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南韩最新调查发现autism 占幼儿比例1:38
avatar
南韩最新调查发现autism 占幼儿比例1:38# Biology - 生物学
n*n
1
父母的签证今年4月到期,他们在去年5月到7月曾经来过美国两个月。
打算让妈妈今年2月底再次来美,5月底回去。
请问一下,回国后需要隔多久再去签B2?应该可以中信银行代签。
5月底回国,8月底再去签证可以吗?
非常感谢!!!!
avatar
s*y
2
Yale University在南韩最近一个耗时近五年的调查中发现每38个儿童中
至少有一个有广义autism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症状。
这个数字远超出根据美国的数字估计(1:110)
调查年龄是7-12岁,共调查55000人
该调查首先通过问卷方式询问父母和教师找到可能的儿童,再通过进一步的
行为观测对其进行确认。作者们不认为南韩的autism比例比美国的高,而是
这种方法找到了更多的患者。他们倾向于认为美国的患者比原先估计的数字
(1:110)更高
文章发布在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vatar
a*n
3
随时可以签证,但是最好在国内的时间比在美国时间长。

【在 n*****n 的大作中提到】
: 父母的签证今年4月到期,他们在去年5月到7月曾经来过美国两个月。
: 打算让妈妈今年2月底再次来美,5月底回去。
: 请问一下,回国后需要隔多久再去签B2?应该可以中信银行代签。
: 5月底回国,8月底再去签证可以吗?
: 非常感谢!!!!

avatar
N*S
4
借问一个问题,
在成人里面比例也这么高?
autism会随着发育再一定程度上自动correct吗?比如有没有小时候autistic,长大后不
怎么autistic的?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Yale University在南韩最近一个耗时近五年的调查中发现每38个儿童中
: 至少有一个有广义autism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症状。
: 这个数字远超出根据美国的数字估计(1:110)
: 调查年龄是7-12岁,共调查55000人
: 该调查首先通过问卷方式询问父母和教师找到可能的儿童,再通过进一步的
: 行为观测对其进行确认。作者们不认为南韩的autism比例比美国的高,而是
: 这种方法找到了更多的患者。他们倾向于认为美国的患者比原先估计的数字
: (1:110)更高
: 文章发布在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vatar
s*y
5
我对这个问题也非常好奇。
等待内行人来解释一下

【在 N*S 的大作中提到】
: 借问一个问题,
: 在成人里面比例也这么高?
: autism会随着发育再一定程度上自动correct吗?比如有没有小时候autistic,长大后不
: 怎么autistic的?

avatar
p*n
6
南棒子比较变态,看看他们老师打学生学生杀老师这类闹剧成天不断,从小心灵就被大
韩民国宇宙第一半万年的悠久文明扭曲了,从他们那儿来的任何嘴里说出来的数据俺都
不会相信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Yale University在南韩最近一个耗时近五年的调查中发现每38个儿童中
: 至少有一个有广义autism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症状。
: 这个数字远超出根据美国的数字估计(1:110)
: 调查年龄是7-12岁,共调查55000人
: 该调查首先通过问卷方式询问父母和教师找到可能的儿童,再通过进一步的
: 行为观测对其进行确认。作者们不认为南韩的autism比例比美国的高,而是
: 这种方法找到了更多的患者。他们倾向于认为美国的患者比原先估计的数字
: (1:110)更高
: 文章发布在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vatar
s*s
7
这种心理上的疾病比较tricky,比如诊断标准美国也一直在变,
造成autism越来越多。比如culture,儿童做心理测试的配合程度,
都应该会有影响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Yale University在南韩最近一个耗时近五年的调查中发现每38个儿童中
: 至少有一个有广义autism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症状。
: 这个数字远超出根据美国的数字估计(1:110)
: 调查年龄是7-12岁,共调查55000人
: 该调查首先通过问卷方式询问父母和教师找到可能的儿童,再通过进一步的
: 行为观测对其进行确认。作者们不认为南韩的autism比例比美国的高,而是
: 这种方法找到了更多的患者。他们倾向于认为美国的患者比原先估计的数字
: (1:110)更高
: 文章发布在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vatar
l*d
8
austim最近10年越来越多
是不是真跟环境有关。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Yale University在南韩最近一个耗时近五年的调查中发现每38个儿童中
: 至少有一个有广义autism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症状。
: 这个数字远超出根据美国的数字估计(1:110)
: 调查年龄是7-12岁,共调查55000人
: 该调查首先通过问卷方式询问父母和教师找到可能的儿童,再通过进一步的
: 行为观测对其进行确认。作者们不认为南韩的autism比例比美国的高,而是
: 这种方法找到了更多的患者。他们倾向于认为美国的患者比原先估计的数字
: (1:110)更高
: 文章发布在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vatar
s*s
9
很大部分是和诊断标准有关。现在更加严格,查的小孩越来越多

【在 l***d 的大作中提到】
: austim最近10年越来越多
: 是不是真跟环境有关。

avatar
p*p
10
对autism了解很少。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我们普通人说的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是不是看起
来就是象autism? 或者换句话说,100个人按照性格从内向到外向排队,最内向的是不
是autism,或者倾向于autism?

【在 s******s 的大作中提到】
: 很大部分是和诊断标准有关。现在更加严格,查的小孩越来越多
avatar
c*r
11
我觉得现在的诊断标准是不是太宽泛了?

【在 s******s 的大作中提到】
: 很大部分是和诊断标准有关。现在更加严格,查的小孩越来越多
avatar
p*n
12
按照现在诊断率这么高来看,他们肯定会把最内向那个归到自闭里边,很可能还会多归
几个
其实我看现在国内的小孩明显比俺们小时候活泼外向多了。俺要是这一代的,多半就被
强制治疗了

【在 p****p 的大作中提到】
: 对autism了解很少。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我们普通人说的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是不是看起
: 来就是象autism? 或者换句话说,100个人按照性格从内向到外向排队,最内向的是不
: 是autism,或者倾向于autism?

avatar
s*y
13
不一定。
autism 有明确的诊断标志的,和性格内向并不是完全两回事。
比方说autism 的人会避免和其他人眼神直接接触,据说因为看到其他人的眼神
会让他们非常不舒服。还有他们会反复不停的重复说一个短词,重复一个动作。
所以并不一定是内向,在某些程度上看起来更像是强迫症。

【在 p****p 的大作中提到】
: 对autism了解很少。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我们普通人说的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是不是看起
: 来就是象autism? 或者换句话说,100个人按照性格从内向到外向排队,最内向的是不
: 是autism,或者倾向于autism?

avatar
t*p
14
我还觉得癌症比例明显升高。我们村那疙瘩,一查一个准,癌症,五千人的村庄,每年
都有几个中招,而且越来越年轻化。
这个用诊断标准很难解释得通,我也觉得跟环境食品啥的有关。
第二个就是随着儿科妇科医学的发展,人类的淘汰率大大降低,也就是原来不具备生存
能力的孩子也能长大成人,这些人的患病率可能会比较高。
还有一个就是人类现在结婚生子的年龄也越来越大,所有人都知道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
,孩子唐氏以及其它疾病的几率大幅升高。孩子没有检测到这些疾病,长大了也跟其它
个体表型也差不多,但是没有理由不相信中老年出生的孩子,不会在其它一些隐性的基
因上有更多的突变。
我一直想找一个资料,就是统计最极端的两级,年轻生子,老年得子,连续几代下去,
他们的患病率等等会不会跟平均水平的人有明显差别。

