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2016.10.13 【记录历史】谁重复验证了NgAgo?# Biology - 生物学
c*n
1 楼
总结2016.10.13 【记录历史】谁重复验证了NgAgo?
引子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时代。
历史就在我们每一天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地留了下来。
世界各地的2016年都不同寻常,记录一下有些瞬间即逝的印记。
2016年生物领域的 {韩春雨事件} 已经进行了5个多月了。
由于无法被同行重复,韩春雨的NgAgo基因编辑工具,已经被世界各地做基因
编辑的科研人员们放弃了。同行们会接着使用CRISPR这个很可靠的基因编辑
工具。
虽然基因编辑行业现在已经放弃了韩春雨的NgAgo,韩春雨还是对世界科研界
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那么,这个事件的影响有多大呢?
据Addgene 2016年8月份统计,已有近30个国家的大约400个实验室从
Addgene拿到了韩春雨的NgAgo 质粒。而中国的实验室,很多是直接从韩春雨
那里拿到质粒的。另外相当一部分的实验室,是自己克隆或合成NgAgo的。这
样加起来,世界各地有500家甚至更多的实验室计划了NgAgo重复试验。几百
家实验室,没有一家实验室能够发布数据来支持韩春雨NBT文章里描述的
NgAgo基因编辑功能的结果。
这个事件面临着3个层面的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个层面: 韩春雨NBT论文NgAgo基因编辑功能的不可重复性
= “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的问题
科研界有很标准的规则,就是拿数据说话
这条规则,就把科研人员们都放在了一条水平线上来比较,不管是本科生,研
究生,博士后,实验员,研究员,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院士,系主
任,校长。。。。。。。
每一个实验结果,每一篇科研论文,都是参与的科研人员们的credit(信
用),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每一个科研人员的诚信度,信用,和他的“科研水平”是正相关的。
科学的问题, 需要科学的方法来解决。
1.这是世界各地科研人员们已经在做的事情了。5个多月了,世界各地的科研
人员们还是无人能够重复验证NgAgo的基因编辑功能。所有公开发布的, 都
是失败的实例,都有实验细节,数据来支持。
2.而韩春雨组在这个阶段,继续选择拖延的方法,不提供任何实验细节,数
据和信息。
3.韩春雨NBT论文的合作者们,也没有为NBT文章的NgAgo基因编辑功能做出相
应的解释(note-1)。现在这么多实验室都无法重复实验,韩春雨NBT论文的
合作者们,应当为自己的科研成果做一下解释了。
4.有一个声明,注明是仇子龙老师在7月份发布的 (note-2)
-声明里,他们实验室无法重复韩春雨NBT论文里的数据,按韩春雨的实验设
计,没有观察到NgAgo的基因编辑功能。重复试验失败
-而相反的,他们实验室可以通过自己的另外的实验设计,观察到很低效的
NgAgo基因编辑功能。 (注:这个和“澳洲哥”前期的实验结果有相似之处,
而“澳洲哥”通过追加实验,否定了这个结论。)
-这个声明里,并没有提供相应的实验数据细节支持。
-近三个月了,仇老师实验室还未公布任何实验细节,数据和信息,来证实这
个声明。
如果这个声明确实是仇老师发布的,并且仇老师的实验室确实观察到了用自己
的实验设计而得到的实验数据, 并且这个数据确实存在,那么,建议仇老师
参考一下“澳洲哥”的“open science”发表的方式。“澳洲哥”的发表方式,是
得到国际同行们支持的。
5.Nature editorial (note-3)提到了3个匿名科研人员重复验证了NgAgo
的基因编辑功能。
如果这3个科研人员确实存在,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到现在了,是该出来公布
自己的实验细节,分享实验数据和结果的时候了。
“【记录历史】谁重复验证了NgAgo?”主要在follow这个层面的问题
至今为止,有实验数据支持的有效实例,都是无法重复验证NgAgo的基因编辑
功能。
这个层面的进展,“【记录历史】谁重复了NgAgo?”会持续记录更新。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Biology/32034437.html
第二个层面:河北科大及其他相关院校及行政单位机构相应的做法
= 如何调查及解决“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带来的问题
= 如何防止“政府科研资金”流失的问题
这些问题,应当是由相关规定的制定及负责执行的部门们来解决的了。
编者注:
1.“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并不能够带来“科技创新”。
2.“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的代价越低,甚至于被鼓励,那么问题重复发生的
几率就越高,对于进行正常科研的人员们的负面影响也会越大。
3.正常科研的发展受负面影响越大,政府科研资金的不必要的流失就不可避
免会增多,那么,为科研投入的纳税人们的贡献就会被浪费的越多。一旦进入
恶性循环状态,修正起来,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比一开始就“防微杜渐”会大很
多了。
4. 这个层面虽然是有由相关人员、部门、规则来决定和执行的,但是他们的
选择和做法,是会影响到整个世界科研群体的。
5. 中国的饶毅,邵峰老师,已经给河北科大校长致信,建议河北科大担起这
个责任了 (note-4)。
6. 方舟子已经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实名举报韩春雨,希望发给韩春
雨100万元资金的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负责人员,调查这个事情 (note-
5)。
第三个层面:各个参与方在面对这种事情时的行为方式
= 个人的选择问题
个人的问题,需要个人来解决了。
每个个人,有选择不遵循科研界的准则的权利。
但是,每一个科研人员,有维护科研界准则的义务。
编者注:
1.每个人都有是否要利用“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带来的“优势”为自己“捞好
处”的选择权。
- 如果用“看看,别人也这么做了而且得到很大好处”来为“科研学术不端及造
假”找理由而不是及时面对并去更正,或者把“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作为手
段,当做“原罪”,来做为“捞第一桶金”的方法,是一种选择。
