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
2 楼
昙鸾大师(公元476~542年)是北魏时期著名的佛教高僧,有《略论安乐净土义》《往
生论注》等著作传世。大师对龙树菩萨的“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判教思想作了深入
阐述,对净土法门的弘传贡献巨大。
昙鸾大师与净土宗的因缘,是从他追求长生不死之术开始的。昙鸾大师,雁门人,家在
五台山附近,故从小对佛教耳濡目染,十四岁时剃度为沙弥。出家后,昙鸾大师接触了
大乘佛法,研修中观“四论”(《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百论》)。后
来,又因为偶然的机缘,接触到了《大集经》。昙鸾大师非常喜欢这部经典,便立下誓
愿要为之作注。然而,注解过半的时候,却因为积劳成疾病倒了,得了气疾,不得不下
山寻医。
有一天,昙鸾大师路过汾州,来到秦陵故墟处登高望远。这时,他看见在遥远的白云深
处,天门洞开,内心不由大吃一惊,由此气疾即刻就好了。
这段经历让昙鸾大师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与短促。他想,如果想要恒常研究佛经,
就应该先学习长生之术。当时,江南有一位名叫陶弘景的道士,精通神仙方术,佛道双
修,在南北朝名盛一时。昙鸾大师便下定决心南下拜学。
当时,因南北方分裂与对峙,南朝与北朝间的往来十分不便。昙鸾大师来到南朝的梁都
建康,受官府勘问通过后,再去面见梁武帝萧衍。面见之前,梁武帝故意命人设置了一
条像迷宫一样的“千迷道”,昙鸾大师穿过“千迷道”的时候,来去无阻,令梁武帝十
分惊讶,由此意识到,昙鸾大师实乃真正修道的高僧。
昙鸾大师辞别梁武帝,来到茅山拜访陶弘景。两人一见如故,陶弘景倾其所学,热心传
授,待昙鸾大师临别时,还赠送了十卷《仙经》给他。
昙鸾大师携带《仙经》返回北魏,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修习仙法。他来到洛阳,广结名
僧,遍访名寺。恰巧,当时来自天竺的高僧菩提留支正在白马寺宣讲佛法。于是,昙鸾
大师慕名前去,向菩提留支请教。《净土圣贤录》记载:“鸾问曰:‘佛法中颇有长生
不死法,胜此《仙经》者乎?’留支曰:‘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
死,卒归轮转,曷足贵乎!夫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以《十六观经》授之,曰:‘
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河沙
劫量,莫能比也,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专修净观。自行
化他,流布弥广。撰《礼净土十二偈》,续龙树偈,又撰《安乐集》两卷,传于世。”
通过上文可知,菩提留支显然并不认可道教的长生之术。他认为,纵然长生术能延长世
人的寿命,却不能帮助人们从生死中解脱,还是在三界中痛苦地轮回。而《十六观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佛陀向韦提希夫人宣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如果依
此而修行,修行者的心神处于“极乐”的状态,命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复生死流
转,这才是真正的长生(无量寿)!
