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
2 楼
我在Dell T7500工作站装了一个Tesla M2090协处理器,发现这玩艺很热,即使空载时
也有56度的样子。刚才试着加载运行,15分钟温度升到145度后罢工不干了。打开
Nvidia控制面板,M2090居然死掉消失了。非常沮丧,以为就这么烧坏了。关机,等机
器凉下来后重新开机,发现M2090又回来了,重新加载运行一切恢复正常,升到80多度
赶紧关了。看来M2090内部是有过热保护装置的。
M2090不带电扇,全靠散热片被动散热。在服务器里靠强大气流还行,装进了工作站就
不灵了。
请教各位大侠,何解?
也有56度的样子。刚才试着加载运行,15分钟温度升到145度后罢工不干了。打开
Nvidia控制面板,M2090居然死掉消失了。非常沮丧,以为就这么烧坏了。关机,等机
器凉下来后重新开机,发现M2090又回来了,重新加载运行一切恢复正常,升到80多度
赶紧关了。看来M2090内部是有过热保护装置的。
M2090不带电扇,全靠散热片被动散热。在服务器里靠强大气流还行,装进了工作站就
不灵了。
请教各位大侠,何解?
G*m
3 楼
http://www.newsmth.net/bbscon.php?bid=267&id=35885
发信人: benjaminLee (小熊), 信区: LifeScience
标 题: 凤凰周刊:十字路口的北生所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Jul 18 16:09:51 2014), 站内
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会举办的“2013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隆重
举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下称北生所)所长王晓东获得100万元杰出科学家大奖,
获奖理由为,取得“杰出的学术成就”和“在建设北生所的过程中,为科研环境培育、
科研文化形成、科研制度建立以及年轻科学家培养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授予王晓东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
一时间,王晓东风光无限。
然而,他内心深处却一直在苦苦思索一个问题,北生所的未来在何方
“起”于高层发力的“特事特批特办”
熟悉生命科学领域的人,都知道北生所是体制外试验田,不仅享受国家稳定资金支持,
其学术成果和学术地位也为业界翘楚,国内顶尖,国际上也不输于发达国家的一流研究
所。创办10年,它的辉煌是有目共睹的:仅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尖
科学刊物上就发表论文30余篇。在多个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2011年,美
国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宣布,经过多个国家700多位学者的竞争,27位最
终获选,中国获奖人数最多,共7人,4位来自北生所。其中,邵峰实验室在病原细菌入
侵和先天免疫系统防御机制方面的研究,以及王晓晨实验室在凋亡小体清除和溶酶体动
态调控机制方面的工作,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北生所造就了多项中国原创的科学发现,
而整个研究所科研骨干的平均年龄还不到40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41岁的研究员李文
辉在乙肝病毒感染细胞机理上取得重大突破,将为乙型肝炎和肝癌防治带来新的曙光,
有望在未来10年内解决乙肝不能根治的世界难题。
这样一个富朝气、有活力,更具创造力的研究所,在十年高速前进后,如今在资金困窘
、人才流失的窘境中却举步维艰,不禁让人反思根源何在。
这就不得不从它的前世谈起了。
北生所概念的诞生源于2000年左右。在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IMCB)工作的
彭金荣(现为浙江大学教授,2010年入选千人计划)等6名中国留学生,有感于IMCB为
新加坡的生物技术和医药行业带来的原动力和活力,就联名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建议中
国成立自己的IMCB。信通过大使馆转交给了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江泽民做了重要批示
。随后,朱基总理访问新加坡时接见了他们,当面听取汇报。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
批准组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由北京市科委承建,其动机是既想搭上生命科学研
究的时代快车,又想在体制外搞制度创新的实验,培养一批优秀科研人才。研究所对外
的正式名称为Nation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Beijing(直译应为国家生
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可见国家领导层对该项事业的重视与支持;筹建工作由北京市
科委具体实施,因此中文名称被定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英文名称的不一致,
反映出新单位的归属不够明确;而“体制外试验田”的定位,又意味着它没有编制、没
有级别、日后不能享受事业单位的任何福利待遇。这种架构设计给北生所初期的改革探
索预留了足够大的自由度,但也为它日后长远的发展埋下了隐忧。彭金荣等6位留学生
满怀热情地从新加坡返回祖国,积极投入到北生所筹建工作中。时任中组部部长的曾庆
红和北京市市委书记贾庆林都非常重视,经常过问。面对大量繁杂的筹建工作,大家当
时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架构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隐忧。
随着时间的推进,北京市科委与留学生们在管理理念上的分歧逐渐显现,主要集中在人
员使用、实验室设计、设备引进、行政及财务等多个方面,最后以彭金荣等人的集体辞
职而告终。
北生所致力于营造宽松、自由和平等的学术氛围,培育学生理性、批判的科学思维方式
。图为王晓东为北大、清华、北生所三校联合研究生培养项目(PTN项目)的学生授课
及答疑。
楼建好了,人没了,造成的影响很大,上面就让科技部介入。2003年,在中组部、科技
部和北京市科委等单位的牵头下,组建了一个招聘委员会,开始全球发广告,招聘管理
人员和研究人员。当时王晓东正在美国德州西南医学中心任教,就职耶鲁大学的邓兴旺
给他打电话,商议此事,他们均感到这是一个报效国家的好机会,遂报名参加招聘会。
彼时,中组部部长已是贺国强,他也很关注北生所的建设,在招聘会前,特别接见了所
有回国参加应聘的人员,王晓东亦在其列。招聘委员会水准很高,以多个诺贝尔奖学者
为首,应聘者需要通过他们的学术和科研管理上的测评。王晓东有备而来,根据他在美
国多年的实践和了解,做了一个关于北生所应该什么样、具体怎么做的PPT方案,同时
提出“要干就跟邓兴旺一起联合做所长”的方案来解决一时不能全身回国的问题。这让
他从饶毅、鲁白等强大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一举中的。应聘上岗后,海外招聘研究员
的广告回馈陆续来了。王晓东和邓兴旺立刻开始在美国安排面试和签约,同时为北生所
搭建与知名研究机构学术交流的平台。其后几年,他俩轮流回国进行管理。
2003年4月,他俩竞聘上联合所长后,承诺给他们的报酬是每人年薪100万元。但他俩觉
得没有全职回来做,就都分文没取,第一个五年任期,他们所做均为义务奉献。
北生所最初的设计是一个7亿的盘子,科技部出资2亿的科研经费、发改委出资1亿设备
费、北京市出资4亿基建和行政支持,三个单位共建。在这三个主管机构的推动下,工
作持续展开。然而,问题总是源源不断。6位新加坡留学生遇到的理念问题,王晓东他
们也很快遇见。北京市出钱多,就想把北生所纳入北京市科委下属企业北京生物医药中
心代管;科技部作为出资方和主管方之一,则要求把资金放到北生所的账上。“北京市
这样要求有他们的道理”,王晓东说,“因为北生所不是事业单位,也没有编制,得按
照企业模式运作,北京市科委是法人,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不让其主管在法、理上
都说不过去。而科技部的要求也合情合理,按规矩科研经费就应该直接拨付到项目承担
单位手中。”其实说白了,北京市科委和科技部投入这么多钱办北生所,探索性的运行
模式又无成例可循,作为管理者,双方都必须得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负责。
这些矛盾是王晓东和邓兴旺不能处理的,他们又都是美籍,按照法律规定,也不能当法
人独立运作北生所;况且他们算不算国际一流科学家、能否把北生所办到一流水准,在
政府层面来说还是个问号。2004年1月到了,第一批招聘的研究员已经开始回国了。“
那时候的难,是真的难,几乎都觉得办不下去了”。王晓东回忆说。正一筹莫展的时候
,2004年4月,41岁的王晓东凭借他在细胞凋亡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当选美国国家科
学院院士,也是改革开放后,大陆数十万留美学子中,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王晓
东是国际一流科学家的资格得以证明。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的刘淇和市长王岐山,都接
见了他,北生所的问题因此得以解决。解决方案是,北生所最终被确认为由科技部会同
中编办、发改委、教育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委七部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组建的理事会主管,采取理事会下所长负责制,王晓东当法
人,北生所的行政、财务自主。科技部的经费以863项目方式到位,北京的钱在基建完
成后每年以3000万元的行政经费支持。可惜的是发改委的仪器费不知何故,最终未能落
实。
尽管如此,北生所终于可以启航了。
2005年12月9日,北生所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正式挂牌。
2006年,他们就开始在生命科学领域顶尖杂志Nature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发信人: benjaminLee (小熊), 信区: LifeScience
标 题: 凤凰周刊:十字路口的北生所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Jul 18 16:09:51 2014), 站内
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会举办的“2013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隆重
举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下称北生所)所长王晓东获得100万元杰出科学家大奖,
获奖理由为,取得“杰出的学术成就”和“在建设北生所的过程中,为科研环境培育、
科研文化形成、科研制度建立以及年轻科学家培养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授予王晓东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
