总校,一些共大毕业生毕业后可以留校任教或分配到地方分校。柳志慎就是
其一,他曾在农村走访,他说:“共大培养的学生都是顶呱呱的,特别适应农村,也特
别受农民兄弟欢迎。”
1964年,江西共大的分校达到历史最高峰,各地开办的分校达到108所,在高等教
育低落的情况下,那一年共大在校生人数有5万之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家
领导人对共大的办学模式也给予各种关注,朱德还亲自把自己的侄子朱俊书送到共大总
校学习。8月1日,国家主席刘少奇热情肯定了共大半工半读的好形式。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共大也是一所阶级特色鲜明的大学,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进入共大。据陈盛铎介绍,进入共大必须要有地方政府或公社出
具的介绍信,那些出身不好的同学“政审”过不了关则被拒之于门外。但事情也不是那
么绝对,陈盛铎说当时他就教过一些“出身不好””的学生,而且他们更用功,他说:
“只要有介绍信,共大都会接收,不管是哪类的学生。”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学教师纷纷被打倒,一些教授住进了牛棚,全国各地学校搞大
串联,共大总校也一样。据柳志慎说,共大各分校学生因为要保证地不能荒,所以有些
人坚守了岗位,“保证粮食供应这在当时不简单。”
据农大校史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从1958年到1980年,共大毕业的学生有21万余人,
其中总校毕业生为10563人,分校为202966人。
共大与《决裂》
说到共大,不得不提起一部著名的电影,那就是《决裂》。70年代这部电影曾风靡
全国,很多人也是通过这部电影认识了共大。
汤普森?波德维尔所著的《世界电影史》对这部电影作了重点推介,并这样介绍:
《决裂》是一部关于一所农业大学的极具戏剧性的影片,它极好地图解了毛泽东的思想。
或许从影片制作时起,《决裂》就蒙上了一层意识形态的面纱。这部影片在粉碎“
四人帮”后因“斗走资派”的戏而被定为“阴谋电影”和“毒草”。
这部电影在拍摄时,柳志慎正担任共大总校教务处的老师,他被派去协助拍摄该片
。如果用现在的话说,柳志慎就是“电影顾问”,对于这部电影的拍摄经历,他更加清
楚。
据介绍,《决裂》剧本是由江西共大总校的干部胡春潮和江西省文化局干部周杰创
作,他们根据共大的创办过程和办学方向,用电影文学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抗大”式
农业大学。
1973年,该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投拍,并且还是一个政治任务,从对选角的重视也
可略见一斑。影片的主角都是那个时代的“当红明星”,有着“满身劳动人民气质”的
著名影星郭振清和靠《战火中的青春》一举成名的王苏娅分别担任男女一号,还有那个
“在课堂上,不讲江西水牛,只讲非洲斑马和马尾巴功能”的教务主任孙子清,由葛优
的父亲葛存壮饰演。
“他们三个人在江西拍这部戏时,所到之处都是人山人海,”柳志慎介绍,这部电
影的拍摄地点先后设在南城共大分校和莲花共大分校,摄影棚就是共大的校舍和农场。
“附近的村民都跑来看,派出所还出动了一卡车的人到现场维持秩序。”
电影在江西拍了半年,但内容大多是共大分校的,柳志慎提议影片应该加入一些总
校的元素,于是导演在后期补拍了共大总校科学实验、现场教学等片场。
柳志慎认为这部电影前半部分能够很好地反映了共大办学的方法和精神,也是共大
的事实,但是电影到北京后被当时“四人帮的爪牙”作了“内页处理”,于是就有了后
来政治意味颇浓的戏份。柳志慎回忆说当时共大党委还给电影提了十条意见,但这些都
没有采纳,说到这里,柳志慎有些遗憾。
1975年,电影上映,得到了全国观众的响应,片中插曲“满山的翠竹青又青,满山
的杉树根连根,新型的大学办的好,它和工农心连心”在观众中迅速传唱,还有葛存壮
那段关于“马尾巴功能”的戏剧性表演也广为流传。
后人这样评价《决裂》和“决裂”的时代:在那个“再批走资派”的1975年,电影
强调突出“办学方法”之争的戏剧矛盾,结果使《决裂》披上非常浓厚的政治斗争色彩
,就连片名“决裂”的火药味也十足。粉碎四人帮后,《决裂》被打成阴谋电影,导演
李文化也遭到停职检查,直到他拍摄的电影《泪痕》获奖才算为自己洗过罪名。
2005年,郭振清去世。尽管当年的政治恩怨早已淡去,但仍有媒体说:好人一个,
可惜错演了一部电影。媒体所指的就是郭振清主演的《决裂》。事实上,不为人所知的
是,郭振清生前曾公开宣称,《决裂》是他表演的高峰,演龙国正这个角色是经过生活
体验,采访过很多大学生变质的实例的。郭振清对《决裂》做过这样评述:“我一生两
部戏看得很重,一是《平原游击队》,二是《决裂》。用今天的眼光看待历史,影片表
现的过去那一段是扭曲了,但是,像共大这样的办学精神是永恒的,共大这样的农业学
校,为广大农民子弟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条件,是十分实际的,这样的学校,今后还应
该办下去。”
世间还有一所共大
江西共大也许并未如郭振清所愿,风风火火的共大事业到1980年后就基本销声匿迹
了。
官方的资料这样介绍:文革结束后,江西共大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和支持,发展也很快,并引起国内外更广泛的关注。1978年江西共大还被列为全国重点
高等院校。随着我国国情的变化和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80年11月,经中共江西省委、
省人民政府的批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改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原各个分校根据各地
具体情况相继更名,有的取消或归并其他学校。比如,共大时期较好的两所分校云山分
校和庐山分校分别变成了今天的江西垦殖学校和九江师专。
尽管共大已经不存在,但当时它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以及在办学过程所体现的不畏艰
难的探索精神,还是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因为共大,曾经有86个国家地区的549批
外国朋友共计7469人到共大学校访问考察。美国学者苏珊?佩在考察共大时说“共大是
符合中国实际的富有创造性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世界不少国家对于江西共大半工半