【在 l***d 的大作中提到】
: austim最近10年越来越多
: 是不是真跟环境有关。

avatar
D*R
15
你说的就是强迫症。
这里的autism指的应该是ASD,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一个连续谱,谱头儿上
应该是asperger吧,那种小孩大家
回忆下小学,每个班可能都有一个。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不一定。
: autism 有明确的诊断标志的,和性格内向并不是完全两回事。
: 比方说autism 的人会避免和其他人眼神直接接触,据说因为看到其他人的眼神
: 会让他们非常不舒服。还有他们会反复不停的重复说一个短词,重复一个动作。
: 所以并不一定是内向,在某些程度上看起来更像是强迫症。

avatar
s*s
16
我说的是对正常小孩的定义严格了,就是你说的诊断autism更加宽泛了

【在 c******r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现在的诊断标准是不是太宽泛了?
avatar
s*s
17

这个就是我说的文化差异。老美都是教育eye contact,亚洲人不说这个。
甚至我小时候都是说和长辈说话看眼睛不礼貌,按照老美标准都是autism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不一定。
: autism 有明确的诊断标志的,和性格内向并不是完全两回事。
: 比方说autism 的人会避免和其他人眼神直接接触,据说因为看到其他人的眼神
: 会让他们非常不舒服。还有他们会反复不停的重复说一个短词,重复一个动作。
: 所以并不一定是内向,在某些程度上看起来更像是强迫症。

avatar
t*o
18
repetitive behavior确实是ASD的特征之一吧,我觉得sunnyday说的也没错啊-.-

【在 D**********R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说的就是强迫症。
: 这里的autism指的应该是ASD,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一个连续谱,谱头儿上
: 应该是asperger吧,那种小孩大家
: 回忆下小学,每个班可能都有一个。

avatar
a*3
19
有道理

【在 t****p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还觉得癌症比例明显升高。我们村那疙瘩,一查一个准,癌症,五千人的村庄,每年
: 都有几个中招,而且越来越年轻化。
: 这个用诊断标准很难解释得通,我也觉得跟环境食品啥的有关。
: 第二个就是随着儿科妇科医学的发展,人类的淘汰率大大降低,也就是原来不具备生存
: 能力的孩子也能长大成人,这些人的患病率可能会比较高。
: 还有一个就是人类现在结婚生子的年龄也越来越大,所有人都知道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
: ,孩子唐氏以及其它疾病的几率大幅升高。孩子没有检测到这些疾病,长大了也跟其它
: 个体表型也差不多,但是没有理由不相信中老年出生的孩子,不会在其它一些隐性的基
: 因上有更多的突变。
: 我一直想找一个资料,就是统计最极端的两级,年轻生子,老年得子,连续几代下去,

avatar
y*u
20
我认识一个学心理学的美国人,据她讲研究表明最小从两岁就有症状了。如果是这样,
就该和遗传有关了。
前两年作老鼠行为实验的时候去听了一个nih的人作的seminar, 讲了一下人的症状和相
应的老鼠模型。。。。好像我小时候就符合了一多半,不讲话,排列东西,对数字敏感
什么的,但是我现在很正常。
所以我觉得也许有self correction一类的,环境的影响因该很重要。我小时候一直在
家,我爸爸觉得幼儿园的阿姨不好,我就没上过,雇了个人在家照顾我,算是home
school 了。后来觉得对我性格,人际交往还是有影响的。上小学自己就好了。

【在 N*S 的大作中提到】
: 借问一个问题,
: 在成人里面比例也这么高?
: autism会随着发育再一定程度上自动correct吗?比如有没有小时候autistic,长大后不
: 怎么autistic的?

avatar
i*g
21
定义问题,
tnnd, 要按他们那么定义,我肯定30岁前算autism,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中国人民,
没有送我去吃药 LOL
我认识一个autism,他整天关在房里打游戏,弄了两年,除了吃饭拉屎睡觉,
全在游戏。
avatar
c*r
22
是,咱们一个意思。
是不是因为这个病本身比较复杂,另外呢研究时间也比较短,所以可能这个诊断还会不
断调整。也许过一段时间,对这个病了解比较多了,诊断上会更准确。
看大家的讨论,看起来这个诊断其实可能还受到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等等很多其他
因素的影响。毕竟这是个精神疾病,诊断上主观因素较多,缺少客观依据。

【在 s******s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说的是对正常小孩的定义严格了,就是你说的诊断autism更加宽泛了
avatar
R*o
23
现在美国研究ADSD德权威是谁?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不一定。
: autism 有明确的诊断标志的,和性格内向并不是完全两回事。
: 比方说autism 的人会避免和其他人眼神直接接触,据说因为看到其他人的眼神
: 会让他们非常不舒服。还有他们会反复不停的重复说一个短词,重复一个动作。
: 所以并不一定是内向,在某些程度上看起来更像是强迫症。

avatar
s*s
24
其实没什么标准的,不像阑尾炎、癌症啥的。这个自然人群就是一个distribution,
那么所谓autism的cutoff就安全是人为的。另外,测试的结果并不完全反映正是情况,
就要像用IQ分数测量聪明程度,也有一定人为因素

【在 c******r 的大作中提到】
: 是,咱们一个意思。
: 是不是因为这个病本身比较复杂,另外呢研究时间也比较短,所以可能这个诊断还会不
: 断调整。也许过一段时间,对这个病了解比较多了,诊断上会更准确。
: 看大家的讨论,看起来这个诊断其实可能还受到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等等很多其他
: 因素的影响。毕竟这是个精神疾病,诊断上主观因素较多,缺少客观依据。

avatar
s*y
25
我好奇的去查了一下:
People with Asperger syndrome often display behavior, interests, and
activities that are restricted and repetitive and are sometimes abnormally
intense or focused. They may stick to inflexible routines, move in
stereotyped and repetitive ways, or preoccupy themselves with parts of
objects.

【在 D**********R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说的就是强迫症。
: 这里的autism指的应该是ASD,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一个连续谱,谱头儿上
: 应该是asperger吧,那种小孩大家
: 回忆下小学,每个班可能都有一个。

avatar
s*y
26
我觉得应该像另外一个人建议的那样,看看不同年龄的群体里面有这个
autism 症状的人的比例是否一样,再把一些生存率的因素扣除,就知道
这个病是否真的是越来越多了

【在 t****p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还觉得癌症比例明显升高。我们村那疙瘩,一查一个准,癌症,五千人的村庄,每年
: 都有几个中招,而且越来越年轻化。
: 这个用诊断标准很难解释得通,我也觉得跟环境食品啥的有关。
: 第二个就是随着儿科妇科医学的发展,人类的淘汰率大大降低,也就是原来不具备生存
: 能力的孩子也能长大成人,这些人的患病率可能会比较高。
: 还有一个就是人类现在结婚生子的年龄也越来越大,所有人都知道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
: ,孩子唐氏以及其它疾病的几率大幅升高。孩子没有检测到这些疾病,长大了也跟其它
: 个体表型也差不多,但是没有理由不相信中老年出生的孩子,不会在其它一些隐性的基
: 因上有更多的突变。
: 我一直想找一个资料,就是统计最极端的两级,年轻生子,老年得子,连续几代下去,

avatar
h*g
27
唐氏,自闭等神经精神疾病跟父亲年龄大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特别是自闭症,那个是
流行病学上确认的风险,母亲年龄在一个流行病学研究里也和自闭症有联系,但是有的
学者指出母亲年龄大的往往父亲年龄也大,女大男小的生育方式还是少见,最终结论是
父亲的关系是肯定的,男性精子质量对孩子优生优育影响很大。
avatar
g*e
28
每个人都是有病的 - 医生说。就看把及格线画哪了。把人label了以后就会有很多很多
事情‘可以做’。
与其说是research,不如说是marketing。