一时间,王晓东风光无限。
然而,他内心深处却一直在苦苦思索一个问题,北生所的未来在何方
“起”于高层发力的“特事特批特办”
熟悉生命科学领域的人,都知道北生所是体制外试验田,不仅享受国家稳定资金支持,
其学术成果和学术地位也为业界翘楚,国内顶尖,国际上也不输于发达国家的一流研究
所。创办10年,它的辉煌是有目共睹的:仅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尖
科学刊物上就发表论文30余篇。在多个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2011年,美
国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宣布,经过多个国家700多位学者的竞争,27位最
终获选,中国获奖人数最多,共7人,4位来自北生所。其中,邵峰实验室在病原细菌入
侵和先天免疫系统防御机制方面的研究,以及王晓晨实验室在凋亡小体清除和溶酶体动
态调控机制方面的工作,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北生所造就了多项中国原创的科学发现,
而整个研究所科研骨干的平均年龄还不到40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41岁的研究员李文
辉在乙肝病毒感染细胞机理上取得重大突破,将为乙型肝炎和肝癌防治带来新的曙光,
有望在未来10年内解决乙肝不能根治的世界难题。
这样一个富朝气、有活力,更具创造力的研究所,在十年高速前进后,如今在资金困窘
、人才流失的窘境中却举步维艰,不禁让人反思根源何在。
这就不得不从它的前世谈起了。
北生所概念的诞生源于2000年左右。在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IMCB)工作的
彭金荣(现为浙江大学教授,2010年入选千人计划)等6名中国留学生,有感于IMCB为
新加坡的生物技术和医药行业带来的原动力和活力,就联名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建议中
国成立自己的IMCB。信通过大使馆转交给了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江泽民做了重要批示
。随后,朱基总理访问新加坡时接见了他们,当面听取汇报。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
批准组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由北京市科委承建,其动机是既想搭上生命科学研
究的时代快车,又想在体制外搞制度创新的实验,培养一批优秀科研人才。研究所对外
的正式名称为Nation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Beijing(直译应为国家生
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可见国家领导层对该项事业的重视与支持;筹建工作由北京市
科委具体实施,因此中文名称被定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英文名称的不一致,
反映出新单位的归属不够明确;而“体制外试验田”的定位,又意味着它没有编制、没
有级别、日后不能享受事业单位的任何福利待遇。这种架构设计给北生所初期的改革探
索预留了足够大的自由度,但也为它日后长远的发展埋下了隐忧。彭金荣等6位留学生
满怀热情地从新加坡返回祖国,积极投入到北生所筹建工作中。时任中组部部长的曾庆
红和北京市市委书记贾庆林都非常重视,经常过问。面对大量繁杂的筹建工作,大家当
时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架构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隐忧。
随着时间的推进,北京市科委与留学生们在管理理念上的分歧逐渐显现,主要集中在人
员使用、实验室设计、设备引进、行政及财务等多个方面,最后以彭金荣等人的集体辞
职而告终。
北生所致力于营造宽松、自由和平等的学术氛围,培育学生理性、批判的科学思维方式
。图为王晓东为北大、清华、北生所三校联合研究生培养项目(PTN项目)的学生授课
及答疑。
楼建好了,人没了,造成的影响很大,上面就让科技部介入。2003年,在中组部、科技
部和北京市科委等单位的牵头下,组建了一个招聘委员会,开始全球发广告,招聘管理
人员和研究人员。当时王晓东正在美国德州西南医学中心任教,就职耶鲁大学的邓兴旺
给他打电话,商议此事,他们均感到这是一个报效国家的好机会,遂报名参加招聘会。
彼时,中组部部长已是贺国强,他也很关注北生所的建设,在招聘会前,特别接见了所
有回国参加应聘的人员,王晓东亦在其列。招聘委员会水准很高,以多个诺贝尔奖学者
为首,应聘者需要通过他们的学术和科研管理上的测评。王晓东有备而来,根据他在美
国多年的实践和了解,做了一个关于北生所应该什么样、具体怎么做的PPT方案,同时
提出“要干就跟邓兴旺一起联合做所长”的方案来解决一时不能全身回国的问题。这让
他从饶毅、鲁白等强大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一举中的。应聘上岗后,海外招聘研究员
的广告回馈陆续来了。王晓东和邓兴旺立刻开始在美国安排面试和签约,同时为北生所
搭建与知名研究机构学术交流的平台。其后几年,他俩轮流回国进行管理。
2003年4月,他俩竞聘上联合所长后,承诺给他们的报酬是每人年薪100万元。但他俩觉
得没有全职回来做,就都分文没取,第一个五年任期,他们所做均为义务奉献。
北生所最初的设计是一个7亿的盘子,科技部出资2亿的科研经费、发改委出资1亿设备
费、北京市出资4亿基建和行政支持,三个单位共建。在这三个主管机构的推动下,工
作持续展开。然而,问题总是源源不断。6位新加坡留学生遇到的理念问题,王晓东他
们也很快遇见。北京市出钱多,就想把北生所纳入北京市科委下属企业北京生物医药中
心代管;科技部作为出资方和主管方之一,则要求把资金放到北生所的账上。“北京市
这样要求有他们的道理”,王晓东说,“因为北生所不是事业单位,也没有编制,得按
照企业模式运作,北京市科委是法人,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不让其主管在法、理上
都说不过去。而科技部的要求也合情合理,按规矩科研经费就应该直接拨付到项目承担
单位手中。”其实说白了,北京市科委和科技部投入这么多钱办北生所,探索性的运行
模式又无成例可循,作为管理者,双方都必须得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负责。
这些矛盾是王晓东和邓兴旺不能处理的,他们又都是美籍,按照法律规定,也不能当法
人独立运作北生所;况且他们算不算国际一流科学家、能否把北生所办到一流水准,在
政府层面来说还是个问号。2004年1月到了,第一批招聘的研究员已经开始回国了。“
那时候的难,是真的难,几乎都觉得办不下去了”。王晓东回忆说。正一筹莫展的时候
,2004年4月,41岁的王晓东凭借他在细胞凋亡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当选美国国家科
学院院士,也是改革开放后,大陆数十万留美学子中,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王晓
东是国际一流科学家的资格得以证明。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的刘淇和市长王岐山,都接
见了他,北生所的问题因此得以解决。解决方案是,北生所最终被确认为由科技部会同
中编办、发改委、教育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委七部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组建的理事会主管,采取理事会下所长负责制,王晓东当法
人,北生所的行政、财务自主。科技部的经费以863项目方式到位,北京的钱在基建完
成后每年以3000万元的行政经费支持。可惜的是发改委的仪器费不知何故,最终未能落
实。
尽管如此,北生所终于可以启航了。
2005年12月9日,北生所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正式挂牌。
2006年,他们就开始在生命科学领域顶尖杂志Nature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j*i
4 楼
现在空载温度稳定在51度了。空载功率32瓦;满载时达到225瓦。
G*m
5 楼
“兴”于选对当家人及建立起严于国际通行标准的运作体系
王晓东出国的时候没想到自己会在美国待那么久。从1985年留学到成为德克萨斯州西南
医学中心终身教授,扎根美国二十多年。也没想到会取得那么大的成绩。1987年,他跟
太太开车去华盛顿的时候,还在美国科学院的门口,和爱因斯坦雕塑照了个合影,觉得
那个殿堂太辉煌了。根本没想到自己十几年后,竟然也可以登堂入室。2004年4月,在
他荣获院士的演讲里,他讲了这个故事,赢得全场科学家的起立鼓掌。在美国人看来,
王晓东的成功就是美国梦最好的诠释——无论你是谁,曾经多么卑微,但只要你有才华
,肯努力,在美国你就有机会成功。
但他们不知道,王晓东心里,还始终记挂着生养他的中国,他很想将自己的梦想带回祖
国,让有才华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在中国也能像自己当年一样,有机会成就辉煌,成就他
们的中国梦。
王晓东那代留学生及其后的数十万中国留学生,较之前几代和来自其他地区的华人留学
生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对大陆有高度认同感,对中国社会
变迁和历史遭遇也有很深的认识和理解。大陆改革开放20年,发展很快,很多学有所成
的留学生深为自己没有参与这一时代洪流、贡献一份才智而遗憾。中国读书人骨子里大
都有一点儒家情怀,修身齐家以后,就希冀治国平天下。他们在国外受过良好的学术训
练,了解人家的制度体系是怎么构建和运行的,积累了方方面面的经验后,就总是惦记
回来参与改良和建设,就像回游的三文鱼,经过大海大洋的洗礼,终究要回到生养之地
。王晓东也不例外。
当上美国科学院院士以后,凭借重要科学发现,背倚着深厚的学术脉系,王晓东似乎离
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在40岁就到北生所兼职并义务奉献好几年,加上北生所所取得
的成绩,已让他任何时候足以对国家和民族无愧于心。但在2009年,他还是做了坚定的
全职回国选择。
2009年7月,王晓东受聘独立担任北生所第二任所长。随后,他入选了当年的“千人计
划”。当时有媒体报道称王晓东的入选“是千人计划迄今为止最大的收获”,为此,他
受到时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会见。
2010年10月,王晓东关闭了在美国的实验室,辞去优秀讲座教授和休斯研究所研究员的
职务,回到了中国。他太太在美国是风湿免疫科医生,为了成全他,也跟着辞职了,带
着孩子全家一起回到北京,至此,他算是真正地全职回国了。从2003年4月受聘联合所
长,到全职回国这7年,王晓东都是为了理想而干,没有拿过一分薪酬,在北京也没有
买套自己的房子。此次回来,给他的年薪和2003年承诺的一样,还是100万元,是他在
美国的一半;福利待遇跟美国比、跟体制内同行比,则基本什么都没有。王太太在美国
的薪酬比他高,回国让他们的家庭收入降低很多,他们都没有在乎。后来王太太因为在
京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又不想放弃专业,最终还是返回了美国,他一个人留了下来。
王晓东要实现的那个理想,叫Empower Young People(为年轻人赋能)。
从介入北生所开始,他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在中国做出影响世界的科学?
