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ford的化学PhD,为啥要用CS的MS学位找工作 (转载)# Chemistry - 化学
j*5
1 楼
在一次闲聊中,小壳从某个网友口中得知有一个游戏:他和网友可以分别往其中投入任
意金额,一天后,他俩在游戏中的投入总额就会升值50%,游戏主办方会将升值后的资
金平均分给小壳和网友(而不按他们的投资比例分配)。这个游戏听起来非常有诱惑力
,连平日里用钱谨慎的小壳都禁不住在心里打起了算盘。
游戏中,他的网友投入了50元本金。“如果我选择‘合作’,和网友投入相同的金额,
那么明天我们不仅可以收回50元本金,每人还能再获益25元。”小壳抖了一下小机灵,
“如果选择‘欺骗’,谎称自己投入了50元,而实际上一分钱也不出,那么明天我既可
以坐享网友投入的增值收入,又骗走他一半的本金,总共37.5元。”想到这,小壳的嘴
角不禁微微上扬。
现在如果你是小壳的话,那么你会选择“合作”还是“欺骗”呢?不少心理学家发现,
在这样一个决策中,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合作”。因为我们人类生来就有追求公平、平
等的天性。
知道别人是穷是富,你会怎么选?
事实上,这个游戏叫做公共物品博弈(public good game),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经
常利用它来研究人们的合作行为。近日,耶鲁大学的古乐朋(Nicoals Christakis)教
授和他的同事就在一个公共物品博弈中发现:当人们不知道他人的贫富状况时,多数人
愿意和他人保持合作;一旦意识到贫富差距,人们合作的意愿就会下降。
更重要的是,古乐朋等人发现,公开贫富差距信息不仅会损害社会的整体财富水平,还
会进一步加剧整个社会的贫富差异程度。他们的论文[1]已于9月9日发表在《自然》(
Nature)杂志上。
在古乐朋的实验中,博弈双方的收益矩阵是这样的:
显然,在这样一个公共物品博弈中,选择“合作”有利于改善所有人的状况——整体收
入增加100。倘若一方“欺骗”的话,虽然欺骗者能得到100元的蝇头小利,但整体收入
却下降至50。双方欺骗的结果是彼此都一无所得。
研究者从网上招募了1462名被试,将他们分成了一些小组(平均每个组中有17.21名被
试)。之后,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可以自由选择对手进行博弈。研究者在被试们的初始资
金上动了一些手脚,一部分被试成了“穷人”,另一些幸运儿则成了“富人”。此外,
研究者还操作了贫富差距的可见度——有些小组的成员对周围成员的经济状况一无所知
,而另一些小组的成员则彼此知根知底(知道谁是土豪谁是穷鬼)。
研究者关心的是,当博弈进行10轮后,周围邻居的贫富差距是否公开,对这个由17人组
成的“小社会”的贫富结构及其总体财富水平会产生什么影响。
是谁选择了欺骗?
结果发现,相比于贫富信息闭塞的小组,那些信息畅通的小组内有着更大的贫富差距,
基尼指数(Gini index)约从0.16上升至0.31。当然还有一个例外,如果小组一开始就
是人人平等的话,那么信息是否公开就不会对贫富差距有什么影响,它们的基尼指数仅
仅上升了0.02。
古乐朋教授据此指出,当公开贫富信息后,社会原本就存在的贫富差距会被进一步拉大。
在实验中,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怪“富人”们为富不仁——实验中资产高于平均水平的
那批人,在遇见比自己穷的人时,通常会选择并坚持“欺骗”。这样富人就会越富,而
穷人的钱就被“骗”光了,贫富差距也就拉开。相反,穷人们倒是踏踏实实,希望小伙
伴们能彼此合作以早日脱贫,他们在实验中选择“合作”的意愿要高于富人。可是,一
旦穷人跻身富人行列,他们的策略就会从原来的“合作”变成“欺骗”。
古乐朋教授认为,可能是不想和别人竞争或者是害怕被穷人赶上,富人们才会抗拒和穷
人“合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公开贫富信息,合作率才会下降,因为信息要是
没公开的话,富人们也就不知道谁比谁穷了。
不仅加剧贫富悬殊程度,公开贫富信息还会损害社会的总体财富水平。在博弈进行10轮
后,研究者开始清算每个小组的收入。他们发现公开信息这一个举动,竟然让每个小组
平均损失了三分之一的收入。当知道的多了,富人们“合作”的次数开始普遍下降,因
此小组的总体财富才会蒙受损失。
面对贫富差距时的心理差异
在两极分化日益显著的今天,不少人将希望寄托在收入透明化上。然而这项研究的结果
无疑会让这些人大跌眼镜:越透明越分化,收入还越少。就像古乐明等人在文中表述的
那样:“人类贫富分化发展到今天,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贫富信息一直是公开的
。”
经济学家通常认为,贫富差距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由其自身的非均衡结构引起的。然而
,这项研究却指出了一条心理“传导”路径:损害实体经济的罪魁祸首并非贫富差距本
身,而是面对贫富差距时,人们出于逃避竞争或害怕失去优势地位而采取的“非暴力不
合作”行为。
大妈简单总结一下:
尼玛,早知道大妈就在这个版上冒充地主婆555555555555555555555555,怪不得地主们
不带咱们玩~~~~~~~~~~~~
意金额,一天后,他俩在游戏中的投入总额就会升值50%,游戏主办方会将升值后的资
金平均分给小壳和网友(而不按他们的投资比例分配)。这个游戏听起来非常有诱惑力
,连平日里用钱谨慎的小壳都禁不住在心里打起了算盘。
游戏中,他的网友投入了50元本金。“如果我选择‘合作’,和网友投入相同的金额,
那么明天我们不仅可以收回50元本金,每人还能再获益25元。”小壳抖了一下小机灵,
“如果选择‘欺骗’,谎称自己投入了50元,而实际上一分钱也不出,那么明天我既可
以坐享网友投入的增值收入,又骗走他一半的本金,总共37.5元。”想到这,小壳的嘴
角不禁微微上扬。
现在如果你是小壳的话,那么你会选择“合作”还是“欺骗”呢?不少心理学家发现,
在这样一个决策中,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合作”。因为我们人类生来就有追求公平、平
等的天性。
知道别人是穷是富,你会怎么选?