【在 s******s 的大作中提到】
: 很大部分是和诊断标准有关。现在更加严格,查的小孩越来越多
avatar
g*e
29
如果是GRE逻辑题,结论是 F。父母年纪大了,没有足够经历和小孩玩,而造成一些现
象。要严格定义的话,需要twin,并且是identical的,放在不同生活环境中而两个都
显示出同样的症状。老鼠的行为学不知道被人类过多解读的有多少。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唐氏,自闭等神经精神疾病跟父亲年龄大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特别是自闭症,那个是
: 流行病学上确认的风险,母亲年龄在一个流行病学研究里也和自闭症有联系,但是有的
: 学者指出母亲年龄大的往往父亲年龄也大,女大男小的生育方式还是少见,最终结论是
: 父亲的关系是肯定的,男性精子质量对孩子优生优育影响很大。

avatar
t*l
30
if you know Fragile X Syndrome and its relation to autism, you wont get this
conclusion.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唐氏,自闭等神经精神疾病跟父亲年龄大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特别是自闭症,那个是
: 流行病学上确认的风险,母亲年龄在一个流行病学研究里也和自闭症有联系,但是有的
: 学者指出母亲年龄大的往往父亲年龄也大,女大男小的生育方式还是少见,最终结论是
: 父亲的关系是肯定的,男性精子质量对孩子优生优育影响很大。

avatar
s*y
31
Autism 的基因来源的证据之一就是identical twin 之间的correlation
很高。不过我不知道他们那个证据是否是基于不同生活环境里面得出的。
你说的那个没有和小孩玩而造成的自闭症并不是神经性疾病(也就是和神经
器质的病变没有关系),而顶多是人格障碍。
很多人(包括我)在一开始都把这两个概念搞混。

【在 g******e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是GRE逻辑题,结论是 F。父母年纪大了,没有足够经历和小孩玩,而造成一些现
: 象。要严格定义的话,需要twin,并且是identical的,放在不同生活环境中而两个都
: 显示出同样的症状。老鼠的行为学不知道被人类过多解读的有多少。

avatar
b*t
32
A lot of high-functioning ASD patients can minimize their presentations by
ABA corrections.
ASD patients fail to recognize emotions. One famous study is to let them
watch an emotion-intense movie clip. The two actors in the clip are carrying
out a conversation with a lot of facial expressions. The exact eye movement
of the test subjects can be recorded precisely on the screen via a complex
device. It turned out that normal subjects were focused on the eyes and
faces of the actors, while ASD patients' eyes were more fixed on the mouths
and edge of the heads, even the curtains in the background.
ASD diagnosis is currently made at 5 years of age on average. This is
considered a late age for interventions. That's probably why researchers are
putting efforts to diagnose it earlier, in order to intervene earlier. The
mentality in the field is that it does less harm to over-diagnose if early
intervention can be carried on immediately.
avatar
b*t
33
Your comment on Down syndrome is incorrect. 95% of Down syndrome is due to
maternal chromosome anomalies. Paternal contribution is small.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唐氏,自闭等神经精神疾病跟父亲年龄大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特别是自闭症,那个是
: 流行病学上确认的风险,母亲年龄在一个流行病学研究里也和自闭症有联系,但是有的
: 学者指出母亲年龄大的往往父亲年龄也大,女大男小的生育方式还是少见,最终结论是
: 父亲的关系是肯定的,男性精子质量对孩子优生优育影响很大。