想来想去,就想到了那句话:Empower Young People——这是他管理北生所十年矢志不
渝的宗旨。
北生所积极促进国际、国内学术互动,每年会邀请数十位国际顶尖科学家访问北生所,
并与全所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图为2006年10月29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分
子遗传学主任、教授,198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Micheal S. Brown博士访问
北生所。
做科学有一个悖论:最有创造力的是青年人,但他们的资源总是不够——科学资源总是
向有成就的人倾斜。等青年人终于走出来了,又过了最好的时期。鉴于此,王晓东有一
个强烈的愿望:“北生所要给青年人创造条件,提供自由,鼓励他们去做科学探索”。
什么是自由?“让权力制度化,让才能不惧怕,便是自由的根本。只有从体制上保障年
轻人的心灵自由,他们才会心无旁骛地去做科学探索”。为此,北生所一边通过全球公
开招聘,选拔实验室主任,招聘过程一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条件、答辩、投票全公开
;一边由王晓东倾力打造几个机制:
一、实验室主任拥有绝对的研究自主权,所长无权过问。既不搞国内盛行的跟风和拍脑
袋的科研计划,也不预设具体的考核指标。无论刚来的年轻人,还是资深的研究员,每
个人的实验室面积大小都是一样的。每个实验室在最初的五年评估期内,均可获得每年
200万元的稳定经费支持,通过满5年的评估后,经费可达到每年300万元。
二、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做科研需要用到很多技术,但一个实验室无法做到根据不同的
技术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为此,北生所“成立了十几个技术平台,比如生物信息中心
、蛋白质组中心、抗体制备中心等。这些平台的资源是共享的,这使得一个年轻人虽然
刚刚独立,但他能动用的资源,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实验室。”
三、完善评估体系。北生所看重能力,“唯学术是瞻”,不唯学术背景、论文多少,只
看影响力。所引进人才实行五年合同制,每五年做一次评估,邀请国际同行匿名书面回
答三个问题后,进行评估:1.依据过去5年的工作,实验室主任在你们的研究所、大学
能不能得到提升?2.这个人5年的研究成果,有没有对你们的科研产生影响?3.他5年
所做的工作和今后打算要做的事情,能不能成为该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对实验室的第一
次评估,前两个问题必须通过。第二次评估,三个都要通过。通不过评估的,就得离开。
四、建立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学术带头人来所经常性的做讲座,对内建构起批判
性思维的文化氛围,把同事定位在学术同盟和伙伴关系上。
与此同时,王晓东还采用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所长去行政化,“我在所里什么权力也
没有,除了到海外招聘人才、每周召集学术讨论,没我什么事儿,招聘我也仅仅只有一
票,没有决定权”,王晓东经常为自己的“弱势”得意。不要让年轻人整天揣摩领导的
脸色,要让年轻人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专心于科研——这是他的追求。
在王晓东这种理念下,北生所很快就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国际规范的科研体系,想不“高
大上”都难,因为不是能人、不是想当强人,都进不来,进来了也活不下去。5年后,
即被国际专家评为亚洲排名前列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一些回国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博士
、博士后,不仅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有的已成为本领域的知名科学家。
李文辉实验室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细胞的分子机制,为理解乙肝病毒感染及未来防治
相关疾病打开了新的大门。
“衰”于特性消失后的体制性缺陷
由于制度设计上,北生所是体制外试验田,不是国家机关,也不必受体制弊端制约,招
聘的又都是年轻人,所以,从一开始,它就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另类。
但,北生所的资金问题由始至终就没有理顺过。
北京市投资2.4亿承建了北生所后,由于主管问题没有落实,余下的1.6亿就没有再跟进
;发改委则撤出了,承担的1个亿并没有真投;只有科技部的2亿如期交付。随后多年,
都是科技部每年支付7000万元、北京市每年拨付3000万元。这笔钱开始还是很充裕的,
他们从海外招聘回的高端人才,可拿到相当于他在海外收入的75%年薪,助理研究员、
副研、正研每年的年薪,分别是税后30万元、40万元和50万元;研究生是每月2500元。
这个条件在2004年,相较国内同行还是很高、很有冲击力的,能够让它招到顶尖人才。
顶尖人才加上体制优势和先进理念,是北生所独领风骚的原因。
但谁也没有想到,北生所竟然会迅速中气不足。
王晓东出国的时候没想到自己会在美国待那么久。从1985年留学到成为德克萨斯州西南
医学中心终身教授,扎根美国二十多年。也没想到会取得那么大的成绩。1987年,他跟
太太开车去华盛顿的时候,还在美国科学院的门口,和爱因斯坦雕塑照了个合影,觉得
那个殿堂太辉煌了。根本没想到自己十几年后,竟然也可以登堂入室。2004年4月,在
他荣获院士的演讲里,他讲了这个故事,赢得全场科学家的起立鼓掌。在美国人看来,
王晓东的成功就是美国梦最好的诠释——无论你是谁,曾经多么卑微,但只要你有才华
,肯努力,在美国你就有机会成功。
但他们不知道,王晓东心里,还始终记挂着生养他的中国,他很想将自己的梦想带回祖
国,让有才华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在中国也能像自己当年一样,有机会成就辉煌,成就他
们的中国梦。
王晓东那代留学生及其后的数十万中国留学生,较之前几代和来自其他地区的华人留学
生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对大陆有高度认同感,对中国社会
变迁和历史遭遇也有很深的认识和理解。大陆改革开放20年,发展很快,很多学有所成
的留学生深为自己没有参与这一时代洪流、贡献一份才智而遗憾。中国读书人骨子里大
都有一点儒家情怀,修身齐家以后,就希冀治国平天下。他们在国外受过良好的学术训
练,了解人家的制度体系是怎么构建和运行的,积累了方方面面的经验后,就总是惦记
回来参与改良和建设,就像回游的三文鱼,经过大海大洋的洗礼,终究要回到生养之地
。王晓东也不例外。
当上美国科学院院士以后,凭借重要科学发现,背倚着深厚的学术脉系,王晓东似乎离
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在40岁就到北生所兼职并义务奉献好几年,加上北生所所取得
的成绩,已让他任何时候足以对国家和民族无愧于心。但在2009年,他还是做了坚定的
全职回国选择。
2009年7月,王晓东受聘独立担任北生所第二任所长。随后,他入选了当年的“千人计
划”。当时有媒体报道称王晓东的入选“是千人计划迄今为止最大的收获”,为此,他
受到时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会见。
2010年10月,王晓东关闭了在美国的实验室,辞去优秀讲座教授和休斯研究所研究员的
职务,回到了中国。他太太在美国是风湿免疫科医生,为了成全他,也跟着辞职了,带
着孩子全家一起回到北京,至此,他算是真正地全职回国了。从2003年4月受聘联合所
长,到全职回国这7年,王晓东都是为了理想而干,没有拿过一分薪酬,在北京也没有
买套自己的房子。此次回来,给他的年薪和2003年承诺的一样,还是100万元,是他在
美国的一半;福利待遇跟美国比、跟体制内同行比,则基本什么都没有。王太太在美国
的薪酬比他高,回国让他们的家庭收入降低很多,他们都没有在乎。后来王太太因为在
京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又不想放弃专业,最终还是返回了美国,他一个人留了下来。
王晓东要实现的那个理想,叫Empower Young People(为年轻人赋能)。
从介入北生所开始,他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在中国做出影响世界的科学?
想来想去,就想到了那句话:Empower Young People——这是他管理北生所十年矢志不
渝的宗旨。
北生所积极促进国际、国内学术互动,每年会邀请数十位国际顶尖科学家访问北生所,
并与全所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图为2006年10月29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分
子遗传学主任、教授,198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Micheal S. Brown博士访问
北生所。
做科学有一个悖论:最有创造力的是青年人,但他们的资源总是不够——科学资源总是
向有成就的人倾斜。等青年人终于走出来了,又过了最好的时期。鉴于此,王晓东有一
个强烈的愿望:“北生所要给青年人创造条件,提供自由,鼓励他们去做科学探索”。
什么是自由?“让权力制度化,让才能不惧怕,便是自由的根本。只有从体制上保障年
轻人的心灵自由,他们才会心无旁骛地去做科学探索”。为此,北生所一边通过全球公
开招聘,选拔实验室主任,招聘过程一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条件、答辩、投票全公开
;一边由王晓东倾力打造几个机制:
一、实验室主任拥有绝对的研究自主权,所长无权过问。既不搞国内盛行的跟风和拍脑
袋的科研计划,也不预设具体的考核指标。无论刚来的年轻人,还是资深的研究员,每
个人的实验室面积大小都是一样的。每个实验室在最初的五年评估期内,均可获得每年
200万元的稳定经费支持,通过满5年的评估后,经费可达到每年300万元。
二、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做科研需要用到很多技术,但一个实验室无法做到根据不同的
技术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为此,北生所“成立了十几个技术平台,比如生物信息中心
、蛋白质组中心、抗体制备中心等。这些平台的资源是共享的,这使得一个年轻人虽然
刚刚独立,但他能动用的资源,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实验室。”
三、完善评估体系。北生所看重能力,“唯学术是瞻”,不唯学术背景、论文多少,只
看影响力。所引进人才实行五年合同制,每五年做一次评估,邀请国际同行匿名书面回
答三个问题后,进行评估:1.依据过去5年的工作,实验室主任在你们的研究所、大学
能不能得到提升?2.这个人5年的研究成果,有没有对你们的科研产生影响?3.他5年
所做的工作和今后打算要做的事情,能不能成为该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对实验室的第一
次评估,前两个问题必须通过。第二次评估,三个都要通过。通不过评估的,就得离开。
四、建立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学术带头人来所经常性的做讲座,对内建构起批判
性思维的文化氛围,把同事定位在学术同盟和伙伴关系上。
与此同时,王晓东还采用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所长去行政化,“我在所里什么权力也
没有,除了到海外招聘人才、每周召集学术讨论,没我什么事儿,招聘我也仅仅只有一
票,没有决定权”,王晓东经常为自己的“弱势”得意。不要让年轻人整天揣摩领导的
