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unidentified_title# China - 中国研究
u*r
1
发信人: chaosck(Chaosck), 信区: China
标题: 国人的思维与表达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Thu Sep 21 11:18:25 2017,GMT)
中国要想避免像墨西哥等国那样堕入“中等收入陷阱”,持续发展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必须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让农村儿童特别是0-3岁孩子的营养与教育条
件得到较大的改善。
一、“标题党”的导向牵引
且说“一席”公号在发表罗斯高的报告演讲时,用了“双标题”:内文是报告原题《农
村儿童的发展怎样影响未来中国》,很正经很学术;封面的标题是《现实是有63%的农
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怎么办?》,取文章一点作提问状,可以吸引读者眼球。
这种做法很正常,从传播效果角度看,似乎也很有必要。普罗大众本非专业人员,阅览
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消遣目的,不想方设法吸引他们的眼球怎么行?何况,非学术标题
从来都只是一两个提示性的关键词语,比如戏剧从《玉堂春》、《桃花扇》到《沙家浜
》、《红灯记》大都如此。这就是说,在我看来“标题党”并非一个贬义词,只有在标
题与内容“货不对板”、纯属诱人入局时,它才是可恶的。
问题是,我们很多人都习惯于被“标题党”牵着鼻子走,用传播学者的话说,是受了人
家“议题设置”的导向。这是一种思维不独立的表现吧?比如腾讯《今日话题》专栏,
对罗斯高的报告做了内容颇为丰富的评论与延伸介绍,但是标题很“标题党”:《让妈
妈留在农村带孩子,这个建议荒唐吗》。其实,“让妈妈留在农村带孩子,这个建议”
,只是整篇调查报告的极小部分,只是在呈现与分析问题的严重性,“正如之前所说,
中国3岁孩子,有一半在农村。如果中国一半3岁孩子中有一半都是发展慢的,而在另外
一半3岁孩子中,认知能力低下的比例是15%,加起来也就是超过30%的中国的未来的劳
动力可能会有永久性的认知能力缺陷。中国的财政很有钱,可是不够养1/3的人,那是4
亿。低工资低技能的工作没有了,4亿人要干什么?在美国,发展慢的人是国家最大的
负担之一……对此,我是特别特别地担心的”,之后顺带提出的一条建议,对它的可行
性并无相应的论证,只是非常“感性”地说“怎么让妈妈留在农村,让她怎么教她的孩
子。这个不便宜,但也不贵”,并像普通网民一样情绪化地拿“现在每年给非洲1000个
亿”来说明中国“不差钱”而已。于是,我们的评论家们都围绕着妈妈应不应回农村带
孩子做文章,争辩起来了。我熟悉并一向佩服的几位青年评论家,刘远举的评论主题是
《让妈妈回家,不如帮助孩子进城》;童大焕的评论题为《让妈妈回农村,罗斯高药方
适合中国否?》;张天潘与尼德罗针锋相对,前者说《“让爸妈回家”不是留守儿童的
解决之道》,后者说《让妈妈回到农村,这个建言并不离谱》。他们讲得都有道理,都
能自圆其说,即使针锋相对,也是相互补充,相反相成,不过是前三人的思路是顺应城
市化的大趋势,后一人讲的是城市化过渡阶段即当下的现实可行性。然而有一点是可肯
定的,他们一起忽略了罗斯高报告的诸多可议之“点”,而跟着别人设置的一个议题去
议了。
二、“大辩论”的思维定式
对美中那么多关心中国发展和农村教育的专家学者,多年来坚持到乡村取样调查的辛劳
付出,不仅没有一丝敬意和感激,反而开口就骂。这不正是过去“大辩论”的遗风吗?
所谓“大辩论”根本不许辩论,而是先假定某个知识分子或领导干部是“阶级敌人”了
,上来就骂。 反正我是很不适应网民的表达方式,也不想适应。我希望对网上的污言
秽语设敏感词过滤,虽然那些小痞子会创造许多同音词来规避。
三、“抬杠”式的反驳
为什么是“让妈妈留在农村”教孩子呢?难道爸爸不能带孩子吗?这不是对妇女的歧视
吗?诸如此类的质疑与反驳,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这可能是罗斯高在演讲时没有料到
的:也许他认为不言而喻,妈妈更爱护孩子是所有动物的本性,中文歌甚至唱“世上只
有妈妈好”呢;也许他认为是妈还是爸带孩子并无根本区别,总之是有父母养育更好。
是的,现在中国有不少带孩子的“奶爸”,前述尼德罗的相关评论文章就讲到自己当“
奶爸”的经历。我在写此文时,收到宁夏年轻朋友张兴祥快递的一本新书《父语子》,
是他2015年1月1日起与2个多月大的儿子交流的日记选。可是,有什么必要在孩子养育
的主体是妈妈还是爸爸上较真(较劲)呢?用俗话说,何必要“抬杠”呢?然而有些人
就是喜欢“抬杠”,在细枝末节上来劲。再说我自己吧。如果有出生在大城市的人,看
了罗斯高报告,在我们这些穷乡僻壤出生的所谓“凤凰男”面前表现智商的优越感,我
肯定不服气。虽然我从小就严重营养不良,父母也是文盲,音乐体育美术无一特长,但
论IQ嘛应该不比城里人低。若论坚忍耐劳与自律自强精神也许好过很多城里人。
最有说服力的是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金融学教授,香港大学经济学讲席教
授陈志武。他生于“三年困难时期”刚过的1962年,父母都是农民。他的童年和青少年
都是在湖南茶陵的田野、山岭上度过。整个启蒙阶段没好好上过课,“老师都是本村本
镇的,没有人上过大学,给不了启发性教育,就是按教科书很枯燥地讲。”……结果证
明他的智商一点不比城里出生长大的精英差。然而我明白,个案只能用来“抬杠”,却
不能推翻罗斯高的调查结论。他说的是有近半的农村儿童因为营养与养育问题而智力发
育受阻,高于15%左右的儿童智商不足的分布规律,也不言而喻说明还有近半的农村孩
子比较幸运,智力发育没有受损。陈志武们不过是属于幸运的一半罢了。可惜,有不少
网民就像乔治·奥威尔痛心疾首回忆小学生活的随笔《如此欢乐童年》所说,“孩子很
少有比例感和概率感”。有些人就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永远没有比例感和概率感。他
们会义正辞严地抬杠。当然,最大声的是说“哪个国家没有腐败”之类。他的理直气壮
,叫你哭笑不得。思维逻辑的训练、表达规则的实行,博采众议态度的确立,以及传播
导引陷阱的警惕等等,当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论者的良知和正义感。
你看,有个网名叫“宝D木业”的跟贴说:“你偷渡到美国你的孩子就可以到美国上学
,你想偷渡到伦敦你的孩子就可以到伦敦上学,可以吗?”他这是在反驳应该让孩子随
父母进城生活的观点。他俨然把他生活的大城市当成了一个主权独立的外国。这种人根
本就不承认中国国民有平等的发展权利,那还有什么可讨论的?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