avatar
z*n
34
摘录自好老师不如好妈妈,一家之言大家看看就成:
2007 年夏天,国内权威报纸之一《北京青年报》发表署名记者赵新培的《多动症儿童
,暑期就诊
增三成》一文。文中引用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郑毅教授的话说“北京儿童注意
缺陷多动障
碍(多动症)的发病率已经高达4%—5%”。2007 年10 月7 日,同一张报纸上又刊登
一位叫朱
珠的人写的《儿童多动症,告别红处方》,称“据权威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龄儿童的
多动症患病
率为4.31%-5.83%”。按照这个比例算下来,估计全国共有患儿近2000 万!我又从网上
查了一
下相关资料,资料显示近年世界各国都有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统计,一般从4-14%不等
,例如美国
的发病率为10-20%,个别国家甚至统计为40%——什么疾病的发病率能达到这么高呢
,传染病也
不至于此吧。这么大面积发作的全球性公共疾病,它到底是一种什么病?
这时我看到了两本书,一本是德国自然科学家、最佳医药记者耶尔格·布勒希的《疾病
发明者》;
另一本是美国著名记者兰德尔·菲茨杰拉德的《百年谎言》,这两本书都用翔实的资料
和和透彻的
剖析,揭露了现代医药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陷阱”与“黑幕”。他们不约而同地对“儿
童多动症”提出
质疑,认为这是一种无端地被制造和扩大化的“疾病”。
看完这两本书后,我又上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同时重新翻阅了美国著名教育家、神
经病学博士
蒙台梭利的教育论著,把所有的资料综合起来,基本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认识——也
许不能绝对
地说“儿童多动症”这个病不存在,因为它到目前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事;但就目前的
诊断概念来
说,它是不真实的。当下对该疾病的诊断如同把所有咳嗽几声的人都断定为肺癌患者一
样毫无道
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一、从名称的变迁,看疾病的无中生有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人们企图用医学解释一切需要改善和校治的现象。孩子“不乖”自
古就令许多
人头痛,于是这个问题进入了医生们的视野。
早在一百六十多年前的1845 年,法国精神科医生霍夫曼写了一本书《蓬头彼得》,描
写了一个活
动过度的儿童,这提醒人们对儿童躁动不安现象的关注。一个世纪后的1947 年,有专
家猜测少数
儿童过度活动是由脑损伤引起的,故将该现象命名为“脑损伤综合症”。
由于这样定义不足以解释大脑从未受伤的孩子们好动的表现,脑损伤之说行不通,就有
人提出这是
“脑轻微损伤”的结果。可是,“脑轻微损伤”说在许多儿童的生理检查中根本找不到
,在成长过程
中也无迹可寻,这样命名也行不通。于是,就离开大脑,提出“行为功能障碍”——这
个名称回避了
病因不清的尴尬,只是以“表现”来命名。可这个名称由于概念太模糊,被美国食品药
品管理局禁
止。
但儿童行为不乖已被医疗界认定为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1962 年一个国际儿童神经科学工作会议决定在本病病因尚未搞清之前,暂时定名为“
轻微脑功能
失调”(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简称MBD)。1980 年,美国公布的《精神障碍
诊断
和统计手册》中,将此命名为“注意缺失障碍”(Attentional Deficit Disorder,简称
ADD)。最后,在1987 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发明出现在最广泛的名称“注意缺陷多动症”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1]
从名称的演变可以看到,病症名称产生于猜测,又随着人们对猜测的怀疑而调整。逐渐
由硬性特征
过渡到模糊特征,由可察性过渡到不可察性。它不是由于深入研究探索而使事情向真相
靠近,只是
为了保留猜测的合理,让名称变得有更大的解释空间。
这种名称的演变实现了两个目的,第一摆脱诊断学上的尴尬;第二成为普遍适用的病症。
由于疾病本身尚属猜测,如何诊断就成了问题。但现实是,很多孩子被言之凿凿地确诊
为患了“注
意缺陷多动症”(ADHD)。那么,我们看看这个病是怎样被诊断出来的。
二、诊断上的轻率与简陋
从资料来看,“多动症”检查基本上都是主观判断,很少有客观依据。有的医生也会做
脑神经检查
和生物指标化验,但这些对大多数体格无明显缺陷的儿童无意义,且各项生化指标与病
症的形成关
系也属于猜测,不具有切实的临床诊断意义。
我问了几个被诊断为有多动症儿童的家长,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接受的诊断手段都差不
多,主要是
医生向家长询问情况,和儿童的谈话,并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另外使用“诊断量表”
,根据量表
得分,判断孩子是不是多动症。
量表似乎是一种客观诊断手段,它最能让人相信医生诊断的准确性。真是这样吗?
下面三个量表是被国内多家医院及中国儿童健康网、儿童博客网和中华育儿网等相关医
疗网站采用
的。为了说明问题,请原谅我不厌其烦地把它们罗列在这里。
美国简化康奈尔儿童行为量表
①活动过多.一刻不停( )
②兴奋活动,容易冲动( )
③惹恼其他儿童( )
④做事不能有始有终( )
⑤坐立不安( )
⑥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 ( )
⑦必须立即满足要求、容易灰心丧气()
⑧经常易哭( )
⑨情绪变化迅速剧烈( )
⑩勃然大怒或出现意料不到的行为。( )
诊断:得分计算:没有—0 分;稍有—1 分;较多—2 分:很多—3 分;总分超过10
分为阳性,即为
多动症。
上海市多动症协作组制定的儿童多动症行为量表
①上课时坐立不安。( )
②上课时经常讲话( )
③上课时小动作多( )
④发言不举手( )
⑤不专心,东张西望,易因外界干扰而分心( )
⑥情绪变化快易与人争吵( )
⑦常惹人干扰人活动( )
⑧不能平心静气玩耍( )
⑨做事心血来潮,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往往有始无终( )
⑩做事不计后果如何( )
⑾随便拿父母钞票,或在外偷窃( )
⑿丢三落四,记忆力差( )
⒀学习成绩差( )
⒁说谎、骂人打架( )
诊断:得分计算:没有—0 分;稍有—1 分;较多—2 分:很多—3 分;总分超过10
分为阳性,即为
多动症。
美国精神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⑴、 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少年可仅限于主观上感到坐立不安) ( )
⑵、 要求静坐时难以静坐 ( )
⑶、 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 )
⑷、 在游戏或集体活动时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上场 ( )
⑸、 常常别人问话未完既抢着回答 ( )
⑹、 难以按照别人的指示去做事,不是由于违抗行为或未能理解,如不做家务等 ( )
⑺、 在做作业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力 ( )
⑻、 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换另一件事 ( )
⑼、 难以安静地玩耍 ( )
⑽、 经常话多 ( )
⑾、 常常打断或干扰他人活动,如干扰其他儿童的游戏 ( )
⑿、 别人和他讲话时常似听非听 ( )
⒀、 常丢失学习或活动要用的物品,如玩具、书、作业本等 ( )
⒁、 常常参与危险活动而不考虑后果,如乱跑到街上去而不顾周围等( )
诊断:在7 岁以前起病,病史已有半年以上,并具备上述指标8 条以上为阳性,即为多
动症。
几乎所有儿童的正常行为都成了“临床表现”!
按这几个量表来判定,“多动症儿童”岂止是上面提到的患病比例,几乎所有的儿童都
得成为“患
儿”吧,这之中当然包括我自己的女儿——毫无疑问,她如果在童年时用这几张量表来
测,每样都不
严重,都有一点点,平均各项得分为“1”,那么也得被诊断为“阳性”吧。
那么,哪个儿童不是“患儿”呢?
《疾病发明者》作者对当前医疗界过度诊断、滥用药物现象给予揭露和批评,称这种现
象是“发明
疾病”。其中“多动症”就是典型的“被发明的病症”。
他说:“医生自己经常搞不清楚,因而常常误用有争议的诊断辅助工具。连多动症支持
者都估计,被
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有1/3 是诊断模式下的牺牲品。比较各国,也可以发现把多动症的
标签贴在孩
子身上是多么随便的事。根据研究,巴西儿童有5.8%患多动症,芬兰有7.1%,阿联酋14.9%
的孩
子患有注意力缺乏症。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谁知道!小孩每天服药的情况就这样盲目形
成,要对抗
的病状却十分模糊。‘多动症儿童’的沉重标签往往基于医生的主观印象;诊断多动行
为的某些准
则也可以在多数健康儿童的身上找到,例如经常无法专注聆听他人说话、做作业和组织
活动经常有
困难、回答问题经常不假思索。这些是症状吗?或者只是令(某些)大人心烦的行为?”[
2]
“多动症诊断量表”,这个事关千百万儿童命运与健康的东西,它是怎样产生的,谁制
定了它,经
过了怎样的检验与论证?如此粗制滥造、愚蠢做作的东西,竟然被当作主要检查工具给
儿童使用。
它哪里只是张量表,简直就是诊断圈套!
三、令人眼花缭乱的“致病原因”
轻率诊断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无奈的难堪,这么“普遍”的一个公共疾病,它的形成
机理到底是
怎样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生病?历经一百多年的“研究”,解释越来越多,可到现
在谁也说不
清。
从现有资料看,有这样几种病因说:
第一,轻微脑组织损害——这一点主要围绕儿童出生方式进行猜测。在剖腹产被广泛使
用前,被认
为是出生时脑部受挤压所致;剖腹产被广泛使用后,却又说是因为剖腹产所致。还有的
说是母亲怀
孕期感染、高血压,或婴儿期喂奶及其它活动中,脑部受到损害。总之,孕产期、成长
期的每一种
情况都被猜测为可能,似乎一个人只要“出生”过、经历过胎儿与婴儿期,他的脑就要
被损害。巧
妙的是这些“损害”基本上都是不可测的。
第二,城市环境污染造成的铅中毒致病——这个原因听起来有些道理。但这里有几个疑
问:第一个
疑问是,一百六十多年前问题被提出来时,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应该还不存在吧;第二个
疑问是,每
座城市的儿童都呼吸着相同的空气,为什么只是一部分人得了病?第三个疑问是,生活
在偏远山村
的孩子不得这个病吗?
第三, 遗传生理因素——这方面有看似很专业的表述,但分析后就可以看到,在没有
获得充分证据
的前提下,以大脑某个微小的生化指标差异来解释一个病因,这不过是自说自话的猜测
。人与人之
间本来是有一些生理指标差异的,这很正常;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气候、环境、心情、年
龄、饮食
下,许多生理指标都会发生变化。拿不出更有说服力的东西,只好拿鸡毛当令箭了。
第四,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微量元素的缺乏、环境污染、食物添加剂等致病——这
类猜测很
多,看得让人发晕。几乎是当下社会生活中有什么问题,什么问题就成了病因。如果这
些因素都可
以导致儿童患多动症,那么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以后还有没有健康儿童了?
