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未毕业 华大BGI21岁赵柏闻入选世界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家# Biology - 生物学r*y2013-09-13 07:091 楼LD 是H1B, 我刚刚F1 OPT工作. LD马上就要提交绿卡申请EB1A.请问如果绿卡被拒,我是恢复F1 OPT 还是变成H4? 还可以继续工作吗?谢谢回答先.
A*u2013-09-13 07:092 楼 记者日前从华大基因研究院获悉,世界权威科技杂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商评》近日公布了2013年度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家名单,在全球35名入选者中,华大基因研究院赵柏闻只有21岁,年龄最小。据悉,此次《科技商评》杂志评出了35位35岁以下的年度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家,其中有6名华人学者。出生于1992年的赵柏闻,高中没毕业就放弃学历教育,到世界最大基因测序公司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从事研究,目前是华大基因人类认知能力基因组学分析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与英国国王学院行为遗传学教授Robert Plomin合作,探索人类认知能力的遗传基础。《科技商评》创刊于1899年,是世界最悠久的权威科技杂志,重点关注科技创新和发展对商业及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主办单位表示, 2005年起,杂志评选出的青年创新家由每年100名缩减为35人,评选严格,各获奖人的科技成果代表了各自领域最领先的研究和发现。雅虎创办人杨致远是第一届获奖者。《科技商评》杂志主编及发行人Jason Pontin表示:“多年来,我们已经成功评选出其创新和公司对人类事物有着深刻影响的个人。他们包括谷歌联合创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g,我们为我们的选择及他们的成就而自豪,我们也同样为能把赵柏闻列入此殊荣表而自豪。”(记者谢静)大眼睛、粗眉毛,架着一个银边眼镜,一身简单白色T恤,脸颊还有些婴儿肥——这个看上去像个尚未毕业的普通大学生,现任华大认知基因组学实验室主任的“大男孩”,似乎很难让人相信,他就是世界认知基因领域的顶尖科学家。“90后”、“高中未毕业”、“天才”——他的这些标签,让他带着不少神秘色彩。对于入选《科技商评》世界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家,赵柏闻昨日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本人此前完全不知情,因为没有填写过任何申请表格。虽然获奖是对自己的肯定,但现在想得最多的还是他的项目——“人类认知能力的基因组学分析”,通俗地讲,就是解开智力的遗传之谜。组建全球首个认知基因组学实验室自古英雄出少年,聪明的孩子有什么共同遗传学基础?为什么有人生来就智商更高?这些问题困扰了人类很多年。2010年,赵柏闻开始担任华大基因人类认知能力基因组学分析项目负责人,当时他只有18岁,在华大已经工作2年,从事一些基础科研工作。“华大有很多‘天才’的年轻人,我的母校人大附中也有很多聪明的学生,说到底都是智商、认知能力超群。为什么不结合研究一下,人的这种智商是怎么由基因引起的?”赵柏闻回忆说,2010年开始,他开始带领华大基因和国内外十几位数学、物理以及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事关联研究,并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认知基因组学实验室。2011年,该实验室成为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并拿到一笔启动资金。“当时决定做这个课题时,在文献中搜索几乎没有多少研究成果,但如今,这个项目已经是全世界广泛讨论的话题。”赵柏闻希望,这项研究能带动以认知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的进行。事实上,认知实验室的建立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一是这个学科广泛发展,产生了一批研究机构和学者;二是在研究层面上,过去人们谈到智力,多是研究大脑的功能,现在则由大脑层面转向更深层次的基因层面。为弄清什么叫“智商”曾“潜伏”心理培训班决定从最基础的定义做起,弄清楚到底什么叫“智商”。于是,他自己攒钱,奔赴外地,参加了一个心理学培训班,目的就是学习怎么科学地给人测量智商。那次学习,对赵柏闻而言,收获很大。“以前对心理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弗洛伊德、荣格的几本书。后来才知道,认知科学,已经发展成为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精密的科学。”此后,他有了较为明确思路:测定高智商人群的智商、采集他们的DNA样本,将其基因组和普通人进行比对,经过统计分析,和智商相关的基因标记就会自动现身。