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制度就是mentor制度,实际上和传统手工作坊师傅带徒弟类似,只是不象手工作坊
的徒弟还要兼职当家庭佣人。这个制度催生了推荐信制度,最终导致了和封建农奴制类
似的人身依附关系。而且因为有推荐信制度,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变成了长时间甚至终身
人身依附。
而当20出头的年轻人刚刚读博士的时候,人生阅历决定了很难作出最佳的选择,所以找
到好导师很大程度上要靠运气了。智商和情商都高的,毕竟非常少,而且情商高的年轻
人大部分也不会喜欢学术。
更黑的是,如果找不到好导师,毕业的时候很难找到好薄厚位置,于是进入恶性循环。
好在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局面发展下去不但对弱势的博士博士后们不利,对整
个学术界发展也不利。已经看到有太多的人品和水平都很有疑问的法考题阻碍下一代人
才的成长了。很多地方正在酝酿改革。比如取消单一导师,至少在薄厚时。但我认为还
很不够。应该建立一个比较客观的衡量指标,对法考题们进行奖惩。比如,如果某法考
题自己是个牛人,经常发牛文,但所有发牛文的薄厚甚至拿了grant的都找不到美国本
土的法考题工作,那这个牛人就是有问题的。还有,应该建立数据库,把所有领过政府
的钱的法考题都列入,追踪他们的博士和薄厚的出路,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如果他们的
博士和薄厚都混的很不好,那么就应该警告甚至减少给他们的钱。就是说要建立对法考
题的监督机制,否则某些牛一些的坏法考题都快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了,而好法考题却
得不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