脸色,要让年轻人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专心于科研——这是他的追求。
在王晓东这种理念下,北生所很快就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国际规范的科研体系,想不“高
大上”都难,因为不是能人、不是想当强人,都进不来,进来了也活不下去。5年后,
即被国际专家评为亚洲排名前列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一些回国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博士
、博士后,不仅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有的已成为本领域的知名科学家。
李文辉实验室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细胞的分子机制,为理解乙肝病毒感染及未来防治
相关疾病打开了新的大门。
“衰”于特性消失后的体制性缺陷
由于制度设计上,北生所是体制外试验田,不是国家机关,也不必受体制弊端制约,招
聘的又都是年轻人,所以,从一开始,它就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另类。
但,北生所的资金问题由始至终就没有理顺过。
北京市投资2.4亿承建了北生所后,由于主管问题没有落实,余下的1.6亿就没有再跟进
;发改委则撤出了,承担的1个亿并没有真投;只有科技部的2亿如期交付。随后多年,
都是科技部每年支付7000万元、北京市每年拨付3000万元。这笔钱开始还是很充裕的,
他们从海外招聘回的高端人才,可拿到相当于他在海外收入的75%年薪,助理研究员、
副研、正研每年的年薪,分别是税后30万元、40万元和50万元;研究生是每月2500元。
这个条件在2004年,相较国内同行还是很高、很有冲击力的,能够让它招到顶尖人才。
顶尖人才加上体制优势和先进理念,是北生所独领风骚的原因。
但谁也没有想到,北生所竟然会迅速中气不足。
G*m
7 楼
影响北生所由盛转“衰”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
首先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科技经费的高增长高投入,很多体制内研究所实际使用国
家年度经费很快就超过了2亿、3亿、甚至4亿。然而北生所由于资金支持强度方面缺乏
合理的增长机制,被远远抛在了后面。就数量来看,从最初的每年1亿,到2011年的1.2
亿(科技部7000万元,北京市5000万元),再到现在的每年1.5亿(科技部1亿、北京市
5000万元),十年来,北生所除去基建实际花了不到12亿,是不多的。而科研成果远不
及北生所的很多体制内研究机构,则远超这个规模。因为“我们的体制,是可以保证经
费的使用效率达到最高的”,王晓东对此非常自信。北生所之所以搭不上体制内“科技
经费高额投放的列车”,既与它“体制外试验田”的定位有关,又与它“婆婆多”相关
,理事会成员多的结果可能会都管,也可能都不管。因此,它的经费在原地踏步几年后
的每次上调,几乎都赖高层领导的支持。
另外,从资金支持模式来说,很多人都知道,北生所的经费由国家全额支持,但大家并
不完全知道,北生所的科研经费是要每年按照863或973项目基金的形式申请,每次都必
须走项目报批、专家评审、结题审计资金使用是否符合项目规范的全流程。“从政府拨
款的角度来讲,这个程序是对的,中央财政不能直接下拨资金给北京市下属的企业,同
时,科技部也好,北京市科委也好,它们必须得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与合理性”,王
晓东说。“但从资金的使用上来说,作为改革试验田,研究所内部实行的是创新性的科
研经费分配体系,对每个实验室稳定支持;外部却还要和老体制的科研经费评估、管理
、审计系统接轨,按项目课题结算。而且研究所缺乏仪器专项经费,采购仪器不得不从
科研经费和行政经费里走账。因此就出现了每年研究所总体的账目花销都很清楚,但按
照项目经费的使用规范来审计,却总也通不过的尴尬局面。所说的资金没有理顺,主要
指这里。”
其次,是人才流失问题。 2008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
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后,一项旨在“用5-10年时间引进2000名
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
军人才”的计划(简称千人计划),由中组部牵头具体实施。国家的人才战略的启动,
在吸引回大批高水准海归回国的同时,客观上使人才成为国内各方争夺的稀缺资源。“
千人计划”启动后,各省、市、各大专院校掀起各种招贤纳才、搭建各种科研平台的跟
进计划。几年下来,各国家级研究机构、各高等院校,携体制内雄厚的资金优势、福利
优势和高精尖海归人才,已迅速形成规模效应。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就有饶毅领导的
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施一公领导的清华生命科学研究院,等等,都风生水起。而北生
所则在这一波发端于体制内的改革浪潮下,不仅天然被屏蔽,还成了体制内变革的参照
标杆——不是北生所的运作体制这一最有价值的核心部分成为了效仿标杆,而是薪酬待
遇、招聘方式、稳定经费支持等易模仿的部分成为了参照标杆。比照的结果,自然是赶
超。赶超的结果,自然是对北生所形成竞争和蚕食。举一个例子,按规定,北生所的研
究员是不能在国内竞选职称的,通过了5年评审后,接下来的5年除了每年300万元的课
题费,一无所有。而有的被挖走的研究员,对方甚至可以推举其参加国内的院士评审,
单学术地位就这么大落差。至于其他提高薪酬、低价买房、孩子就学、医疗、退休待遇
等等,更不需说了。王晓东认为,“科学家需要市场,科学家价值上去了是好事,能够
保持社会有活力和创新;而一些人离开北生所也是好事,会对我们的理念起到一种传播
”——那坏处是什么呢?“高手招不到了。很多人干了5年、通过了评审后,接下来几
年正是要出成果的时候,却被挖走了。这样一来,我们北生所实力就变弱了,呈现由高
端领跑者滑向低端培育者的趋势。”“而被挖走的一些人,到了体制内的安逸环境下,
随着竞争和压力的减弱,其创新能力减弱、专业提升速度变慢是难以避免的,这很可惜
。”说到这里,王晓东很痛心。北生所第一批招回的9个人如今已走了7个,使得它在跟
清华、北大、中科院等竞争上已经没有优势了。体制外的优势——试验田的特殊性重要
性,加上高层重视、资金丰盈——彻底失去,同时又没有体制内的优势(福利保障),
当初“婆婆”太多反而谁也不管的自由灵活优势,如今成了没有“婆婆”救援的“弃儿
”劣势,想得到支持而不被落下是不可能的。
邵峰实验室致力于病原细菌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研究,并以此为切入点,揭示高等动物
先天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为传染病防治和疫苗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个原因是体制内环境因素导致。2011年底,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在
科学网上发了题为《一个成功的研究所为何被边缘化》的文章,将北生所被边缘化的原
因归结为“枪打出头鸟的文化习俗瞄准了整个研究所”,“有一种习惯势力,导致国家
花了代价、而且成功的实验,变得无足轻重、没有推广价值”。他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中国学术资源从来都是由少数权威掌控,而中国的所谓学术权威,往往又不是被国际
学术界认可的,是关起门自己评的,是在十年“文革”人才断层和改革开放后大量优秀
人才流失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很多院士在国际的学术专业领域内,毫无影响力,这
种“老人政治”的最大威胁,就是王晓东他们这些少壮派实力派的新海归。在这样一个
大的政治、学术背景下,北生所这条鲇鱼被引进原生态的池子后,它在刺激和激活整个
生态环境方面,固然功不可没,但它也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原生态里原有生物的围剿和猎
杀。北生所没有党组领导,所长没有行政权力,科研人员可以自由地不受干扰地单纯搞
研发,5年后项目如果通不过国际同行审核还必须退出?这一切的一切,都为体制内难以
接受,更遑论照搬复制?除此,大陆的学术评价体系也不完善,没有真正地把“在学科
发展上做出的贡献”放在评价的核心地位,而是把简单的数文章数量、文章发表的杂志
的影响因子等外行评价内行的方法作为主要评价方式。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大科学计划,
更是在花了大钱后,根本没有任何客观可行的评价方式,成了大佬们的一种分钱的游戏。
最后一个原因,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即“特事特批特办”的决策支持没了。
综前所述,不难看出,北生所从它孕育的那天起,就得到了国家主要领导人、历任中组
部部长的高度重视。李源潮任上,不仅两次亲往北生所调研,还两次会见王晓东,听取
汇报。2012年11月底,赵乐际接任中组部部长,仅仅半年,2013年5月,他就到北生所
调研。可见,中央对北生所、对王晓东是高度肯定和认可的。它之所以今日遭遇荆棘丛
生,不能排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故。所谓特事特批特办,就有不循规矩自成方圆的意
思,属于典型的中国特色,即各级领导在决策制定或执行过程中,之所以不循它本该遵
循的那些政策或法律法规,多半是因为那些条条框框或者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没有及时
补充或更改,或者是意图作为未来改革的突破口,又或者是为了服务于政务高效。譬如
前述王晓东成为法人一事,再譬如北生所基础人员的解决问题。在中国做研究,研究生
是主力。但国家并没有授予北生所招研究生的资格,为了解决人手问题,王晓东他们就
找到某个领导人,经他批示,北生所得以和协和、北师大、清华、北大、北农大建立研
究生共同培养机制;后来他们又得到了另一个领导人批示,又得以与北大、清华联合成
立PTN项目,每年进入这个项目的研究生有80名,可在北大、清华、北生所三个地方自
由选择,毕业时拿清华或北大毕业证——这些,都不是以常规方式处理的,但在中国学
术大环境下,建设一个和国际接轨的体系又是必须的,因此,睿智的高层领导人就直接
拍板了。
那么,以前非常规手段可以做到的事,现在为什么不行了呢?这是问题。
熟悉政府运作的人都知道,高层领导在大方向上做了决策后,具体落实主要靠中层领导
的执行力。北生所的问题之所以到2010年前后开始暴露,据王晓东透露,和两个直接参
与其组建和招兵买马的中层领导的去职不无关系。一个是中组部人才局副局长王广正,
于2010年被调往青岛任副市长;一个是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于
2012年下半年被调往科技部战略研究院任副院长。“北生所这个项目从成立、招聘到运
转多年,始终是在他们手上具体执行,他们所代表的两个部门正是推动北生所发展的原
动力,他们比其他人更熟悉和了解情况,也非常敬业,经常主动到北生所探望,有问题
及时上传下达”。显然,他们也清楚地知道哪些问题该找谁以及怎么办——而这些经验
,恰恰是王晓东他们这些科学家的弱项。王晓东大学毕业就出国留学,一待就是二十多
年,根本没在中共体制内历练过,对于如何在中国特色里穿行运作,并不在行。二王的
去职,让北生所失去了一个问题上达的重要通道;北生所后来从863计划被拿出来,划
到973计划后,面临的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尽管期间“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对北生
所还是很关心很支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几乎是有求必应”。可是,随着人事的
变动,政府工作重点的变化,乃至中共执政越来越注重遵循规范的制度化运作,杜绝“
拍脑袋”政风?等等,所有变化,都导致特事特批特办这种决策特色式微了。国家部委