读的经验比较欣赏,觉得很有参考价值。”他与另一位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柯莱威利合
作,写出了对江西共大研究的专著,流传于世。
一位教育专家说:江西共大是一块独特人文历史价值的校牌,可谓意义非凡,对于
校牌的丢失,他用了“无不愚蠢”四个字评价。
目前,江西还有世上唯一一所沿用“共大”名字的学校,这就是婺源鄣公山共产主
义劳动大学。这所坚持了50年的共大分校,也是当初最早成立的30所共大分校之一。此
前,该校一直位于婺源的鄣公山,2005年,它由鄣公山搬迁到婺源县城,并把当地的师
范专修学校和卫校合并。
鄣公山共大现任校长的林春说,“自1980年共大总校改名后,我们没有接到任何行
政命令说不办或者不能用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这个校名。”至于为何很多分校都改名了,
林春把原因归结于“多半是他们觉得共大这个名字土”。
目前,鄣公山共大办学方向依然面向农村,招收比较贫困的农民子弟子女入学,向
农民普及文化科学。但鄣公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办学模式已等同于职业中专,它学制
为三年,主要分为农学、机电、电子电器、电焊等专业,也实行半工半读的办学机制,
某种意义上说,它保留了共大的一些“印记”。
今年七月,有300多人从鄣公山共大毕业,目前学校还有900多人在读,对于婺源这
个县城而言,这类的职教规模在当地已经算是很大。林春说,这些学生主要来自婺源农
村及周边县,“有些农民工觉得外面不好混,也到这里学点技术”。
对于鄣公山共大办学遇到的困难,林春说:“我觉得我们共大的困难不能说是鄣公
山共大特有的困难,应该是全国所有职业教育学校都存在的困难。”
几年前,鄣公山共大对招生还会设置了一定的门槛,但现在已把门槛完全取消了,
“不管多少分,我们都一律录取,这也是为了给他们一个生存的技能,就算是文盲也要
吃饭啊。”说到这时,林春有些感慨。目睹不少农村孩子失学所面临的困难,林春把目
前鄣公山共大所实行的教育称为“吃饭教育”。
现在鄣公山共大的学费是每年1500元,这对学校的教学经费显然是杯水车薪。“
850元的学费再加650元的住宿费,相对其他民办职业教育学校也是比较低的。”而近几
年,国家实行职业教育补助,婺源鄣公山共大的学生现在每年也可以获得1500元的国家
职业教育补助。林春说,“这样算起来,我们实行半工半读,不要老百姓一分钱。”
林春在鄣公山共大担任校长已经8年,他认为鄣公山共大的生存已不容乐观。据他
说,这所隶属政府的“大学”,目前只能靠财政拨款生存,根本谈不上任何其他职教所
谓的“盈利”。
“老师的工资由政府全额承担,但是这些老师大多是基础课的老师,远远不能满足
职业教育的需求,”林春说:“毕竟我们把学生招进来,总要学点东西,不能什么都不
让他们学到啊。”他认为学校更应该重视技能培训这块,而现在政府重视的只是基础教
育,职业教育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
共大的遗产
从鄣公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现实来看,这所唯一的共大已经失去了当年共大的意
义,尽管它在努力继续共大的遗产,如免费入学、面向农村等,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它前行的步伐越来越难。
实际上,早在1980年,共大的改制与消失已经是历史必然。除了政治环境变化的因
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80年代中国已经逐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由农业大国向工
业大国的道路迈进,意识形态的转变更加剧这一步伐。
共大,这所在农业大国时代建立并为农村输送人才的学校显然已经不符合工业化现
代化的需求,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加上全国恢复高考后,耽搁了十几年的大学教育
步入正轨,大学开始扮演农转非、鲤鱼跃龙门的跳板。共大,无论是有多么深厚的基础
和辉煌往事,再也无法对于广大农村学生产生吸引力。
今年,时值共大创办50周年,网络有不少对共大的怀念和讨论的声音。50年前,共
大创办时,毛主席说了一句公道话“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好不好?”这算是国家领
导人对我国教育所怀有的一种朴素感情。
面对今天的教育现状,我们或许会有些沉重,正是因为大学教育产业化、学费飙升
、大学生就业难等现实让人想起这所寄托国人“朴素感情”的大学。
有学者撰文称共大是中国教育的乌托邦,并把共大教育升华为“教育公平”的典范
,当然,这也并不符合逻辑和共大的实情。
在反右和文革期间,共大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上的,很多出身右派的学生、黑五
类学生被拒之共大门外。单从这点看,共大就具有强烈的阶级色彩,“让贫困农村孩子
上学”的口号不能掩饰它的阶级色彩。
北京的江西籍自由撰稿人何季民说:共大的教育公平,是特殊时期的政策,是不正
确的;但是,教育公平,永远是全社会应当追求的,让穷人能读上书,从来是社会文明
进步的标志。何季民曾对共大写过一篇文章《教育公平说共大》,里面他这样写道:毛
主席那句“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好不好?”的公道话,却还让我们追求并思考共产
主义这个人类最原始而又终极的理想,“教育公平”几乎是历代中国人的梦寐,如今要
实现“教育公平”,不但在农村还要在城里,这一架理想的天平,应当怎样地倾斜昵?
除此之外,作为一所特殊时代特殊国情下的大学,共大还是有着其他意义。至少在
文革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几乎中断的情况下,共大仍然走出了十几万的毕业生,为农村
建设输送了大批的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另外,半工半读、注重实践、免费入学等等对今天的大学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有人曾这样说:共大过去的经验和现在大学的做法,两者是否可以合二为一加以考虑,
取其良者,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发展思路来呢?
对于共大,身为江西人的何季民先生最后这样说:共大是一份历史文化遗产,应当
有所保存。江西在全国没有太多有影响的遗产,共大却是一个,正反两方面无论何时都
可以做出好文章,扔掉“共大”的牌子,确实是非常愚蠢的!