菩提留支的开示让昙鸾大师深受启发,他开始重新审视人生,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长生
。最后,昙鸾大师选择了净土法门,从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晚年
的时候,昙鸾大师移住汾州玄中寺,教众念佛。当时,前来皈依的信众非常多,大家聚
集在石壁山中,念佛声响彻林谷。当年昙鸾大师曾率众念佛的山谷,人们至今还亲切地
称之为“鸾公岩”。大师留下《礼净土十二偈》《安乐集》两卷传于后世。临终蒙龙树
菩萨告知往生时间,昙鸾大师集众教诫:“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
。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往生之日,大师令弟子高唱佛号,西向瞑目稽颡而往生。寺
内大众皆见幡华幢盖自西方而来,天乐盈空,瑞应昭著。
昙鸾大师论“难行道”和“易行道”
昙鸾大师所处的时代,正是佛教义学兴起的时代,佛教内部各类观点层出不穷。昙鸾大
师专修净土法门以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最重要的是继承发扬了龙树菩萨“难行道”
和“易行道”的判教思想。
“难行道”和“易行道”的思想,最早是由印度的龙树菩萨提出的,主要阐述的是修行
者如何能迅速证得阿鞞跋致位。“阿鞞跋致”是菩萨修行的一个阶位,翻译过来是“不
退转”,即保持修行的信念和阶位,不至退堕回去。《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云:“阿鞞
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
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凡夫众生很难达到不退转的境地,今天刚下定决心要戒
除一些恶习,到了明天又死灰复燃。菩萨如果能修到“阿鞞跋致”,可以称为不退转菩
萨。
修行要达到不退转位很难,《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四记载了舍利弗发大
心修行又退转的公案:“舍利弗出假,行六度,外道乞眼珠,取珠与之。外道弃地。身
子瞋心起,退落五道凡夫。”大安法师在《净土宗教程》引此公案云:“舍利弗因地曾
发大乘心,因天帝释化作婆罗门,向其乞眼,舍利弗剜眼珠与之,婆罗门将眼珠弃地践
踏,舍利弗心生懊恼,由是退失大乘心,在小乘教法中进进退退六十小劫。”
这则公案形象地说明了修行要达到“阿鞞跋致”,不再退转,实属不易。龙树菩萨在《
十住毗婆沙论》中说:“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
,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如果有人发愿想要证悟无上正等正觉,但还没
有达到阿惟越致(阿鞞跋致)的阶位,就必须不惜身命地昼夜精进修行,就好比头发着
了火,必须迅速尽力扑灭!
龙树菩萨又说,得阿鞞跋致这么难,就没有简单一点的方法了吗?方法是有的!慈悲的
佛陀为了救度众生,广开方便法门。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道:“佛法有无
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
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
执持称名号。”这里,龙树菩萨从佛教的修行方法和功效上,将佛教的一切法门分为两
类,即难行道和易行道。
难行道,唯仗自力,通过修习戒定慧等,依次破除见思惑、无明惑、尘沙惑,历经多劫
,最终证悟成佛。这就好像是在陆地行走一样,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到达觉悟的目的地。
易行道,行者仰仗他力,借助自心信愿的力量与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感应道交,蒙阿弥
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可以迅速达到不退转位。信念坚定不移,修行的成果不
退转,最终必定成佛。这就好比在水上乘船一样,顺流而下,很快达到彼岸,省心省力!
昙鸾大师继承了龙树菩萨“净土念佛法门是易行道”的判教思想,在《往生论注》中对
难行道和易行道进行了阐述: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
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
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
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
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
船则乐。”
大意为:谨依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所说可知,菩萨欲求阿毗跋致(不退转位),
