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穷无聊之际,搜索了一些国内高校的新提拔上来的青年科研骨干,发现很多有意思的
地方,对学术腐败有了一些总结,希望这个对回国的筒子也有一些帮助,毕竟回去要和
这些流氓去竞争岗位。
1.数据造假
这个最常见,国内国外都存在,比如用前段时间众撸友挖出的Photoshop做western
blot图等,这个就不多说了。
2.数据重组
就是把以前发表过的文章重新组合,再投到不同的杂志。之前帮老板审稿时就遇到,老
板火眼金睛,一眼就看出来直接reject。
这个比较难发现,除非在这个领域比较熟悉,每天都阅读大量相关文章。
3.相互署名法
就是A和B是熟人/哥们/夫妻等等,相互署名发文章,但之间没有contribution。本穷
搜索到当年在国内呆过的某高校,一对新来男女青年科研骨干,在香港三年读博士期间
(非博后)就发文20多篇,让本穷汗颜不已。因为这三年就是不做TA、不上课,完全
拿来写paper也很难写20多篇,更何况还有修改文章的时间。这至少1-2个月
就有一篇发表,非常令人怀疑。后来仔细一看这两个人完全一样的文章,只是名字前后
顺序有异而已。而此二人又同时找到同一个高校工作,这个里面应该有些猫腻。
4.轻车熟路法
就是一个方法成熟后,换不同的底物/target来做。北方某高校制药学专业博士
生(土博),读校读研读博5年时间内,发文50多篇,被立为此校青年标兵。本穷不
是这个领域的,但是这个发文效率更是惊世骇俗,不得不让本穷怀疑。本穷看了此人的
publication list之后,发现所发文章总是那么2-3种杂志,而且文章的title
的关键词几乎都一样。如果一个测定方法确定后,换不用的药物来做,测类似的bio
marker,是不是都可以发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