- 如果用“别人也有这样的问题”来淡化“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带来的负面影
响而不是及时面对并去更正, 是一种选择。
2.每个人也都有是否参与或支持“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的选择权。
- 如果用 ““大佬们”都这样做,却没有什么后果,为什么揪着韩春雨不
放”这样的态度,是一种选择。
- 如果用 “韩春雨这样的“创新”,不管是否造假,都是以小搏大的“科研英
雄””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 是一种选择
- 如果用 “韩春雨只是个副教授,国内那么多教授,院士,一起质疑他,以
大欺小,不公平”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是一种选择
- 如果用 “重复韩春雨实验的科研人员们只是研究生,postdoc,而韩春雨是
副教授,有官职,质疑的人们资格不够”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是一种选择
- 如果用 “国外的重复试验的实验室没有什么名头,资格不够”的视角来看待
这件事,是一种选择
- 如果用 ““千老”都是小人物,你们的意见和声音都没有用”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
是一种选择
- 如果用 “打假就是因为利益分配,想为自己捞好处”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
是一种选择
- 如果用 “国外的大佬们怎么不出来质疑?大佬们不质疑,其他科研人员的
质疑不算数”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也是一种选择
3.每个人在看到“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的行为及其带来的影响时,也都有自
己的判断能力。
4. 每个个人选择了以后,也需要每个个人来承担这个选择对自己带来的各种
影响了。
而不支持“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的人们,永远会是大多数,也会越来越多
的。
因为,“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多了以后,对谁都没有真正的“好处”。
科研人员们已经在做出自己的选择了。
附注:【记录历史】NgAgo’2016, 会总结更新相应的milestones。
第一阶段Milestones修订版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Biology/32041815.html
第二阶段 Milestones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Biology/32042283.html
- CoinbByCoin
2016年10月13日
By: CoinByCoin
Note -1 韩春雨NBT文章的合作者
作者的contributions
1. C.H. conceived the study and designed the experiments.
文章 “Story” “Idea” 的设计与发起人
2. X.Z.S. provided intellectual advice on the project and
experimental
design.
实验设计, “One guide-faithful” -Figure 2d?
3. C.H. performed mammalian genome editing.
(Figure 4,5)
文章里让科研界最感兴趣的结果,也是无法被重复验证的主要问题
4. F.G. performed the BLAST search and the in vitro cleavage
experiments.
(Figure 1, Figure 2?,Figure 3a,supplementary figure 2)
大肠杆菌E coli 表达的蛋白
NgAgo 基因编辑功能的初步 in vitro 数据支持
注:文章中缺乏蛋白表达纯化的数据
注:按韩春雨NBT文章一样的条件设置,中国研究人员无法重复Figure 3
5. F.G., F.J. and Y.W.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the clone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C.H.
在韩春雨指导下,学生们设计并做的constructs
注:文章中所有的constructs 看来都是学生们在韩春雨指导下做出来的
6. F.J. and Y.W. performed the in vivo cleavage experiments.
(Figure 3b,3c, 3d)
哺乳细胞表达的蛋白
NgAgo 基因编辑功能的初步 in vitro 及 in vivo 数据支持
注:文章中缺乏蛋白表达纯化的数据
注:文章中缺乏蛋白细胞内定位的数据以及实验详细步骤
注:按韩春雨NBT文章一样的条件设置,中国研究人员无法重复Figure 3
7. X.Z.S. and C.H. wrote the manuscript.
“Story”的编写者们
Note-2 仇子龙的声明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Biology/32030017.html
Note-3 Nature editorial
http://www.nature.com/news/replications-ridicule-and-a-recluse-
the-controversy-over-ngago-gene-editing-intensifies-1.20387
Note-4 饶毅,邵峰老师
http://china.caixin.com/2016-10-12/100995781.html
Note-5 方舟子
http://fangzhouzi.baijia.baidu.com/article/619996
引子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时代。
历史就在我们每一天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地留了下来。
世界各地的2016年都不同寻常,记录一下有些瞬间即逝的印记。
2016年生物领域的 {韩春雨事件} 已经进行了5个多月了。
由于无法被同行重复,韩春雨的NgAgo基因编辑工具,已经被世界各地做基因
编辑的科研人员们放弃了。同行们会接着使用CRISPR这个很可靠的基因编辑
工具。
虽然基因编辑行业现在已经放弃了韩春雨的NgAgo,韩春雨还是对世界科研界
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那么,这个事件的影响有多大呢?