摘自《大江周刊 城市生活》 记者:金微 2008/12
avatar
d*l
2
甲、论因果之理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
要图。【书二】十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
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以不讲道理,兼无王法故也。【书
二】十一
●古之圣贤,无不战战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随富贵穷通所转。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今之人,于日用云为,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尚不能一一如法。稍
有知见,便妄企作出格高人。未得其权,则肆其狂妄之瞽论,以惑世诬民。已得其位,
则逞其暴虐之恶念,以误国害民。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师友,未曾以因果报应之道
,以启迪之也。使稍知因果报应,则举心动念,皆有所畏惧,而不敢肆纵。即不欲希圣
希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得也。以故天姿高者,更须要从浅近处着
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少时栽培成性,如小树标使壁直。及至长成,
欲令其曲,不可得也。【书二】十一
●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臃肿,饮食难入,气息难出。必
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若不先消其肿,则人将立毙。纵有治本之良
方妙药,将何所施?因果者,即今日消肿之妙法也。然因果一法,标本统治。初机依之
,可以改恶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断惑证真。乃彻上彻下,从博地凡夫,以至圆满佛果
,皆不能离者。岂徒治标而已哉!【书二】二三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
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
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小,凡经中所说之大
因果处,或领会不及。当以世间浅近者,为入胜之方便。如《文昌阴骘文》、《太上感
应篇》等(《感应篇》,扬州藏经院有《感应篇汇编》,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
佳,有四本)。俾熟读而详审以行之,则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光前年
曾刻《安士全书》(《文钞》中有二序,可知大概),板存扬州,各经房皆为流通。诚
淑世善民之要书也。【书二】二九
●昔白居易,问鸟窠禅师:“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窠曰:“诸恶莫作,众善奉
行。”白曰:“这两句话,三岁孩童也会恁么道。”窠曰:“三岁孩童虽道得,八十老
翁行不得。”须知此语,乃一切学佛法人之总关切要语。【书二】三十
●“诸恶莫作”二句,乃三世诸佛之略戒经,切勿浅视,当从举心动念处审察。若
能推致其极,尚可以上成佛道,况其余福慧果位乎哉。【书一】九六
●示戒善,辟人天之坦路。明因果,陈趋避之良谟。言戒善者,五戒,不杀,即仁
;不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则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
现,即智。五戒全持,不堕三途,恒生人道。此与儒之五常大同。第儒唯令尽义,佛则
兼明果报耳。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名身三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
恶口,名口四业。不贪、不瞋、不痴,名意三业。此与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约身,十
善多分约心。十善具足,定生天界。至于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对兄说友,对弟说恭,
种种伦理之教,则皆欲使人各尽其分,无或欠缺,随顺世相,修出世法。若夫广明因果
报应,不爽毫厘。堕狱生天,唯人自召。乃如来至极悲心,欲令众生永离众苦,但受诸
乐耳。故不惜现广长舌相,为诸众生尽情宣演。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若欲
不受苦果,必须先断恶因。若能常修善因,决定恒享乐果。此即《书》作善降祥,作不
善降殃;《易》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之意。但儒唯约现世与子孙言,佛则兼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尽而论。而凡情未测,视作渺茫,不肯信受。如盲背导师,自
趣险道,欲不堕坑落堑,何可得耶!【论】十四
●提倡因果报应,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义之性德也。若以因果
报应为渺茫无稽,不但违背天地圣人之心,自己神识,永堕恶趣。且使上智者不能奋志
时敏,聿修厥德。下愚者无所忌惮,敢于作恶。以致天地圣人化育之权,抑而不彰。吾
人即心本具之理,隐而弗现。其为祸也,可胜言哉?但以世间圣人,语言简略。又且只
说现生,及与子孙。至于生之以前,死之以后。与从无始以来,随罪福因缘,轮回六道
,皆未发明。以故识见浅者,虽日读圣人因果报应之言,犹然不信因果报应。如来大教
,显示吾人心性之妙,与夫三世因果之微。举凡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与夫断惑证
真、了生脱死之法,无不备具。是故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
仆忠,各尽己分。则与世间圣人所说,了无有异。而复一一各示前因后果,则非世间圣
人所能及。尽义尽分之语,只能教于上智,不能制其下愚。若知因果报应,则善恶祸福
,明若观火。其谁不欲趋吉而避凶,免祸而获福乎?【论】二十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是知智
慧德相,乃生佛所同,即性德也。有妄想执著,离妄想执著,则生佛迥异,即修德也。
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
远。修极而永堕恶道,堕而了无所失。了此,则愚者可贤,贤者可愚,寿者可夭,夭者
可寿。富贵贫贱,及与子孙之蕃衍灭绝,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则有凭据者亦可无凭据,
无凭据者亦可有凭据。如山之高不可登,人不能由,不妨凿岩设砌,则绝顶亦可直到矣
。古今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之义,多少大聪明大学问人,弄得前功尽弃,尚且
遗害累劫。若不修德,即亲身做到富有天下、贵为天子,与夫位极人臣、声势赫奕之宰
辅地位,有不即世而身戮门灭者哉?是亲得者皆无凭也。袁了凡颇会此义,故一切所享
者皆非前因所定也。前因,俗所谓天。天定者胜人,谓前因之难转也。人定者亦可胜天
,谓兢业修持,则前因不足恃。是以现因为因,而消灭前因也。若恣意妄为,则反是。
了此,则欲愚者贤,庸平者超拔,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随时善教而已。【书一】六四
●命者何?即前生所作之果报也。又依道义而行所得者,方谓之命。不依道义而行
所得者,皆不名命。以此得之后,来生之苦,殆有不忍见闻者。如盗劫人钱财,暂似富
裕,一旦官府知之,必至身首两分。何可以暂时得乐,便谓之为命。力者何?即现生之