也好,北京市科委也好,北生所理事会成员中的各政府部门手中的资源、权力、对企业
的管理方式都已不同于十年前了,原来与北生所建立的一些支持方式现在难以保持,未
来也可以预测——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深化改革60条”的出台,国务院推进简政
放权、让市场主导改革等方略已如火如荼展开,特事特批特办这种行政决策方式将会在
未来执政中加速退出。
因此,北生所今天的困局,也可以说是国家进步变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不是某一个部
门、某几个领导的原因造成,而是一个原因组导致。要解决北生所的问题,必须放到时
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于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角度,重新为它定位和设计
出路。
首先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科技经费的高增长高投入,很多体制内研究所实际使用国
家年度经费很快就超过了2亿、3亿、甚至4亿。然而北生所由于资金支持强度方面缺乏
合理的增长机制,被远远抛在了后面。就数量来看,从最初的每年1亿,到2011年的1.2
亿(科技部7000万元,北京市5000万元),再到现在的每年1.5亿(科技部1亿、北京市
5000万元),十年来,北生所除去基建实际花了不到12亿,是不多的。而科研成果远不
及北生所的很多体制内研究机构,则远超这个规模。因为“我们的体制,是可以保证经
费的使用效率达到最高的”,王晓东对此非常自信。北生所之所以搭不上体制内“科技
经费高额投放的列车”,既与它“体制外试验田”的定位有关,又与它“婆婆多”相关
,理事会成员多的结果可能会都管,也可能都不管。因此,它的经费在原地踏步几年后
的每次上调,几乎都赖高层领导的支持。
另外,从资金支持模式来说,很多人都知道,北生所的经费由国家全额支持,但大家并
不完全知道,北生所的科研经费是要每年按照863或973项目基金的形式申请,每次都必
须走项目报批、专家评审、结题审计资金使用是否符合项目规范的全流程。“从政府拨
款的角度来讲,这个程序是对的,中央财政不能直接下拨资金给北京市下属的企业,同
时,科技部也好,北京市科委也好,它们必须得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与合理性”,王
晓东说。“但从资金的使用上来说,作为改革试验田,研究所内部实行的是创新性的科
研经费分配体系,对每个实验室稳定支持;外部却还要和老体制的科研经费评估、管理
、审计系统接轨,按项目课题结算。而且研究所缺乏仪器专项经费,采购仪器不得不从
科研经费和行政经费里走账。因此就出现了每年研究所总体的账目花销都很清楚,但按
照项目经费的使用规范来审计,却总也通不过的尴尬局面。所说的资金没有理顺,主要
指这里。”
其次,是人才流失问题。 2008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
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后,一项旨在“用5-10年时间引进2000名
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
军人才”的计划(简称千人计划),由中组部牵头具体实施。国家的人才战略的启动,
在吸引回大批高水准海归回国的同时,客观上使人才成为国内各方争夺的稀缺资源。“
千人计划”启动后,各省、市、各大专院校掀起各种招贤纳才、搭建各种科研平台的跟
进计划。几年下来,各国家级研究机构、各高等院校,携体制内雄厚的资金优势、福利
优势和高精尖海归人才,已迅速形成规模效应。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就有饶毅领导的
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施一公领导的清华生命科学研究院,等等,都风生水起。而北生
所则在这一波发端于体制内的改革浪潮下,不仅天然被屏蔽,还成了体制内变革的参照
标杆——不是北生所的运作体制这一最有价值的核心部分成为了效仿标杆,而是薪酬待
遇、招聘方式、稳定经费支持等易模仿的部分成为了参照标杆。比照的结果,自然是赶
超。赶超的结果,自然是对北生所形成竞争和蚕食。举一个例子,按规定,北生所的研
究员是不能在国内竞选职称的,通过了5年评审后,接下来的5年除了每年300万元的课
题费,一无所有。而有的被挖走的研究员,对方甚至可以推举其参加国内的院士评审,
单学术地位就这么大落差。至于其他提高薪酬、低价买房、孩子就学、医疗、退休待遇
等等,更不需说了。王晓东认为,“科学家需要市场,科学家价值上去了是好事,能够
保持社会有活力和创新;而一些人离开北生所也是好事,会对我们的理念起到一种传播
”——那坏处是什么呢?“高手招不到了。很多人干了5年、通过了评审后,接下来几
年正是要出成果的时候,却被挖走了。这样一来,我们北生所实力就变弱了,呈现由高
端领跑者滑向低端培育者的趋势。”“而被挖走的一些人,到了体制内的安逸环境下,
随着竞争和压力的减弱,其创新能力减弱、专业提升速度变慢是难以避免的,这很可惜
。”说到这里,王晓东很痛心。北生所第一批招回的9个人如今已走了7个,使得它在跟
清华、北大、中科院等竞争上已经没有优势了。体制外的优势——试验田的特殊性重要
性,加上高层重视、资金丰盈——彻底失去,同时又没有体制内的优势(福利保障),
当初“婆婆”太多反而谁也不管的自由灵活优势,如今成了没有“婆婆”救援的“弃儿
”劣势,想得到支持而不被落下是不可能的。
邵峰实验室致力于病原细菌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研究,并以此为切入点,揭示高等动物
先天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为传染病防治和疫苗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个原因是体制内环境因素导致。2011年底,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在
科学网上发了题为《一个成功的研究所为何被边缘化》的文章,将北生所被边缘化的原
因归结为“枪打出头鸟的文化习俗瞄准了整个研究所”,“有一种习惯势力,导致国家
花了代价、而且成功的实验,变得无足轻重、没有推广价值”。他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中国学术资源从来都是由少数权威掌控,而中国的所谓学术权威,往往又不是被国际
学术界认可的,是关起门自己评的,是在十年“文革”人才断层和改革开放后大量优秀
人才流失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很多院士在国际的学术专业领域内,毫无影响力,这
种“老人政治”的最大威胁,就是王晓东他们这些少壮派实力派的新海归。在这样一个
大的政治、学术背景下,北生所这条鲇鱼被引进原生态的池子后,它在刺激和激活整个
生态环境方面,固然功不可没,但它也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原生态里原有生物的围剿和猎
杀。北生所没有党组领导,所长没有行政权力,科研人员可以自由地不受干扰地单纯搞
研发,5年后项目如果通不过国际同行审核还必须退出?这一切的一切,都为体制内难以
接受,更遑论照搬复制?除此,大陆的学术评价体系也不完善,没有真正地把“在学科
发展上做出的贡献”放在评价的核心地位,而是把简单的数文章数量、文章发表的杂志
的影响因子等外行评价内行的方法作为主要评价方式。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大科学计划,
更是在花了大钱后,根本没有任何客观可行的评价方式,成了大佬们的一种分钱的游戏。
最后一个原因,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即“特事特批特办”的决策支持没了。
综前所述,不难看出,北生所从它孕育的那天起,就得到了国家主要领导人、历任中组
部部长的高度重视。李源潮任上,不仅两次亲往北生所调研,还两次会见王晓东,听取
汇报。2012年11月底,赵乐际接任中组部部长,仅仅半年,2013年5月,他就到北生所
调研。可见,中央对北生所、对王晓东是高度肯定和认可的。它之所以今日遭遇荆棘丛
生,不能排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故。所谓特事特批特办,就有不循规矩自成方圆的意
思,属于典型的中国特色,即各级领导在决策制定或执行过程中,之所以不循它本该遵
循的那些政策或法律法规,多半是因为那些条条框框或者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没有及时
补充或更改,或者是意图作为未来改革的突破口,又或者是为了服务于政务高效。譬如
前述王晓东成为法人一事,再譬如北生所基础人员的解决问题。在中国做研究,研究生
是主力。但国家并没有授予北生所招研究生的资格,为了解决人手问题,王晓东他们就
找到某个领导人,经他批示,北生所得以和协和、北师大、清华、北大、北农大建立研
究生共同培养机制;后来他们又得到了另一个领导人批示,又得以与北大、清华联合成
立PTN项目,每年进入这个项目的研究生有80名,可在北大、清华、北生所三个地方自
由选择,毕业时拿清华或北大毕业证——这些,都不是以常规方式处理的,但在中国学
术大环境下,建设一个和国际接轨的体系又是必须的,因此,睿智的高层领导人就直接
拍板了。
那么,以前非常规手段可以做到的事,现在为什么不行了呢?这是问题。
熟悉政府运作的人都知道,高层领导在大方向上做了决策后,具体落实主要靠中层领导
的执行力。北生所的问题之所以到2010年前后开始暴露,据王晓东透露,和两个直接参
与其组建和招兵买马的中层领导的去职不无关系。一个是中组部人才局副局长王广正,
于2010年被调往青岛任副市长;一个是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于
2012年下半年被调往科技部战略研究院任副院长。“北生所这个项目从成立、招聘到运
转多年,始终是在他们手上具体执行,他们所代表的两个部门正是推动北生所发展的原
动力,他们比其他人更熟悉和了解情况,也非常敬业,经常主动到北生所探望,有问题
及时上传下达”。显然,他们也清楚地知道哪些问题该找谁以及怎么办——而这些经验
,恰恰是王晓东他们这些科学家的弱项。王晓东大学毕业就出国留学,一待就是二十多
年,根本没在中共体制内历练过,对于如何在中国特色里穿行运作,并不在行。二王的
去职,让北生所失去了一个问题上达的重要通道;北生所后来从863计划被拿出来,划
到973计划后,面临的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尽管期间“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对北生
所还是很关心很支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几乎是有求必应”。可是,随着人事的
变动,政府工作重点的变化,乃至中共执政越来越注重遵循规范的制度化运作,杜绝“
拍脑袋”政风?等等,所有变化,都导致特事特批特办这种决策特色式微了。国家部委
也好,北京市科委也好,北生所理事会成员中的各政府部门手中的资源、权力、对企业
的管理方式都已不同于十年前了,原来与北生所建立的一些支持方式现在难以保持,未
来也可以预测——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深化改革60条”的出台,国务院推进简政
放权、让市场主导改革等方略已如火如荼展开,特事特批特办这种行政决策方式将会在
未来执政中加速退出。
因此,北生所今天的困局,也可以说是国家进步变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不是某一个部
门、某几个领导的原因造成,而是一个原因组导致。要解决北生所的问题,必须放到时
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于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角度,重新为它定位和设计
出路。
G*m
9 楼
十字路口:北生所能否再做试验田?
北生所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吗?