事实上,这个游戏叫做公共物品博弈(public good game),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经
常利用它来研究人们的合作行为。近日,耶鲁大学的古乐朋(Nicoals Christakis)教
授和他的同事就在一个公共物品博弈中发现:当人们不知道他人的贫富状况时,多数人
愿意和他人保持合作;一旦意识到贫富差距,人们合作的意愿就会下降。
更重要的是,古乐朋等人发现,公开贫富差距信息不仅会损害社会的整体财富水平,还
会进一步加剧整个社会的贫富差异程度。他们的论文[1]已于9月9日发表在《自然》(
Nature)杂志上。
在古乐朋的实验中,博弈双方的收益矩阵是这样的:
显然,在这样一个公共物品博弈中,选择“合作”有利于改善所有人的状况——整体收
入增加100。倘若一方“欺骗”的话,虽然欺骗者能得到100元的蝇头小利,但整体收入
却下降至50。双方欺骗的结果是彼此都一无所得。
研究者从网上招募了1462名被试,将他们分成了一些小组(平均每个组中有17.21名被
试)。之后,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可以自由选择对手进行博弈。研究者在被试们的初始资
金上动了一些手脚,一部分被试成了“穷人”,另一些幸运儿则成了“富人”。此外,
研究者还操作了贫富差距的可见度——有些小组的成员对周围成员的经济状况一无所知
,而另一些小组的成员则彼此知根知底(知道谁是土豪谁是穷鬼)。
研究者关心的是,当博弈进行10轮后,周围邻居的贫富差距是否公开,对这个由17人组
成的“小社会”的贫富结构及其总体财富水平会产生什么影响。
是谁选择了欺骗?
结果发现,相比于贫富信息闭塞的小组,那些信息畅通的小组内有着更大的贫富差距,
基尼指数(Gini index)约从0.16上升至0.31。当然还有一个例外,如果小组一开始就
是人人平等的话,那么信息是否公开就不会对贫富差距有什么影响,它们的基尼指数仅
仅上升了0.02。
古乐朋教授据此指出,当公开贫富信息后,社会原本就存在的贫富差距会被进一步拉大。
在实验中,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怪“富人”们为富不仁——实验中资产高于平均水平的
那批人,在遇见比自己穷的人时,通常会选择并坚持“欺骗”。这样富人就会越富,而
穷人的钱就被“骗”光了,贫富差距也就拉开。相反,穷人们倒是踏踏实实,希望小伙
伴们能彼此合作以早日脱贫,他们在实验中选择“合作”的意愿要高于富人。可是,一
旦穷人跻身富人行列,他们的策略就会从原来的“合作”变成“欺骗”。
古乐朋教授认为,可能是不想和别人竞争或者是害怕被穷人赶上,富人们才会抗拒和穷
人“合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公开贫富信息,合作率才会下降,因为信息要是
没公开的话,富人们也就不知道谁比谁穷了。
不仅加剧贫富悬殊程度,公开贫富信息还会损害社会的总体财富水平。在博弈进行10轮
后,研究者开始清算每个小组的收入。他们发现公开信息这一个举动,竟然让每个小组
平均损失了三分之一的收入。当知道的多了,富人们“合作”的次数开始普遍下降,因
此小组的总体财富才会蒙受损失。
面对贫富差距时的心理差异
在两极分化日益显著的今天,不少人将希望寄托在收入透明化上。然而这项研究的结果
无疑会让这些人大跌眼镜:越透明越分化,收入还越少。就像古乐明等人在文中表述的
那样:“人类贫富分化发展到今天,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贫富信息一直是公开的
。”
经济学家通常认为,贫富差距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由其自身的非均衡结构引起的。然而
,这项研究却指出了一条心理“传导”路径:损害实体经济的罪魁祸首并非贫富差距本
身,而是面对贫富差距时,人们出于逃避竞争或害怕失去优势地位而采取的“非暴力不
合作”行为。
大妈简单总结一下:
尼玛,早知道大妈就在这个版上冒充地主婆555555555555555555555555,怪不得地主们
不带咱们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