作为之谓。然作为有二,一则专用机械变诈之才智,一则专用克己复礼之修持。列子所
说之命,混而不分。所说之力,多主于机械变诈。故致力被命屈,无以回答。以孔子困
陈蔡、田恒有齐国为命,是尚可谓之知命哉?孔子不遇贤君,不能令天下治安,乃天下
群黎之业力所感,于孔子何干?颜渊之夭,义亦若此。田恒之有齐,乃篡夺而有,何可
为命?现虽为齐君,一气不来,即为阿鼻地狱之狱囚。谓此为命,是教人勿修道义,而
肆志劫夺也。吾固曰:列子不知命。不观孟子之论命乎?必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方为
真命。则不依道义而得,不依道义而失,皆非所谓命也。列子论力,多属于机械变诈之
才智,圣贤之所不言。圣贤所言者,皆克己复礼之修持也。“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
作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
百殃。”“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行年五十而
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过而未能。”“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人皆可以为尧舜。”“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皆力也,此儒者之言
也。至于佛教,则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令其忏悔往业,改恶修善,必期
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戒执身,不行非礼。以定摄心,不起妄念。以慧断惑,明见
本性。皆克己复礼修持之力。依是力而行,尚可以上成佛道,况其下焉者。故《楞严经
》云:“求妻得妻(求妻者,求贤慧贞静之妻也,否则妻何得向菩萨求),求子得子,
求长寿得长寿,求三昧得三昧,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者,究竟佛果,
皆由依教修持而得,其力之大,何可限量。袁了凡遇孔先生,算其前后诸事,一一皆验
,遂谓命有一定。后蒙云谷禅师开示,兢业修持,孔生所算,一毫不应。然了凡乃一贤
者,使其妄作非为,则孔生所算,亦当不灵。是知圣贤训世,唯重修持。如来教人,亦
复如是。故所说大小权实法门,无非令众生断除幻妄之惑业,彻证本具之佛性。故世有
极愚极钝者,修持久久,即可得大智慧、大辩才。列子以一切皆归于命,则是阻人希圣
希贤之志,而奖人篡夺奸恶之心。俾下焉者,受此祸害于无穷。即上焉者,亦颓奋志时
敏之气,以致终身不入圣贤之域,作一碌碌庸人。此一篇文,完全于世无益,有何可研
究之价值乎哉?【书一】九四
●吾常谓:世间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间接而死者,亦
有四分,以由色欲亏损,受别种感触而死。此诸死者,无不推之于命,岂知贪色者之死
,皆非其命。本乎命者,乃居心清贞,不贪欲事之人。彼贪色者,皆自戕其生,何可谓
之为命乎?至若依命而生,命尽而死者,不过一二分耳。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
此祸之烈,世无有二,可不哀哉?可不畏哉?亦有不费一钱,不劳微力,而能成至高之
德行,享至大之安乐,遗子孙以无穷之福荫,俾来生得贞良之眷属者,其唯戒淫乎!夫
妇正淫,前已略说利害,今且不论。至于邪淫之事,无廉无耻,极秽极恶,乃以人身,
行畜生事。是以艳女来奔、妖姬献媚,君子视为莫大之祸殃而拒之,必致福曜照临、皇
天眷佑。小人视为莫大之幸福而纳之,必致灾星莅止、鬼神诛戮。君子则因祸而得福,
小人则因祸而加祸,故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世人苟于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
则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乐,以及子孙无穷之福荫,来生贞良之眷属,断送于俄顷
之欢娱也。哀哉!【序】八七
●因果二字,遍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罄无不尽。世间圣人,非不明示因果。以其
专主经世,欲其可继可传。因只局在现生,及先代后代。而不详其生之以前,死之以后
,及前自无始,后尽未来。后之学者不能深体圣人之意,遂谓人物之生,特天地之气,
偶尔凑泊其形骸而已。其至于死,则形既朽灭,魂亦飘散。无因无果,成断灭见。其负
圣教而昧己灵也甚矣!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
善之家,必有余殃。”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明:“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二
者若不并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论,则上天之畀与,圣人之言论,明王之政令,诸多
矛盾(如奸党荣贵、忠荩诛戮、颜渊短命、盗跖长寿等)。若知前后因果,则穷通得丧
,皆我自取。纵遇逆境,不怨不尤。只惭己德之未孚,不见人天之或失。乐天知命,无
往而不自在逍遥也。【序】五
●一切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不
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则
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
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此大
觉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然狂者畏其拘束,谓
其著相。愚者防己愧怍,谓为渺茫。除此二种人,有谁不信受?故梦东云:“善谈心性
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须知从凡
夫地,乃至圆证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弃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恶
因,常受恶果,经尘点劫,轮转恶道,末由出离之流也,哀哉!【序】十六
●佛法流通,利益无量。天机深者得其深,即可明心见性,断惑证真。天机浅者得
其浅,亦可改恶修善,希圣希贤。良以如来设教,虽则正为出世,而随顺机宜,循循善
诱,故于经世之道,亦复发挥净尽,毫善弗遗。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
妇随。凡一切伦常日用之道,与儒教所说,了无异致。其所异者,一一各示三世因果、
善恶报应。使人心存敬畏,不敢逾越。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佛天。即下而贪残
暴恶之伦,绝无信心,以久闻因果报应之事,其心已冥受制伏,亦不至十分酷烈。观于
列国杀人殉葬,以多为荣。佛教东来,遂息此风,可以见矣。【疏】五
●今之世,去尧舜禹汤文武三四千年,其世道人心,远不能与古相比。然由知六道
轮回,随业升沉,天狱迭迁,人畜互变之故。虽刚强难化、了无信心之巨恶元凶,其心
亦被此法折伏。纵草菅人命,心犹隐伏一惧因畏果影子,遂不至十分暴恶。如列国诸侯
,以所爱之臣妾,及与百姓,杀而殉葬,动至数十数百而不以为非,反以为荣者,不犹
此善于彼乎?夫文王泽及枯骨,不数百年,而杀人殉葬之风,遍于天下。虽老、庄、孔
、孟齐出,尚不能挽其颓风。自佛法东来之后,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理,大明于世。
勿论诸侯,即南面称朕,亦不敢行。纵有行者,亦断不敢以多为荣也。倘无此法,唯以
正心诚意之说,令其推忠恕而笃胞与,息殉葬而全民生。吾恐劝之者徒劳,行之者益炽
也。而况后儒唯知治道,不了自心。欲排佛法,强立门庭。皆谓一死永灭,无复后世。