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难行道,第二种是易行道。所谓难行道,就是在五浊恶世无佛出
世的时代,唯靠自力修行得不退转位,实在困难。难行道之所以难行,主要有五个原因
:一是外道的干扰,乱菩萨法;二是声闻乘的修行者只图自己解脱,阻障了大乘佛法的
慈悲精神;三是社会上有很多恶人,破坏道人的功德;四是颠倒善果,破坏梵行;五是
唯靠自力,没有他力的护持。而易行道却不然,以信佛的因缘,发下大愿求生净土,借
助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一定能往生到净土。依靠佛力的加持,修行者当下就能进入大
乘正定之聚。正定聚,即是阿鞞跋致不退转的境地,信念坚固不动,修证不断增长,就
好像在水路乘船一样,轻松安乐。
昙鸾大师通过深入分析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差别,说明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被称为“易行
道”,是因为念佛行人的成就是通过自心的信愿之力,感通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蒙佛
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从而能快速圆满佛果,是因为阿弥陀佛因地从慈悲心流出的四
十八大愿,在成就西方极乐世界的同时,也成就了众生往生西方以及快速成就佛果的保
障。其根本目的是要劝勉净业行人在深刻理解“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思想的基础上,应
生起深切的欣求极乐的愿心,一心念佛,念念相续,与阿弥陀佛的悲心切愿相感应,临
终蒙阿弥陀佛慈悲接引,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成佛果。
生论注》等著作传世。大师对龙树菩萨的“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判教思想作了深入
阐述,对净土法门的弘传贡献巨大。
昙鸾大师与净土宗的因缘,是从他追求长生不死之术开始的。昙鸾大师,雁门人,家在
五台山附近,故从小对佛教耳濡目染,十四岁时剃度为沙弥。出家后,昙鸾大师接触了
大乘佛法,研修中观“四论”(《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百论》)。后
来,又因为偶然的机缘,接触到了《大集经》。昙鸾大师非常喜欢这部经典,便立下誓
愿要为之作注。然而,注解过半的时候,却因为积劳成疾病倒了,得了气疾,不得不下
山寻医。
有一天,昙鸾大师路过汾州,来到秦陵故墟处登高望远。这时,他看见在遥远的白云深
处,天门洞开,内心不由大吃一惊,由此气疾即刻就好了。
这段经历让昙鸾大师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与短促。他想,如果想要恒常研究佛经,
就应该先学习长生之术。当时,江南有一位名叫陶弘景的道士,精通神仙方术,佛道双
修,在南北朝名盛一时。昙鸾大师便下定决心南下拜学。
当时,因南北方分裂与对峙,南朝与北朝间的往来十分不便。昙鸾大师来到南朝的梁都
建康,受官府勘问通过后,再去面见梁武帝萧衍。面见之前,梁武帝故意命人设置了一
条像迷宫一样的“千迷道”,昙鸾大师穿过“千迷道”的时候,来去无阻,令梁武帝十
分惊讶,由此意识到,昙鸾大师实乃真正修道的高僧。
昙鸾大师辞别梁武帝,来到茅山拜访陶弘景。两人一见如故,陶弘景倾其所学,热心传
授,待昙鸾大师临别时,还赠送了十卷《仙经》给他。
昙鸾大师携带《仙经》返回北魏,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修习仙法。他来到洛阳,广结名
僧,遍访名寺。恰巧,当时来自天竺的高僧菩提留支正在白马寺宣讲佛法。于是,昙鸾
大师慕名前去,向菩提留支请教。《净土圣贤录》记载:“鸾问曰:‘佛法中颇有长生
不死法,胜此《仙经》者乎?’留支曰:‘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
死,卒归轮转,曷足贵乎!夫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以《十六观经》授之,曰:‘
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河沙
劫量,莫能比也,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专修净观。自行
化他,流布弥广。撰《礼净土十二偈》,续龙树偈,又撰《安乐集》两卷,传于世。”
通过上文可知,菩提留支显然并不认可道教的长生之术。他认为,纵然长生术能延长世
人的寿命,却不能帮助人们从生死中解脱,还是在三界中痛苦地轮回。而《十六观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佛陀向韦提希夫人宣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如果依
此而修行,修行者的心神处于“极乐”的状态,命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复生死流
转,这才是真正的长生(无量寿)!