第五,家庭或学校的教育因素,使孩子心理受到损伤——这是唯一通过直接观察,在大
量案例的基
础上得出来的,而不是通过猜测得出来的。这个原因最有说服力,可是总被摆到一个最
不重要的位
置。所有谈多动症的资料都首先试图说明多动症的成因是脑部问题,是个生理问题,而
教育问题、
心理成因只是偶尔被一些资料淡淡提及。
但这个被淡淡提及的原因之下,没有人能解释,一个基于教育形成的问题,为什么需要
孩子自己服
药治疗。近年来离婚数字攀升导致“儿童多动症”发病率高似已成为一种证据,人们发
现,单亲家
庭的孩子比完整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得病”——可是父母离婚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
吃药能解决
吗?父母间的争吵已使孩子的内心伤痕累累,然后孩子又被告知他自己有病,这难道不
是雪上加霜
吗?
由著名的诺华药厂资助的德国《儿科医学实务》杂志出了一本《注意力缺乏和多动》专
刊,里面甚
至推断多动症是石器时代的遗产。并告诉大家“多动症在人类早期可能属于有益的(遗
传决定的)
行为工具,在现代社会却成了缺点,会危害儿童的发展和社会适应性。” [3]——连人
类千万年间
保留下来的遗传特点也变成病了。
四、疾病后果,荒谬的逻辑关系
虽然病因说不清,关于该病的后果倒是总被描述得很清楚,听起来让人忧心忡忡。不同
的资料都在
说,多动症儿童如不及时治疗,大多数人会出现青春期犯罪、自控能力差、冲动、好逸
恶劳、贪图
享受等等,形成反社会人格,成年后成为酒精及麻醉剂滥用的高危人群,犯罪率较高。
总之,他们
的未来都是阴暗的,甚至是罪恶的。
一个疾病最后发展为一个道德问题!
多动症与反社会人格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怎样形成的,“病症”与“犯罪”之间的逻辑关
系是如何推断
出来的,它们之间的转变机理是什么,没有人能说明。但是,相关医疗信息都在这样说。
人的一种情绪可能会影响一些生理指标,同时一些生理上的变化也可能会给人带来情绪
上的一些变
化。但生理疾病和人格道德能形成直接的因果关系吗,我们能说有高血压或肺气肿的人
最后大部分
变成坏蛋吗?事实是得过脑膜炎、脑瘤、脑萎缩等脑部疾患的人,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疾
病都没有关
系,为什么单单是儿童多动症就会导致道德变异?
退一步,假如这是真的,童年时期基于遗传或环境罹患的一种病症,最后真的转化为成
年后的一种
道德面貌,那么患者是否就无需为他成年后的反社会行为负责,因为他自身就是个疾病
的受害者。
有精神疾患的人杀人不都可以免死吗?——这样推下来,一个罪犯只要被证实童年时期
有“多动
症”,是否就可以减免刑事责任?
五、为什么被确诊的人数越来越多
既然多动症的致病原因到现在从未有可靠的说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多动症确诊
越来越多
呢。难道仅仅是误诊断吗?
其实“多动症”从霍夫曼最早“发现”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
种情况直到利
他林(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又名:利他林Ritalin)的出现。把利他林的发展史
梳理
一下,基本就可以明白“病人”越来越多的真相了。
1944 年Ciba 公司(也就是今天的利他林制造商)的化学家潘尼松合成哌醋甲酯。这种
药最初只
开给成人,治疗疲劳过度,心情抑郁,老年生理混乱。在开始二十多年间,这个药一直
不出名,销
售也不好,因为它的具体适应症始终不清楚。1961 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允许使用
利他林来治
疗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它曾被发放到马里兰州两所黑人儿童学校,学生服用后,校园里
推挤哄闹的
情景有所减少。这启发一群美国医生把药大面积使用于儿童,以发现哪些人需要吃药。
开始时药物
本身是用来检测孩子有没有病。吃下去行为有改变的就是有病,相反,对药没有反应的
就是健康小
孩。后来就作为治疗药品大面积应用于儿童。1970 年美国大约有20-30 万儿童服用利
他林
[4];到了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有100 万儿童在吃利他林;而到了本世纪初,服用这
种药的美
国儿童增加到了600 万,其中近一半儿童用它来治疗注意缺陷多动症。[5]
如果在很多年前因为孩子不乖就给他吃药,那一定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利他林让不乖变
成了一种要
用药物治疗的病症。
现在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已有很多种,可分为中枢神经兴奋剂、抗忧郁剂、抗精神病药及
抗癫痫剂
等,但哌醋甲酯(利他林)仍是最常用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的价格都不菲。
资料显示,美国儿童缺陷多动症治疗和药品市场每年高达30 亿美元。到2012 年,英国
的儿童缺
陷多动症治疗和药品市场也将达到1 亿1 百万英镑。而各大相关制药公司每年还在向游
说团体投
入大量的资金,要求政府放宽对儿童缺陷多动症药品的限制和管理。
现在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品被销售到世界各个国家,ADHD 这一疾病在中国也流行起来
。国内某医
疗网站有这样一段话,“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非常有效,利他林唯一的缺点是,它无
法根除这种
疾病,只能长期服用。”网上售价每瓶从370-3400 元不等。在国外,家里如有孩子服
药,这也是
笔不小的开支。
美味的馅饼谁都想切一块。在华的著名外资药业西安杨森公司宣称他们研制出治疗多动
症的长效型
药物——“专注达”,其宣传也很深入人心。
2007 年夏天,北京两家最具影响的报纸《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都发表消息,
由美国礼来
公司研发生产中枢神经兴奋剂“择思达”(盐酸托莫西汀)正式登陆中国市场。配合药
品上市的报
纸新闻中宣称儿童多动症“药物治疗是首选”。相同的宣传进入冬季时又出现,《北京
青年报》11
月30 日在“健康关怀”版又发表《儿童多动症不及时治疗会累其一生》提醒家长对此
病不能掉以轻
心,一定要治疗,“药物治疗是首选”,然后告诉大家有一种药叫择思达,“每天一次
可全天不间断
控制症状,适合长期服用而不会引起药物依赖。”
2008 年7 月5 日该报又发表《小孩子的“注意力”,父母注意了吗?》,提醒家长孩
子注意力不
集中就是ADHD(儿童多动症),如果不治疗,除了当下学习困难,50-65%的人将来会有
这些问
题:工作中表现不佳,时间观念差,人际交往技能不佳,易发火,性情暴躁,酒精或药
物成瘾,犯
罪率高等。然后强力推荐说“最近中华小儿神经协会、中华儿科保健协会和中华小儿精
神协会三家
将联合出台中国ADHD 的治疗方案。在这个方案中,哌甲酯(即哌醋甲酯)被列入第一
线首选治疗
用药,尤其是长效哌甲酯控释片,具有效果好,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小等优点,逐渐
被国内外治
疗指南推荐成为治疗多动症的首选药,已经进入了国家儿童医保目录。”类似的宣传6
、7 月间还
在《羊城晚报》、北京《晨报》等报纸上出现,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这三家“协会”和这
个药。但除
了在这几篇文章中看到这三家协会的名称,网上没查到这三家“协会”的网站以及其它
相关信息。
我问了几个医药界的朋友,他们也没听说过这几个“协会”。
现在有一种广告叫“软广告”,这在广告界是心知肚明的事,就是商家广告以新闻消息
的方式出
现。当然,只要是广告,不论什么面目出现,都是要给媒体付钱的。
一位美国医生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推销药物最好的办法就是扩大疾病的影响”,这
其实是制药
业的一个秘密。由于每年只有少量含有新成分的新药进入市场,为了陈药或销售较差的
药也能卖出
去,制药业必须创造疾病。[6]
一个大有“钱途”的病,不流行也难。
六、治疗多动症药物可怕的副作用
这些药真的像广告中说的没有副作用吗?
关于哌醋甲酯(利他林)及其它儿童服用的中枢兴奋药的副作用,常见的有这些:食欲
减退、失
眠、头晕、体重减轻,此外还可能出现过敏、精神运动性兴奋、恐惧和被跟踪的妄想,
偶见腹痛。
这些副作用一般是写在药品说明书上的,尚不是最严重的,严重的是下面这些不写在说
明书上的:
中枢兴奋药抑制体重及身高的增长,连续服用中枢神经类药物两年的小孩,比对照组儿
童平均身高
低1.5 厘米。[7],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身材矮小。
美国心理健康国家研究所发布的一项神经学研究显示,不服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药品
的儿童右脑
大脑皮层在7 岁半的时候达到最大厚度,而用药儿童达到右脑大脑皮层最大厚度的时间
比非用药儿
童晚3 年。也就是说,服用哌醋甲酯类药品,影响了儿童的智力发育。
儿童体重较轻,正处于发育期,身体各器官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对合成化学物毒性的抵
抗力非常脆
弱,长期使用此类药物会对各器官的发育形成不良影响,甚至留下隐患。
2007 年02 月22 日,搜狐新闻网转引《法制晚报》消息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发布通
告,在1999~2003 年间使用治疗ADHD 药品的病人中发现25 人死亡,其中包括19 名儿
童;同
时,一份FDA 报告显示,治疗ADHD 药品还使用药者出现精神病症状的危险几率上升了
千分之
一,比如用药患者会出现听觉幻觉、无端怀疑、狂躁不安等精神病问题。FDA 建议,利
他林应该在
药品说明书中加入黑框警告,提醒人们这类药品可能会增加用药者死亡以及身体和精神
伤害的风
险。
除了以上触目惊心的副作用,我认为,该药对儿童最大的伤害还在心理上。天天一片药
,就是天天
一句提示:你是有病的,你需要吃药。
童年不会重复,吃过的药会在体内留下痕迹;被贴上“多动症”标签,也会在心灵留下
痕迹。我见
过一些儿童,他们吃过一阶段药后,自己就不愿停药,担心停了药自己变得更加不如意
。药物不仅
损害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也摧残了他的自信——这个副作用难道不是最可怕的吗?
七、家长和教师成为推波助澜者
“儿童多动症”的信息越来越多,它使很多人相信,确实有这样一种病在威胁着儿童的
健康,而且
有蔓延上升趋势,连幼儿园的孩子“不守纪律不睡午觉”也被说成是多动症的前兆。我
见过不少家
长,谈到他的孩子不听话,就会忧心忡忡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因为多动症
的“症状”
是很容易让家长把孩子和疾病进行对号入座的。
绝大多数对“多动症”确信无疑的家长,他们对这一病症其实了解得并不多,甚至没有
查过资料,
他们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医生、媒体或道听途说。许多家长是在教师的暗示或建议下带孩
子去看多动
症的。因为孩子在学校或幼儿园的行为不符合要求,给老师带来了麻烦。老师不愿被一
些孩子过多
地打扰,不愿或没有能力到教育上寻找问题的症结,于是寻找最简单的解决办法,让家
长带孩子去
看医生。只要带着孩子去医生那里检查,很多儿童就成为了“病人”,他们需要天天吃
药。这样老
师就从被某些儿童打扰中轻松地解脱出来了。
不少家长也愿意把孩子的一些“问题”归结到客观原因上,这样思考就不需要家长自责
,做起来也
最省力气。我甚至见过一位高中生的家长,她的孩子不肯用功学习,总是不想坐到书桌
前,只想出
去打球或看电视,她就认为孩子有多动症,居然带着孩子去看精神科医生,每天要求孩
子吃药。而
她自己作为家长,根本懒得去反思自己多年来在教育上的失误,更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