若非如来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理,浃洽人心。则后世人民,其得正命而善终者,盖亦
鲜矣。斯盖佛法中最极浅近之法,尚可胜残去杀。而况至极深远之圆顿大法,其世智凡
情,又何能测度其利益于万一也耶?【杂著】四
●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不但依之可以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即格致诚正,修
齐治平,明明德,止至善之道,若能会通佛法,则事半而功倍。以世间圣人所说,但止
令人尽分。唯上智之人,方能恪遵。若在中下根性,则便漠然置之。佛则详示因果报应
、生死轮回,及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等事理。俾上智者必期于证本有,下愚
者亦不敢肆意纵情,以膺未来之苦。势必改恶迁善,希圣希贤,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
如面对佛天。如来以三归、五戒、十善,普摄在家男女。能修五戒、十善,便可胜残去
杀,反浇复淳。永离三途恶报,常享人天快乐。最浅者尚能如是,况其最深者乎!故知
如来为三界大师、四生慈父、圣中之圣、天中之天。由是圣君贤相、通人达士,莫不依
教修习,护持流通。以一切诸法,以心为本。唯有佛法,究竟发明故也。【杂著】二七
乙、明因果之事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
,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
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
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
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
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
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
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
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
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
“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
,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书一】二八
●世人稍遇灾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绝无有作偿债想,生悔罪心者。须知种瓜
得瓜,种豆得豆。种稂莠则不能得嘉谷,种荆棘则勿望收稻粱。作恶获福者,宿世之栽
培深也。若不作恶,则福更大矣。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赌,挥金如土,而不即冻馁者
,以其金多也。倘日日如是,纵有百万之富,不几年即便家败人亡,扫地而尽矣。作善
遇殃者,宿世之罪业深也。若不作善,则殃更大矣。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复立小
功。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为轻。倘能日日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尽赦免,又复
封侯拜相,世袭爵位,与国同休。【书一】二九
●须知逆来顺受,始名乐天。修身植德,方曰尽性。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恶,惟
观眼前吉凶。见作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当为。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足戒。不知善恶之
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譬如三尺之冰,岂一朝之寒所能结。百川之泮,
亦岂一日之暖所能消。切不可怨天而尤人,更不可犹豫而退悔。宜学俞净意之修身、袁
了凡之立命。【书一】二九
●如来说经,报通三世。凡人生子,略有四因。报通三世者:第一现报,谓现在作
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如士子习举业,现身得功名。此凡眼能见者。第二生报,谓今
生作善作恶,来生享福受罪。如祖父重斯文,子孙方发达。此则凡眼所不能见,天眼犹
能见之。(今生来生,皆约本人说。然隔世之事,难以喻显,权约祖父子孙,欲人易了
。不可以词害义,至祷。)第三后报,谓今生作善作恶,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
十百千万生,或一十百千万劫,或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方受善恶之报。如商、周之王
业,实肇基于稷、契弼舜佐禹之时。若三四生等,天眼犹能见之。若百千万劫,天眼则
不能见,声闻道眼,犹能见之。若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惟如来五眼圆明者能见。尚非声
闻道眼之境,况天眼、肉眼哉?知此三报之义,则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圣言原自无爽
。富贵贫贱、寿夭穷通,天命未曾有偏。境缘之来,若镜现像。智者但修镜外之容,愚
人徒憎镜内之影。逆来顺受,方为乐天。不怨不尤,始可立命。子有四因者:一者报恩
,二者报怨,三者偿债,四者讨债。报恩者,谓父母于子,宿世有恩,为报恩故,来为
其子。则服劳奉养,生事死葬。必使生则亲欢,祭则鬼享。乃至致君泽民,名垂青史,
令天下后世,敬其人而并敬其亲。若曾鲁公、陈忠肃、王龟龄、史大成(曾、陈、王三
公,皆宋名臣。史公,清初状元。四公皆信佛,唯忠肃悟入甚深。以前世皆为高僧,故
虽处富贵,犹能不昧本因耳),今世之孝子贤孙,皆此类也。报怨者,谓父母宿世于子
有负恩处,为报怨故,来为其子。小则忤逆亲心,大则祸延亲身。生无甘旨之养,死贻
九泉之辱。又其甚者,身居权要,谋为不轨,灭门戮族,掘坟夷墓,使天下后世,唾骂
其人,并及其亲。若王莽、曹操、董卓、秦桧等是也。偿债者,子宿世负亲资财,为偿
债故,来为其子。若所负者多,则可以终亲之身。若所负者少,故不免半途而去。如学
甫成名而丧命,商才得利而殒身。讨债者,谓亲宿世负子资财,为讨债故,来为其子。
小债则徒费束修聘金,延师娶妻,及种种教诲,欲望成立,而大限既到,忽尔丧亡。大
债则不止如此,必致废业荡产,家败人亡而后已。【书一】三十
●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
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
行,无入而不自得者矣。【书二】十
●培德,当常看《感应篇》、《阴骘文》。善则随分随力而行,恶则如怨如仇而去
。袁了凡行《功过格》,乃认真体察,丝毫不容放过。故命本不寿而寿,无大功名而大
功名,无子而有子。【书二】四三
●凡发科发甲,皆其祖父有大阴德。若无阴德,以人力而发,必有大祸在后,不如
不发之为愈也。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皆其祖父积德所致。大富大贵亦然。其子孙
生于富贵,只知享福造业,忘其祖父一番栽培。从兹丧祖德以荡祖业,任其贫贱。此举
世富贵人之通病。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苏州范家,为古今第一。自宋文正公以
来,直至清末,八百余年,家风不坠,科甲相继。可谓世德书香之家。而长州彭家,自
清初以来,科甲冠天下。其家状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虽状元