北生所现在面临几条路:一是维持现状,国家继续每年1.5亿养着它,坚持活着,等待
所里已有的重大成果的发酵,通过成果向社会有偿转换,实现自给自足;二是回归之路
,将北生所划到体制内某一个机构,如挂靠到中科院,北京市下属单位,或者清华、北
大等高校生命研究院,赶上体制内支持的快车;三是新生之路,赋予其新的使命,再次
让它作为体制外的试验田出发。
第一条路无疑需要时间并带有不确定性;至于后两条路哪条可行,须先回溯当年最高领
导层要办它的初衷是什么。它的目的是否已达到?它积累的经验是否已推广?以及它在
未来科技兴国和科技改革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
北生所十年最大的价值是,于体制外建立起了一套与国际科研体系接轨的运行体制,并
获得了丰硕成果,受到海内外同行的认可和褒奖,培养了一批年轻科学家。它的成功实
践,证明了即便在体制改革的大环境还没有成熟的条件下,在体制外另起炉灶,建立“
做更好的科学”机制不仅可行,而且花钱少、效率高、出人才。在大陆,这种特区风格
的试验田基本都是肩负着阶段性的改革使命。北生所在第一个十年,已被证实从科学家
待遇、招聘方式、稳定经费支持等方面,撬动了整个科研体制的改革,带动了北大生命
科学院、清华生命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的跟进,基本完成了它初级阶段的历史使命。但如
果就此便让它走上回归之路,并入体制内——即使清华、北大那样的科研创新单位,体
制内的基本框架和特色也还是在的——北生所的独特性将彻底失去,所谓改革探索也必
告一段落。几代领导人的创办初衷、国家多年的投资、北生所多年的办所经验,都将毁
于浅尝辙止。对北大、清华等生命科学院的跟进改革,也将造成势单力孤的削弱,而不
是突围时的呼应。
其实,北生所这块试验田至今不失两个重大意义。中央正视这一点,就可为它找到新生
之路。
一个是在全国推广它的体制、复制它的以人为本,为年轻科学家赋能的文化,只有让体
制外这种“短平快”模式遍地开花、四处结果,才能有效推动整个科技体制的改革,激
活科技创新的整个生态。也只有整个生态环境改变了,中国才可能摆脱引进和抄袭之路
,实现真正的科技创新。其实这一点政府也不是不知道,据饶毅文章透露,早前“中组
部、科技部、北京市”就“曾在北生所蹲点总结经验,希望推广其体制,使全国科学工
作者,特别是优秀的年轻科技人员,能和NIBS的研究员一样,在适当的支持下、集中精
力从事科学研究。”只是不知为什么,没有推动成功或搁置了。现在看,这仍不失为一
种英明的决策。以突破乙肝研究的发现者李文辉研究员为例,自2007年他到北生所以来
,5年里只发过一篇小文章。若把他放到国内科学界,让“唯SCI论”、“跑项目”拖住
他,可能他就很难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了。恰恰是北生所独特的机制,成就了这位年轻科
学家,也证明了自己。在去年国际乙肝大会中,大会主席在总结发言中,特别提出李文
辉的工作为领域里过去40年中的重大突破,并祝贺中国为这项工作的发生地。联合国卫
生组织(WHO)特邀李文辉为乙肝免疫逃逸评估委员会成员。但在今年中国基金委杰出
青年科学家(杰青)的评审中,李文辉第一轮就被淘汰。他如在体制内,境遇可想而知。
另一个意义,就是王晓东设计的北生所第二步跨越——捕获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在做
出突破性的基础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做实现成果向社会转化的试验田。王晓东认为,硅
谷之所以源源不断地产出,和背后斯坦福、伯克利的专家群体源源不断提供技术支持紧
密关联。“既然北生所定位试验田,那么,我们能否凭借这么多年的积淀,在国际上做
出有很大影响力的突破性发现以造福人类?能否实现部分成果转化?这是我们未来的目
标。”北生所早就在办公楼后面,规划好了再建一个大楼,做多几个实验室,专事成果
转化。“目前看,最有戏的是乙肝研究的突破”,乙肝是国际性的长期难题,自从乙肝
抗原发现以后,国际上40年没有突破。“而我们的发现已经导致治疗办法从方向上做出
了根本改变,如果我们再深入下去,可能就会取得实质性进展。”一说起乙肝研究的突
破性发现,王晓东就自豪满满,“这是真正让我心里热的东西,只有不断涌现科学新发
现,才会让中国本土科学家夯实获得诺贝尔奖那样的科学贡献的基础”。王晓东说,“
我们现在还有一个现成的减肥产品,正在等着转化。其他几个成果也在陆续出。”全世
界乙肝患者3.5亿,中国占1.4亿,北生所即使每年获得3亿经费,10年不过30亿,以此
换取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乙肝根治,算不算一笔划算的买卖?王晓东笑了:“你不能算命
,说10年还是20年一定怎样”,继而,他又说,“但我有信心,10年之内,我们可以做
得出。”
北生所实质上是中共几代领导人共同的一个科技改革梦,经过政府多方助力,已经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一度成为国家发展高科技战略、科研创新的旗帜,代表的是一个“原汁
原味中国研发”的方向。然而,这个梦并没有完全实现,仅仅开了一个好头,要彻底实
现这个梦想,国家还要给北生所一个助力,即再给北生所做一件特事特批特办的事情—
—给它固定一个“婆婆”,让它企业化或者固定化,同时,保证它的体制依然是独立的
、创新的,和国际体制接轨的,至少是国家科技部这样的大码头,让它停靠、加水、加
油。让北生所继续当试验田,向台湾“中研院”的路子探索,一部分搞研发,一部分搞
成果转化。等到自食其力的机会成熟了,再分离出来。并且,这样的试验田可以分学科
多搞几个,都放到科技部下作为一个个单独运转的实验项目,让体制外始终活跃几条大
鲇鱼,既独立作战,又刺激科技界变革,促其提高创新活力。
未来世界是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几个方向为代表的,在这些领域中,中国如果不能
迎头赶上创新的浪潮,将影响后面的国运。今日中国产业升级之所以难,不就是我们的
科技创新能力始终输给西方发达国家么?如今,中国因应了时代潮流,并入了国际竞争
的快车轨道,也看到了国家的实力取决于对高精尖人才的国际争夺。因此,对杰出的海
外华人,中国仅仅推出“千人计划”去竭力争取是不够的,更要注意人才引进后的高效
使用,尤其对于王晓东这样的世界一流科学家而言。要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真正的“
大牛”在外面都走得很好,他们可以不回来或者像杨振宁那样,老了才回来。而肯在年
富力强的时候把一只脚甚至两只脚迈回家,而不是迈到邻居家的选择本身就是价值,就
是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不一定就比当年钱学森回国小,甚至可能更大、更深远,因
为他们是一批批的,是团体性的。例如生命科学领域,王晓东、蒲慕明、饶毅、施一公
、邓兴旺、谢晓亮、吴虹等“大牛”的回国,直接把中国生命科学的研究水平提升了好
几个档次,有的学科甚至达到了引领的位置。对他们这些人,与其用“情”来打动、用
“德”来约束,不如用“理”来沟通、用“规则”来合作,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带
团队,不受干扰地在中国做最好的科研。总之,既然回来了,就不要浪费,更不要轻易
让他们流出去。
当北生所站到了十字路口的时候,王晓东也站在了他的人生十字路口。
到今年7月份,王晓东的第二任所长任期就到了,家人又都在美国,如果北生所长期看
不到转机,是否离开就将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回国多年,王晓东一直没有脱离科研第一线。2014年4月22日,《Molecular Cell》杂
志封面文章,详解了北生所王晓东实验室发现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分子机制。5月7日,王
晓东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该组织成立于1964年,旨在推动欧洲
及世界的生命科学发展,共有近1600名欧洲及外籍成员,其中50多位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曾经,不止一次,我跟王晓东探讨过他为什么回国这个问题。既然他的研究成果离诺奖
已然那么近了,不回来或者像杨振宁先生那样,晚点回来,对他不是更好吗?
王晓东说,他之所以回国,是因为他属于改革开放后国家最早送出去的一批留学生,他
又是建国后大陆出去的留学生里最早拿到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人,“当你走到了某个学术
领域的前端、甚至成为带头人的时候,你的行动就具有了某种风向标的示范性。中国的
科技还那么落后,非常需要我们这些海外留学生的经验,尤其是在我们年富力强、有创
造力的时候,回来帮助完善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非常关键。这个时候,你回不回去是有
标杆意义的,是实现自己,还是在成就自己的时候也能兼顾回报生养你的故土?这是不
需要纠结的问题。”
10年北生所,王晓东不仅被证明具有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实力,还被证明具有科学领导者
的一流眼光和杰出领导力。如果王晓东回国是风向标,那么,做得成功的北生所若以失
败告终,迫使他不得不伤心离开,则依然是风向标——而且是不好的风向标,不仅对他
个人的10年付出是否定,对北生所一批年轻科学家辛勤付出是否定,对锐意改革、参与
改革的领导者们也是一种否定,将障碍很多国际一流学者的回国路。即使不影响他们回
来,国家也要给他们开出更好的条件,而10年后,他们还是会遇到王晓东现在遇到的同
样问题。
所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才是关键。
早在2013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指出,“当今世界,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
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我们要坚决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
制障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
”,“优先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科技领域”。2014年6
月9日,习近平率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等政治局委员出席中科院院士大会,发表重
要讲话,再次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
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北生所的优势,恰好是研发体制无障碍,自主创新能力最强、最能激发科学家潜能
,做出最好的科学,让它的经验全国推广,遍地开花;让北生所乘势再起航,继续做中
国科技改革试验田,做原创性、创造力的引领者,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以体制外的活
力去冲击体制内的壁垒,激发和释放海内外科学家的活力,中国科技辉煌梦将指日可待。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
记者/蓝艺
北生所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吗?