教育方式。
遇到“多动症”儿童的家长和教师,如果能多去关心和理解孩子,用心去倾听孩子的“
行为语言”,
孩子的一切都会变得正常。他上课不注意听讲,是因为不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或对内容
没有兴趣;
考试成绩低,是因为他压根就没去学习考试内容;攻击同学,是因为他想保护自己或感
到这里面的
乐趣;做危险动作,是因为他们想表现自己或不知道危险是什么——千差万别的儿童有
着千差万别
的自我意识,他们的行为表现各不相同。他们还不具有成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忍耐力
,以及对后
果的预见,所以他们很难用这些东西来约束自己。
成人在多大程度上接纳一个孩子,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听懂了孩子的“倾诉”。
家长和教师都是爱孩子的,但仅有爱还不够。爱的质量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同,细节处理
的不同而有
巨大差异。只有懂孩子,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才能有质量地爱孩子。
八、“多动症”孩子到底得了什么病?
如果说儿童确实表现出一些行为或品格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可以用教育学来
解释。
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或教师把孩子正常的活泼好动看成是问题,无风三尺浪,没事找事
。大多数原
因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在反抗压力中,发生和发展了许
多畸形行
为。这些畸形行为当然让人不舒服,追究它的成因,必须要回归到家庭成长环境中。
“多动症患儿”越来越多,只说明我们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
现代社会对标准化的追求,使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产生着趋同心理。家长总是希望孩子
向着“楷
模”发展,而不是向孩子自己愿意的那个样子发展。成人为孩子设立了太多的标准,认
为在标准模
式下培养的孩子将来才能成功。比如“爱学习”、“有礼貌”、“守纪律”、“多才多
艺”等。儿童在这
些方面“听话”,按家长要求去做,就是好的,如果他们不听话,在哪一方面达不到成
人的要求,
就要遭到训斥,严重的会遭到打骂。还有的家长自身境遇不理想,或有人格缺陷,常常
会把自己的
不如意迁怒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理想”交给孩子完成。
这些成人对儿童的态度,反映的是成人自身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它势必会引发成人和儿
童间或明或
暗、连续不断的冲突。“多动症患儿”的家长往往有偏执人格,他们一方面以自己的思
维模式对儿
童自然特性进行长期而不良的干扰,凭借强权以“爱”的名义不停地打乱儿童固有的成
长节奏,使
他们陷入愁苦和恐惧中;另一方面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成人意愿一受到挑战,就要做出
应激反应,
经常态度严厉地对待孩子。这种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成人渲泻情绪,但不利于儿童生长
,给儿童带
来的是持续不断的心理伤害。
分析诊断量表中所有“症状”,反映的都是儿童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调整。他们用各不
相同的“症
状”倾诉他们不断地遭受心理创伤后的自卑、不安、厌恶、失望、淡漠、憎恨、怀疑等
种种情绪体
验。连续不断的心理创伤,会让孩子精神上产生很大的压力,行为发生变态,要么成为
桀骜不驯的
小混混;要么成为完全丧失自我的小傀儡;要么成为无法和他人相处的孤僻者或偏执狂
——这一切
背后都是儿童安全感、自信心的缺失。
人是何等细腻的生物,儿童从很小就对爱与尊重有了强烈的感知。生活中任何一种境遇
都可能引起
他体内各项生化指标的改变,即使所谓“多动症儿童”大脑中真的缺少让他安静的“多
巴胺”,谁能
说清楚这是因还是果?所以“多动症”的真正“致病原因”是成人犯了两个错误:错误
的儿童观,错
误的教育方法。
这样说令很多家长和教师感到不快,甚至反感。他们习惯把问题归结到的一个客观原因
,并去寻找
客观的解决方案。医生的诊断,减轻了家长和教师对自己教育失败的负罪感,给了他们
面子。同
时,较之耐心细致的体察,痛下决心的自我改变和呕心沥血的体力与精神双重付出,吃
药是最简单
的,是最不需要家长和教师花费心思的方法——它恰好契合了那些缺少对儿童体谅的自
以为是的家
长的一贯行为,所以它也最容易被这些家长接受。自以为是的家长和教师宁可相信药片
,不相信教
育。大人自己犯了错误,却全部推给孩子来扛着。被诊断为“有病”,开脱了父母和老
师们,但它
永远地伤害了孩子。
当下儿童流行病还有所谓的“抽动症”和“感觉统合失调症”,其症状和多动症大同小
异。有人把这
两个病算到多动症里,有的把它们和多动症并列。使用药物也都属中枢神经控制类药物。
其实,患“多动症”、“抽动症”或“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真正不幸,都是他们出生
后,正常天性被
屡屡剥夺。有一位家长在孩子学爬学走路时,怕孩子弄脏衣服,怕他碰伤,就整天抱着
,不许他下
地。其它类似的限制也很多,不许孩子干这个,不许干那个。她的孩子和同龄孩子相比
动作十分不
协调,十多岁时不得不进入“感觉统合训练班”。同样,许多资料及经验可以证明,经
常遭到打骂
训斥的孩子,由于压力太大,会出现肢体或五官抽动现象,即所谓“抽动症”。
这些孩子是“病”了,但吃药能解决吗?“训练班”能训练好吗?我见过几个参加“感
觉统合训练班”
的孩子,他们的家长花了很多钱,但孩子的情况并未得到好转。
九、代表科学和权威的医生们……
再从医生方面看。医疗界一直对这一病症存在争议,有很多医生认为这是发明出来的病
,是假病。
但更多的精神科医生并不反对给孩子开药。
一方面医生不会从教育学方面去思考,另一方面医生一般不愿意告诉前来就诊的人说你
没病,不开
药就打发走。病人有病,没有被诊断出来,医生是要承担责任的;但病人没病,被怀疑
有病而进行
治疗,即使最后明确诊断为没病,医生也不会惹上麻烦。能捕捉蛛丝马迹的症状对病症
做出诊断的
医生,才更受大家的尊重。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从医学研究上,医生需要不断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并非所有的
成果都自研
究而来。《疾病发明者》中有一段话非常精彩,摘录如下:
“一种病症的诞生,常起源于某个医生宣布观察到异常状况。起初只有少数医生相信新
病征,接着
这些少数认同者出席某场会议,会中任命一组委员会负责出版文集,借由文集扩大新病
征的知名度
并引起各方兴趣。至此,其他医生也注意到新现象,然后刻意寻找症状相符的病人。在
这样选择性
看病之下,已可能出现一场小流行病。接着许多文章和研究报告开始让大众产生一种印
象:医生真
的发现新病了。这群医生自创专业期刊发表自己的研究结果——其中保证没有批评性报
告。”[8]
第三个重要原因是医生与药品厂家向来关系微妙。
包括美、英、德在内的许多国家,制药厂商赞助有关青少年医学期刊、赞助医疗学术研
讨会,已成
为普遍现象。药厂赞助医学研讨会,会后邀请医生们享受盛宴和豪华旅游。德国的法定
医生进修,
现在大部分公开由制药业安排。医学教授和私人医生拿药品厂商一大笔钱后,在记者会
上发言。厂
商最厉害最有效的手段是赞助医学期刊,在医学期刊上发表研究报告,这些报告有理有
据,无懈可
击,不但经常对新药核准与否发挥关键作用,还影响以后医生们是否使用该药以及使用
范围。[9]
近年来,不少国际著名制药厂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国内制药业也发展迅速。国际流行的
医药营销模
式随之在我国不仅落地生根,而且发扬光大。新兴的庞大的医药代表队伍,像密密的纽
带,把制药
企业和医生紧紧地联在一起。一些有实力的药品生产厂家请医生通过开处方或做宣传来
推销它的产
品,这是件并不困难的事。
一直以来,谁的话都可以怀疑,但是我们不怀疑医生的话。因为他们一直代表科学,是
关照生命的
权威。但利益的驱使如同洪流,可以改变和摧毁很多东西。
澳大利亚医学界总结出五种在临床上贩卖病症的方式:
把生命正常过程当作医疗问题;
把个人问题和社交问题当作医疗问题;
把致病风险当作病症;
把罕见症状当作四处蔓延的流行病;
把轻微症状当作重病前兆。[10]
十、把药片扔进垃圾桶是治愈疾病的开始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是一名医学博士,她曾是儿童神经病科医生。在和不同
的患儿打交
道的过程中,她越来越感到药物解决不了问题,问题在教育上,教育才是解决儿童精神
及行为问题
的最有效办法。
她经过多年实践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
是医学问
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11]这个结论改变了无数儿童的命运。
她创办了治疗儿童心理创伤的“儿童之家”,主要收治那些精神和智力方面有问题的儿
童以及流浪
儿。她发明了许多用于改善儿童智力及情绪的教具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
。她把这些
孩子当正常孩子一样相处,给他们以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教育与关爱。蒙台梭利成功地
使进入到
“儿童之家”的孩子们走出阴影和困境,在语言发展、动作协调、人际交往、学习方面
都和正常儿
童一样,在政府监督下通过了与公立学校同龄儿童同等水平的读、写、算 考试。她的
教育成果在
全球教育界引起巨大轰动。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性”[12],即给孩子最
大的自由,
给他们以尊重,发展孩子潜能,让他们学会独立做事,独立判断。哈佛大学教授、教育
学家霍姆斯
(E.G.Holmes)说:“蒙台梭利理论体系的精华是她对下面这个真理的有力论断:除非
在自由的
气氛中,儿童既不可能发展自己,也不可能受到有益的研究!”
“减少干预”,给儿童“自由的气氛”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和谐的儿童,这和前面提到
的绝大多数“多
动症”儿童来自管教严格的家庭,恰形成逻辑上的吻合。如果说真有一种药能治孩子的
毛病,那么
“减少干预”和“自由的气氛”应该是最好的两片药。
蒙台梭利在《吸收性心灵》一书中说:人是一种有智慧的动物,因而对心理食粮的需求
几乎大于对
物质食粮的需求。无需恐吓或哄骗,只需使儿童的生活条件“正常化”,他的疾病将消
失,他的噩
梦将绝迹,他的消化功能将趋于正常,他的贪婪也将减弱。他的身体健康会得到恢复,
因为他的心
理趋于正常了。
社会生活变得如此细腻,会生孩子不等于会当父母,当代家长需要虔诚地学习如何做父
母。如
果你家里有个“多动症”孩子,要改变孩子,首先和最重要的是改变家长自己。第一步
是果断地把
药片扔进垃圾桶,勇敢地向孩子承认,是我错了。这一天是家长的新生,也是孩子的新
生。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Yale University在南韩最近一个耗时近五年的调查中发现每38个儿童中
: 至少有一个有广义autism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症状。
: 这个数字远超出根据美国的数字估计(1:110)
: 调查年龄是7-12岁,共调查55000人
: 该调查首先通过问卷方式询问父母和教师找到可能的儿童,再通过进一步的
: 行为观测对其进行确认。作者们不认为南韩的autism比例比美国的高,而是
: 这种方法找到了更多的患者。他们倾向于认为美国的患者比原先估计的数字
: (1:110)更高
: 文章发布在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vatar
T*0
35