菩提留支的开示让昙鸾大师深受启发,他开始重新审视人生,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长生
。最后,昙鸾大师选择了净土法门,从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晚年
的时候,昙鸾大师移住汾州玄中寺,教众念佛。当时,前来皈依的信众非常多,大家聚
集在石壁山中,念佛声响彻林谷。当年昙鸾大师曾率众念佛的山谷,人们至今还亲切地
称之为“鸾公岩”。大师留下《礼净土十二偈》《安乐集》两卷传于后世。临终蒙龙树
菩萨告知往生时间,昙鸾大师集众教诫:“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
。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往生之日,大师令弟子高唱佛号,西向瞑目稽颡而往生。寺
内大众皆见幡华幢盖自西方而来,天乐盈空,瑞应昭著。
昙鸾大师论“难行道”和“易行道”
昙鸾大师所处的时代,正是佛教义学兴起的时代,佛教内部各类观点层出不穷。昙鸾大
师专修净土法门以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最重要的是继承发扬了龙树菩萨“难行道”
和“易行道”的判教思想。
“难行道”和“易行道”的思想,最早是由印度的龙树菩萨提出的,主要阐述的是修行
者如何能迅速证得阿鞞跋致位。“阿鞞跋致”是菩萨修行的一个阶位,翻译过来是“不
退转”,即保持修行的信念和阶位,不至退堕回去。《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云:“阿鞞
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
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凡夫众生很难达到不退转的境地,今天刚下定决心要戒
除一些恶习,到了明天又死灰复燃。菩萨如果能修到“阿鞞跋致”,可以称为不退转菩
萨。
修行要达到不退转位很难,《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四记载了舍利弗发大
心修行又退转的公案:“舍利弗出假,行六度,外道乞眼珠,取珠与之。外道弃地。身
子瞋心起,退落五道凡夫。”大安法师在《净土宗教程》引此公案云:“舍利弗因地曾
发大乘心,因天帝释化作婆罗门,向其乞眼,舍利弗剜眼珠与之,婆罗门将眼珠弃地践
踏,舍利弗心生懊恼,由是退失大乘心,在小乘教法中进进退退六十小劫。”
这则公案形象地说明了修行要达到“阿鞞跋致”,不再退转,实属不易。龙树菩萨在《
十住毗婆沙论》中说:“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
,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如果有人发愿想要证悟无上正等正觉,但还没
有达到阿惟越致(阿鞞跋致)的阶位,就必须不惜身命地昼夜精进修行,就好比头发着
了火,必须迅速尽力扑灭!
龙树菩萨又说,得阿鞞跋致这么难,就没有简单一点的方法了吗?方法是有的!慈悲的
佛陀为了救度众生,广开方便法门。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道:“佛法有无
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
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
执持称名号。”这里,龙树菩萨从佛教的修行方法和功效上,将佛教的一切法门分为两
类,即难行道和易行道。
难行道,唯仗自力,通过修习戒定慧等,依次破除见思惑、无明惑、尘沙惑,历经多劫
,最终证悟成佛。这就好像是在陆地行走一样,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到达觉悟的目的地。
易行道,行者仰仗他力,借助自心信愿的力量与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感应道交,蒙阿弥
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可以迅速达到不退转位。信念坚定不移,修行的成果不
退转,最终必定成佛。这就好比在水上乘船一样,顺流而下,很快达到彼岸,省心省力!
昙鸾大师继承了龙树菩萨“净土念佛法门是易行道”的判教思想,在《往生论注》中对
难行道和易行道进行了阐述: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
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
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
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
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
船则乐。”
大意为:谨依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所说可知,菩萨欲求阿毗跋致(不退转位),
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难行道,第二种是易行道。所谓难行道,就是在五浊恶世无佛出
世的时代,唯靠自力修行得不退转位,实在困难。难行道之所以难行,主要有五个原因
:一是外道的干扰,乱菩萨法;二是声闻乘的修行者只图自己解脱,阻障了大乘佛法的
慈悲精神;三是社会上有很多恶人,破坏道人的功德;四是颠倒善果,破坏梵行;五是
唯靠自力,没有他力的护持。而易行道却不然,以信佛的因缘,发下大愿求生净土,借
助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一定能往生到净土。依靠佛力的加持,修行者当下就能进入大
乘正定之聚。正定聚,即是阿鞞跋致不退转的境地,信念坚固不动,修证不断增长,就
好像在水路乘船一样,轻松安乐。
昙鸾大师通过深入分析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差别,说明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被称为“易行
道”,是因为念佛行人的成就是通过自心的信愿之力,感通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蒙佛
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从而能快速圆满佛果,是因为阿弥陀佛因地从慈悲心流出的四
十八大愿,在成就西方极乐世界的同时,也成就了众生往生西方以及快速成就佛果的保
障。其根本目的是要劝勉净业行人在深刻理解“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思想的基础上,应
生起深切的欣求极乐的愿心,一心念佛,念念相续,与阿弥陀佛的悲心切愿相感应,临
终蒙阿弥陀佛慈悲接引,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成佛果。
e*m
3 楼
第一时间去了几次都是只有那几种货。。。所以才来问这个问题
k*0
4 楼
比学生生活,
比体育运动,
比校园,
比食堂,
比澡堂,
比体育运动,
比校园,
比食堂,
比澡堂,
c*q
9 楼
下一个onsite加油!