北生所现在面临几条路:一是维持现状,国家继续每年1.5亿养着它,坚持活着,等待
所里已有的重大成果的发酵,通过成果向社会有偿转换,实现自给自足;二是回归之路
,将北生所划到体制内某一个机构,如挂靠到中科院,北京市下属单位,或者清华、北
大等高校生命研究院,赶上体制内支持的快车;三是新生之路,赋予其新的使命,再次
让它作为体制外的试验田出发。
第一条路无疑需要时间并带有不确定性;至于后两条路哪条可行,须先回溯当年最高领
导层要办它的初衷是什么。它的目的是否已达到?它积累的经验是否已推广?以及它在
未来科技兴国和科技改革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
北生所十年最大的价值是,于体制外建立起了一套与国际科研体系接轨的运行体制,并
获得了丰硕成果,受到海内外同行的认可和褒奖,培养了一批年轻科学家。它的成功实
践,证明了即便在体制改革的大环境还没有成熟的条件下,在体制外另起炉灶,建立“
做更好的科学”机制不仅可行,而且花钱少、效率高、出人才。在大陆,这种特区风格
的试验田基本都是肩负着阶段性的改革使命。北生所在第一个十年,已被证实从科学家
待遇、招聘方式、稳定经费支持等方面,撬动了整个科研体制的改革,带动了北大生命
科学院、清华生命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的跟进,基本完成了它初级阶段的历史使命。但如
果就此便让它走上回归之路,并入体制内——即使清华、北大那样的科研创新单位,体
制内的基本框架和特色也还是在的——北生所的独特性将彻底失去,所谓改革探索也必
告一段落。几代领导人的创办初衷、国家多年的投资、北生所多年的办所经验,都将毁
于浅尝辙止。对北大、清华等生命科学院的跟进改革,也将造成势单力孤的削弱,而不
是突围时的呼应。
其实,北生所这块试验田至今不失两个重大意义。中央正视这一点,就可为它找到新生
之路。
一个是在全国推广它的体制、复制它的以人为本,为年轻科学家赋能的文化,只有让体
制外这种“短平快”模式遍地开花、四处结果,才能有效推动整个科技体制的改革,激
活科技创新的整个生态。也只有整个生态环境改变了,中国才可能摆脱引进和抄袭之路
,实现真正的科技创新。其实这一点政府也不是不知道,据饶毅文章透露,早前“中组
部、科技部、北京市”就“曾在北生所蹲点总结经验,希望推广其体制,使全国科学工
作者,特别是优秀的年轻科技人员,能和NIBS的研究员一样,在适当的支持下、集中精
力从事科学研究。”只是不知为什么,没有推动成功或搁置了。现在看,这仍不失为一
种英明的决策。以突破乙肝研究的发现者李文辉研究员为例,自2007年他到北生所以来
,5年里只发过一篇小文章。若把他放到国内科学界,让“唯SCI论”、“跑项目”拖住
他,可能他就很难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了。恰恰是北生所独特的机制,成就了这位年轻科
学家,也证明了自己。在去年国际乙肝大会中,大会主席在总结发言中,特别提出李文
辉的工作为领域里过去40年中的重大突破,并祝贺中国为这项工作的发生地。联合国卫
生组织(WHO)特邀李文辉为乙肝免疫逃逸评估委员会成员。但在今年中国基金委杰出
青年科学家(杰青)的评审中,李文辉第一轮就被淘汰。他如在体制内,境遇可想而知。
另一个意义,就是王晓东设计的北生所第二步跨越——捕获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在做
出突破性的基础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做实现成果向社会转化的试验田。王晓东认为,硅
谷之所以源源不断地产出,和背后斯坦福、伯克利的专家群体源源不断提供技术支持紧
密关联。“既然北生所定位试验田,那么,我们能否凭借这么多年的积淀,在国际上做
出有很大影响力的突破性发现以造福人类?能否实现部分成果转化?这是我们未来的目
标。”北生所早就在办公楼后面,规划好了再建一个大楼,做多几个实验室,专事成果
转化。“目前看,最有戏的是乙肝研究的突破”,乙肝是国际性的长期难题,自从乙肝
抗原发现以后,国际上40年没有突破。“而我们的发现已经导致治疗办法从方向上做出
了根本改变,如果我们再深入下去,可能就会取得实质性进展。”一说起乙肝研究的突
破性发现,王晓东就自豪满满,“这是真正让我心里热的东西,只有不断涌现科学新发
现,才会让中国本土科学家夯实获得诺贝尔奖那样的科学贡献的基础”。王晓东说,“
我们现在还有一个现成的减肥产品,正在等着转化。其他几个成果也在陆续出。”全世
界乙肝患者3.5亿,中国占1.4亿,北生所即使每年获得3亿经费,10年不过30亿,以此
换取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乙肝根治,算不算一笔划算的买卖?王晓东笑了:“你不能算命
,说10年还是20年一定怎样”,继而,他又说,“但我有信心,10年之内,我们可以做
得出。”
北生所实质上是中共几代领导人共同的一个科技改革梦,经过政府多方助力,已经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一度成为国家发展高科技战略、科研创新的旗帜,代表的是一个“原汁
原味中国研发”的方向。然而,这个梦并没有完全实现,仅仅开了一个好头,要彻底实
现这个梦想,国家还要给北生所一个助力,即再给北生所做一件特事特批特办的事情—
—给它固定一个“婆婆”,让它企业化或者固定化,同时,保证它的体制依然是独立的
、创新的,和国际体制接轨的,至少是国家科技部这样的大码头,让它停靠、加水、加
油。让北生所继续当试验田,向台湾“中研院”的路子探索,一部分搞研发,一部分搞
成果转化。等到自食其力的机会成熟了,再分离出来。并且,这样的试验田可以分学科
多搞几个,都放到科技部下作为一个个单独运转的实验项目,让体制外始终活跃几条大
鲇鱼,既独立作战,又刺激科技界变革,促其提高创新活力。
未来世界是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几个方向为代表的,在这些领域中,中国如果不能
迎头赶上创新的浪潮,将影响后面的国运。今日中国产业升级之所以难,不就是我们的
科技创新能力始终输给西方发达国家么?如今,中国因应了时代潮流,并入了国际竞争
的快车轨道,也看到了国家的实力取决于对高精尖人才的国际争夺。因此,对杰出的海
外华人,中国仅仅推出“千人计划”去竭力争取是不够的,更要注意人才引进后的高效
使用,尤其对于王晓东这样的世界一流科学家而言。要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真正的“
大牛”在外面都走得很好,他们可以不回来或者像杨振宁那样,老了才回来。而肯在年
富力强的时候把一只脚甚至两只脚迈回家,而不是迈到邻居家的选择本身就是价值,就
是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不一定就比当年钱学森回国小,甚至可能更大、更深远,因
为他们是一批批的,是团体性的。例如生命科学领域,王晓东、蒲慕明、饶毅、施一公
、邓兴旺、谢晓亮、吴虹等“大牛”的回国,直接把中国生命科学的研究水平提升了好
几个档次,有的学科甚至达到了引领的位置。对他们这些人,与其用“情”来打动、用
“德”来约束,不如用“理”来沟通、用“规则”来合作,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带
团队,不受干扰地在中国做最好的科研。总之,既然回来了,就不要浪费,更不要轻易
让他们流出去。
当北生所站到了十字路口的时候,王晓东也站在了他的人生十字路口。
到今年7月份,王晓东的第二任所长任期就到了,家人又都在美国,如果北生所长期看
不到转机,是否离开就将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回国多年,王晓东一直没有脱离科研第一线。2014年4月22日,《Molecular Cell》杂
志封面文章,详解了北生所王晓东实验室发现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分子机制。5月7日,王
晓东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该组织成立于1964年,旨在推动欧洲
及世界的生命科学发展,共有近1600名欧洲及外籍成员,其中50多位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曾经,不止一次,我跟王晓东探讨过他为什么回国这个问题。既然他的研究成果离诺奖
已然那么近了,不回来或者像杨振宁先生那样,晚点回来,对他不是更好吗?
王晓东说,他之所以回国,是因为他属于改革开放后国家最早送出去的一批留学生,他
又是建国后大陆出去的留学生里最早拿到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人,“当你走到了某个学术
领域的前端、甚至成为带头人的时候,你的行动就具有了某种风向标的示范性。中国的
科技还那么落后,非常需要我们这些海外留学生的经验,尤其是在我们年富力强、有创
造力的时候,回来帮助完善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非常关键。这个时候,你回不回去是有
标杆意义的,是实现自己,还是在成就自己的时候也能兼顾回报生养你的故土?这是不
需要纠结的问题。”
10年北生所,王晓东不仅被证明具有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实力,还被证明具有科学领导者
的一流眼光和杰出领导力。如果王晓东回国是风向标,那么,做得成功的北生所若以失
败告终,迫使他不得不伤心离开,则依然是风向标——而且是不好的风向标,不仅对他
个人的10年付出是否定,对北生所一批年轻科学家辛勤付出是否定,对锐意改革、参与
改革的领导者们也是一种否定,将障碍很多国际一流学者的回国路。即使不影响他们回
来,国家也要给他们开出更好的条件,而10年后,他们还是会遇到王晓东现在遇到的同
样问题。
所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才是关键。
早在2013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指出,“当今世界,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
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我们要坚决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
制障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
”,“优先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科技领域”。2014年6
月9日,习近平率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等政治局委员出席中科院院士大会,发表重
要讲话,再次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
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北生所的优势,恰好是研发体制无障碍,自主创新能力最强、最能激发科学家潜能
,做出最好的科学,让它的经验全国推广,遍地开花;让北生所乘势再起航,继续做中
国科技改革试验田,做原创性、创造力的引领者,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以体制外的活
力去冲击体制内的壁垒,激发和释放海内外科学家的活力,中国科技辉煌梦将指日可待。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
记者/蓝艺
j*i
10 楼
这个东西谁用过?好用吗?
Vantec Spectrum Fan Card with Dual 70mm Adjustable UV LED Fans - Model SP-
FC70-BL
http://www.newegg.com/Product/Product.aspx?Item=N82E16835888112
Vantec Spectrum Fan Card with Dual 70mm Adjustable UV LED Fans - Model SP-
FC70-BL
http://www.newegg.com/Product/Product.aspx?Item=N82E16835888112
G*m
11 楼
好沉重的话题。。。
E*e
12 楼
s*c
13 楼
这个写的非常实在,非常真实,肯定是圈内人写的。尤其是王晓东的产业化思路,非常
的赞,“捕获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在做出突破性的基础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做实现成
果向社会转化的试验田”,“既然北生所定位试验田,那么,我们能否凭借这么多年的
积淀,在国际上做出有很大影响力的突破性发现以造福人类?能否实现部分成果转化?
这是我们未来的目标。” 就这样的见识,这样的思路和做法,比起那些解了几个结构
就号称治疗xx病有望的宣传,一切以发NCS为导向的成果评价系统,高下立见啊。
的赞,“捕获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在做出突破性的基础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做实现成
果向社会转化的试验田”,“既然北生所定位试验田,那么,我们能否凭借这么多年的
积淀,在国际上做出有很大影响力的突破性发现以造福人类?能否实现部分成果转化?
这是我们未来的目标。” 就这样的见识,这样的思路和做法,比起那些解了几个结构
就号称治疗xx病有望的宣传,一切以发NCS为导向的成果评价系统,高下立见啊。
j*i
14 楼
我的Tesla不带外面那个壳子。
话说这个抽气扇好用吗?温度能降到多少?
【在 E***e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方案,简单粗暴有效
: http://www.microcenter.com/product/284960/SB-F1_Fox-1_System_Bl
话说这个抽气扇好用吗?温度能降到多少?
【在 E***e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方案,简单粗暴有效
: http://www.microcenter.com/product/284960/SB-F1_Fox-1_System_Bl
s*c
15 楼
这样才是真正的好文,对国家政策,生物医学研究的论述和解释都非常的到位深刻,这
才是国内应该鼓励的宣传。
这样的东西居然没多少人去讨论,反而那些“震惊世界的发现” “打败了世界上xx位
科学家”之类的苹果日报式的宣传,倒吸引很多眼球,真是慨叹啊!
才是国内应该鼓励的宣传。
这样的东西居然没多少人去讨论,反而那些“震惊世界的发现” “打败了世界上xx位
科学家”之类的苹果日报式的宣传,倒吸引很多眼球,真是慨叹啊!
L*e
17 楼
一个真正的大牛是创造机会让自己周围的人都成为牛人,而不是让其他的人成为自己积
累政治资本的炮灰~
赞XD的眼光和领导力!