据Addgene 2016年8月份统计,已有近30个国家的大约400个实验室从
Addgene拿到了韩春雨的NgAgo 质粒。而中国的实验室,很多是直接从韩春雨
那里拿到质粒的。另外相当一部分的实验室,是自己克隆或合成NgAgo的。这
样加起来,世界各地有500家甚至更多的实验室计划了NgAgo重复试验。几百
家实验室,没有一家实验室能够发布数据来支持韩春雨NBT文章里描述的
NgAgo基因编辑功能的结果。
这个事件面临着3个层面的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个层面: 韩春雨NBT论文NgAgo基因编辑功能的不可重复性
= “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的问题
科研界有很标准的规则,就是拿数据说话
这条规则,就把科研人员们都放在了一条水平线上来比较,不管是本科生,研
究生,博士后,实验员,研究员,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院士,系主
任,校长。。。。。。。
每一个实验结果,每一篇科研论文,都是参与的科研人员们的credit(信
用),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每一个科研人员的诚信度,信用,和他的“科研水平”是正相关的。
科学的问题, 需要科学的方法来解决。
1.这是世界各地科研人员们已经在做的事情了。5个多月了,世界各地的科研
人员们还是无人能够重复验证NgAgo的基因编辑功能。所有公开发布的, 都
是失败的实例,都有实验细节,数据来支持。
2.而韩春雨组在这个阶段,继续选择拖延的方法,不提供任何实验细节,数
据和信息。
3.韩春雨NBT论文的合作者们,也没有为NBT文章的NgAgo基因编辑功能做出相
应的解释(note-1)。现在这么多实验室都无法重复实验,韩春雨NBT论文的
合作者们,应当为自己的科研成果做一下解释了。
4.有一个声明,注明是仇子龙老师在7月份发布的 (note-2)
-声明里,他们实验室无法重复韩春雨NBT论文里的数据,按韩春雨的实验设
计,没有观察到NgAgo的基因编辑功能。重复试验失败
-而相反的,他们实验室可以通过自己的另外的实验设计,观察到很低效的
NgAgo基因编辑功能。 (注:这个和“澳洲哥”前期的实验结果有相似之处,
而“澳洲哥”通过追加实验,否定了这个结论。)
-这个声明里,并没有提供相应的实验数据细节支持。
-近三个月了,仇老师实验室还未公布任何实验细节,数据和信息,来证实这
个声明。
如果这个声明确实是仇老师发布的,并且仇老师的实验室确实观察到了用自己
的实验设计而得到的实验数据, 并且这个数据确实存在,那么,建议仇老师
参考一下“澳洲哥”的“open science”发表的方式。“澳洲哥”的发表方式,是
得到国际同行们支持的。
5.Nature editorial (note-3)提到了3个匿名科研人员重复验证了NgAgo
的基因编辑功能。
如果这3个科研人员确实存在,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到现在了,是该出来公布
自己的实验细节,分享实验数据和结果的时候了。
“【记录历史】谁重复验证了NgAgo?”主要在follow这个层面的问题
至今为止,有实验数据支持的有效实例,都是无法重复验证NgAgo的基因编辑
功能。
这个层面的进展,“【记录历史】谁重复了NgAgo?”会持续记录更新。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Biology/32034437.html
第二个层面:河北科大及其他相关院校及行政单位机构相应的做法
= 如何调查及解决“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带来的问题
= 如何防止“政府科研资金”流失的问题
这些问题,应当是由相关规定的制定及负责执行的部门们来解决的了。
编者注:
1.“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并不能够带来“科技创新”。
2.“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的代价越低,甚至于被鼓励,那么问题重复发生的
几率就越高,对于进行正常科研的人员们的负面影响也会越大。
3.正常科研的发展受负面影响越大,政府科研资金的不必要的流失就不可避
免会增多,那么,为科研投入的纳税人们的贡献就会被浪费的越多。一旦进入
恶性循环状态,修正起来,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比一开始就“防微杜渐”会大很
多了。
4. 这个层面虽然是有由相关人员、部门、规则来决定和执行的,但是他们的
选择和做法,是会影响到整个世界科研群体的。
5. 中国的饶毅,邵峰老师,已经给河北科大校长致信,建议河北科大担起这
个责任了 (note-4)。
6. 方舟子已经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实名举报韩春雨,希望发给韩春
雨100万元资金的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负责人员,调查这个事情 (note-
5)。
第三个层面:各个参与方在面对这种事情时的行为方式
= 个人的选择问题
个人的问题,需要个人来解决了。
每个个人,有选择不遵循科研界的准则的权利。
但是,每一个科研人员,有维护科研界准则的义务。
编者注:
1.每个人都有是否要利用“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带来的“优势”为自己“捞好
处”的选择权。
- 如果用“看看,别人也这么做了而且得到很大好处”来为“科研学术不端及造
假”找理由而不是及时面对并去更正,或者把“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作为手
段,当做“原罪”,来做为“捞第一桶金”的方法,是一种选择。
- 如果用“别人也有这样的问题”来淡化“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带来的负面影