看起来无懈可击,可实际上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仅采集样本这一环节,就遭遇了巨大困难——没有家长同意对自己的孩子扎针管,对他们进行智力测试更需要大量专业人员配合。他说,华大基因对各国科学家采取开放、合作的态度,此后通过与英国相关研究组织共同合作,网络志愿者等方式一一破解了难题,获取了数千份DNA样本。2010年,项目启动不久,《华盛顿邮报》记者采访报道了少年赵柏闻和他的基因项目,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内外一些对该项目兴趣浓厚的科学家、学者联系上了赵柏闻,其中博士就有4位。“有国外生物专家放下自己的工作,买了到中国的机票直接飞深圳,就因为他们感兴趣。” 赵柏闻感叹说。高中没毕业却成了世界前沿课题的带头人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赵柏闻高中未毕业就来到了华大,他是怎样成为一个世界前沿课题的带头人?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他从小兴趣广泛,尤为喜欢生物、物理科学,曾是北京名校人大附中的学生。他很小就展露出不同寻常的资质——小学时喜欢看爱因斯坦全集,没事就找同学、朋友探讨高深的“相对论”;初三暑假,在农科院实习期间,他曾参与国际黄瓜基因组测序,并在权威期刊发表过研究论文。此后,成绩优异的他经历重重考核进入人大附中,被很多人视作“天才”。他说,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绩,是因为目标明确,并且坚持了下来。他告诉记者,高二暑假时,他来到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华大基因实习,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基因测序平台,当时就很震惊。在实习结束后,他做了一项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决定——放弃高中学习,加入华大。当时,他的父母还在外地旅游,听闻这一消息,快马加鞭来到深圳,本来以为孩子“头脑发热,很快会放弃”,不想他一直坚持到现在。实际上,在这位少年科学家的心中,追求知识、实践知识,比一纸文凭更有意义。关于今后,赵柏闻说,科研成果本身或者引起关注讨论,都是从各种意义上创造价值,这也是自己价值的体现。(深圳商报记者 谢静)记者手记为什么又是在华大?赵柏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层次人才”,没有博士、海归的头衔,甚至高中没有毕业,但从科学贡献而言,他是被国际权威认可的顶尖专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华大基因,他并不是个案,年轻的科学家们“前赴后继”般涌现,赵柏闻的“前辈”王俊、李英睿等都是大家熟知的青年科学家。现任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的王俊 ,是《自然》杂志评选的2012年科学界年度十大人物,今年仅37岁;1986年出生的李英睿,曾是北大生命科学院的“怪才”,二年级时就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现为华大科学体系第一负责人。奇迹,为什么总是在华大?如果说, 一个人才的出现出于偶然,那么毋庸置疑的是,人才聚集的背后,是制度、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华大基因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重要原因之一是给人才提供了成长的平台。采访中,赵柏闻多次强调,华大基因给了自己实现梦想的机会。“华大董事长汪建老师使我真正想留在这里。我想留在华大,他不惊讶,反而非常支持,让我觉得华大有一种不一般的魄力。”此后,他提出研究认知基因科学的想法,华大也没有“论资排辈”,而是给了他带领团队、不断试错、不断成功的机会。在汪建看来,学历和成就没有必然联系。离开中科院多年,他总是在大大小小的讲座中,不厌其烦地呼吁,科技创新需要突破传统体制。而基因科学上,中国具备与国外一较高下的能力,时机正好。从他的哲学中,我们不难看出,华大基因的用人之道是面向传统机制体制进行改革。除了华大的用人机制,我们也看到,深圳市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也让这些青年科学家们有了用武之地。在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大潮中,深圳需要更多的“赵柏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没有“学士帽”、“博士帽”的他们,在诸多方面受到现有体制的限制。我们期待,在现有人才选拔、人才支持政策中,开辟更加有效的特殊通道,“不拘一格”地滋养这些特殊人才。
s*y2013-09-13 07:095 楼一个高中每年完,你不能指望太多有人说自学,自学也得学不是,神童又不是啥都知道,还得往脑子里填不是丫22岁,还有出名后各种应酬,能填多少东西,自己去想吧,别告诉我,生物的东西他不看就通,又能写文章又能有idea(指导博士生,这个水平不为过吧)写个代码分析个序列东西,有啥的,现在蓝翔技校人家教的java出来写代码水平不比马工低关键是,得人告诉他要干嘛,要写啥,否则,还是富士康焊板子的水准。【在 a***9 的大作中提到】: 造神运动, 也说明其工作技术含量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