宰相,犹日诵《感应篇》、《阴骘文》,以为诚意正心、致君泽民之鉴。彼狂生谓此等
书,乃老斋公、老斋婆之所从事者,非但不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并不知人之所以为人
。生为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而且恶业难消,永沉恶道。彼嚣嚣然自命为博雅通人
,致令后世,并天地父母之名字亦不得闻者,何可胜数!【书二】四五
●且勿谓吾家素寒,不能广积阴德,大行方便。须知身口意三业皆恶,即莫大之恶
。倘三业皆善,即莫大之善。至如愚人,不信因果,不信罪福报应。侃侃凿凿,依《安
士全书》等所说,为其演说。令其始则渐信因果,继则深信佛法,终则往生西方,了生
脱死。一人如是,功德尚无量无边,何况多人。然须躬行无玷,方可感化同人。自己妻
女,能信受奉行,别人自能相观而善矣。岂在资财多乎哉?【书一】十七
●人生世间,所资以成德达才,建功立业,以及一才一艺养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
持之力,而得成就。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
圣贤道脉,得之于千古。身家经营,遗之于子孙。莫不仗字之力。使世无字,则一切事
理,皆不成立,而人与禽兽无异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爱惜。窃见今人任意亵污
,是直以至宝等粪土耳。能不现生折福折寿,来生无知无识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
可亵污遗弃。而无形之字,更不可亵污遗弃。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若不措之躬行,则
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则生为衣冠禽兽,死堕三途恶道矣。可不哀哉!【论】二二
丙、释劫运之由
●娑婆之苦,说不能尽。纵时属升平,仍然日在苦恼中。以众生久习相安,遂不知
耳。近来中国屡经兵燹,已是苦不堪言。而外洋各国三年大战,人死近千万,为开辟第
一兵劫,而战势尚盛,不知何所底极。静言思之,诚堪畏惧。而彼方力求其所以剿灭他
国之道。其众生往昔恶业所招之恶报,亦何至于此极哉!今闻此说,当愤发大心,以速
求往生。然后回入娑婆,普度一切。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招恶果,
故断恶因。恶因断,而恶果无从而生。众生竞作恶因,至受恶果。受恶果时,不知自忏
往业,又复更造恶法以为对治。则怨怨相报,经劫不息,可不哀哉?可不畏哉?知是而
不求生西方者,非夫也!【书一】三七
●世当劫浊,互相戕贼。不有护身符子,断难永无祸害。所谓护身符子,亦只至诚
礼念阿弥陀佛而已。而观音大士,悲愿洪深。寻声救苦,随感即应。宜于朝暮礼念佛外
,加以礼念大士。则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转祸为福,遇难成祥,而不自知也。【
书二】二二
●天下不治,匹夫有责。使人人各秉诚心,各尽孝弟,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难
怜贫,戒杀放生,吃素念佛。则人以善感,天以福应。自然雨顺风调,民康物阜。决不
至常降水旱瘟蝗、风吹地震等灾。而时和年丰,人乐其业。加以慈和仁让,相习成风。
纵有一二愚顽,亦当化为良善。如矜梁上之君子,一方永绝窃贼。赒匿室之偷儿,此后
遂成善士。古人仁慈为政,真诚爱民,尚能感化异类。如虎不入境、鱼徙他方等瑞征。
载诸史册,不一而足。果能各以慈善相感,断不至常有土匪刀兵、蹂躏劫掠等祸。【论
】二十
●须知佛法,以因果报应,为下学上达,原始要终之道。今之上无道揆,下无法守
,彼此相戕,以杀为乐。只图自己快意,不顾国家存亡、民生痛苦者,皆由不知因果报
应之所酿成也。予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当今
之世,若不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理。欲令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虽佛祖圣贤齐
出,亦末如之何也已矣。【序】四六
●世道陵夷,人心浇漓者,由于儒者不知道在躬行,一向逐末。举凡克己复礼、闲
邪存诚之义,置之不论。唯以记诵词章,拟为进取应世之资。是殆以圣人参赞化育之道
,作为博取名利之艺。其诬蔑圣人、悖逆天地也至矣!由是读书之人,心不知书义,而
身不行书道。其作文也,则发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直使一丝不漏。而考其居心
行事,则绝无此等气分。直同优人演剧,苦乐悲欢,做得逼真,实则毫与自己不相干涉
也。此弊一肇,渐至变本加厉。于是有天姿者,习为狂妄,耻循尧舜周孔之迹,而欲驾
而上之。竟至废弃圣经,竞作新书。邪说一起,群相附和。遂致一班恶劣小人,欲逞自
己劫掠奸淫之心,汲汲然提倡共妻共产,而欲实行之。唯恐斯民之不与禽兽相同,而纲
常伦理之有碍于己也。致令天灾人祸,相继降作。国运危岌,民不聊生。譬如夜行废烛
,海行废舟,欲不陨越沉溺,其可得乎?【序】五五
●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极。天灾人祸,频频降作。忧世之士,以为此等业果,皆
由杀起。倘能知物不可杀,则断无杀人之理。由是各怀慈善,互相扶持。自可移风易俗
,感召天和矣。【疏】三
●须知放生原为戒杀,戒杀必从吃素始。倘人各戒杀,人各吃素。则家习慈善,人
敦礼义。俗美风淳,时和年丰。何至有刀兵劫起,彼此相戕之事乎?此挽回天灾人祸、
正本清源之要务也。凡有欲家门清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
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则求无不得矣。【疏】三
●甚矣!近世天灾人祸之频数,而人民死亡之多且惨也。岂天道之不仁哉?实吾人
历劫以及现生之恶业所感召耳。断无有无因而得果者,亦断无有作善业而得恶果者。但
以凡夫知见,不能了知宿世因缘,似乎亦有不当得而得者。若能旷观多劫多生,则凡所
受之善恶果报,一一皆如响之应声,影之随形,了无差爽也。【杂著】六
●今之世道人心,陷溺已至极点。若不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一切众生皆具佛
性、皆可成佛为训,决难收效。以吾人一念心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悟净缘,则
证三乘,及佛法界。随迷染缘,则成人天,及四恶趣法界。虽十法界之升沉苦乐,天地
悬殊。而本有心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倘谛了此义,虽使丧身失命,决不肯舍悟净
缘,取迷染缘。以致永劫轮回,莫之能出也。是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法,乃标本同
治、凡圣共由之大道。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当今之世,若舍
此法,虽尧、舜、禹、汤、文、武、周、孔齐出,亦末如之何也已矣!【杂著】二八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众生愚痴,常住其中。纵受极苦,
不求出离。虽有本具佛性,由其迷背,反作起惑造业之本。以致经尘点劫,莫由解脱,
可不哀哉!况今世道人心,陷溺已极,杀劫之惨,振古未闻。加以新学潮流,拨无因果
。圣贤道义,斥为迂腐。任己臆见,而为提倡。盲引盲众,相牵入火。致令天灾人祸,
相继降作。蚩蚩蒸民,诚堪怜悯。于是有心世道者,奋发大志,欲为救援。以为此等业
果,皆由唯知自私自利,不知三世因果、善恶报应。以为人死神识即灭,有何灵魂,随
罪福因缘,受生于人天,及三途恶道耳。既善恶同一磨灭,何不任意所为,以期身心快
乐乎?由是逆天悖理,损人利己,以及杀害生命,取悦口腹之事,炽然竞作,无所顾忌
。使知三世因果,当即恐其受报,而不敢稍萌此念,况实行其事乎哉。是知我佛所说三
世因果、生死轮回之事理,乃无明长夜之慧日也。而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乃生死苦