没错. 自闭这个词在中文里有很强的暗示性, 不懂的人望文生义就容易往性格内向想.
ASD是一大堆现代科学还没弄清楚的神经性疾病的集合.现在被冠以autistic标签的孩子,
实际上表现差异很大, 尽管有一些症状很常见.
我相信如果有朝一日医学在此上面有突破的话, 会将其细分至不少更准确的分类. 也会
从某种程度上让发病率听起来不像现在合起来那么吓人. Well, I wish.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Autism 的基因来源的证据之一就是identical twin 之间的correlation
: 很高。不过我不知道他们那个证据是否是基于不同生活环境里面得出的。
: 你说的那个没有和小孩玩而造成的自闭症并不是神经性疾病(也就是和神经
: 器质的病变没有关系),而顶多是人格障碍。
: 很多人(包括我)在一开始都把这两个概念搞混。

avatar
M*P
36
有一个哥们有这个disorder,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公司的报表,结果他在2006年起做空
美国房市,最后成
了billionaire.
摘自The Big Short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好奇的去查了一下:
: People with Asperger syndrome often display behavior, interests, and
: activities that are restricted and repetitive and are sometimes abnormally
: intense or focused. They may stick to inflexible routines, move in
: stereotyped and repetitive ways, or preoccupy themselves with parts of
: objects.