响而不是及时面对并去更正, 是一种选择。
2.每个人也都有是否参与或支持“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的选择权。
- 如果用 ““大佬们”都这样做,却没有什么后果,为什么揪着韩春雨不
放”这样的态度,是一种选择。
- 如果用 “韩春雨这样的“创新”,不管是否造假,都是以小搏大的“科研英
雄””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 是一种选择
- 如果用 “韩春雨只是个副教授,国内那么多教授,院士,一起质疑他,以
大欺小,不公平”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是一种选择
- 如果用 “重复韩春雨实验的科研人员们只是研究生,postdoc,而韩春雨是
副教授,有官职,质疑的人们资格不够”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是一种选择
- 如果用 “国外的重复试验的实验室没有什么名头,资格不够”的视角来看待
这件事,是一种选择
- 如果用 ““千老”都是小人物,你们的意见和声音都没有用”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
是一种选择
- 如果用 “打假就是因为利益分配,想为自己捞好处”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
是一种选择
- 如果用 “国外的大佬们怎么不出来质疑?大佬们不质疑,其他科研人员的
质疑不算数”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也是一种选择
3.每个人在看到“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的行为及其带来的影响时,也都有自
己的判断能力。
4. 每个个人选择了以后,也需要每个个人来承担这个选择对自己带来的各种
影响了。
而不支持“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的人们,永远会是大多数,也会越来越多
的。
因为,“科研学术不端及造假”多了以后,对谁都没有真正的“好处”。
科研人员们已经在做出自己的选择了。
附注:【记录历史】NgAgo’2016, 会总结更新相应的milestones。
第一阶段Milestones修订版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Biology/32041815.html
第二阶段 Milestones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Biology/32042283.html
- CoinbByCoin
2016年10月13日
By: CoinByCoin
Note -1 韩春雨NBT文章的合作者
作者的contributions
1. C.H. conceived the study and designed the experiments.
文章 “Story” “Idea” 的设计与发起人
2. X.Z.S. provided intellectual advice on the project and
experimental
design.
实验设计, “One guide-faithful” -Figure 2d?
3. C.H. performed mammalian genome editing.
(Figure 4,5)
文章里让科研界最感兴趣的结果,也是无法被重复验证的主要问题
4. F.G. performed the BLAST search and the in vitro cleavage
experiments.
(Figure 1, Figure 2?,Figure 3a,supplementary figure 2)
大肠杆菌E coli 表达的蛋白
NgAgo 基因编辑功能的初步 in vitro 数据支持
注:文章中缺乏蛋白表达纯化的数据
注:按韩春雨NBT文章一样的条件设置,中国研究人员无法重复Figure 3
5. F.G., F.J. and Y.W.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the clone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C.H.
在韩春雨指导下,学生们设计并做的constructs
注:文章中所有的constructs 看来都是学生们在韩春雨指导下做出来的
6. F.J. and Y.W. performed the in vivo cleavage experiments.
(Figure 3b,3c, 3d)
哺乳细胞表达的蛋白
NgAgo 基因编辑功能的初步 in vitro 及 in vivo 数据支持
注:文章中缺乏蛋白表达纯化的数据
注:文章中缺乏蛋白细胞内定位的数据以及实验详细步骤
注:按韩春雨NBT文章一样的条件设置,中国研究人员无法重复Figure 3
7. X.Z.S. and C.H. wrote the manuscript.
“Story”的编写者们
Note-2 仇子龙的声明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Biology/32030017.html
Note-3 Nature editorial
http://www.nature.com/news/replications-ridicule-and-a-recluse-
the-controversy-over-ngago-gene-editing-intensifies-1.20387
Note-4 饶毅,邵峰老师
http://china.caixin.com/2016-10-12/100995781.html
Note-5 方舟子
http://fangzhouzi.baijia.baidu.com/article/6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