海之慈航也。欲挽劫运,舍此末由。【杂著】三一
丁、示戒杀之要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来之大道曰慈。人、物虽异,心性是同。举凡三乘、六凡,
如来视之,皆如一子。何以故?以其皆具佛性,皆堪成佛故。三乘且置。六凡,天、人
、阿修罗、畜生、鬼、地狱,虽则高下悬殊,苦乐迥异,总皆未断惑业,未出生死。天
福若尽,即便下降。狱罪若灭,仍复上升。犹如车轮,互为高下。我今幸得人身,理宜
委曲设法,护惜物命。体天地好生之德,全吾心恻隐之仁。良以诸物与我,同生于天地
之间,同受天地之化育。而且同知贪生,同知畏死。仁人于枯骨,尚且掩而埋之。于草
木,尚且方长不折。况肯为悦我口腹,令水陆诸物,受刀砧烹煮之苦哉?须知此等诸物
,从无始来,亦曾高居尊位,威权赫奕。不知借威权以培德,反致仗威权以造业。竟使
恶业丛集,堕于异类。口不能言,心无智虑,身无技术,以罹此难。虽弱肉强食,于事
则得。而怨恨所结,能无生生世世,图报此怨之念乎?人纵不念诸物被杀之苦,独不惧
怨业深结,常被彼杀乎?又不惧残害天物,天将夺我福寿乎?人惟欲眷属团聚,寿命延
长,身心安乐,诸缘如意。正应发大悲心,行放生业。使天地鬼神,悉皆愍我爱物之诚
。则向之所欲,当可即得。若仗我有钱财,我有智力,设种种法,掩取诸物,以取悦我
口腹,不计彼之痛苦。尚得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之人矣乎?然我与彼等,同在生死。从无
始来,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妻
妾、子女。彼固各各或于人中,或于异类,皆被我杀。我亦各各或于人中,或于异类,
皆被彼杀。为亲为怨,相生相杀。静言思之,愧不欲生。急急改图,尚悔其迟。况肯蹈
常袭故,仍执迷情,以为天生异类,原为供人食料乎?然我尚具足惑业,固无由出于轮
回之外。万一彼罪已灭,复生人道。善根发生,闻法修行。断惑证真,得成佛道。我若
堕落,尚当望彼垂慈救援,以期离苦得乐,亲证佛性。岂可恃一时之强力,俾长劫以无
救乎哉!【序】四四
●须知人与物类,同此血肉之躯,同此灵知之性,同生于天地之间。但以彼此宿世
罪福不同,致使今生形质灵蠢各异。以我之强,陵彼之弱。以彼之肉,充我之腹。快心
乐意,谓为福报。而不知其福力一尽,业报现前,堕彼异类,受人杀戮时,则身不能敌
,口不能言,中心忧惧痛楚。方知食肉之事,为大罪过。食肉之人,为真罗刹。虽欲不
令人杀而食之,不可得也。故《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
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又况多劫以来,更互相
生。既无道力以行救济,忍使彼受刀砧极苦,我享口舌滋味乎?《入楞伽经》,世尊种
种呵斥食肉,有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
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凡
诸杀生食肉之人,若念及此,当即怵然惊、憬然悟。宁可自杀,不能杀一切物矣。【序
】五八
●我与一切众生,皆在轮回之中。从无始来,展转相生,展转相杀。彼固各各皆为
我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彼固频频
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我杀戮。我亦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
,受彼杀戮。久经长劫,相生相杀,了无底止。凡夫不知,如来洞见。不思则已,思之
则不胜惭愧悲悯矣!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令彼一
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纵彼业重,未能即生,我当仗
此慈善功德,决祈临终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即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出轮回,渐
证佛果矣。且爱物放生,古圣先贤,皆行此事。故《书》有“鸟兽鱼鳖咸若”之文,而
文王泽及枯骨,况有知觉之物哉!至于简子放鸠,子产畜鱼,随侯济蛇,杨宝救雀。此
固圣贤一视同仁之心,尚不知其蠢动含灵,皆具佛性。展转升沉,互为怨亲,及将来决
定成佛等义。迨至大教东来,三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等无二之理,大明于世。凡大圣
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古云:“欲知世
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又云:“欲得世间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是知戒
杀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济世良谟也。【疏】一
●或曰:鳏寡孤独,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济,而乃汲汲于不相关涉之异类
。其缓急轻重,不亦倒置乎哉?答曰:子未知如来教人戒杀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虽异
,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一旦我
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若
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又况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
遭逢。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鳏寡
孤独,贫穷患难,亦当随分随力以行周济。岂戒杀放生之人,绝不作此项功德乎?然鳏
寡等,虽深可矜悯,尚未至于死地。物则不行救赎,立见登鼎俎以充口腹矣。又曰:物
类无尽,能放几何?答曰: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企其体
贴放之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则捕者便息。庶水陆空行一切物类,自
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纵不能人各如是,
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无量水陆生命,得免杀戮,况不止一人乎。又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
,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圝、夫妻偕老之缘。正
所以预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苦,长享受寿富等乐。非所谓罄域中而
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审思之,戒杀放生,毕竟是汲汲为人,抑止汲汲为物,而缓
急轻重倒置乎?【疏】二
●一切众生,一念心性,与三世诸佛,了无二致。但以迷而未悟,故长劫轮回于六
道之中,永无底止。虽则人天善道,较三途恶道,苦乐悬殊。然皆随善恶业力,常相轮
转。则善道不足恃,恶道诚可怖。岂可不培植善因,妄造恶业。恃己之强,陵彼之弱。
取水陆空行一切众生,杀而食之乎?在昔佛教未来,儒宗圣人,皆以世间伦常设教。于
吾人本具佛性,及六道轮回、升沉转变,与夫断惑证真、超凡入圣之若理若事,皆未发
明,故不禁杀。然其不忍之心,已彰明较著,垂训于世。如《书》之“鸟兽鱼鳖咸若”
,《论语》之“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之“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礼》之“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