avatar
d*a
37
怎么有阴谋论的味道?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Yale University在南韩最近一个耗时近五年的调查中发现每38个儿童中
: 至少有一个有广义autism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症状。
: 这个数字远超出根据美国的数字估计(1:110)
: 调查年龄是7-12岁,共调查55000人
: 该调查首先通过问卷方式询问父母和教师找到可能的儿童,再通过进一步的
: 行为观测对其进行确认。作者们不认为南韩的autism比例比美国的高,而是
: 这种方法找到了更多的患者。他们倾向于认为美国的患者比原先估计的数字
: (1:110)更高
: 文章发布在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vatar
m*y
38
和医生越来越爱搞什么名堂把普通人搞成患者治病赚钱有关。
avatar
b*u
39
量表不是随便一个人就会看就会用的

“多动症诊断量表”,这个事关千百万儿童命运与健康的东西,它是怎样产生的,谁制
定了它,经过了怎样的检验与论证?如此粗制滥造、愚蠢做作的东西,竟然被当作主要
检查工具给儿童使用。它哪里只是张量表,简直就是诊断圈套!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摘录自好老师不如好妈妈,一家之言大家看看就成:
: 2007 年夏天,国内权威报纸之一《北京青年报》发表署名记者赵新培的《多动症儿童
: ,暑期就诊
: 增三成》一文。文中引用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郑毅教授的话说“北京儿童注意
: 缺陷多动障
: 碍(多动症)的发病率已经高达4%—5%”。2007 年10 月7 日,同一张报纸上又刊登
: 一位叫朱
: 珠的人写的《儿童多动症,告别红处方》,称“据权威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龄儿童的
: 多动症患病
: 率为4.31%-5.83%”。按照这个比例算下来,估计全国共有患儿近2000 万!我又从网上

avatar
b*u
40
可以给个reference么?
哪一年哪一期的?
刚翻了最近的两期,没找到。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Yale University在南韩最近一个耗时近五年的调查中发现每38个儿童中
: 至少有一个有广义autism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症状。
: 这个数字远超出根据美国的数字估计(1:110)
: 调查年龄是7-12岁,共调查55000人
: 该调查首先通过问卷方式询问父母和教师找到可能的儿童,再通过进一步的
: 行为观测对其进行确认。作者们不认为南韩的autism比例比美国的高,而是
: 这种方法找到了更多的患者。他们倾向于认为美国的患者比原先估计的数字
: (1:110)更高
: 文章发布在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vatar
G*n
41
看来女人要当母亲,真的得趁早。要不然孩子有缺陷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在 b***t 的大作中提到】
: Your comment on Down syndrome is incorrect. 95% of Down syndrome is due to
: maternal chromosome anomalies. Paternal contribution is small.

avatar
s*y
42
应该是刚出来的一期。我在媒体报道上看到的。原文我还没有读到

【在 b**u 的大作中提到】
: 可以给个reference么?
: 哪一年哪一期的?
: 刚翻了最近的两期,没找到。

avatar
h*g
43
最近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父亲年龄大关系也很大,错误的染色体来自母系,不代表就是
母系单方面的原因,父系染色体和母系染色体的相互作用也有可能导致唐氏增加的那条
异常染色体产生。

【在 b***t 的大作中提到】
: Your comment on Down syndrome is incorrect. 95% of Down syndrome is due to
: maternal chromosome anomalies. Paternal contribution is small.

avatar
b*t
44
Maybe I missed this information. Can you please give me the reference?
Thanks in advance.
My understanding is that 95% of all Down syndromes come from maternal
chromosome disorders, among which 65% is due to non-disjunction in meiosis
I and the rest is due to non-disjunction in meiosis II. Of course,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also contributes to Down syndrome. This might
be contributed by the father. Is it what you meant by "interactions"? I'm
not sure I understand what you meant exactly.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最近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父亲年龄大关系也很大,错误的染色体来自母系,不代表就是
: 母系单方面的原因,父系染色体和母系染色体的相互作用也有可能导致唐氏增加的那条
: 异常染色体产生。

avatar
b*t
45
Agreed. When you see kids with "autistic" traits, you always wonder if the
definition of ASD is too vague and may be just a big word physicians throw
out to scare people. But when you see some real autistic patients, you
will understand why this is a disease. My first encounter with such a
patient was mind-blowing. I feel very sorry for him and his family.

子,

【在 T**0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错. 自闭这个词在中文里有很强的暗示性, 不懂的人望文生义就容易往性格内向想.
: ASD是一大堆现代科学还没弄清楚的神经性疾病的集合.现在被冠以autistic标签的孩子,
: 实际上表现差异很大, 尽管有一些症状很常见.
: 我相信如果有朝一日医学在此上面有突破的话, 会将其细分至不少更准确的分类. 也会
: 从某种程度上让发病率听起来不像现在合起来那么吓人. Well, I wish.

avatar
s*y
46
对。Autism 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神经性疾病,并不是像网上一些人乱讲的那样
是医生编出来骗钱的名字。
只不过,目前对Autism的定义比较模糊,因为病理研究还不是那么清楚,
所以诊断上也比较模糊。

【在 b***t 的大作中提到】
: Agreed. When you see kids with "autistic" traits, you always wonder if the
: definition of ASD is too vague and may be just a big word physicians throw
: out to scare people. But when you see some real autistic patients, you
: will understand why this is a disease. My first encounter with such a
: patient was mind-blowing. I feel very sorry for him and his family.
:
: 子,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