g*g
13 楼
下一个就成了!
h*y
15 楼
至少又学了一招不是?下次肯不会因为相同的原因被fail
x*k
17 楼
贴一下你的onsite经历,大家可以帮你分析分析。
C*0
19 楼
虽然会很郁闷,但想想既然是“又”,说明你还是有实力的,也许只是需要掌握一些面
试技巧啊。。。
所以还是早点收拾好心情,继续加油吧!
试技巧啊。。。
所以还是早点收拾好心情,继续加油吧!
w*3
42 楼
我回国的时候早晨去附近大学的操场跑步,早晨跑步,踢球的人都是附近的居民,很少
有大学的学生,篮球场上会有一些学生。 不过,中国大学有一个好处就是一般都会有
体育课,有些大学还要出早操,可以强制你锻炼,白天都是大学生们在上体育课,主动
锻炼的人很少。群众体育运动主要是退休以后的老人们,散步,晨练,遛弯的人很多,
白领,年轻人很多都是亚健康状态。
【在 k******0 的大作中提到】
: 看中国学生的打篮球,排球和踢足球。群众体育运动的热情是美国人民无法比拟的。
: 君不见,几十个篮球场,通常是满满的,包括周末。有时,一个篮筐几个篮球同时在飞
: 。更别提
: 足球场了,草地的草被踩的根本没有机会长,就都改成塑胶的,一个足球场,几个足球
: 在飞。
有大学的学生,篮球场上会有一些学生。 不过,中国大学有一个好处就是一般都会有
体育课,有些大学还要出早操,可以强制你锻炼,白天都是大学生们在上体育课,主动
锻炼的人很少。群众体育运动主要是退休以后的老人们,散步,晨练,遛弯的人很多,
白领,年轻人很多都是亚健康状态。
【在 k******0 的大作中提到】
: 看中国学生的打篮球,排球和踢足球。群众体育运动的热情是美国人民无法比拟的。
: 君不见,几十个篮球场,通常是满满的,包括周末。有时,一个篮筐几个篮球同时在飞
: 。更别提
: 足球场了,草地的草被踩的根本没有机会长,就都改成塑胶的,一个足球场,几个足球
: 在飞。
相关阅读
paper help施一公又上了新闻联播,大篇幅报答,牛逼大了现在国内生物还算热门专业吗?帮忙看看这个国内的位置条件如何?ChIP-qPCR问题求助'Worrisome Trends' for Chemistry Postdocs-Science许晓椿: 行业失范制约中国干细胞产业健康发展11公怎么还需要在餐馆打工?千老挑西瓜———————期刊推荐(癌症偏临床,审稿快, 影响因子无所谓)老中还是吃不了苦啊那篇"爆料"的帖子呢?1包子求助各位大侠用PCR扩增整个质粒的问题?钱璐璐干露露湿漉漉 (转载)求篇John Wiley的 paper新手上路请帮忙看看一些图是否有问题Biology版月经话题纯吐槽:绝望的边缘一篇体细胞重编程的机理文章, NCBBASF 和DuPont都会有一些openning,做应用微生物的xdjm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