无故不食珍”。珍,即肉也。足知杀生一事,儒宗亦非不戒。但以教道从权,姑未永断
耳。夫有故而杀,则其杀者固少。无故不食肉,则其食肉者,年无几日矣。后世教道衰
替,习为残忍,遂以肉食为家常茶饭。只图悦口,不一省其物类之苦,可不哀哉!及至
佛教东来,则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及迷之则生死轮回,了无已时,悟之则彻证涅槃,
永劫常住之实理实事,究竟阐明。方知纭纭异类,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但不敢
杀而食之,又思令其各得其所。由是圣君贤相、哲士鸿儒,多皆仰遵佛训,俯培己仁。
或茹素而断荤,或戒杀而放生。其嘉言懿行,载诸史册。亦企后人同修慈心,愍彼物类
,同具佛性。由恶业因缘,堕于畜道。我今幸生人道,若不加怜恤,恣意杀害,难免来
生后世,怨怨相报。《楞严经》云:“杀彼身命,或食其肉。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
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然奢摩他道,殊不
易得。如来出世,亦不易逢。敢不近法先贤,远遵佛教。推吾恶死之心,拯彼待烹之辈
。以祈消除宿业,培植善根,永断杀害之因,同证长寿之果哉!【记】十一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设法救护,尚恐不及。何可为
悦我口腹,以杀彼身躯乎?须知水陆飞潜诸物,同具灵明觉知之心。但以宿业深重,致
使形体殊异,口不能言。观其求食避死情状,自可悟其与人无异矣。吾人承宿福力,幸
生人道,心有智虑。正宜敦天父地母、民胞物与之谊,以期不负人与天地并名三才,以
参赞天地之化育。俾民物各得其所,以同受覆载,同乐天年而后已。倘其不体天地好生
之德,恣纵自己饕餮之念。以我之强,陵彼之弱。食彼之肉,充我之腹。必至一旦宿福
已尽,杀业现前,欲不改头换面,受彼展转杀食,其可得乎?况肉食有毒,以杀时恨心
所结故。故凡瘟疫流行,蔬食者绝少传染。又肉乃秽浊之物,食之则血浊而神昏,发速
而衰早,最易肇疾病之端。蔬系清洁之品,食之则气清而智朗,长健而难老,以富有滋
补之力。此虽卫生之常谈,实为尽性之至论。因俗习以相沿,致积迷而不返。须知仁民
者必能爱物,残物者决难仁民,以习性使然。是以圣王治世,鸟兽鱼鳖咸若。明道教民
,黏竿弹弓尽废。试思从古至今,凡残忍饕餮者,家门多绝。仁爱慈济者,子孙必昌。
始作俑者,孔子断其无后。恣食肉者,如来记其必偿。祈勿徒云远庖,此系随俗权说。
固宜永断荤腥,方为称理实义。【杂著】三二
●众生心性,与佛同俦,由善恶业,报分人畜。人有智识,畜无技术,恃强陵弱,
遂杀而食。成家之子,不借重债,况杀彼身,但图口快。怨恨固结,历劫互偿,试一思
及,中心痛伤。【杂著】三十
●原夫水陆空行一切众生,无一不知疼痛苦乐,无一不知贪生怕死。而且无一不是
吾人无量劫来之父母、兄弟、姊妹、妻子、朋友、亲戚。又复无一不能于未来世深种善
根,修持净业,断惑证真,圆成佛道。但以宿世恶业,堕于异类。固宜深生怜悯以护持
之,令彼各得其所。何可以强陵弱,或以智取,或以钱取,俾彼一切,悉充口腹。彼等
力虽不敌,心固衔结。故致生生世世,展转互杀。为一时之口腹,杀身命于多劫。较比
自杀,酷烈万倍。何苦为此招殃祸事,一何愚迷至于此极?在昔鲁国有二勇士,彼此互
闻而未相见。一旦相遇,沽酒共饮。一曰:“无肉不能成欢,当去买肉。”一曰:“尔
我肉也,何须更求?”其人以为所见甚高,遂袒衣相割,彼此互食。又复割彼之肉,转
以奉彼。意气扬扬,以为吾人之交,情意真挚。相割相食,遂至于死。凡见闻者,皆叹
其愚。世人因食肉故,造诸杀业。遂至累劫,展转互杀。较彼勇士,更为酷烈。由无慧
目,不知后报。反为得意,用自矜夸。斥素食者,以为迷信,及以薄福。世俗相袭,恬
不知非。以故如来于《梵网》、《楞严》、《楞伽》等诸大乘经,极陈杀生食肉之祸,
可谓拔本塞源之真慈大悲也。近世杀劫之惨,千古未闻。况复水火、疾疫、风吹、地震
、旱潦等灾,不时见告。总因杀业以为缘起,致令世道人心,愈趋愈下。由是天灾人祸
,相继而兴。如立镜前,不能逃影。【杂著】三十
●世俗迷惑,以恶为善,以造业为修福者,多多也。其最惨目伤心者,莫过于做会
祭神。富家大户,必杀大生以祭。一以冀得多福,一以彰其富有。即贫家小户,亦必杀
鸡杀鸭,以期神常保护,令其福寿增延、诸凡如意也。不知天地以好生为德,神为天地
主宰诸事,岂其心与天地相反,而为己一享其祭,令无数生命,同受刀砧之苦。是尚得
谓之为聪明正直、赏善罚恶之正神乎?其原由于贪馋之愚夫,特借祭神之名,大杀特杀
,以期悦己口腹。遂相习成风,而不知其为造大恶业。谓为祭神,神其食之乎?况既名
为神,必秉聪明正直之德。当以作善作恶,为降福降殃之准。岂杀生祭我,即作恶者亦
降福。不杀生祭我,即作善者亦降祸乎?若是,则其神之心行,与市井无赖小人无异,
何以称其为聪明正直之神乎?既为聪明正直之神,决不为此妖魔鬼怪,不依道德仁义之
事。【杂著】四五
●世人只知食肉为美,遂以自己贪图臭秽腥臊之见,谓神亦如是。从兹彼此相效,
不知其非。譬如蛆虫食粪,意谓天仙亦当贪此美味,而常欲奉之以冀锡其福庆也。彼受
杀之生,多多皆是宿世杀生祭神,冀己食肉之人,以偿当日杀生之报者。而一班愚人,
一闻杀生祭神,便欢喜踊跃,以为作福。而不知将来变作此等生命,被人杀时,有口不
能言,无法免脱矣。况以深入佛法,受佛大戒,毕生蔬食之出格高人,平白诬以贪图肉
食,且杀无数生命以祭之。其逆天悖理、诬圣蔑贤之罪,愈当生生世世,永为此等被杀
之物,岂不大可哀哉!【杂著】四六
●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杀害生命,业
上加业,实为可怜。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
,业消则病愈。彼鬼神自己尚在业海之中,何能令人消业?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
若比佛菩萨之威力,直同萤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为邪
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又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理宜戒杀放生
,爱惜物命。切勿依世俗知见,谓奉父母甘旨为孝。彼未闻佛法者,不知六道轮回之事
理,妄谓为孝,尚有可原。若已闻佛法之人,杀过去父母亲属,以奉养现在父母,及丧
祭等,岂但不是孝道,直成忤逆矣。是以通人达士,由闻佛法之真实义谛,悉不肯依世
俗之权法以行。以此权法,殆姑顺世俗迷情而立,非如来洞彻三世因果之道故也。【书
二】五九
●诸恶业中,唯杀最重。普天之下,殆无不造杀业之人。即毕生不曾杀生,而日日
食肉,即日日杀生。以非杀决无有肉故,以屠者、猎者、渔者,皆为供给食肉者之所需
,而代为之杀。然则食肉吃素一关,实为吾人升沉、天下治乱之本,非细故也。其有自
爱其身,兼爱普天人民,欲令长寿安乐,不罹意外灾祸者,当以戒杀吃素,为挽回天灾
人祸之第一妙法。以一切众生,一念心性,与佛无异,与吾人亦无异。但以宿世恶业,
堕于异类。固当生大怜悯,何可恣行杀食乎?无如世人狃于习俗,每以杀生食肉为乐。
而不念彼被杀之物,其痛苦怨恨为如何也。以强陵弱,视为固然。而刀兵一起,则与物
之被杀情景相同。焚汝屋庐,奸汝妇女,掠汝钱财,杀汝身命,尚不敢以恶言相加,以
力不能敌故耳。生之被杀,亦以力不能敌。使其能敌,必当立噬其人而后已。人何不于
此苦境,试为设一回想。物我同皆贪生怕死,我既具此顶天履地之质,理宜参赞化育,
令彼鸟兽鱼鳖,各得其所。何忍杀彼身命,以取悦我口腹乎?由其杀业固结,以致发生
刀兵之人祸,与夫水火旱潦、饥馑疾疫、风吹地震、海啸河溢等天灾,各各相继而降作
也。犹如世人送年礼然,我以礼往,人以礼来。断无往而不来,来而不往者。即或有之
,必有别种因缘相抵,实皆不出往来报复之外。天之赏罚,亦复如是,况人之报复乎?
故《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道好还,无往不复。欲免恶果,先断恶因。欲得善果,
先植善因。此天理人情之至谊也。【杂著】六
avatar
m*5
3
YY一下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