累政治资本的炮灰~
赞XD的眼光和领导力!
n*e
19 楼
三是新生之路,赋予其新的使命,再次让它作为体制外的试验田出发。
除了做转化医学,就没有其他体制外的试验田选项了吗?
我觉得可以把北生所转型成一个私立研究性大学,像JHU一样的。也算是给中国大学改
革做实验了。
除了做转化医学,就没有其他体制外的试验田选项了吗?
我觉得可以把北生所转型成一个私立研究性大学,像JHU一样的。也算是给中国大学改
革做实验了。
j*i
20 楼
订购了一只140mm 大电扇,直接绑在散热片上试试效果如何。好在T7500机箱够大。
http://www.newegg.com/Product/Product.aspx?Item=N82E16835200110
这款Tesla M2090刚推出来时售价四千多刀,现在ebay花七、八十刀就能买到。性价比
那是刚刚的。
http://www.newegg.com/Product/Product.aspx?Item=N82E16835200110
这款Tesla M2090刚推出来时售价四千多刀,现在ebay花七、八十刀就能买到。性价比
那是刚刚的。
s*n
21 楼
里面怎么没有提他开的百济神州??
所有人都是利己的,没有例外。唱高调是个中国人都会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8.6
【在 G*****m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newsmth.net/bbscon.php?bid=267&id=35885
: 发信人: benjaminLee (小熊), 信区: LifeScience
: 标 题: 凤凰周刊:十字路口的北生所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Jul 18 16:09:51 2014), 站内
: 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会举办的“2013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隆重
: 举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下称北生所)所长王晓东获得100万元杰出科学家大奖,
: 获奖理由为,取得“杰出的学术成就”和“在建设北生所的过程中,为科研环境培育、
: 科研文化形成、科研制度建立以及年轻科学家培养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 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授予王晓东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
: 一时间,王晓东风光无限。
所有人都是利己的,没有例外。唱高调是个中国人都会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8.6
【在 G*****m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newsmth.net/bbscon.php?bid=267&id=35885
: 发信人: benjaminLee (小熊), 信区: LifeScience
: 标 题: 凤凰周刊:十字路口的北生所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Jul 18 16:09:51 2014), 站内
: 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会举办的“2013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隆重
: 举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下称北生所)所长王晓东获得100万元杰出科学家大奖,
: 获奖理由为,取得“杰出的学术成就”和“在建设北生所的过程中,为科研环境培育、
: 科研文化形成、科研制度建立以及年轻科学家培养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 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授予王晓东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
: 一时间,王晓东风光无限。
p*e
22 楼
要是按照这样的连接方法,机箱内得有足有大的空间才行吧?
我感觉这个显卡要是再连上个风扇会很长的。另外请问你是不是
直接用胶把这个风扇和显卡连在一起的,因为我看了一下这个
风扇图片,似乎不能直接用螺丝和显卡拧在一起。
【在 E***e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方案,简单粗暴有效
: http://www.microcenter.com/product/284960/SB-F1_Fox-1_System_Bl
我感觉这个显卡要是再连上个风扇会很长的。另外请问你是不是
直接用胶把这个风扇和显卡连在一起的,因为我看了一下这个
风扇图片,似乎不能直接用螺丝和显卡拧在一起。
【在 E***e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方案,简单粗暴有效
: http://www.microcenter.com/product/284960/SB-F1_Fox-1_System_Bl
h*0
23 楼
北生所就是寄生在中国体制下的一个毒瘤。靠走高层路线的
东西不会有生命力,最后还是会被铲除的。
东西不会有生命力,最后还是会被铲除的。
p*e
24 楼
请问你换电源了吗?这个显卡有200多W,原来机器自带的那个电源有这么大的冗余吗?
【在 j**********i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在Dell T7500工作站装了一个Tesla M2090协处理器,发现这玩艺很热,即使空载时
: 也有56度的样子。刚才试着加载运行,15分钟温度升到145度后罢工不干了。打开
: Nvidia控制面板,M2090居然死掉消失了。非常沮丧,以为就这么烧坏了。关机,等机
: 器凉下来后重新开机,发现M2090又回来了,重新加载运行一切恢复正常,升到80多度
: 赶紧关了。看来M2090内部是有过热保护装置的。
: M2090不带电扇,全靠散热片被动散热。在服务器里靠强大气流还行,装进了工作站就
: 不灵了。
: 请教各位大侠,何解?
【在 j**********i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在Dell T7500工作站装了一个Tesla M2090协处理器,发现这玩艺很热,即使空载时
: 也有56度的样子。刚才试着加载运行,15分钟温度升到145度后罢工不干了。打开
: Nvidia控制面板,M2090居然死掉消失了。非常沮丧,以为就这么烧坏了。关机,等机
: 器凉下来后重新开机,发现M2090又回来了,重新加载运行一切恢复正常,升到80多度
: 赶紧关了。看来M2090内部是有过热保护装置的。
: M2090不带电扇,全靠散热片被动散热。在服务器里靠强大气流还行,装进了工作站就
: 不灵了。
: 请教各位大侠,何解?
j*i
30 楼
解决了。把140mm电扇直接用绳子绑在GPU上,靠近机箱后端处垫了一块橡皮,这样电扇
向后倾斜,把风流导向机外。现在空载30多度,满载60度。拍了照,才发现买买提发照
片挺麻烦的,就算了。
向后倾斜,把风流导向机外。现在空载30多度,满载60度。拍了照,才发现买买提发照
片挺麻烦的,就算了。
s*c
34 楼
一堆没看完文的人就来喷,md,看着就气,里面不都说了刚回去的时候困难很大,只能
走高层路线拿钱,现在成长起来,高层路线毕竟不能持久,所以要探索以后的路在哪?
高校可以靠发CNS去骗钱,北生所就只能另辟蹊径,虽然他们发的CNS不比那几个学校差
。
走高层路线拿钱,现在成长起来,高层路线毕竟不能持久,所以要探索以后的路在哪?
高校可以靠发CNS去骗钱,北生所就只能另辟蹊径,虽然他们发的CNS不比那几个学校差
。
o*u
39 楼
从宏观层面,基础科研说白了,就是砸钱就行。这些个国际标准啊,重视年轻人什么的
,都是很次要的东西,说白了,就是量身定个标准来进自己看得上的人。中科院那么臃
肿,人际关系复杂的老机构,这几年只要肯把钱砸下去,成果一样出。
当然我全力支持北生所再从高层搞钱回来。最好能PI收入再翻一番。这样最多过上一两
年,所有的其他主流机构都会跟上的。大幅提高中国生物研究人员的收入,这才是北生
所做出过的最大贡献。
【在 s******c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么说,让专门走高层路线的清华帮怎么办?回清华的很多人start package的经费
: 顶北生所一个组好几年的,你以为都是他们跟国家基金委申来的?不都是走高层路线直
: 接要来的?只是他们不像北生所一样公开说,一般人只是知道回清华钱多,钱究竟有多
: 少,外人轻易也不能知道。这样的情况还有好几家,比如上海科大,都是走高层拿钱,
: 然后吸引人回去,力度绝对不会比北生所小,同样,他们只是不公开说。
,都是很次要的东西,说白了,就是量身定个标准来进自己看得上的人。中科院那么臃
肿,人际关系复杂的老机构,这几年只要肯把钱砸下去,成果一样出。
当然我全力支持北生所再从高层搞钱回来。最好能PI收入再翻一番。这样最多过上一两
年,所有的其他主流机构都会跟上的。大幅提高中国生物研究人员的收入,这才是北生
所做出过的最大贡献。
【在 s******c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么说,让专门走高层路线的清华帮怎么办?回清华的很多人start package的经费
: 顶北生所一个组好几年的,你以为都是他们跟国家基金委申来的?不都是走高层路线直
: 接要来的?只是他们不像北生所一样公开说,一般人只是知道回清华钱多,钱究竟有多
: 少,外人轻易也不能知道。这样的情况还有好几家,比如上海科大,都是走高层拿钱,
: 然后吸引人回去,力度绝对不会比北生所小,同样,他们只是不公开说。
b*a
40 楼
北生所目前的局面最好最充分彻底的说明了执政者完全不是真正的想提升国家的基础研
究水平。一个如此专权的政府和国家,要让北生所有一个归属,真的是易如反掌,可以
在一夜之间就可以安置好的超级简单的事情。
这样的体制说明了几个事情,最最主要的是这个体制里面真正做事情的已经没有人了,
或很少很少,所以这样的体制导致北生所现在的结局,十分正常。
现在国家投入巨资做研究,总量已经到了全球第2的程度,不管这些投入的效力如何,
可是这么好这么优秀有效高产而耗费不多的研究所为什么不能生存?完全是超级笑话,
说出来让全世界嘲笑这个制度。
究水平。一个如此专权的政府和国家,要让北生所有一个归属,真的是易如反掌,可以
在一夜之间就可以安置好的超级简单的事情。
这样的体制说明了几个事情,最最主要的是这个体制里面真正做事情的已经没有人了,
或很少很少,所以这样的体制导致北生所现在的结局,十分正常。
现在国家投入巨资做研究,总量已经到了全球第2的程度,不管这些投入的效力如何,
可是这么好这么优秀有效高产而耗费不多的研究所为什么不能生存?完全是超级笑话,
说出来让全世界嘲笑这个制度。
N*w
41 楼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潮起还有潮落,月圆还有月缺。中国人是有智慧的;
北生所如果真的暂时遇到困难,这些困难也一定会在实践和探索中被化解,而北生所也
会因此更上一层楼。
北生所如果真的暂时遇到困难,这些困难也一定会在实践和探索中被化解,而北生所也
会因此更上一层楼。
相关阅读
谁知道firefly luciferase在mammalian cell中如何trafficking的?Paper help用电转293T细胞,大家用的是什么电转条件啊?审稿机会 (转载)问个初级统计问题请教这种图是怎么做出来的?谢谢需要在文章里面注明新的affiliation吗?Postdoct Position Available (Cell Signaling, Oncology) (能办H1B visa)请教wildtype MEF 脂肪分化不出来问一个PCDNA质粒的问题请问个f1转j1的问题有大侠用过santa cruz 的siRNA么NIH的F32申请难度多大推荐一个癌症科普记录短片有多少老中PhD挣得比平均工资低? (转载)有关裴钢校长的传闻都是不实谣言新手问个cystine在balanced salt solution中的作用Sapphire Preferred Card狂送$500现金或价值$625机票怎样找到一个gene的promoterpost-doc position op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